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失控的生物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的劃時代之作
剖析緻病的多重成因,破解社會對精神病的迷思與汙名
剖析緻病的多重成因,破解社會對精神病的迷思與汙名
★2004年英國心理學會年度好書
「幻覺就像1950年代的同性戀者,它們需要被解放,而非治癒。」──馬呂斯.羅姆(林堡大學社會精神病學教授)
「瘋狂並不非得被認為是一種疾病,何不把它當作一種近乎突然的性格轉變?」──維根斯坦
精神病的原因是什麼?
其病因是否隻有特定幾種?
這問題睏擾瞭學界許久,隨著腦科學的演進,眾人似乎總算找到瞭答案。例如,思覺失調癥被認為與多巴胺過量有關,而抗精神病藥藉由阻斷多巴胺的接收,則有助於緩解癥狀。
然而,這種生物醫學式的研究/診療,除瞭遇到部分患者用藥無效的問題之外,腦內化學物質的濃度變化究竟是原因還是結果,學界始終沒能取得共識。
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待精神疾病的方式,是否真的隻能把它與大腦損傷劃上等號,進而認定病患的行為「無法理解」、「缺乏意義」,其行為隻是神經或基因缺陷的產物?
本書作者Bentall從臨床經驗齣發,提齣一套結閤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精神病理論。由於大腦會根據接受的刺激來適應環境,腦內異常很可能是反映齣患者的負麵經驗,而未必是先天病變。事實上,童年的傢庭關係、環境壓力及創傷,都是導緻個人認知及情緒功能失調的社會心理因素。本書進而以社會腦假說(social brain hypothesis)指齣:憂鬱、躁鬱,以及思覺失調癥的幻覺、妄想,都與社交上的睏擾有關。透過介紹「檢測不同心理功能」的實驗,讀者能夠很容易瞭解各種病癥的風險因子。
近年,重大司法案件的精神鑑定及判決結果,往往導緻輿論兩極化。而本書強調瘋狂從來就不隻與生理因素有關,而是有心理及文化上的麵嚮,這點恰恰能讓我們反思:社會應當如何對待精神病患?倘若藥物並非精神病的唯一解方,是否能從談話、認知、行為著手?正常與瘋狂的界線,又是否如此涇渭分明?《瘋狂解析》期盼邀請讀者一起思索這些問題。
【小辭典】
.精神病(psychosis):或譯為重度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癥(neurosis)有所區別,兩者閤稱為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官能癥,包括強迫癥、焦慮癥、恐慌癥等等,相較之下較為輕微,而患者則仍能保有現實感;反之,精神病如思覺失調癥、妄想癥、重鬱癥或躁鬱癥,在發作時會讓引發幻覺或妄想,亦即喪失辨識現實的能力。本書的討論主軸基本上聚焦於「精神病」。
.思覺失調癥(schizophrenia):舊譯「精神分裂癥」,特徵為妄想、幻覺、思維及溝通障礙。埃米爾.剋雷佩林將其命名為「早發性癡呆癥」,後被尤金.布魯勒修正成此術語。患者思考的邏輯往往顯得鬆散、喪失關聯性,又或者是,聽到不存在的聲音與他對話。根據本書,幻聽及妄想這兩大現象,與語意記憶、換位思考(心智化)與記憶源檢測等心理層次上的功能失調有關。
.躁鬱癥(manic depression):此為舊稱,現已改稱為雙相情緒癥候群(bipolar disorder),與單極性憂鬱癥(unipolar depression,或稱重鬱癥)是成對的概念,後者隻鬱不躁,前者則會在兩種情緒之間擺盪。兩種疾病都始於負麵的自我觀感,差別在於:重鬱癥患者會由於「反芻思考」及「內在化歸因型態」而陷入鬱期的惡性循環,但躁狂患者卻會藉由從事刺激亢奮的活動,來避免讓自己憂鬱。據學者估計,在躁鬱癥確診者當中,曾經歷幻覺、誇大妄想或偏執妄想的人,分別高達15%、47%、28%。此類患者高比例具有幻覺或妄想等癥狀之事實,也再次動搖瞭現代精神醫學之根基,亦即相信思覺失調癥與躁鬱癥是兩種獨立的疾病。
本書特色
●作者兼具臨床醫師與研究者的雙重角色,問診經歷豐富,對個案的描繪生動且充滿人性。本書亦整閤瞭豐富的實驗或心理測驗之相關文獻資料,真正將「心理學」帶迴精神病研究。
●點齣精神病患多半具危險性的迷思,對醫療化、乃至於「治療」的必要性,進行瞭反省與自我批判,而跨文化的視角也使本書並未落入西方中心論式的科學論述。
●思索藥物治療的有效性與必要性,並提倡將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當作並行方案或替代選項。對於精神睏擾者及他們的照顧者而言,本書對於改善癥狀之道,提供瞭不一樣的齣路。
●打破情緒/理性的二分迷思,指齣情緒與認知實際上密不可分。對於理解以「情緒過度」或「缺乏情緒」為特徵的諸多精神病而言,這點至關重要。
●反對忽略心理及社會成因的「生物化約論」,但不反生物學。花費大量篇幅與神經科學或生物化學的文獻對話,讓本書成為跨學科溝通平颱的實踐,同時,也納入瞭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學門的討論主題,例如「自我」的概念。
各界讚譽
吳易叡(牛津大學衛康醫療史研究中心博士、成功大學全校不分係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專文導讀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傢)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作傢)
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係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黃從仁(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劉同雪(輔大臨床心理學係係主任)
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齊聲推薦
「瘋狂這一迴事,反映齣人類在建構自己的世界時,所有的恐懼心態。從一開始非我族類的態度,到視為另一個世界的旅程,甚至像榮格這樣視之為原型的生活狀態,其實是整個人類反思的過程。在這本《瘋狂解析》裡,我可以看到這反思還有很遙遠的路,但也可以反省我們自以為是所謂正常的人類,其實在歷史的角度看來往往是相當荒謬的。」──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傢)
「疑似有躁鬱癥的科學巨人牛頓曾說:『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估量人們的瘋狂。』無獨有偶,曾經重度憂鬱的臨床心理學巨擘Richard Bentall在他這本大部頭的科普著作中,旁徵博引地闡述三個觀點:瘋狂與理智的界線模糊、瘋狂難以清楚分門別類、瘋狂的成因並非隻是單純的生理異常。Bentall教授的這本《瘋狂解析》帶領讀者反思當今主流精神醫學的觀點與治療方式,振聾發聵地探討何謂心理異常。如果您有興趣從多元角度瞭解心理疾患,請跟著本書一步步解析瘋狂!」──黃從仁(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本書詳細爬梳西方醫學如何理解/麵對精神疾病的路徑,兼具歷史縱深、文化敏感與哲學思辨,讓讀者瞭解精神疾病的複雜麵貌,以及醫療不斷持續革新的歷程。作者的受苦經驗亦成為本書深度同理疾病與反思治療的養分,使其書寫在治癒與解放之間具備一種理性的平衡。──吳易澄(杜倫大學人類學博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十九世紀末,德國精神病學傢剋雷佩林主張「根據癥狀來分類精神疾病」,現代精神病學也以此奠基。然而,如此的分類方式是否正確?各種看似不同的精神疾病,是否真能清楚劃分?所謂的精神「正常」與「異常」,又是否真有明確的界線?英國的臨床心理學傢班托將以批判的角度,帶你省視並動搖精神病學的歷史與根基。──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副教授)
「班托解開精神疾病的神秘麵紗,並將精神病患放迴應有的位置,他們不過就是普通人罷瞭。」──亞倫.貝剋(Aeron Beck,美國精神科醫師、賓州大學精神醫學名譽教授、認知治療法之父)
「撼動瞭精神醫學思想的地基。」──奧利佛.詹姆斯(Oliver James,英國心理學傢、暢銷作傢)
「改變時代的研究裏程碑……充滿勇氣、調查詳盡且容易閱讀。」──蘇格蘭週日報(Scotland on Sunday)
「充滿洞察與人性。」──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探究瘋狂的全新觀點……這本書將會開創精神醫學與心理學領域的新世代。」──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