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戲劇最早的雛形,是演員。
而演員又是從何而來?是巫師。
巫師離群索居,遠離部落。
人們對巫師是又敬又懼。
敬的是,巫師負責解釋「天語」。
懼的是,巫師是如此神祕,竟然懂「天語」。
巫師是如何解釋「天語」,就是表演。
表演本身就是一種神祕的力量。
戲劇本身就是一種「天語」的轉譯。
「傳說」與「神話」常是一個民族文化底蘊的兩片原始森林。
實無明顯分界的兩片森林裡,各種怪禽異獸、奇花巨葉,琳瑯滿目、相融相輝。
傳說,是魔幻的寫實。
神話,是寫實的魔幻。
承志的戲劇作品《遺址》,巧妙的揉合台灣原住民族的遠古傳說與現代故事。
從石棺到怪病。
從酋長戰士到連長小兵。
讓愛恨情仇流淌於遠古與現代之間。
讓本應是引子的遠古傳說,不再是引子,甚至像是水晶球。
在上天視角裡,不管是遠古神話或是現代故事,不管是愛恨嗔痴或是貪慾迷嫉都在小小的水晶球裡飛躍沉浮。
希望承志能繼續勤於探索水晶球,像個老巫師般地凸瞪著大眼,發出嘶嘶夢囈,編創出精彩的劇情,讓這股「神祕的力量」繼續淨化、解放人們的心靈。
導演 王道南
二○二二年五月三日
跨越理性無法言說的生命層次
當理性的判斷與神祕的超自然力量互相拉扯,宗教的信仰與祖靈的呼喚背道而馳,這就是天地人之間最微妙,也是最高深莫測之處。
林君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曾在大洪水當天擔任第一現場搶救指揮軍官,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信仰為出發點,將那一段段碎裂記憶的殘影,就像是整個發生於近三十餘年前的擴建工程所產生的振動漣漪。林君用文字還原過往、貫穿其中,試圖融情入理,拼湊,分別以神祇巫術與工程紀實做為兩大座標,成為追溯的線索,包含了石棺的發現、生命的無常、信仰的執著、宇宙的奧妙、古老傳說、詭異事件等等,擺盪於原住民傳說與真實景況之間,跨越理性無法解釋的生命層次,將其一一拾起、組織,化為一道道深刻的生命肌理,是一股不可抗逆的強大力量,再匯集成為《遺址》這部長篇故事。
遺址,單就字面上就充滿著曾經擁有卻不復存在的,帶有感逝傷懷的意味,但也包含著一種傳承的精神,循著這些曾經共同經歷過的時代、生命、回憶、情感所遺留下的蛛絲馬跡,探索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神靈信仰,其中也包含了誤解與衝突,或許這種種的現象可被解讀為暫時性的精神失序,是族群共融前的「陣痛期」。但可確定的是,最終達到共存共融的關鍵,以及決定自己的身分與取得認同的,其實是自己的行動,以及一顆敦厚之心。
這一段段流年光影,林君透過文字的表述,跨越時空、重述生命、虛實相生,映照出生命的珍視與情感的連結,是喻示,也是預示,讓我們能感應到神祕的傳說與宗教的虔敬,交織著理性敘述而建構出的寬廣視野,帶出幽微廣袤的寓意,也藉由更多無形的異質力量,清楚的聽見靈魂的回音。
專業音樂人、媒體人、作家 劉馬利
二○二○年的春天,有一個陌生人,手上拿著我寫的石山部落發展報告到繩編工廠來找我,告訴我他是一個作者,正在計畫編寫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一半是他自己的經歷,另外一半需要我的幫助才能完成,這個陌生人,就是承志兄。
當夜我們約好時間,就在鐵道市集邊的小酒吧,把kakawasan從部落的傳說到部落的遷徙,再到部落的現況,好好暢聊了一個晚上。
二○二一年承志兄再度來訪,並帶來一段已經具雛型的虛擬章節的故事。令人驚訝的是,這是一段對於宗教轉換過程的描述,也正是我們部落文明遺失的一部分。
一個部落的群體遷徙,必定對文明的遺失產生重要的影響,何況kakawasan一直以來就是仰賴土地生存發展的部落。前後三次為了國防建設造成的部落遷徙,流失了我們很大部分的文化傳承,無奈只能在口耳傳說間,拼湊曾經屬於我們的片段。
今年初,電話中承志兄很興奮的告訴我故事已經完成,並傳送初版原稿讓我閱讀檢視關於部落撰寫的訛誤。除了驚訝並且不捨故事中對當年機場建設期間的紀錄,有的是生命,也有的是人生,一條又一條年輕生命為了國防建設而犧牲;而故事裡面關於部落的虛擬章節,字裡行間平實的角色描寫及劇情舖陳,就像曾經真的發生過一樣,能夠感受到對於部分遺失的部落文化,那種似有若無的,好像修補心中的,或者說是遺憾,又或者說是空白。
在觀光開放後,不時有劇組等因為拍攝需要造訪我們部落,但是讓部落文化直接參與故事的創作,這還真的是第一次,恭喜承志兄終於完成了這個用我們共同的故事編寫的作品。現在是疫情期間,祝福大家平安健康,期待疫情過後,kakawasan歡迎閱讀並且關心這個故事的朋友們,能夠到美麗的東台灣海岸,感受機場的震撼,聽聽原住民的故事,體驗部落文化的多樣,甚且,造訪故事裡美麗的「妮卡兒」的家鄉。
富豐社區 理事長 宋博芳
二○二二年五月五日
作者序
小時候爸爸問我長大要做什麼?那時候家裡巷口有消防隊,我看警察摩托車很威,說要做警察,被罵了一頓。
剛上小學,爸爸又問我長大後要做什麼?我看電視影集《勇士們》的阿兵哥很酷很威風,說要當阿兵哥,又被臭罵了一頓。
完成學業後,我偷偷做了人生第一個選擇……轉服預官役,讓軍人成為我人生第一份職業。當然,這次我是有理由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國軍正有大型工程展開,需要年輕土木工程人員投入,而我也可以在正式踏入社會之前,先藉機累積工程經驗。
然後上帝好像聽到我的聲音一樣:百多個工兵官挑十九個工程工兵官我是其中一員,受訓後十九支籤其實只有兩支籤在這個部隊我又抽中,順順利利的直接來到這個基地報到。
當時渾渾噩噩,只有興奮跟期待,沒有害怕。
四年過去了,經歷了故事中所有紀錄的過程,工區很大,參與工程的人來來往往,而石棺事件發生時間散布在約四到五年之間,有的親身經歷,有的發生在身邊,也有些是發生當下同僚口耳相傳,但每次經歷或聽聞又有年輕生命因為這個工程逝去或殘缺,總是深深烙刻在腦海裡。
石棺發現與工程意外一次又一次詭異的連結,當然說不清楚真正的謎底。
二○一一年我回台灣,無意中在網絡上發現石棺事件還經常在平臺上被提出討論,我是少數從報到第一天便見證第一次石棺事件,也算是當時少數四年期間都在第一線,能夠盡量細數每次工程意外的人了,於是按照自己所知道的盡量還原,用自己的文筆寫下來,為記憶中的當時留下紀錄。
隔幾年,又發現原來知名電視談話性節目也不只一次談論到石棺事件,而我正是大洪水當天指揮第一現場搶救軍官,但這些並不足以成為故事。
真心地想為當年那些發生在身旁,逝去或殘缺生命的同袍寫一篇什麼來保存記憶,直到二○一五年我決定參加編劇班,在老師們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如何敘述一個完整故事。
二○二○年的一個工作空檔,走訪了一趟故地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這片本來屬於原住民的土地,自己也有著相當豐富而動人的故事流傳。
於是我起心動念,嘗試投入虛擬角色並編寫虛擬章節,串連原住民傳說與工程紀實,完成《遺址》這部長篇故事。
小說裡的麵店是真實存在的,跟隨故事發展如同任意門,門外對於女巫及尋找石棺謎底等描述,是結合原住民傳說及部落現況所編寫的虛擬人物及情節。
而門內紀錄所有工程連隊遭遇的工程意外,都是曾經真實發生的不幸事故。
施工過程每一個年輕生命的可貴付出,都是對今天台灣的國防安全極具重要的貢獻。
也謹此謝謝你們,當時為我們國家今天的安全,付出自己生命及人生的每一位「射箭的男孩」。
《遺址》這個故事,希望您會喜歡。
林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