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本能:大腦內建生存機制,可以解開記憶桎梏,解放負面情緒,重啟認知與創造力

遺忘本能:大腦內建生存機制,可以解開記憶桎梏,解放負面情緒,重啟認知與創造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考特.史摩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记忆
  • 情绪
  • 认知
  • 创造力
  • 大脑
  • 生存机制
  • 自我提升
  • 负面情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2年鸚鵡螺健康類圖書獎銀牌(Nautilus Book Awards)★

常態遺忘有益健康?!忘記,也很好。
恰如其分的記憶與遺忘,讓我們擁有健全的心智。

  你記得昨天把鑰匙放在哪裡、把車停在哪裡嗎?會忘記鄰居、同事、客戶的名字?對於已過多年的創傷仍舊無法忘懷?常常懷疑自己的健忘是阿茲海默症,還是單純老了?

  誰不希望自己有更好的記憶力?人們總是把記憶力當成健康與年齡的指標,尤其在資訊流動快速的時代中,對記憶力的執迷比以往更迫切。然而事實是,常態遺忘才是對心智最有益的大腦重要功能。

  「不記得」是人類演化適應出的生存本能,
  「記憶」與「遺忘」的平衡,是形塑概念與認知的必要條件。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醫學和電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扭轉我們對常態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健康的心智:
  ★記憶力衰退是正常老化?還是阿茲海默症?
  ★AI演算法也需要學習遺忘?
  ★是否能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加速遺忘?
  ★遺忘「恐懼記憶」可以改變性格?遺忘真的能夠學習嗎?
  ★作夢是為了遺忘?睡眠與記憶、創作力之間有何關係?
  ★容易健忘是一種病態遺忘?記憶力較差的人反而能做出更好決策?
  ★過多的記憶與倫理觀念具有潛在危險?

  若沒有遺忘本能,所有天馬行空的創作與想像,將被記憶淹沒與禁錮。

  「太多的記憶」或「太少的遺忘」都會綁架人們的痛苦,引發激烈負面情緒。縱使「遺忘」有時會讓人感到沮喪,卻是心靈健康、認知發展和創造力不可缺少的要素,它能放鬆大腦,讓心智變得輕盈,讓我們放下怨恨、神經質的恐懼、以及防止創傷經歷的惡化。

  作者史摩以親身的臨床案例探索記憶與遺忘,他從研究野生的倭黑猩猩,到與美國藝術家賈斯培.瓊斯、知名人類決策研究專家丹尼爾.康納曼的跨領域合作,對記憶科學的思考脈絡與阿茲海默症都有突破性發現。

  下次如果你忘了鑰匙或眼鏡放在哪裡,請記得,小小的遺忘或許能帶來巨大的益處。

好評推薦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安南醫院副院長、精神醫學及神經科學教授
  (按姓名筆劃排)

  本書引人入勝且內容實用。卓越的記憶研究學家史考特.史摩解釋了遺忘不只是正常的,也是有用的現象。遺忘讓我們見樹又見林,提高我們的創造力以及辨識模式的能力。本書內容生動,幫助讀者理解,正確地結合遺忘與記憶,能讓自己和整體社會獲得情感的健康。——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權威傳記作家《賈伯斯傳》(Steve Jobs)、《基因密碼破解者》(Code Breaker)、《達文西傳》(Leonardo da Vinci)作者

  這本書用字清晰且充滿情感,史考特.史摩向社會大眾介紹了當前的記憶科學,解釋遺忘的發生可能是有益的,甚至有用的,而不是悲劇的誕生。在一個充滿孤獨與希望的時代,我們欣然歡迎這本理解人類記憶的知識研究書籍。——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萬物的怪奇秩序》(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作者

  任何人如果忘了自己的眼鏡放在哪裡,不記得朋友的名字,擔憂自己開始出現初期的健忘症狀,史摩的這本著作能夠平息你們的恐懼。本書作者是一位卓越的神經科學家,他追隨奧利佛.薩克斯的傳統,用個人故事鮮明地闡述人類大腦的神祕。他的寫作風格淺顯易懂,充分論述「不記得」是人類的關鍵生物功能,而不是失憶症不可避免的前奏。——蘇.哈爾彭(Sue Halpern),《一隻狗走進護理之家》(A Dog Walks into a Nursing Home)作者

  史摩博士對遺忘(以及睡眠)的觀點極具說服力。——華爾街日報

  大開眼界,以平易近人的散文形式讓人理解。——出版者周刊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大脑功能、记忆与情绪调控的虚构图书简介,它聚焦于认知科学与自我成长的交叉领域,旨在探索人类心智的潜力与局限,并提供一套实用的心智重塑工具。 --- 图书名称:心智迷宫:重塑认知边界与情绪导航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 简介:心智迷宫:重塑认知边界与情绪导航 你是否曾被过去的回声困扰?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片段,那些看似无法摆脱的情绪枷锁,是否阻碍了你迈向更清晰、更有活力的生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处理器,日夜不停地处理着海量数据。然而,这份“处理能力”并非全然是效率的保障。我们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有时甚至是自我设限的“默认设置”——一套根植于生存本能的反应机制,这些机制在远古时代是我们的生命保障,但在现代社会,它们却常常演变成阻碍我们充分发挥潜能的无形屏障。 《心智迷宫:重塑认知边界与情绪导航》并非一本关于“遗忘”或“消除”痛苦记忆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心智运作机制的实用哲学与科学指南。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是被我们自身的思维模式、自动化反应和深度植入的信念系统所塑造的。要实现真正的认知跃迁和情绪自由,关键不在于压制或逃避,而在于理解和主动重构这些内在的“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心智的蓝图——理解你的内在架构 本书的开篇,将带读者穿越大脑皮层深处的迷宫。我们不会停留于枯燥的神经生物学名词,而是聚焦于它们如何转化为日常的体验。 1. 自动化驾驶模式的陷阱: 我们将探讨大脑如何为了节省能量而建立起大量的“认知捷径”(启发法)。这些捷径在快速决策时非常有效,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创意性工作和长期目标设定中,它们往往会引导我们陷入重复的思维循环,即“自动化驾驶”状态。作者将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习惯性思维如何限制了我们对新信息和不同视角的接纳。 2. 情绪的信号塔:超越“好”与“坏”的二元论: 情绪并非无端的干扰,而是大脑为了驱动行为而发出的复杂信号。本书挑战了将某些情绪(如焦虑、愤怒)视为“负面”并加以排斥的传统观点。相反,我们学习如何将这些情绪视为系统发出的警报,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需求与未被满足的期望。我们将构建一个“情绪地图”,帮助读者精准定位自己体验的源头,而不是仅仅对结果做出反应。 3. 叙事构建者: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人类是天生的叙事动物。我们通过不断讲述关于“我是谁”、“世界是什么样”的故事来构建身份认同。本书将深入剖析“自我叙事”的力量——它既可以成为强大的驱动力,也可能成为将我们禁锢在过时身份中的铁笼。我们将探讨“版本控制”的概念,教导读者如何有意识地编辑和重写那些不再服务的旧故事。 第二部分:认知重构的工具箱——主动干预与心智校准 在理解了心智的运行机制后,本书进入了实践阶段。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经过科学验证、同时融入了深度内省实践的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升级”他们的认知软件。 1. 聚焦与扩散的艺术: 创造力与高效解决问题能力并非单纯依赖长时间的专注。作者提出了“聚焦-扩散-整合”的动态循环模型。我们将教授读者如何精确控制注意力的焦点,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心智漫游”,允许无意识的思考进行连接。这包括了对“环境刺激”的主动管理,将外部世界转化为滋养心智而非分散注意力的资源。 2. “可能世界”的探索:反事实思维的建设性应用: 我们的大脑热衷于思考“如果……会怎样”。这种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常常导向后悔,但本书将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创造性工具。我们学习如何系统地构建和检验“假设性情景”,从而在现实中测试潜在的行动方案,降低决策的风险感,并开辟新的解决路径。 3. 锚定与解锚:处理强烈情绪的现场技术: 对于那些突发而至的强烈情绪反应,本书提供了一套“即时干预”技术。这些技术基于对身体感知和认知反应的敏锐捕捉,旨在打破“刺激-反应”的链条。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感知缓冲区”,在这个缓冲区内,读者可以从自动化反应中抽离出来,进行一次审慎的、有意识的选择。这包括了对“认知重评”的精细化训练,学会在不否认感受的前提下,改变对事件意义的解读。 第三部分:超越桎梏——迈向心智的自主权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工具融入日常生活,实现长期的心智弹性与适应性。 1. 适应性弹性:拥抱不确定性作为常态: 现代生活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持续的不确定性。本书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消除不确定性,而是培养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我们将介绍“认知灵活性”的概念,即在面对变化时,能够迅速切换思维模式和行为策略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主动地在安全区外进行“低风险的实验”。 2. 创造力的新前沿:打破既有的联想网络: 创造力本质上是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的能力。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性的思维练习来“拓宽”大脑的联想边界,摆脱那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路径。我们鼓励读者去拥抱“不完美”的草稿、接受“初级阶段”的混乱,因为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思维的“边缘地带”。 3. 持续的自我校准:建立反馈回路: 心智的重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非一次性事件。本书强调建立个人化的“心智校准”机制——一种定期的、结构化的自我反思流程。这不仅仅是写日记,而是对认知偏差、情绪反应模式进行定期的“审计”,确保我们始终走在自主选择的道路上,而不是被旧的“出厂设置”所驱动。 --- 《心智迷宫:重塑认知边界与情绪导航》 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深入探索你最复杂却又最被低估的资产——你的心智。它不会给你万能的解药,但会授予你精确的地图和可靠的工具,让你能够亲手设计更清晰的思维路径,驾驭复杂的情绪风暴,最终,成为你自身认知体验的积极构建者。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少地被动反应,更多地主动创造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考特.史摩(Scott A. Small)


  內科醫師,專長為人類老化與失智症,同時是哥倫比亞大學神經醫學與精神病學教授,擔任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主任。他負責領導接受美國國家衛生院資助的實驗室逾二十年,發表超過一百四十篇探討人類記憶功能與記憶失能的研究論文。《紐約時報》、《紐約客》,以及《時代雜誌》都曾經報導過史摩教授的研究成果。

譯者簡介

林曉欽


  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專事翻譯人文、心理學、報導文學、小說,以及科普類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遺忘本能——時間是最好的治療師
前言:遺忘,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第一章:記憶和遺忘——海馬迴與認知老化
第二章:靜謐的心智——自閉症與人工智慧演算法
第三章:解放的心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第四章:無懼的心智——杏仁核與情緒記憶
第五章:輕盈的心智——睡眠、遺忘和創作力
第六章:謙遜的心智——認知捷思與認知偏誤
第七章:共同的心智——鄉愁與集體的社會記憶
結語:為什麼我們對於「遺忘」如此焦慮恐懼?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1217
  • 叢書系列:Better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遺忘,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


  作為一名記憶力專家,我的所聞全是遺忘。這些所聞不僅來自我的病患,其通常都因特定的疾患導致病態遺忘(pathological forgetting),同時,也會表現出有憑有據的醫療擔憂。我想討論的是其他人,也就是幾乎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抱怨的「常態遺忘」(normal forgetting),這個我們與生俱來、就像身高或其他生理特徵一樣會在不同人身上出現自然變化的遺忘。我不是在抱怨他們的抱怨,因為,我自身的遺忘也令我沮喪,除此之外,提供富有同理心的建議是醫師治療時的特權。事實上,我很確定,我在人生早期階段對於記憶的興趣——亦即引發我對於記憶的學術研究熱忱,從而使我接受相關訓練並發展成職業,都是被「我自己的遺忘」所啟發。誰不希望擁有更好的記憶力?為了在考試時獲得更好的成績;為了更明確地記住讀過的書籍、看過的電影;為了能說出更多細節,贏得知識的辯論,或者在有趣的小事實與詩詞討論中,答對更多題目,獲得更多人的欽羨之心。

  一直以來,普遍的科學觀點認為遺忘代表我們的記憶系統出現了小故障,或者至少可說是一種討人厭的現象。因此,科學研究的目標主要都是理解人類的大腦如何形成、儲存和檢索記憶;記憶的快照如何形成、處理以及分類。雖然有些科學家以直覺推測遺忘可能帶來的益處,但記憶的衰退,就像放在閣樓已經發霉的照片,通常都會被視為記憶裝置的功能故障,或是記憶產生裂痕的跡象。而這種標準的科學觀點認為,追求更好的記憶能力理應是人們永遠該追求的終極目標,而遺忘則是必須避免、奮力對抗的對象;這種科學觀點引導了我的求學訓練與職業生涯。

  我已經學習記憶超過三十五年。我還是紐約大學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大學生時,就以「情緒如何讓我們的觀點和記憶方式產生偏誤」為主題發表了一篇論文,也撰寫了自己的畢業學位論文。作為紐約大學的醫學博士生,我加入記憶研究學者艾瑞克.肯德爾(Eric Kandel)的實驗室;他在二○○○年時因發現神經元在不同動物模型中的記憶方式,榮獲諾貝爾醫學獎。接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並與頂尖的阿茲海默症臨床研究者暨基因學家理查.馬耶(Richard Mayeux)共同研究阿茲海默症與其他形式的記憶失能。從此之後,我一直在自己的實驗室努力探索阿茲海默症的起因以及可能的治療方式,還有人類生命後期記憶失能的原因。

  雖然老狗無法學習新把戲,但幸好我們可以忘了舊把戲,因為我和其他許多記憶領域的研究人員與記憶學博士,對於遺忘的舊觀點都是錯的。神經生物學、心理學、醫學,以及電腦科學的近年研究,共同推動了人類對於記憶理解的明確轉型。我們現在知道,遺忘不只是自然的常態現象,而且有益於我們的認知和創造能力,對於我們的情感幸福有幫助,甚至有助於社會健康。

  這本書,獻給我在職業生涯中想要協助的數百位病患,他們承受了病態失憶之苦,其通常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所導致,也有人只是單純老化。儘管「病態」的醫學定義依然莫衷一是,但區分常態遺忘以及病態遺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病態遺忘反映了一個人的記憶力出現真正的惡化,而這種惡化會影響一個人是否能充分參與資訊負載的生活能力。光是觀察病患出現病態遺忘的痛苦結果,對於常態遺忘的擔憂就能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我想,曾親眼目睹阿茲海默症所造成的痛苦,就能避免人們受到蠱惑,想用充滿詩意的方式來描述阿茲海默症,例如:認為阿茲海默症總有一絲希望、阿茲海默症在某種程度上是好的。或許,這種浪漫的說法部分是對的,但是,身為一位醫師,必須竭盡所能地感同身受,親身接觸因病態遺忘所造成的痛苦,因此,請容我無法忍受過度浪漫的說法。無論如何,這本書的主題不是病態遺忘,而是常態遺忘。

  過目不忘,真的是好事嗎?

  稍早提出的問題:「誰不想要擁有更好的記憶?」顯然只是一個不需要真正回答的修辭問題。那麼,圖像記憶又是如何呢?這是一種記憶系統,就像電腦硬碟一樣可以永久儲存心智中的記憶快照,永遠不會消退。大多數的人都曾經渴望自己擁有這種認知能力,但是,我猜想許多人也能察覺到圖像記憶的潛在負擔。

  雖然神經科學的研究紀錄中偶有所聞,但是真正的圖像記憶,有時稱為「全現遺覺記憶」(eidetic memory),其實是極為罕見的例子。有些人的天生記憶能力確實處於常態分配的優越端,就像身高分配也有極端高個兒的例子一樣。在仰賴記憶能力的特定領域中,有些專家的記憶能力異常卓越,彷彿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例如:西洋棋特級大師對於棋局的特殊記憶能力、協奏曲鋼琴家對於樂譜的記憶能力,以及職業網球選手對於肢體動作的記憶能力。另外,還有所謂的「記憶術專家」(mnemonist),或者說記憶魔術師,他們依賴認知能力的絕活、某種與生俱來的技巧,再藉由大量練習來發展特定資訊範疇的卓越記憶能力,例如:「自傳式資訊」(autobiographical information;意思是關於自我的知識,對於自我的身分、自我的過去,以及自我發展的空間)、數字,名字或者事件。然而,接受正式的相關測驗時,以上提到的人物, 沒有任何一位對於所有事物都具備真正的圖像記憶。換言之,沒有人的心智能「真的」過目不忘。

  因此,圖像記憶其實是一種人造概念,是一種超級英雄的能力。那麼,圖像記憶值得擁有嗎?直到科學趕上小說,證明為什麼圖像記憶不值得追求之前,小說的描述早就提供了答案;最好的例子就是阿根廷作家荷黑.路易斯.波赫士的〈博聞強記的富尼斯〉,這篇收錄在他的《小說》(Ficciones)選集的短篇故事。

  富尼斯從馬上跌落,失去了意識,醒來之後,紅腫的腦袋再也不會遺忘;現在的富尼斯可以在一瞬間記住並且仔細回憶所有事物。故事開始的時候,大多數讀者都會嫉妒富尼斯,因為我們看見獲得嶄新超級認知能力的富尼斯,能不費吹灰之力地引述最近讀過的書籍之中的漫長段落,或者用幾天的時間精通新的語言(甚至是拉丁文!)。但是,隨著我們開始感受到富尼斯內心的混亂之後,羨慕之情也轉變為同情。在其中一個情節,富尼斯喝了一杯由鄰居所釀造的紅酒,瞬間,他的心思陷入了宛如洪水般的記憶中。那杯紅酒還原了許多相關的記憶,而每個回憶都擁有點彩畫般的細節,比如,釀造那杯紅酒的「葡萄藤蔓的枝枒、葡萄串,以及葡萄果實」,而這個情況讓富尼斯陷入了徹底的焦慮。可憐受苦的富尼斯,所有不值得留戀和漫談的往事,他通通不會忘記。如果有人問起富尼斯過往的任何一個故事,即使只是童年時期某個快樂的下午,他的思緒就會湧現太多的細節:當時看見的雲是什麼形狀、當時每分鐘感受的溫度變化,以及當時所有的肢體動作。很快的,我們就會發現,完整的回憶可能是一場惡夢。

  關於〈博聞強記的富尼斯〉,最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故事精確地預示了神經科學在研究人類心智時,發現人類如果可以使用高解析的方式拍攝與儲存心智的照片,將會如何妨礙我們的思考。故事中的許多段落,都是在描述關於富尼斯的圖像記憶是如何造成一種明確的認知障礙:富尼斯無法類化思考,而所謂的「類化」(generalize)就是見林不見樹。「富尼斯在鏡中的面容,他的雙手,時時刻刻都令他感到驚訝……他不僅難以理解為什麼一個普遍的詞彙『狗』能涵蓋許多彼此不相似的例子,比如各種不同的大小與外型;他也因為一個事實而心煩意亂:在三點十四分從側面觀察的狗,與三點十五分從正面觀察的狗,竟然擁有相同的名字。」擁有圖像記憶如此痛苦,導致年輕的富尼斯決定將自己的餘生都隔離在一間刻意保持漆黑與無聲無息的房間內。

  直到過去的十年左右,一種新型的科學研究才開始成型,解釋了為什麼遺忘和記憶達成平衡時,才是人類真正獲得自然認知的力量,讓我們可以活在一個變化萬千且經常令人感到害怕與痛苦的世界。二○一○年,歐洲各國的法院判定「被遺忘權」(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是合法權利,並且成功提出一個主張,認為永久的紀錄(在此案的例子是專指在網路上的紀錄)能夠傷害一個人的人生。依照相同的精神來看,人類大腦的遺忘現象確實是正確的。

  你會在本書讀到一個觀念:「遺忘」與「記憶」的平衡表現是形塑認知的必要條件,它能讓我們擁有適應千變萬化環境的彈性、讓我們擁有從大量破碎儲存資訊中萃取抽象概念的能力、讓我們能見林不見樹。遺忘是情感幸福的必要條件,因為遺忘能讓我們放下引發痛苦的怨恨、神經質的畏懼,以及造成傷害的經驗。太多的記憶,或者太少的遺忘,將會讓我們陷入痛苦的牢籠。遺忘是社會健康和創造力的必要條件;當產生意想不到的聯想時,它會在靈光乍現的時刻減輕心智的負擔,沒有遺忘,所有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都會被記憶限制。

  如果把本篇開頭提出的那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修改為「誰希望擁有圖像記憶,以及永遠不會遺忘的心智?」我希望閱讀完本書之後,你會明白,沒有人的答案會是肯定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