上海人在香港人物誌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上海總會成立45周年誌慶編輯委員會
圖書標籤:
  • 上海人
  • 香港
  • 人物誌
  • 文化
  • 曆史
  • 社會
  • 移民
  • 口述曆史
  • 地域文化
  • 城市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上海,自19世紀開埠以來,一直是遠東最繁華的經濟與商貿中心,亦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

  二次大戰期間上海淪陷,緊接的內戰使上海經濟和局勢幾近崩潰,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資本傢,南下香港避難,為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帶來人纔、資金、技術乃至器材,為香港的經濟騰飛創造條件。

  上海總會藉成立45周年之際,策劃是項口述歷史項目,訪問多位第一代及第二代的來港上海人,聚焦他們的成長經歷及事業足跡,呈現個人與時代的關係,並見證瞭這批先後來港的資本傢,如何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建立網絡,成立上海總會,在個人事業的成功之外,透過慈善活動,把香港經濟騰飛的紅利與社會上有需要的階層共享。

編輯推薦

  ●戰後迄今,香港經濟起飛,一路以來都有來自上海和蘇浙人士的身影。
  ●上海總會45周年紀念冊,聚焦多位第一代及第二代的來港上海人,見證個人與時代的關係。
  ●見證一個社群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建立網絡,在個人事業的成功之外,透過慈善活動,把香港經濟騰飛的紅利與社會上有需要的階層共享。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誌:光影交錯中的時代肖像 導言:雙城記的時代側影 香港,這座東方之珠,自開埠以來便匯聚瞭來自五湖四海的夢想與故事。而上海,這座被譽為“魔都”的城市,其獨特的文化基因與商業精神,無疑為這座移民熔爐注入瞭強勁的驅動力。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亦非嚴謹的社會學分析,它是一組精心勾勒的群像速寫,聚焦於上世紀中葉至今,那些從上海走來,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紮根、奮鬥、乃至顛覆傳統的“上海人”。 我們試圖通過一係列鮮活的個體記憶與奮鬥軌跡,展現一個被忽視的群體——他們既是香港社會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身份認同上經曆著微妙的拉扯與融閤。他們是時代的見證者,是商界的拓荒者,是文化領域的創新者,更是香港多元麵貌的生動注腳。 第一輯:碼頭上的拓荒者——從灘塗到維多利亞港的商業精神 本輯聚焦於那些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他們帶著上海特有的精明、務實與對“體麵”的執著,在香港的商業版圖中艱難開墾。 1. 錢先生的“洋行”哲學: 錢仲文,原上海某老牌洋行職員,在五十年代初攜帶妻兒抵港。他並未選擇立刻投身新興工業,而是依托舊有的人脈與對國際貿易的敏銳嗅覺,在皇後大道中開設瞭一間專營南北貨的貿易公司。書中細緻描繪瞭錢先生如何運用上海灘的“交際手腕”——那種既圓滑又保持體麵的溝通方式,在充斥著廣東幫會與英資洋行的香港市場中,艱難地為自己贏得一席之地。他的故事,是上海商業倫理在香港土壤上生根發芽的樣本。我們探討他如何平衡“上海的精細”與“香港的實乾”,以及他對於下一代“不要做純粹的中間人”的告誡。 2. “時裝教父”的誕生: 另一位核心人物是葉佩儀。她齣身於上海中産傢庭,精通西式服裝的剪裁與審美。在香港初期物資匱乏的年代,她憑藉一套為名媛定製的“改良式旗袍”迅速打響名堂。書中描繪瞭她對細節的苛求——從麵料的選擇,到縫紉綫跡的走嚮,無一不流露齣上海傳統手工業的匠心。但她從未故步自封,她積極吸收西方時裝的潮流,將海派的精緻與港式的大膽融為一體,最終將自己的工作室打造成瞭香港上流社會衡量品味的標尺。她的經曆展示瞭上海審美如何提升瞭香港的“衣著品味”。 3. 工業時代的“上海智慧”: 我們還記錄瞭以張伯樂為代錶的實業傢群體。他們將上海成熟的輕工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到新界。張伯樂從一個小型的五金加工廠起步,他堅持引進上海的技師,並在工廠推行瞭一種介於傳統傢族管理和現代企業製度之間的“半師徒製”。書中詳述瞭他們在土地、勞資關係上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效率的極緻追求,幫助香港在戰後經濟起飛中占據瞭先機。 第二輯:文化與藝術的“移植”與“進化” 上海不僅是商業中心,更是中國現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本輯關注那些將文學、電影、藝術、乃至生活方式從上海移植到香港的文化精英們。 1. 邵氏兄弟的“南下”: 邵氏兄弟的創業史已廣為人知,但本書聚焦於他們將上海電影製作的精細化流程帶到香港的過程。我們探究瞭他們如何說服香港本地的資金,相信一套源自上海的、更係統化的製片體係。從劇本的打磨到布景的考究,乃至演員的培養,書中詳細對比瞭上海月份牌的審美情趣與香港粵語片粗放式生産之間的碰撞與融閤,最終成就瞭邵氏的黃金時代。 2. 文壇的“雙城對談”: 幾位從上海南下的作傢,如張愛玲、夏誌清(作為評論傢)的經曆,構成瞭本輯的重點。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文學語言的精緻,更是一種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洞察力。書中分析瞭他們如何在香港這個相對更“實用主義”的社會中,繼續他們的文學創作。例如,張愛玲筆下的香港如何被一種上海式的疏離感所籠罩,以及夏誌清對新派文學的“現代性”評價,如何在香港的文化圈內激起漣漪。他們的存在,使得香港文學的錶達維度得到瞭極大的拓寬。 3. 生活美學的流變: 上海人的生活習慣——對咖啡、西餐、爵士樂的偏愛,以及對“格調”的追求,如何在香港的茶餐廳文化中留下印記?我們采訪瞭早期在尖沙咀、銅鑼灣開設西餐廳的“滬菜師傅”,他們如何用有限的食材,重現上海的“羅宋湯”和“炸豬扒”,並將其融入香港的“港式西餐”體係,成為一種獨特的“混血”風味。 第三輯:身份的追問與融閤——“我是誰”的時代睏境 隨著香港的快速發展,第二代、第三代“上海人”開始麵臨身份的迷惘。他們不再是純粹的“上海人”,卻也未完全融入主流的“香港人”敘事。 1. “洋涇浜”的成長煩惱: 講述瞭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後代們,他們說著流利的粵語,卻在傢裏被要求保持上海話的“純正”。他們在學校是香港仔,在傢是“上海小孩”。書中通過幾位跨國企業高管的自述,探討瞭他們如何利用“雙語、雙文化”的優勢,成為連接東西方商業世界的橋梁,同時也承受著“兩邊不靠岸”的文化張力。 2. “上海幫”的政治參與: 隨著香港迴歸,一些在商界有巨大影響力的上海籍人士,開始更積極地參與到香港的公共事務中。本輯分析瞭他們的政治立場與考量。他們往往更看重穩定與經濟發展,其行事風格中帶著上海人慣有的“做實事”的務實態度,但也時常被視為帶有強烈的“外來精英”色彩。 3. 最後的儀式: 隨著老一輩的逝去,許多獨特的上海習俗,如特定的節日慶祝方式、對老宅的眷戀,正在香港這座快節奏的城市中逐漸消退。本書的結尾,通過記錄一次傢族的傳統祭祖活動,探討瞭“傳承”的代價與意義。對於這些在夾縫中成長的群體而言,“上海”不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一種刻在基因裏的審美、一種對“體麵”的堅持,以及一段無法割捨的集體記憶。 結語:流動的香港,永恒的遷徙 《上海人在香港人物誌》試圖捕捉的,正是這種流動性。香港之所以是香港,正是因為它不斷地吸收、融閤、改造著每一個來到這裏的故事。上海人的故事,隻是這個宏大敘事中一麯細膩而復雜的變奏。他們是香港曆史中那抹不易察覺卻又至關重要的“海派”色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上海總會成立45周年誌慶編輯委員會


  香港知名非牟利慈善團體,1977年成立時以「上海聯誼會」為名,1982年改名為「香港上海總會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總會」。機構會員初期以蘇浙滬籍貫為主,其後會員來源打破地域限製。自成立以來,上海總會緻力推動慈善活動,尤其關注教育、老人、社會基層、藝術及香港與內地青年交流活動等範疇。

圖書目錄

002    記憶.記錄.記念
004    上海 | 香港:由族群遷徙書寫的大時代

第一章
時代中國

014    鄒星培 020    歐陽純美 032    周忠繼 036    李和聲 054    周德明 064    董 偉 076    瀋大偉 084    鄭仲河 096    梁王培芳 106    竺銀康 118    車越喬

第二章
騰飛香江

130    張玉芳 142    顧傢麒 154    金耀基 170    周佩芳 178    曹其鏞 188    雷振範 196    張浩然 202    丁午壽 210    方劉小梅 220    高叔平 232    包陪慶 238    金維明 256    榮智權 264    吳 寧 278    嚴元浩 288    範鴻齡 306    王緒亮 320    徐立之 330    曹其東 340    謝湧海

第三章
薈萃滬港

364    張宗琪 376    趙亨文 390    瀋祖堯 404    梁振誌 412    曹 眾 420    車弘健 432    姚祖輝 438    姚 玨 446    李可莊 452    陳喆燁
460    歷屆理事長及永遠名譽會長名錄
附頁    上海總會大事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8812653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6.8 x 23 x 3.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香港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從社會學觀察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樣本,用以研究移民社群的內部動態與社會適應機製。作者沒有將這些“上海人”簡單地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內部在代際、職業、財富積纍程度等方麵存在的細微差彆和張力。例如,那些早年抵達香港的“老移民”與後來“新移民”之間的文化隔閡與相互影響,被描繪得非常微妙和真實。這些故事揭示瞭一個普遍的真理:無論走到哪裏,故土的情結都是一道難以磨滅的底色,但生存的需要又迫使個體不斷地與新的環境進行博弈和重塑。這種雙嚮的拉扯,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簡單的衝突,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藝術。這本書的社會洞察力,使得它超越瞭單純的個人迴憶錄,成為瞭一部有厚度的社會觀察報告,隻是它的載體是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視野非常開闊,它巧妙地將微觀的個人情感與宏觀的曆史背景編織在一起,使得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與特定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作者在描繪人物如何在商業競爭中站穩腳跟的同時,也毫不迴避地觸及瞭他們在麵對身份重構時的迷茫與失落。那些對於舊日上海的記憶片段,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作為一種精神坐標,支撐著他們在麵對香港社會的快速變化時所需要的定力。閱讀體驗是極其豐富且層次分明的,時而被他們的成功所鼓舞,時而又為他們必須做齣的取捨感到唏噓。它以一種近乎體恤的方式,記錄瞭這群精英與奮鬥者在特殊地理和曆史空間中,如何艱難而驕傲地,為自己重新定義“傢”的含義。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讓讀者在見證他們人生的同時,也對自身的處境有瞭更深一層的反思。

评分

這部作品,初讀之下,便被其文字中蘊藏的濃厚生活氣息所吸引。敘事者仿佛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那些在異鄉紮根的靈魂的故事,沒有宏大的敘事,隻有細緻入微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流露。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能力,無論是對九龍老街市的市井煙火氣的描摹,還是對維多利亞港夜景下個人內心掙紮的刻畫,都顯得那樣真實可感,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文化評論,更像是貼著地麵生長的野草,充滿瞭韌勁和生命力。那些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的人們,他們如何調適自我,如何平衡“上海”的根脈與“香港”的現實,作者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將這些復雜的議題化解得溫柔而有力。讀完之後,心中留下的是一種溫暖而略帶感傷的迴味,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他們漫長而麯摺的遷徙與融閤之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宏大的時代變遷,濃縮於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命運之中,展現瞭人性的光輝與韌性。

评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它融閤瞭某種海派的精緻與港式敘事的直接與犀利,形成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腔調”。閱讀過程中,時不時會被一些精準到位的詞匯或比喻所擊中,它們既有文學上的美感,又飽含著對生活哲學的理解。比如,作者描述某種香港特有的生活壓力時,所用的比喻,讓人瞬間領悟到那種無處不在的、溫柔的壓迫感。這不是那種華麗辭藻堆砌的文本,它的力量來源於其準確性,它拒絕扁平化地處理復雜的人生。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不斷調整自身坐標的上海人,他們的選擇和妥協,都被賦予瞭尊重和平等的視角來審視。這本書給予讀者的,是一種更豐富、更多維度的理解視角,它拓寬瞭我們對“身份認同”這一概念的想象空間,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久久迴味文字中那種沉澱下來的厚重感。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極為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傳記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幅由無數碎片拼貼而成的馬賽剋畫捲,每一塊碎片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作者的敘事節奏變化多端,有時如急促的鼓點,展現著創業初期的搏殺與不確定性;有時又放緩下來,沉浸在對往昔上海弄堂生活的深切懷念之中。這種節奏的張弛有度,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挖掘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她似乎擁有某種洞察人心的天賦,能夠穿透人物戴著麵具的外錶,直抵其內心深處的矛盾與渴望。那些在金融、藝術、零售等不同領域打拼的人物,他們麵對的挑戰各不相同,但那種“他鄉為客”的疏離感和自我構建的努力,卻形成瞭強大的共鳴。這不僅僅是關於兩個城市的故事,更是關於“成為自己”這一永恒命題的深刻探討,文字的密度和信息量都非常高,值得反復咀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