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社會理論

技術與社會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提夫.馬修曼
图书标签:
  • 技术哲学
  • 社会理论
  • 科技社会学
  • 技术与文化
  • 社会学
  • 哲学
  • STS
  • 技术发展
  • 社会变革
  • 知识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STS×社會理論,迸出哪些新滋味?
眾多技術物案例,捕捉社會與「非人類」的交引纏繞
人類世時代必讀的科際研究入門書

  「人性始於物。」──賽荷(Michel Serres)

  「若是物質性、人造的世界不存在……我們這些解剖學意義的現代人類,幾乎不可能慮及社會。」──拉圖(Bruno Latour)

  何謂技術?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是新技術的出現,無情地推動社會變革,抑或,技術僅僅是社會的工具,受到人類意圖的擺佈,正所謂: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上述兩種想法分別反映出技術決定論及社會決定論的觀點。前者對科技抱持「反人文主義」(anti-humanism)的立場,認為技術具有絕對的自主性,位於社會關係之外,技術帶給文化的後果則是線性的,像是「網路必能摧毀極權政府」之宣稱即屬於此觀點。反之,「人文主義」(humanism)則強調技術無非是社會的建構,儘管這點正確,然而此類推論一旦走向極端,物質性的現實將遭到忽略,彷彿自然或人造物本身的性質,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

  近期,在科學與技術研究(STS)的領域,逐漸浮現出一種更能兼顧物-社會複雜性的取徑,也就是「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後人類主義不只認為技術具有能動性,還認為人或社會本身就是一種各種異質存在物交錯形成的網絡。這個觀點把技術與社會視為交互纏繞,而非互斥二分。從所有權、控制權、近用權、使用方式及非意圖後果這五大面向出發,有助於我們全方位分析技術物的效應,而非落入決定論的陷阱。

  最後,本書具有豐富的實例,從橋樑、錄影帶、腳踏車到3C產品,這些人造物的發展史往往超乎大家想像;再者,相較於坊間的STS文本,本書更涉入了社會理論的領域,探討馬克思、涂爾幹、班雅明、阿多諾、傅柯、麥克魯漢、拉圖等人如何構思技術與物。在這個科技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與公民權益切身相關的「技術與社會」議題早已成為顯學,而此書則期盼能提供讀者實用的概念工具。

  佳句摘錄
  ☆論技術與社會
  解蔽(revealing)是技術的本質。據此,技術是一種認識的形式,其重要性是形上學式的,但此處的形上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否認真理即是揭露,以及,認為每次揭露也都伴隨著隱蔽(Heidegger, 1969)。令現代技術獨特的是它們牽涉的特殊解蔽形態。一切技術皆嘗試去挑戰自然,去解鎖、轉化和貯藏其能量。

  技術是社會焦慮的主要來源:(1)現代技術是延展且開放紋理的,即使是專家也苦於掌握它們;(2)技術的意圖結果實際上可能無法實現;(3)技術是即時的實驗,具有報復作用,它們就是等著發生的意外。

  對許多理論家,包括伍爾加(Woolgar, 1991, p. 46)而言,何謂技術,無法由設計來決定。相反,技術的意義總是要在使用中發現。他引述電話的例子,電話最初是設計作為大眾廣播技術,而非個人對個人的技術。

  技術沒有本質,只有群體賦予它的意義。不同群體對於技術會有不同觀點;因此,技術具有詮釋彈性(interpretive flexibility)。最後,詮釋彈性會減少,許多種解讀會減少到一種。當技術達到了穩定化與封閉(closure)後,第二步就停止了。

  如果一名單車騎士因為撞上石頭而摔車,社會科學家坦承,他們沒有什麼好說的……對STS(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實踐者而言,情況不是如此,他們認為單車本身的運轉機制、道路的鋪設、石頭的地質學、傷口的生理學等等,都在社會學上有意思,而且在經驗上可以分析,不需要將物質和社會之間的界線,當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分工(Latour, 2000, p. 108)。

  我們唯有在技術沒有依照預期而運作的情形下,才會注意到技術。

  ☆論現代
  決定性的轉變源自馬克思所謂由主觀到客觀的技術變遷:工人曾經掌控工具,如今卻是機器掌控工人。

  從中世紀延伸到1900年的時期,藝術的發展超過了技術的發展。突然間,局勢逆轉了。技術主宰了藝術的步調。

  如果規訓是奠基於訓練,並且著眼於個人的身體之微政治技術,那麼生命權力(biopower)就是安全的宏觀政治技術,其目標是全體人口。

  ☆論後人類主義
  馬克思傾向於認為技術是(人類)力量的延伸,而麥克魯漢認為是感官的延伸,特克爾(Sherry Turkle)認為電腦是心靈的延伸。

  技術總是徹底擬人的:它們由人類製造和使用,它們會做原本由人類做的事,而且它們會進一步塑造何謂人類。

  我們所不是的東西投射進入了物品。物體拜物教經常用來當成推進的工具。在這裡,物成為我們社會地位的指標。

  哈洛威(Donna Haraway)清除了流行的說法,也就是「狗有主人,貓有員工」。她主張狗也會訓練我們,而且牠們的馴化是一種共同生產,而不是只有人類的努力。

  我們已經與我們的技術共同演化了幾百萬年……它們是身為人類的必要部分,或許是我們最富人性的元素(McLuhan, 2005, p. 289)。聲稱我們總是後人類,說的就是這回事。我們從來沒有先存於或獨立於技術、同伴物種和環境,它們協助建構了我們。我們的聚光燈需要照亮這些領域。

本書特色

  ◆詳實回顧技術社會學的重大典範轉移,不只清楚呈現SCOT(技術的社會建構)、ANT(行動者網絡理論)等各大學派的主張,亦對學派之間的異同進行了比較。

  ◆在照顧STS傳統的同時,也是非典型的STS讀物,將眾多社會理論的「技術」面向納入考慮,甚至有大量篇幅與傳播學、物質文化、空間研究等領域對話。

  ◆案例豐富多元,涵蓋機器、媒介、器具、資訊、交通、養殖動物、寵物等,幾乎無所不包,而在分析維度上亦面面俱到,每章末尾也列出並解說進階讀物,有助於讀者更加深入探索各種理論或實例。

專業推薦

  本書爬梳了社會學取向的勞動過程論與跨學科取向的STS研究之間的系譜。──David Calnitsky(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超越學科畛域,開創更貼近周遭、有學有術、兼容並蓄的技術社會論述。──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科技、社会与人类未来:一部跨学科的深度探索 导论:在技术洪流中锚定人类价值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由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的时代。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从全球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到太空探索的前沿,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为了我们理解世界、构建社会结构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这种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复杂且往往相互冲突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后果。 本书《科技、社会与人类未来》并非旨在提供一本关于特定技术的操作手册,也无意于对任何单一技术进行褒贬。相反,它是一次横跨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和未来学视角的跨学科考察,旨在深入剖析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权力结构、以及个体生存意义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又该如何主动地塑造技术,以确保其发展路径符合人类的福祉与可持续性? 第一部分:技术作为社会建构的产物 传统的观点常常将技术视为一种纯粹的、客观的、由科学发现驱动的进步力量。本书的第一部分挑战了这种“技术决定论”的简化叙事。 第一章:技术的中立性迷思与社会嵌入性 本章追溯了现代技术发展史,着重探讨“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的理论框架。我们考察了技术标准、设计选择和采纳过程是如何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经济利益、政治博弈和文化偏好的深刻影响。例如,早期的电力系统标准(直流电与交流电之争)不仅仅是工程学上的较量,更是资本家权力结构和城市规划理念的体现。技术并非在真空下产生,它承载着设计者的意图、社会的阶层划分,并最终固化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第二章:基础设施的政治学:看不见的权力网络 现代社会依赖于庞大且往往隐形的基础设施网络——从铺设海底的光缆到控制电网的算法。本章聚焦于“基础设施研究”。我们分析了这些技术系统如何成为权力的新载体。基础设施的部署决定了谁能接入资源、谁被排斥在外;其故障或失效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远超单一设备失灵。我们将探讨“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现象,即一旦某种基础设施标准被确立,改变它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便会高得惊人,从而限制了未来的选择空间。 第三章:劳动的变形与数字的异化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对劳动力的重塑从未停止。本部分着眼于当代“零工经济”和自动化浪潮。我们审视了平台资本主义如何利用算法管理和微观监控来重塑雇佣关系,将风险转嫁给劳动者。通过引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后福特主义分析,我们探讨了当“工作”越来越依赖于数据流和“注意力经济”时,人类创造力与价值的来源正在发生何种根本性的转移。 第二部分:伦理困境与治理的真空 随着技术的渗透性日益增强,其产生的伦理挑战已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影响法律、隐私和人类尊严的现实问题。 第四章:算法的偏见与数字正义的追寻 人工智能的崛起带来了效率,但也暴露了数据中的历史偏见。本章深入研究了训练数据中的种族、性别和经济歧视如何被算法复制、放大,并固化在信贷审批、刑事司法预测甚至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我们不仅分析了技术上的“去偏见”尝试,更重要的是,探讨了要求算法透明度、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和问责制的社会运动的兴起,试图构建一种“数字正义”的框架。 第五章:监控资本主义与隐私的消亡 数据已成为21世纪的石油。哈佛大学戴维森·霍尔(Dale McGowan)提出了一种对“监控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本章详细剖析了科技巨头如何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持续、隐秘的收集、预测和干预,实现超乎想象的经济利润。我们探讨了个人自主权在数据驱动的生态系统中的削弱程度,并考察了诸如《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法律尝试在应对全球化数字权力时的局限性。 第六章:生物技术的边界与人类的定义 基因编辑(如CRISPR)和脑机接口(BC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触及生命的本质。本章聚焦于这些前沿生物技术的伦理张力。我们讨论了“增强”(Enhancement)与“治疗”(Therapy)之间的模糊界限;精英阶层通过生物技术实现“设计婴儿”的社会分化风险;以及对“自然人”身份的重新定义所带来的深远哲学冲击。 第三部分:技术愿景与未来社会的可能性 技术发展并非预先注定的单行道。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社会运动、政策干预和哲学反思如何为我们开辟不同的技术未来。 第七章:批判性技术评估与反思性创新 我们不能仅在技术成熟后才开始进行伦理反思。本章提倡“批判性技术评估”(Critical Technology Assessment)的方法论,主张在技术设计和部署的早期阶段就引入广泛的社会参与。这包括从“技术民主”的角度出发,让受技术影响最大的社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以避免“技术精英主义”的陷阱。 第八章:数字后人类:连接、疏离与新的共同体 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创造新的社会连接模式。本书探讨了“虚拟社区”的兴起与传统地理社区的衰落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既能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运动(如“阿拉伯之春”),也能加剧信息茧房效应和极化。关键在于,技术是加速社会疏离还是促进更具意义的共同体形成,取决于我们的社会选择和设计意图。 第九章:可持续性、韧性与“慢技术”的哲学 面对气候危机和资源枯竭,本书的结论部分呼吁对“持续增长”的技术崇拜进行审视。我们引入了关于“足够性”(Sufficiency)和“技术韧性”(Technological Resilience)的概念,探讨如何发展更符合生态循环、更易于维修和去中心化的技术形态。这可能意味着在某些领域拥抱“慢技术”或“低技术”方案,以确保社会结构的长期健康,而非仅仅追求短期的效率最大化。 结论:掌握技术,而非被其掌握 《科技、社会与人类未来》最终旨在装备读者,使其不仅能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技术世界,更能积极地参与到塑造未来的讨论中。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它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应用绝非中立。通过跨学科的批判性视角,我们能够辨识出技术进步背后隐藏的权力逻辑,并努力引导技术朝向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人类未来。这是一场持续的对话,需要历史的智慧、伦理的勇气和政治的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提夫.馬修曼(Steve Matthewman)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社會系的社會學高級講師。他在社會學領域有擔任作者和教師的資深經驗,特別關注科學與技術、社會理論、文化研究,以及現代性及其不滿等議題。

譯者簡介

王志弘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高郁婷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學者。
 

图书目录

導讀 將技術寫入社會,將社會納入技術的理論複習/郭文華
叢書序言
致謝
導論
本書組織│社會理論的要旨│關鍵主題
第一章 技術的理論化
何謂技術?│技術做了什麼?│技術如何被理論化?│技術、系統與社會利益│我們的時代:技術、複雜性與風險
第二章 馬克思、現代性與機器
物質轉向│機器製造的機器:現代工業│機器製造的人群:現代主體性│馬克思與技術決定論│馬克思的延伸I:批判理論與文化工業│馬克思的延伸II:諾布爾,《生產的力量》
第三章 建構現代:人造的世界
城市中的社會理論│《拱廊街計畫》│班雅明論漫遊者與技術│傅柯作為技術思想家│技術之眼│工具變遷:技術創新│《規訓與懲罰》:技術問題的技術解答│傅柯與權力機制:技術的中介角色│傅柯2.0:理論與技術升級│忘了傅柯?│附論:創造秩序I-愛里亞斯與建築物的政治
第四章 人造物的政治
技術作為陰影構成│社會工程:摩西切割布朗克斯並建造橋梁│對溫納的批評│技術戲劇│附論:創造秩序II-空間的政治
第五章 技術的社會建構
社會學重新發現了技術│有爭議的技術│固定意義:單車的黑箱化│對SCOT的批評
第六章 社會的社會技術建構:行動者網絡理論
與社會建構論決裂│社會學:有什麼好處?│轉譯社會學│異議的能動者│傅柯/ANT│對ANT的批評
第七章 留給我們自己的設備:主體機器
覺察變遷│第二自我:個人電腦│隨身聽的異議:文化產物的傳記│連上你的自我:私人世界與iPod│從我們的空間到我的空間:公共生活的私人化
第八章 客體生活:物與社會理論
社會生活的物│物的社會生活I:技術生命週期│物的社會生活II:技術生命週期與存有論交換│物的綠化:永不停歇的螺旋│準客體:後人類主義與同伴物種
結論:我們從來都是後人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50125
  • 叢書系列:STSC 科技與社會研究譯叢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將技術寫入社會,將社會納入技術的理論複習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寫此文時台灣選戰方酣,手法也推陳出新:有用影像估算造勢人流的,有用假帳號操弄社群聲量的,有巧剪影片段延伸演繹的,有設計民調操作外宣的。還記得當年首開先例,用廣播節目調動遊行人群,顛覆傳播媒體的爭議。曾幾何時,這些技術都已成為標準配備,經由「小編」、「網紅」,或者是「意見領袖」的加工,帶動民意的風向。

  其實,選舉只是技術社會,或者說技術社會集合體(collective)的縮影。台灣自1990年代起幾乎年年選舉,而且兩黨鬥法的態勢混淆它們的差異與目的,變相成為民主嘉年華或試金石,刺激相關技術的演進──有打形象的空戰,有掃街拜票的陸戰,更有玩弄民調與媒體節奏的資訊戰。相較於此,攸關未來的改革,如健保資料庫的釋憲後續,人工智慧(AI)的公共化、或者下修公民權年齡等,有些得到青睞,迎合時勢,成為成就「台灣第一」論述的註腳,但大部分則欠缺討論溝通,也沒技術加持,一推出就埋在空洞的政策與選舉語言中。

  這是我們需要《技術與社會理論》,審視技術社會相關理論工具的起點。作為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STS)的實踐者,我不低估技術,認為它只是奇技淫巧或雕蟲小技,也不會掉進創新迷思,認為技術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手。甚至近來台灣學界常用,技術與社會互動共製的說法,在STS研究中也已是老生常談。

  但相較於將解釋技術社會當作STS研究的「專利」,我更關心在此之前學者怎樣看待引領風騷的技術,看它們如何帶動社會想像與思考未來。提幾個過往的技術創新:令人不安的火車、神秘神奇的電話、見人所未見的X射線。它們的社會影響用「交引纏繞」(entanglement)之類的術語交代過去並無不可,但在文明進程的大格局裡,這樣的解釋似乎少了點人們對新興事物的好奇、激動與猶豫,那些直指人性,喚起希望的魅力。是這些讓科技得以進入技術社會的多元實作,交錯構成現代世界。

  對此,STS研究的理論家拉圖(Bruno Latour)早在2000年訪問台灣時,便以「人類文明長程演化的模型」(Progress or Entanglement? — Two Models for the Long Term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sation)為題,點出以技術社會為動力與基底的文明觀。文明不是新概念,甚至是有點政治不正確,「過時」的說法。但從拉圖眼中,它是以技術社會的核心,透過技能(skill and competence)獲得與分配,奠基於人為延續性(artificial continuity)的長期積累。在這個發展模型中技術與社會的纏繞不只發生在兩者的交轉(cross-over)之中,它們更把以技術統合的社會(technology are what makes the social realm hold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兜轉前行,演化為今日所見的複雜社會(social complexity)。物(thing)一直都在,也不必然要汰舊方能換新。它們是新事物,科技研發的產物,但也是公共議題,社會論辯的主角。對拉圖而言,社會學者思考「社會如何看待技術」,或者STS研究者提問「技術裡有沒有社會」,都欠缺更高位、統整性的視點。唯有拋棄技術與社會對立的進步史觀,方可跳脫科學與宗教、全球化與地方的論證困局,精確掌握資本主義的社會表象(representation)。

  以上文明觀看似復古,但對慣於追逐主流理論但疏於消化反省,長於學科課題但鮮少跨域對話的台灣學界來說,它直指將技術寫入社會,將社會納入技術的關鍵,凸顯出版《技術與社會理論》中文版的重要性。本書原屬Palgrave出版社「社會理論主題」(themes in social theory)」書系,作者是任教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Steve Matthewman。Matthewman的專長偏STS研究,課題包括災難與能源基礎建設,但他協同主持該校跨領域的「未來社會學群」(Social Futures Research Hub),關注社會學理論的發展,特別是傅柯與行動者網路理論(actor-network-theory, ANT)。《技術與社會理論》是他以技術串接社會學與STS研究,精要的理論複習,以下略記閱讀所見與大家分享。

  《技術與社會理論》以技術的理論化(theorizing technology)為背景,大致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以及戰後以降到1980年代的思想為軸心,開展技術社會的理論地景。前三章中社會學背景的讀者看到熟悉的馬克思、班雅明或愛里亞斯(Norbert Elias),但順著作者導引,也會遭遇法蘭克福學派學者,或者跨越到戰後,看到傅柯與質疑技術生產的諾布爾(David Noble)等。第四章到第六章集中於STS研究者對技術的觀點,部分該領域的開拓者,如溫納(Langdon Winner)、休斯(Thomas Hughes)、比克(Wiebe Bijker)與平奇(Trevor Pinch)等對台灣學界並不陌生。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沒有全然用STS學科史的方式,透過孔恩或莫頓(Robert Merton),甚或用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來介紹技術研究。相反地,這幾章中作者活用涂爾幹、愛里亞斯或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等學者,將技術研究納入社會學。雖然這幾章不見得能納入細微的STS理論轉折,比方說相對主義經驗綱領(empirical programme of relativism),但讀者一方面能瞭解STS研究者的理論爭議,一方面也透過人造物的政治(artifact,第四章主題)追索STS研究的發展,特別是ANT與傅柯對權力的看法與技術的道德向度等,讓它與社會學的理論轉向相互呼應。

  第七與第八章作者透過社會學的事物轉向(thingly turn),將STS研究延伸進入帕深思(Talcott Parsons)提倡的群己關係(social relations)、文化研究,以至於後人類時代中的「社會賽伯格」(sociocyborg)。這裡有任教麻省理工學院STS博士課程,在心理學與社會學界都影響深遠的特克爾(Sherry Turkle)與她的人機研究,但更多的是社會學家所熟悉的思想家與文化研究學者,例如早期的涂爾幹與牟斯(Marcel Mauss),戰後的賽荷(Michel Serres)、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巴岱耶(Georges Bataille)、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賴許(Scott Lash)或哈洛威(Donna Haraway)等等。這裡作者雖然沒有特別標舉女性主義,但透過案例討論(如隨身聽與女性受眾的反應)與研究(如女性與高科技工作的探討),都呼應技術研究中不可忽視的性別因素(如技術史家卡溫[Ruth Schwartz Cowan]的經典案例)。基進點說,人機交融的「賽伯格」與多物種相伴的世界是現況描述,也是論述轉機。由資本主義推動,鎖定個人來研發的技術與裝置固然動搖公與私的界線,但它們也具有培力(empowerment)的可能,端看使用者的想法與實作。如書中引用哈洛威的洞見:「技術為了某些目的而重新安排這個世界,但是超越了功能與目的而邁向某些開放的東西,某些尚未存在的東西」。

  這個看似不很社會學的「後人類宣示」點出STS研究對社會學的可能貢獻:如果社會解釋是與社會現實相關,但又非如實呈現的論述存在,那STS研究顯然透過技術,示現這個論述的力道與改變可能。如作者所言:「我們運用技術來解構我們的世界,我們以技術來操演我們的現實。接著,技術操演了我們。它們是社會變遷和社會穩定的能動者,協助生產了自我和社會。據此,它們是秩序的形式與生活的形式」。這是本書結論套用拉圖名著《我們從未現代過》(余曉嵐、林文源、許全義翻譯,群學,2012再版)的書名句型,但若翻轉為「我們從來都是後人類」(we have always been posthuman)的巧思,也是社會學與STS研究理論可以相互融通,探索未來的邀請。

  作為導論性讀本,《技術與社會理論》拿捏社會學大論述與零散分歧的STS研究之間的平衡,尊重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源流並兼顧新興議題的概念銜接,論述清晰,內容充實。特別是後半部作者以具體研究來演繹概念,各章附有進階讀物,幫助讀者瞭解理論的進展與爭議,是其優點。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以英語世界讀者為對象,但作為立基紐澳的學者,作者不僅放入STS研究的知名理論家,如拉圖或羅(John Law),也用相當篇幅挑選介紹較少為社會學界所知的研究者,如韋恩(Brian Wynne)與賽茲涅瓦(Olga Sezneva),或較少被視為理論家的運動者,如戴維斯(Mike Davis),顯示其獨特品味。

  對台灣讀者來說,《技術與社會理論》涵蓋不少學者與理論,但畢竟有取捨的難處,比方說提出網路社會與流動空間,頗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柯斯特(Manuel Castells),或《老科技的全球史》(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的作者,亦即提出技術使用觀點的技術史家艾傑頓(David Edgerton)等,書中僅點到為止。此外,對於筆者關注醫療與社會中的技術,STS研究者有不少創見,但或許顧及論述架構,或因為受限於出版年份(原書出版於2011年),也遭割愛。比方說,學界近年廣為引用,《照護的邏輯》(The Logic of Care: Health and the Problem of Patient Choice)的作者莫爾(Annemarie Mol),書中僅討論她的早期著作,而與生醫技術相關的社會人文學者,比方說,提出後基因體時代生命意義與生命政治的拉比諾(Paul Rabinow)或羅斯(Nikolas Rose),也付之闕如。在翻譯方面,領銜的王志弘是此間知名的理論研究者與引介者,兼具STS研究訓練,在內容理解上沒有問題。唯本書橫跨相當領域,牽涉諸多學者,不免部分人名與概念未及參照台灣慣例,讀者或可留意。

  最後藉此機會談談在21世紀閱讀理論的意義。我們不會認為理論無用,但究竟《技術與社會理論》只能用在社會學專論課程,作為大學部的進階讀物,還是作為STS研究的外延讀物,用在研究所呢?對此,我希望用「理論的時代意義」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本書中引用米爾斯(C. Wright Mills)和傅柯的「當下的歷史」說法,提醒理論研究者技術之於當今社會的關鍵性意義。但換個角度想,當社會學理論正典化,逐漸脫離所處的發想情境與學術脈絡時,技術也提供讓它們「重生」的機會,讓這一代讀者透過研究問題與案例,再次體會它們在方法論上的立場、解釋力與限制。

  雖然STS研究不是社會學主流,但拉圖確實因為這個新興領域的刺激,創造出影響20世紀後半以至於21世紀思潮的分析框架。謹以此文紀念這位天不假年的理論家,也盼望台灣讀者透過《技術與社會理論》超越學科畛域,開創更貼近周遭、有學有術、兼容並蓄的技術社會論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宏大且具有前瞻性。它似乎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分析工具箱,用以剖析当今世界某些核心矛盾的内在机制。书中引用的诸多思想资源,涵盖了从古典哲学到当代思潮的广阔谱系,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跨学科的视野。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并未完全照搬任何一家学派的既有范式,而是进行了大量的熔铸与重塑,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分析视角。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能清晰地看到远方新大陆”的能力,是真正优秀学术作品的标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作者所提出的概念模型,这种需要投入大量认知资源去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被日常惯性所遮蔽的现象本质,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思想“健身操”。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历史案例的选取与解读。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似乎有一种能力,能从看似普通的历史事件中,精准地剥离出那些最能体现其理论精髓的切片。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被精心打磨、用作支撑其抽象论述的有力证据。例如,对某次工业转型时期的社会反应的描述,就极其细致入微,那种对个体微观体验的捕捉,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让抽象的理论概念立刻拥有了鲜活的血肉。这种从“大历史观”到“小切口”的灵活转换,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又不失贴近现实的温度。这种平衡的拿捏,对于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成就,它既满足了学者的严谨需求,也照顾了对现实问题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方案,配上硬挺的封面材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仿佛真的捧着一部深邃的学术著作。初翻阅时,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目录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在逻辑梳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层次分明,从宏观的哲学思辨过渡到具体的案例分析,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文字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上的细微之处,比如扉页上那句引言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虽然内容本身我尚未深入探讨,但仅从这份匠心独运的物理呈现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珍视书籍本体价值的读者准备的精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的象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预示着内部内容的扎实与严谨,让人不禁期待即将展开的思想之旅,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的质感,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那就是穿插其中的“反思性批判”章节。这些章节仿佛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休息站”,在这里,他会主动提出并论证自己理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潜在的误区。这种自我审视的姿态,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和学者的风范。它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愿意接受挑战的学术精神,而不是闭门造车、一味唱赞歌。通过阅读这些自我批判的部分,我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构建体系的深层逻辑,也得到了许多关于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任何理论体系的启发。这种诚实的姿态,比任何夸耀式的断言都更具力量,它让读者感到自己是在与一位真诚的、深思熟虑的智者对话,而非被动地接受灌输。这种结构安排,无疑是全书最让人敬佩的亮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叙事风格极其凝练,仿佛直接切入了核心论点,没有冗长铺垫,直击要害。作者的遣词造句颇具特色,经常使用一些我此前不太熟悉的学术词汇,但通过上下文的巧妙引导,又能让人迅速领悟其深层含义,这对于提升个人的专业词汇量是大有裨益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论证的构建方式,它们像精密的钟表机械一样咬合紧密,环环相扣,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读起来,有一种被引导着进行深度思考的快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邀请式”的论述,非常适合那些喜欢在阅读中主动构建知识框架的读者。整体的语言风格偏向于一种冷静、客观的陈述,但在关键转折处,又能精准地释放出强烈的批判性力量,像冰面下的暗流,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节奏的把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在复杂的思想迷宫中稳步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