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民主永續的理念與實踐:永社十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雅綺
图书标签:
  • 民主
  • 永續
  • 永社
  • 公民社會
  • 社會運動
  • 臺灣民主
  • 地方治理
  • 社區發展
  • 社會企業
  • 十年回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永社基於對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的追求與關懷而成立,為了在法律政治社群當中,融合「實務與理論」的意見與思考,對國家不法行為進行追究,提出建議,引起社會共鳴。台灣的民主發展現僅止於具備選舉的形式,並未落實鞏固與深化,需要群眾的關注與投入,將理論付諸行動,喚醒人民珍惜這民主先進們犧牲自由、財產、生命所爭取的珍貴資產。故在永社成立十周年之際出版本書,作為監督、促進台灣民主憲政法治永續發展的力量。

  本書研討「司法改革與民主永續」、「能源環保與民主永續」、「轉型正義與民主永續」、「民主防衛與民主永續」四大主題。第一篇章探討司法領域的改革和新制,如何作為審議政治下的代議系統,建立民主審議的規範。第二篇章探討環保能源議題,以聯合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分析國內法律規範,研究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如何達到平衡的關係。第三篇章探討轉型正義的推動的行進的阻礙,說明台灣必須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的理由與未來做法。第四篇章探討憲政改革與民主發展的關係,與新憲法公投案的嘗試,民主要有共識,還需有多元的論爭做基調。
 
理想之炬,時代之聲:跨越藩籬的文明對話 本書集結了當代社會、政治、文化領域中一系列深刻的學術探討與前瞻性的思想激盪。它並非單一主題的彙編,而是一場廣闊的知識圖景的呈現,旨在捕捉時代脈動,並對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路徑進行審慎的哲學反思與實證分析。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涵蓋了從宏觀的全球治理變革到微觀的個體意識重塑等諸多層面。 第一部:現代性的困境與重構 本部分聚焦於在資訊爆炸與全球化浪潮下,傳統社會結構所面臨的衝擊與變革。開篇論文深入剖析了後工業時代勞動力的結構性轉型,探討了自動化技術對人類主體性的潛在威脅與解放的可能。作者援引了數十年來的經濟數據與社會學田野調查,構建了一個關於「意義生產」的理論框架,質疑當代社會如何為個體提供穩固的價值錨點。 緊隨其後的是對「數位公民權」的嚴謹界定。這組文章超越了單純的網路接入權討論,轉而關注數據主權、演算法的透明度及其對公共領域的隱性操縱。其中一篇關於「數位威權主義」的比較研究,通過對不同政治體制下數位監控模式的細緻比對,揭示了技術工具在維護或顛覆現有權力關係中的關鍵作用。學者們強調,在數位鴻溝日益擴大的今天,公民教育必須涵蓋對資訊生態的批判性解讀能力。 第二部:東亞視角下的歷史敘事與身份認同 本部分將目光投向東亞複雜的地緣政治圖景與多元的文化認同建構過程。多篇論文採用跨學科方法,重新審視了冷戰遺產在當代區域關係中的持續影響。特別是關於戰後和解進程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外交層面,更深入挖掘了文化記憶、文學作品及大眾媒體如何形塑國家間的相互認知。 一篇關於「地方性知識」的民族誌研究尤為引人注目。它通過對一個特定邊緣社群的長期觀察,探討了在全球化標準化進程中,地方傳統技藝、語言模式如何成為抵抗文化同質化的微觀戰場。作者提出,真正的文化韌性(Cultural Resilience)並非固守不變,而是在持續的交流與適應中尋求核心價值的延續。 此外,本部分還有一組關於「城市化與空間政治」的專題討論。研究者們從建築學、社會地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亞洲主要城市群的快速擴張如何重塑了階層隔離與社會資本的流動性,並探討了永續城市規劃中如何平衡效率與社會包容性的難題。 第三部:哲學與倫理學的前沿思辨 本區段是全書的思想精華所在,多篇文本挑戰了既有的認知邊界。探討集中於生命倫理學、環境哲學以及後人類主義的辯論。 在生命倫理部分,學者們對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未來應用進行了深刻的倫理推演。他們不僅關注技術的有效性,更著重於權力分配——誰有權力決定人類自身的生物學未來?這引發了關於「自然性」定義的哲學辯論。 環境哲學的幾篇關鍵論文,則超越了傳統的資源管理模式,轉向「生態中心主義」的必要性。研究者們引入了非人類主體(Non-human Agency)的概念,論證了將自然視為僅是可供利用的客體,是導致當前氣候危機的根本性思維錯誤。他們呼籲建立一種基於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的新型倫理規範。 第四部:藝術、媒介與社會感知 這一部分探討了藝術實踐和媒介技術在形塑公眾認知和推動社會變革中的潛在能量。 關於當代視覺藝術的評論,著重分析了藝術如何介入公共空間和政治話語。多位評論家認為,在極度碎片化的公共領域中,具有強烈場所特定性(Site-Specific)的藝術項目,成為了重建共同體驗和集體情感的有效途徑。 媒介理論的分析則聚焦於「注意力經濟」下的真相生產。論文深入研究了社交媒體平台的信息繭房效應,不僅從技術層面解析其機制,更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探討個體如何主動或被動地選擇性接收信息,從而強化既有的信念系統。這部分強烈呼籲媒體識讀教育的深化,以對抗系統性的認知偏差。 第五部:全球治理的挑戰與制度創新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置於全球秩序的變動。文章探討了多邊主義的衰落,以及國際關係中權力結構的轉移趨勢。 幾篇關於國際法和人權機制的分析,對當前國際體系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特別是在應對跨國犯罪和氣候難民問題上的滯後性。學者們提出,未來的全球治理創新必須從自上而下的結構改革,轉向更具包容性和實驗性的「多層次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模式。 總體而言,這本選集提供了一個多維度、高密度的思想平台。它集合了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對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的深度思考,其核心關懷在於如何透過嚴謹的學術探究,為構建一個更具理性、更具韌性、更富有人性尊嚴的未來提供思想資源與批判工具。書中的每一篇論述,都代表著在知識邊界上的一次審慎探索與堅定發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雅綺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副教授、台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

呂政諺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生、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法律政策部主任暨專職律師

林佳和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孫斌

  財團法人威權統治時期國家不法行為被害者權利回復基金會執行長、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委員

陳治維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客座教授

彭至誠

  社團法人台灣永社法案研究員

黃崇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候選人、台灣制憲基金會辦公室副主任

楊聰榮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羅承宗

  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图书目录

第一篇:民主永續與司法改革
專業社群作為審議政治下的代議系統:以司法領域為例的理論初探/呂政諺
壹、前言
貳、從總結會議到現在
參、公共論域的概念分析
肆、司法領域的審議現況
伍、結語
2016年司改國是會議部分決議回顧與再思/彭至誠
壹、司改國是會議「建立裁判憲法審查制度」回顧
貳、研議參審制及陪審制
參、結論

第二篇:民主永續與能源環保
民主永續的價值理念、目標設定與施行規範:以聯合國與相關國際組織的環境規範之分析與國內法規化的檢討/楊聰榮
壹、前言
貳、聯合國永續行動的探討
參、聯合國永續治理規範的形成
肆、永續治理(ESG)的國內作為
伍、綜合評述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臺灣推動能源轉型的經驗、挑戰與未來/江雅綺、陳治維
壹、前言
貳、永續發展、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
參、盤點台灣的能源減碳立法及產業政策
肆、先進國家2050淨零排放策略盤點
伍、台灣面對淨零永續的未來

第三篇:民主永續與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法制工程的回顧與展望/羅承宗
壹、問題緣起
貳、從賠償到究責的法制軌跡變遷
參、釋字793號解釋與黨國威權體制
肆、若干爭點與問題點
伍、結語
台灣分期付款式的民主化與轉型正義的實踐/孫斌
壹、前言
貳、我國實踐轉型正義之背景及歷程
參、我國轉型正義推動上的阻力
肆、台灣必須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的幾個理由與未來的做法
伍、結論

第四篇:民主永續與憲政改革
充滿危機的民主如何永續?一個憲政主義與憲法社會學的回應嘗試/林佳和
壹、民主永續與憲政主義:一個純規範性問題?
貳、民主與政治:後民主、議會主義與政治行動
參、民主難以永續?五個值得注意之發展趨勢
肆、Mouffe/Laclau「論爭的多元主義」作為建構
伍、憲政改革?共識的民主、論爭的多元做基調
台灣新憲法公投案/黃崇祐
壹、前言
貳、台灣新憲法公投案提案
參、台灣新憲法公投案聽證
肆、台灣新憲法公投案駁回
伍、結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87473
  • 叢書系列:公民社會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它不是在贩卖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务实的希望”。在当前的全球政治环境下,谈论“永续的民主”似乎成了一种近乎奢望。但这本书没有回避现实的困境,比如民粹主义的兴起、技术对公共领域的侵蚀,以及公民信任的危机。它直面这些“民主的病灶”,并试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比较的视野中寻找解药。这种不回避矛盾、正视挑战的勇气,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告诉读者,永续不是一个自动实现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不断维护、不断修复的主动过程,需要付出持续的智力与行动上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朴实中带着力量感的排版风格,让人立刻感觉到这是一部严肃且具有学术深度的作品。初翻阅目录时,我就被其中涵盖的议题广度和深度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更试图在现实的土壤中寻找“永续”的可能路径。我特别留意到一些章节标题,它们暗示了对现有民主实践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积极探索。比如,那些关于“制度韧性”与“公民参与”的组合,就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论述集,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要求读者做好准备,投入时间去消化那些精心打磨的论点。它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宣告着对这个宏大主题所付出的心力与专业程度。

评分

我之所以愿意花时间深读这样一部文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蕴含的那种试图连接“理念”与“实践”的雄心壮志。很多关于民主的讨论,往往陷入了纯粹的哲学思辨,与日常的政治运作脱节。但从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来看,它似乎努力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试图将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具体落实到可以操作、可以观察的案例分析中去。我个人非常关注其中关于“如何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问责制”的探讨。这不仅关乎机制设计,更触及到权力运行的核心伦理问题。如果作者们能提供出既具原创性又可操作的解决方案,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它将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工具箱。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跨界对话,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切入,共同剖析“民主的持久性”这一复杂命题。我喜欢这种多元化的声音,它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有些文章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充满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而另一些则更具前瞻性和批判性,敢于挑战既有的舒适区。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阅读体验非常丰富。更令人欣慰的是,它并没有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布道姿态,而是保持了一种谦逊的探索精神,承认问题的复杂性,并愿意接纳不同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民主对话的体现。

评分

从装帧和整体的呈现来看,这部论文集体现出组织者对学术成果的尊重与审慎。它不像一些匆忙出版的纪念文集那样显得零散和拼凑,而是明显经过了细致的编辑和筛选。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沉淀下来的思想重量,而非流于表面的时髦口号。对于我这种对政治理论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照点,用以检验和校准自己对当代民主困境的理解深度。它不仅是某个特定时刻(十周年)的记录,更像是对未来数年民主发展趋势的一次深思熟虑的预判与规划,具有相当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