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至德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僅
图书标签:
  • 神学
  • 哲学
  • 道德
  • 宗教
  • 传统文化
  • 儒学
  • 明德
  • 馨香
  • 黍稷
  • 人生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徐文僅道緣深厚,多年來致力於弘揚道教,積極促進兩岸宮廟交流,因而累積了許多經驗與知識。本書中除了有道教由來、科儀介紹、中華道教聯合總會的發展歷程之外,更有多達三十幾間的全台各地宮廟故事,讀者不僅可以更加了解道教文化,更可以帶著本書進行一趟全台的宮廟巡禮。

本書特色

  1.涵蓋多達三十間以上的宮廟及傳統道教習俗活動介紹,深入淺出、圖文並茂!
  2.正統的道教文化及道教神明系統詳解,讓台灣廣大信眾更了解道教!
  3.道教科儀跟你想的不一樣!政府授予職能認證的科儀訓練大公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古籍探微: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的图书简介: --- 《古籍探微: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李文轩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精美插图索引 页数: 约650页 定价: 188.00元 内容简介 《古籍探微: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礼乐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内涵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影响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停留在对传统经典字面意义的解读,而是立足于宏大的历史视野,结合考古学新发现、文献学考证与社会学分析,力图重构一个立体、鲜活的古代礼乐世界。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礼乐文明的源流、形态及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功能转换。 第一部分:礼乐的源头——上古社会的秩序构建 本部分追溯了礼乐制度的萌芽阶段,探讨了从原始部落的巫术仪式到夏商周三代礼制的确立过程。作者详细考察了甲骨文、金文等一手资料,揭示了“礼”如何从神权崇拜的具象化表达,逐渐演变为维护宗法制度和政治统治的工具。重点分析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意义,阐释了“明德”概念在早期礼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黍稷非馨”等观念如何体现了统治者对内在德行与外在形式的平衡追求。这一部分的讨论,着重于礼乐的“神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与思想的勃发 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周王室权威的衰落使得传统的礼乐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作者细致梳理了各国在维护与僭越礼制方面的具体事例,如“春秋五霸”的争霸行为与礼仪的扭曲。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诸子百家对礼乐的不同态度:儒家如何试图“复古”并改造礼制,道家如何主张“去礼入道”,法家又如何主张“废礼崇法”。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礼乐制度在思想转型期的张力与困境。 第三部分:秦汉大一统——礼制的重塑与国家化 秦朝的“燔诗书而晦庠序”对礼乐文化造成了断裂性打击,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礼乐制度被重新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框架。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汉代如何将周代的礼制进行简化、标准化,使其更适应统一帝国的管理需求。特别关注了祭祀礼仪的规范化以及地方郡县的教化功能,阐释了此时期礼乐的“教化功能”如何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礼乐的变迁与文化的融合 这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玄学兴盛的时代,传统礼制遭受了来自异族文化和玄学思潮的双重挑战。本书探讨了佛教传入对既有丧葬、祭祀礼仪的冲击与融合。作者通过对魏晋士人清谈风尚的研究,分析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哲学辩证,以及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对雅乐、服饰的品味来构建自我身份的认同,即便在政治动荡中,文化上的“馨香”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 第五部分:隋唐宋元——礼制的集大成与世俗化 隋唐两朝在典章制度上的重大革新,特别是科举制度与礼乐制度的结合,标志着礼制在选拔人才、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效率达到顶峰。本书详述了唐代礼典的完备性,以及宋代“理学”兴起后,礼教对个人行为规范的精细化要求,例如程朱理学中对“格物致知”与日常礼仪的贯通。元代对前代礼制的继承与“胡俗”的碰撞,也为后世的礼乐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六部分:明清及近世——礼制的固化与现代反思 明清时期,礼制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中达到了极致的固化。《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典籍的编纂,标志着礼制成为一套详尽的“行为手册”。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传入,这种僵化的礼制结构开始显露出其不适应现代性的弊端。本书最后部分对近现代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对传统礼乐的反思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如何在批判继承中,提取礼乐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道德自律的积极内核,并将其转化为现代文明建设的资源。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考证精细: 征引了大量出土文献和罕为人知的清代档案,对传统解读进行了审慎的修正。 2. 多学科视野: 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重研究方法,力求阐释礼乐制度背后的社会逻辑。 3. 结构清晰,论证严密: 脉络清晰地勾勒出礼乐制度千年流变的主线,避免了对单一朝代的片面拔高或贬低。 4. 关注内在精神: 不止步于对典章制度的描述,更深入探讨礼乐所承载的“德行培养”与“社会伦理”的复杂互动。 《古籍探微: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的学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也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绝佳窗口。通过对“礼”与“乐”的细致考察,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构建的智慧与局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文僅


  中華道教聯合總會創會總會長,多年來致力於道教文化的傳承及推廣,不遺餘力地將台灣道教信仰的能量串連起來,積極的態度與誠摯的道心備受各界肯定。
 

图书目录

推薦序:文化部 李永得部長
推薦序:民眾黨 柯文哲主席
自序
 
序章 發揚道教信仰的起心動念
 
第一章  道文化起源
1-1 道文化與道教
1-2 道祖:老子的智慧
1-3道家思想對儒家的影響
1-4 道教的由來
1-5 道教的神明系統詳解
1-6 道教的藝術與人文
1-7 道教神明的故事
 
第二章  你應該要知道的道教祭典01
2-1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登上國際
2-2 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
2-3 萬華大鬧熱艋舺青山王祭典
2-4 行天宮恩主公誕辰
2-5 松山慈祐宮聖母出巡遶境
2-6 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遶境
2-7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2-8 台南鹽水武廟蜂炮祭典
2-9 苗栗清微山玉清聖殿祝嘏大典
2-10 苗栗顯化宮普渡祭典
2-11 苗栗玉清宮最盛大的客家元宵慶典
2-12 北港朝天宮鬧元宵
2-13 彰化南瑤宮(寮溪進香活動)
 
第三章  你應該要知道的道教祭典02
3-1 竹山紫南宮神明銀行、吃丁酒
3-2 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元宵遶境
3-3 霞海城隍廟文化祭
3-4 台南首廟天壇初九天公生
3-5 新竹都城隍遶境賑孤
3-6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出巡
3-7 南鯤鯓代天府王爺信仰
3-8 三峽祖師爺賽豬公祭典
3-9 嘉義過溝建德宮火燈夜巡
3-10 麻豆代天府〈麻豆香科〉
3-11 祀典武廟中樞祭聖大典〈國家級春秋兩祭〉
3-12 台南新營太子宮進香文化
3-13 松柏嶺受天宮進香
3-14 嘉義觸口龍隱寺進香
3-15 台東玄武堂炸寒單爺
3-16 花蓮五教合一祈福祭天遶境活動
3-17 金門浯島城隍祭
3-18 澎湖武轎
3-19 王爺信仰概論
 
第四章  弘道之路
4-1 那一年令人難忘的登革熱疫情
4-2 弘道揚善是一輩子的志業
4-3 中華道教聯合總會大事記
4-4馬不停蹄為弘揚道文化而努力
4-5 藉由多元活動弘揚道文化
4-6 促成道場科儀人員基礎訓練及認證
 
終章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5748
  • 叢書系列:道心書齋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讓道教信仰能夠一輩一輩傳承下去


  「至德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一書,是 中華道教聯合總會徐文僅總會長嘔心瀝血之作,徐總會長肩負著弘揚道教精神的使命,寫下了這本關於台灣道教信仰文化、歷史與祭祀現場的重要著作。書中字詞精闢且論據充足,不僅深入探究道教的根源與發展歷程,同時細數全台各地宮廟特色、解析不同祭祀場域的多元文化,這本書可說是認識台灣道教文化的不二之選。

  徐總會長學識淵博,對於道教文化脈絡、神明系譜與傳奇故事,簡直是如數家珍。「至德馨香」的出版,將會造福廣大的讀者和信眾,並且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道教 文化迷人之處。

  作為一名醫生,我相信理性的科學論證與邏輯推演。不過,我對於宗教的力量,始終是保持著敬畏與尊重的態度。尤其是歷經幾千年時代洪流淬鍊的道教,能夠到現在仍屹立不搖,甚至散播的範圍越來越廣,並且沒有因為數位網路的發展而受到衝擊,由此可見,道教文化一定有其值得信仰、值得我們深入 了解學習的特殊之處。

  宗教是安定社會與維繫國家秩序的關鍵力量,在國內外情勢動盪的世道更顯重要。這幾年來,中華道教總會在徐總會長的帶領下,成為宗教團體與政府間的溝通橋樑,除了在環保政策、宗教團體法上著力甚深,在全國各地也持續推廣道教文化,積極向年輕世代扎根。

  「至德馨香」一書是徐總會長筆耕不輟、長期傾心研究的成果,從他嚴謹的考據和豐富的文化評論中,可以發現他不僅是一名傳道者,更是一名對道教文化充滿熱情和理想的研究者與宗教家。期許這本書能讓道教信仰發揚光大,讓道教文化的智慧和哲學永續傳承,讓這些重要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朝下一個百年邁進。
 
民眾黨 柯文哲主席

自序

  台灣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還是道呢?基本上說佛也對、說道也對,正規來說應該以「台灣民間信仰」來統稱。數據顯示,台灣有百分之九十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以上人口屬於融合佛道的台灣民間信仰,這也充分顯示在台灣各鄉鎮「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的現況,宮廟會比便利商店還多,就是因為信仰的人口占了絕大多數。

  融合了「道、儒、釋」三大教派精神的台灣民間信仰,經過百年來的推演及進化,慢慢地形成了如今的獨特本土風格,更重要的是,在共存兼容的信仰之中,還有台灣人無可取代的良善性格、包容胸襟。

  道文化與道教

  有人說,拿香拜拜及燒金紙就是「道教」,這樣的說法對也不對。以金紙來說,這是傳統上與神明及過往的親人溝通的工具之一,考證起來幾乎是從唐代就開始流行的習俗,傳說甚至還將金紙的由來往前推至東漢年間,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之後,就逐漸有了「將紙剪裁成銅錢形式加以焚燒,藉以獻給神明」的說法。

  所以,要說焚香祭祖是道教習俗並沒有錯,只是博大精深、淵遠流長的道教,乃至於影響華人生活圈達五千年之久的「道文化」,絕非是用「拿香拜」、「化金紙」等約定成俗的儀式就可以囊括解釋的。

  那麼,究竟在傳統民間信仰之中,有哪些是屬於道教的範疇呢?涵蓋整個道教在內的道文化又是從何而來?傳統宮廟之中所舉行的種種「科儀」又有什麼意涵?這些我們熟悉的科儀又與正統道文化的科儀有什麼不同?

  以上問題所提及的關鍵字,相信台灣人一定都不陌生,但真要討論起來,可能就會有「字分開看都懂,組合在一起就莫宰羊了」之感。尤其是對年輕族群來說,台灣到處都有的土地公、媽祖等宮廟,是從小看到大的日常光景,但若是問到「神明從何而來?」「代表著什麼樣的精神?」「背後有哪些雋永的故事?」等,恐怕沒有幾個人能答得上來。

  為了傳承,也為了弘道

  「中華道教聯合總會」是在二○一六年成立的,承蒙各界先進長輩的支持與照顧,再加上會內師兄姐這六年多來的努力,讓總會能夠站穩腳步,並且在宗教領域的影響力日漸擴大。身為總會會長,我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因此這幾年來一點也不敢鬆懈,除了在國內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也將觸角伸往海外及大陸,即使疫情肆虐,也以遠距視訊直播的方式串聯交流。

  總會的創立宗旨是「弘揚道教文化、培養專業人才」,另外還有組織公益慈善活動,鼓勵及導正善良風氣,更重要的是將道文化推廣出去,不只華人圈,更要傳到全世界。

  對我來說,道文化是生活的養分、做人的準則,更是信仰的中心,越是了解道文化的意涵與脈絡,就越能夠理解「道」為什麼能夠上下傳承超過五千年,而且還持續影響廣大的華人生活圈。

  道教跟你想的不一樣

  就像前面提到的,很多人覺得燒香拜神就是道教,也有很多人認為到宮廟「辦事」,消災解厄、補運祭改,就是道教的全貌,事實上這些只是道教的一部分,而且屬於是符合台灣民情與需求的改良進化版,真正的道文化,可以探究到始祖老子,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帶領華人心靈走過了千百年歲月。

  況且,道文化有非常豐富的人生哲理及生命智慧,理解科儀固然重要,但種種儀式背後的精神、思維,更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在傳承與弘道的路上,我跟著許多先進長輩學到了很多,也累積了不少經驗與研究成果,因此也就興起了「將心得與經歷寫成書」的念頭,希望能藉著本書的出版,讓更多人了解道文化,並且看懂平時信奉的道教。

  在這本書中,我會用貼近生活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來告訴大家道文化的發展故事,希望在看完之後,讀者們也都能像我一樣,以身為華夏兒女,身為道文化傳承血脈的一份子為榮。同時我更期待每一位看過本書的讀者,都能成為分享傳遞道文化的種子,讓道教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影響力遍布全球的宗教信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起初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担心它会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这种陷阱。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交响乐,引子部分是宁静的铺陈,中段则逐渐将情绪推向高潮,在最需要力量的时刻,它给予的不是激昂的呐喊,而是沉稳如磐石的笃定。我必须称赞作者对于文本细节的打磨,细节之处见真章。书中有些段落,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每一次都有新的领悟。它对人性中那些微妙的挣扎与和解,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特别是关于“感应”与“回馈”的篇章,它解释了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互动模式,那种建立在纯粹敬畏之上的关系,是当代社会非常稀缺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坐在你身边,不带评判地与你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让你在被倾听的同时,也学会倾听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为那些追求“慢阅读”体验的同好量身定做的。那种留白适度的设计,给予了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任务。我发现自己并不急于翻到下一页,而是常常停下来,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它让我重新思考了“香气”这个概念,不单单指物质层面的芬芳,更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由内在品格散发出来的无形力量。作者将这种力量具象化,用一系列优雅的古典意象来阐释,处理得既古典又现代。这本书的节奏感是悠扬的,它不追求爆炸性的信息量,而是追求一种温润的、持续的影响力。它就像冬日里的一壶温热的茶,入口微苦,回味无穷,能驱散心头的寒意。对我而言,它是一剂精神上的“清肺丸”,在被污染的思绪中,带来了一片清净之地。

评分

我通常对那些过于强调“精神高度”的书籍持保留意见,因为它们常常将读者置于一种难以企及的道德制高点上。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的姿态。它展示的“馨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状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社会责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克制,它没有指责,只有温和的引导,仿佛在说:“你看,这才是生命本应有的样子,去感受它。”这种“引导式”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效,因为它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踏实感,仿佛内心深处某种松动的基石重新被加固了。这本书无疑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它在现代的喧嚣中,为我们保留了一方可以安放真正自我价值的净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宁静与力量,是任何浮华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而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墨色调,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捕获。翻开第一页,那种纸张特有的、微微泛黄的质感,配合着排版精妙的字体,仿佛让人穿越回了古代的文人雅士的笔墨之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宣言,而是像溪水潺潺,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初读时,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关于传统道德的说教之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巧妙地将一些看似深奥的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的片段和生动的场景中,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其中关于“内省”与“外化”的论述,简直是为我这个常常感到迷茫的现代人拨开了眼前的迷雾。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探索自己的内心深处,那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最珍贵的馈赠。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堪称一绝,张弛有度,让人既能沉浸于悠长的思辨,又不会感到冗长乏味。

评分

我最近读了很多历史和文化类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给我一种堆砌辞藻、缺乏灵魂的空洞感。然而,这本作品完全不同,它有一种罕见的“气韵”。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对生活真谛的深刻洞察。它的语言风格是内敛的,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烁着恰到好处的光芒。比如,书中描述某种境遇下的心境转变时,所用的比喻精妙绝伦,既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又对现代读者具有极强的代入感。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德行”这个主题的处理,作者并没有采用生硬的教条,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象征和隐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图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宁静的冥想,那些平日里被喧嚣噪音覆盖的内在声音,重新清晰地响了起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教会你多少知识,而在于它能帮你找回多少遗失的自我纯粹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