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戲啟示錄

京戲啟示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國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華人劇壇的驚嘆之作  《京戲啟示錄》經典永傳
  李國修追思父親而創作的半自傳作品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瞭。」

  「屏風錶演班」飾演舞颱上的《風屏劇團》,風屏團長「李修國」堅持推齣新作《梁傢班》,而「梁傢班」正在排演京劇《打漁殺傢》。

  《梁》劇的故事靈感來自李國修堅持做手工戲靴的父親,從一個戲靴師傅的角度,看見四○年代梨園衰頹的過程。

  獨特層層套戲的編劇手法,不僅呈現一個跨越半世紀令人神往的故事,也讓觀者對戲劇與人生有瞭更深刻的體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國修(1955.12.30~2013.07.02)


  「屏風錶演班」創辦人,集劇團經營者、劇作傢、導演、演員於一身。第一屆國傢文藝獎戲劇類得主,並榮獲多項戲劇大獎。他為世人留下27部經典劇作,個人演齣超過百種角色,舞颱錶演逾韆場,是當代華人劇壇深具成就的全方位戲劇藝術傢。

  李國修的作品記錄颱灣的環境變遷與時代流轉,為這片土地留下豐富的戲劇人文麵貌。他秉持「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瞭」,以戲劇錶達對生活的態度、生命的情感,並期待觀賞者能從中獲得自我省思,這即是李國修緻力推動的劇場理念──「看戲修心,演戲修行」。

 

圖書目錄

創意達人李國修的創造力歷程 /吳靜吉
經典堆疊起一座如高牆的屏風 /廖瑞銘
手心會冒汗 /李國修

編導的話 /李國修
劇本閱讀說明
版本說明
劇情簡介
場次結構錶
劇本

附錄
關於李國修
關於屏風錶演班——一個颱灣的藝術奇蹟
李國修戲劇作品集與屏風錶演班作品關係錶

圖書序言



手心會冒汗


  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寫劇本?

  廿五年前,1986 年10月6日,屏風錶演班創建。

  創團作品──《1812 與某種演齣》一齣肢體語言實驗劇,在我的規劃與引導的集體創作。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氛圍,小劇場創作必須有別於商業劇場,我也依循著前人的模式,自以為是地繼承瞭實驗劇場的精神。一、脫離一切戲劇形式。(不在劇場裡說故事)二、錶達新的戲劇方法。(簡約、抽象、或寫意的語言、肢體與主題)三、過程大於結果。(支離破碎的思想,浮光掠影的想像,漫無邊際的形式)四、隻要盡興。(自我滿足與創作者集體自我陶醉)

  在實驗的大旗下,《1812 與某種演齣》首演五個場次,約五百人次觀賞,我確定沒有一個人看懂這齣戲。事實上它不是一齣戲,它由兩個部份組成。《1812》用柴可夫斯基〈1812 序麯〉為背景音樂,以集體肢體演繹在城市裡有著一股壓抑著現代人生存的隱形暴力,讓人喘不過氣。《某種演齣》採擷瞭三個歷史殘篇──三娘教子、十八相送、十二金牌在同一時空壓縮並陳,旨在陳述城市中處處充滿不安的危機、殺機與轉機。

  我必須承認,我有包袱,一開始我以為做劇場就該承接前人的使命──劇場是嚴肅的、劇場是深瀋的、劇場是探索思想的殿堂、劇場是不能提供娛樂的殿堂、劇場是與觀眾鬥智的場域、劇場是不能做讓觀眾看得懂戲的場域、劇場是批判政治亂象的最後一塊淨土……於是,那個年代小劇場的作品內容多半都是嚴肅、瀋悶、闡述思想、批判政治、嘲諷時事。有些作品內容甚至已經漫無主題,不知所雲。是的,我也承接瞭這樣的包袱。

  創團作品首演之後,我必須承認我很沮喪。我問自己,為什麼要在劇場做戲?為什麼要在劇場做一齣讓觀眾看不懂的戲?看著觀眾搖頭嘆息的走齣劇場,我的心情是低落的、不安的、自責的……

  我有勇氣寫劇本

  在那個年代,我找不到一個劇本書寫格式的範例,也找不到關於編劇技巧的工具書,我隻能硬著頭皮鼓足勇氣,走進書房攤開稿紙,寫瞭屏風第二迴作品《婚前信行為》。我想像即將新婚的妻子在婚前去找他的前男友,最後一次求歡以結束這段難忘的戀情。不巧,前男友的老友來送喜帖,赫然發現他的新嫁娘也在現場。藉著這個作品,我試著嚮實驗劇場劃清界線。我要說一個故事,我以為觀眾進劇場,至少他們可以看見一個故事,一個可能與他成長經歷有關的故事。但我承認我還有包袱,我似乎不由自主地在戲裡灌進瞭一點故作批判社會的主題。在故事中,我刻意讓準新娘在中途脫離劇情,硬逼兩位男主角對社會不公不義現象錶態,演齣因而暫停,劇情因此而停滯。

  三個演員不能解決與本劇無關的社會亂象,最終他們還是迴到劇情裡演完瞭他們的故事。《婚前信行為》發錶之後,我依然忐忑不安,我知道,我的故事說的並不完整,劇中的角色並不真實可信。

  其實我不擅長說故事

  1982年~1984年,我在華視,小燕姐主持的《綜藝一百》演短劇,也編劇,1985年,我與顧寶明閤作《消遣劇場》綜藝節目,身兼短劇編導演,這樣的背景;是我在屏風創作喜劇的養分,有其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我的喜劇就是很好笑,我有瘋狂的想像力,我有許多荒謬的點子,我喜歡運用各種看似平淡無奇的元素重組成充滿趣味與諧謔的喜劇情境。缺點是,沒有深度,主題薄弱,人物缺少靈魂、思想、慾望甚至目標。屏風第三迴作品《三人行不行I》,第五迴作品《民國76備忘錄》,第六迴作品《西齣陽關》,第七迴作品《沒有我的戲》,第九迴作品《三人行不行II──城市之慌》,第十三迴作品《民國78備忘錄》,在屏風創團的前三年,不難發現都是短劇集結的作品,他們共通點是──每一齣戲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坦白說,我還不知道如何組織一個好故事,我還沒有能力說一個超過兩小時的長篇故事,創團前三年我隻能發揮編導喜劇的專長,在小劇場裡搬演,也戲稱自己在小劇場裡練功。我練導演功,也練編劇功。在小劇場裡,我的導演調度處理過一麵觀眾席,兩麵觀眾席,三麵觀眾席。在編劇部份,我不斷地探索喜劇的可能性,演員麵對角色創造的最大極限。於是在一齣戲裡,一人飾演多角,成為我作品的特色,在編劇技巧的自我修練中,竟也無心插柳地走齣自己的風格。

  其中,最令我自覺的部份是──堅持原創。我認為選擇一個翻譯劇本演齣,是便宜行事,是二手創作。我自信創作的素材就在身邊,就在自己腳踩著的這片土地上。

  自由自在的飛

  我是摩羯座,我很守法,我很守規則。做任何事之前,我總想知道規則是什麼?遊戲怎麼玩?在遊戲中的危險程度是什麼?遊樂場到底有多大?當我熟悉瞭整個遊樂場的環境,我玩遍瞭所有的遊戲,我深入瞭解瞭規則的原理之後,我成為最不守規則的人。我決定自闢一個遊樂場,建立起自己的規則,我邀請大傢進入我的遊樂場展開一場驚奇的旅程。

  我破壞瞭規則,建立自己的規則,在我的作品中,逐漸顯現我人格上這樣的特質。誰規定劇本創作,隻能獨立成個體?我硬是創作瞭《三人行不行》係列,第一∼五集;風屏劇團係列,三部麯加李修國外傳《女兒紅》;誰規定在劇場的演齣結束後,纔能謝幕?我在《莎姆雷特》裡硬是把謝幕放在戲的開始。誰規定鏡框式的舞颱就該墨守成規,框架成一個場景情境的場域,我在《六義幫》裡就要去除兩邊的翼幕,讓故事在舞颱上任意穿梭。魔羯就是這樣—認識規則,遵守規則,破壞規則,建立自己的規則。目的隻有一個字──「飛」!自由自在地飛!

  小劇場是大劇場的上遊

  第十一迴作品《半裏長城》,是屏風創團兩年半之後,首度登上大劇場的作品。《半裏長城》風屏劇團首部麯,這齣戲中戲裡有兩個故事,一是風屏劇團團員的分崩離析、兒女情長,一是呂不韋由商從政的稗官野史。劇本的結構原型部份靈感源自於《沒有我的戲》,兩齣風格、內容、形式完全不相同的作品,都是在演齣進行過半之後,竟宣告全劇將正式開演。是的,我在小劇場練功,纍積瞭我躍上大劇場創作的養分,我鍾情於小劇情的無拘無束,我想念在小劇場裡拼鬥的日子 。

  迴憶起童年,記得在小學三年級,某一個週日,我好奇地拆開瞭一隻鬧鐘,我想研究內部的機械構造究竟是什麼樣的零組件,可以讓分針、時針移動,還會響鈴?一個下午將近五個小時。最終,我無法組裝成原樣,桌子上多瞭一些小齒輪、彈簧片。我知道這隻鬧鐘不會再響,第二天上學也足足遲到一個小時。兩個禮拜之後,我再度拆開那隻鬧鐘,我不相信它會毀在我的手裡。同樣也是五個小時,少年的我,纔知道「皇天不負苦心人」這句話的真諦,鬧鐘復活瞭,隻是響鈴的聲音比從前的音量低瞭一倍,我深深地憶起當時在組裝時手心不停地冒汗。

  完成瞭《半裏長城》裡的《萬裏長城》劇本時,我知道我不會讓戲就這麼平鋪直述的演完,我不安分,我不守規則,我在書房裡,想像讓自己迴到瞭小劇場,讓自己迴到瞭童年,我要無拘無束,我要拆鬧鐘,我十分用力地拆解瞭《萬裏長城》的劇本,重新組裝成情境喜劇《半裏長城》。我努力的找到瞭自己編劇的方法,找到瞭自己說故事的方式,我越來越喜歡把簡單的人事景物情搞成複雜的結構,原來和我童年拆鬧鐘的個性相關。

  什麼先行?

  我深信一個好的戲劇作品,應該具備四個精神:一、對人心現象的呈現及反省,二、對人性的批判或闡揚,三、對人性的挖掘及程度,四、技巧與形式的講究。
  
  在我麵對每一個作品創作前,一定會有一個念頭閃過腦海—什麼先行?也可以說原始靈感來自何方?是感動?是一首歌?一幅畫?一種情境?……我的每一齣戲靈感來源都不盡相同,在創作每一齣戲隨著年歲閱歷的增長,所投入的情感也越加濃鬱,從創作中也逐漸梳理齣自己的信仰。每齣戲有瞭靈感之後,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一、為什麼要寫這齣戲?二、這齣戲跟這個時代有什麼關係?這幾年我更聚焦在作品裡呈現生命的故事……

  述說生命的故事

  1996年屏風十週年推齣《京戲啟示錄》是我創作旅程中的轉捩點作品。平心而論,在《京戲》之前我的作品多是純屬虛構,純賴想像力完成的故事,直至四十而不惑的我,纔驀然迴首我的前半生,尤其在屏風那十年裡,我僅隻是透過作品錶達我對生活的看法及態度,也可以說那些作品故事鮮少涉及我自身成長經驗。

  創立屏風後,我攜傢帶眷、拉班走唱瞭十年,迴首故往,泫然淚如雨下,原來,作劇場作戲的那股拼鬥的傻勁,全是源自於我父親對我的影響,我感受到瞭那股傳承的精神與壓力。我坦然自省,我勇敢麵對,懷著虔誠與虛心的態度,我認真地麵對瞭「生命」,我開始意識到瞭生命的可貴、傳承的意義以及堅持地走自己的路是麵對人生唯一的執著!在《京戲》劇本落筆之前,我哭掉瞭兩盒麵紙,我也預知多年以後,我將為母親寫一個故事《女兒紅》。自《京戲啟示錄》以後,我也開始學會在舞颱上誠懇地呈現生命的故事。

  當我在組閤鬧鐘,我相信鬧鐘會讓我修復的時候,我的手心會冒汗;當我落筆寫下讓我悸動不已的劇本時,我的手心也會不斷地冒汗。這些劇本是:《京戲啟示錄》、《三人行不行IV──長期玩命》、《我妹妹》、《婚外信行為》、《北極之光》、《女兒紅》、《西齣陽關》、《好色奇男子》、《六義幫》。

  2013 年,屏風錶演班將邁入第二十七年,踏過瞭四分之一世紀。

  感謝印刻協力集結瞭我二十七個劇本,將之付梓麵世。
  感謝父母給瞭我生命,
  感謝王月、Sven、妹子和我的傢人,
  感謝吳靜吉、張小燕、林懷民、陳玉慧、張大春、廖瑞銘、紀蔚然,
  感謝指導、協助我創作的親朋好友,
  感謝在我劇本裡齣現的每一個人物。
  如果你要問我,在這二十七個劇本裡,
  你最滿意的作品是那一個?
  我的迴答,從來沒有改變過—
  「我最滿意的作品是 下一個!」

 

圖書試讀

版本說明
 
前言:

李國修劇作集中,共有13 齣戲列為定目劇本。所謂「定目劇」的英文是「Repertory ­eatre 」,原意是指一個劇團的「招牌劇目」,隨時可以供人點戲,然後安排錶演。但是在現代的意義上,「定目劇」卻多瞭一個製作層麵的概念。它是指將具備普及性、永恆性、與高度被接受性的經典劇目,製作並進行定點的長期演齣,或每隔一段時間,進行週期性的重製演齣。然而在颱灣,錶演藝術團體屬於非營利組織,目前並未發展齣類似百老匯「長期定點」的商業劇場規模,但仍會定期推齣具有代錶性「定目劇」,並進行巡迴展演。而這些「定目劇」不僅代錶一個藝術團體的創作精神,也維持瞭劇團的生存與穩定發展。

每一定目劇作品初次發錶演齣皆定名為「首演版」,例如:1996 年推齣《京戲啟示錄》首演版。爾後因重製當時之時間、空間、與社會時事,針對部分劇情、劇場美學等稍作內容的調整,並增列該劇目的版本名稱做為分類。不同版本的故事,在情節與架構上並不會有大篇幅異動,版本主要是用來辨別不同年份之演齣記錄,例如:2000 年推齣《京戲啟示錄》經典版、2007 年推齣《京戲啟示錄》典藏版。
 
李國修定目劇作品如下:
《京戲啟示錄》、《女兒紅》、《莎姆雷特》、《半裏長城》、《徵婚啟事》、《西齣陽關》、《婚外信行為》、《三人行不行I》、《三人行不行Ⅲ―OH!三岔口》、《我妹妹》、《救國株式會社》、《北極之光》、《六義幫》,共計13 本。
 
關於《京戲啟示錄》
《京戲啟示錄》為屏風錶演班經典劇本之一,於1996 年推齣首演版、2000 年推齣經典版、2007 年推齣典藏版,2011 年推齣傳承版。因考量故事結構的嚴謹性與時宜性,故《京戲啟
示錄》選定典藏版為齣版劇本。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