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 [第二版]

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 [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比·阿德勒-塔皮亞
图书标签:
  • EMDR
  • 兒童心理治療
  • 藝術治療
  • 創傷治療
  • 心理治療
  • 第二版
  • 兒童發展
  • 心理健康
  • 治療技術
  • 臨床實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EMDR專家手把手教導,初學者必備經典
 
  許多書籍和文章都宣告對兒童進行EMDR治療的成功,然而,很少有出版品討論如何處理和實施從嬰兒到學齡前兒童的治療。
 
  不需要太多口語互動,就能達到深度創傷減敏的EMDR療法,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兒童和青少年。本書專為EMDR臨床工作者而寫,教導治療師如何將EMDR治療活用於0-6歲的嬰幼兒,以及12-17歲青春期孩子身上。
 
  書中詳細描述EMDR療法的八個階段,包含個案史蒐集、個案概念化和治療計畫的擬定,也說明個案概念化時標的項的辨識和安排的不同選擇,並整合了遊戲治療和其他的表達性治療形式。
 
  除了翔實說明基本技術,兩位實務經驗豐富的作者也闡釋進階的變化技巧,並羅列許多個案研究。本書有以下特色:
 
  •將發展理論與敘事治療概念,融合在與兒童及青少年的工作上
  •指引治療師使用EMDR療法與特殊族群(如發展遲緩、收寄養家庭和資優兒童)工作
  •詳細說明各種技術,從基本到進階,為最佳實作所必備
  •包含最新EMDR治療研究,以及相關實證支持EMDR的療效
 
  對與兒童工作的治療師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學習和應用EMDR療法的必備工具書。書末附各式會談範本、輔助量表和清單,在實務上一步一步幫助治療師成功駕馭EMDR治療。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以全面和系統方式,教導如何對兒童青少年進行EMDR治療的工作手冊,豐富的圖表、表格、檢核表和參考資料提供了極佳的資源。
 
  ★作者們曾以EMDR療法成功治療上百位受創兒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熱情在這本重要的書中展露無遺,是EMDR治療的必讀教材
 
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吳佑佑 | 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留佩萱 | 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陳慧敏 | 諮商心理師、EMDRIA認證EMDR治療師及諮詢顧問
  蔡美香 | 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本書富含珍貴的素材,對不同理論背景的兒童治療師來說,皆能有信心地將EMDR應用於兒童身上。——法蘭西斯.卡拉夫,《EMDR實務與研究期刊》(Frances Klaff, Journal of EMDR Practice and Research)
 
  我在本書英文版面世時,就很期待能夠有中譯本,因為本書介紹從新生兒到青少年所用的EMDR治療方式,而且例子和治療程序都非常清楚。——陳慧敏(EMDRIA認證EMDR治療師及諮詢顧問)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之外的其他主题的、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呈现出专业、深入的写作风格,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名称:《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空间重构:城市、社区与身份的动态演化》 图书简介 导论:巨变的洪流与空间的“在场”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与气候危机共同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社会图景。这种巨变的核心,体现在对传统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空间结构和社群关系的深刻重塑上。本书《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与空间重构》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社会现象,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现代社会在经历了去工业化、服务业兴起和信息技术革命后,其物理空间、社会互动模式以及个体身份认同是如何发生错位、适应并最终重组的。 本书的基调是批判性的、跨学科的。我们深知,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容器,更是社会权力的分配场域、记忆的载体和未来想象的画布。因此,我们采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理论以及文化研究的交叉视角,深入剖析这场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实践与结构性压力。 第一部分:去工业化的遗产与空间的“幽灵” 本书的开篇,着重探讨了“去工业化”这一历史进程留下的物质与社会“幽灵”。在全球供应链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原先依赖重工业支撑的“铁锈地带”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衰退,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空间危机。 我们细致分析了棕地(Brownfield)的再生与僵持现象。在一些城市,废弃的工厂和仓库被迅速“资产化”或“文化化”,成为新的消费空间或高档住宅区,这一过程如何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阶层隔离?我们引入了“空间正义”的概念,考察了原工业社区居民在城市更新中的“被遗忘”状态。通过对若干欧洲和北美城市的案例研究,本书揭示了空间重构中的权力和资本的逻辑,探讨了社区如何在物质形态的消亡中,试图通过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来维系其身份的韧性。 第二部分:数字革命与“流动的”城市形态 后工业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信息技术对物理空间的渗透与重塑。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催生出一种“流动的城市形态”(Fluid Urbanism)。 共享经济(如网约车、共享居住空间)的兴起,模糊了公域与私域的边界,对传统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我们详细考察了“零工经济”对城市交通和时间分配模式的影响。数字平台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通过算法对空间进行隐形化的管理和控制?本书认为,这种流动性并非均匀分布的解放,而是加剧了“数字鸿沟”在地理上的映射。对于那些缺乏数字接入和技能的社区而言,后工业化的红利并未触及,反而可能因为传统工作机会的消失而更加边缘化。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远程工作”对中心商务区(CBD)的冲击。当工作场所不再是固定的物理节点时,城市中心的功能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我们分析了城市如何从生产中心向娱乐、文化体验中心过渡,以及这对城市景观和日常通勤模式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身份的碎片化与社区的新建构 空间重构的深层影响在于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冲击。工业化时代的身份往往是清晰的、由职业和居住地定义的;而在后工业时代,身份变得更加多元、流动且易变。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探讨“第三空间”的意义。随着家庭、工作场所和传统公共空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咖啡馆、联合办公空间、主题零售店以及网络社区成为了新的身份锚点。我们深入分析了“亚文化空间”的兴起——这些空间如何成为抵抗主流城市同质化的场所,以及它们如何被资本迅速吸收并转化为新的消费潮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探讨了“怀旧产业”的兴起。当下的城市空间中,对过去工业或经典都市形态的审美化和主题化再现,既是一种对逝去秩序的缅怀,也是一种对当前不确定性的规避。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怀旧”如何被用于旅游营销和地产开发,并讨论了这种文化消费对真实社区历史的遮蔽作用。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与空间伦理 在结论部分,本书超越了诊断和分析,转向了对未来城市形态的“规范性”探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等挑战,传统的、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规划模式已显出其局限性。 我们提出了“弹性规划”(Resilient Planning)和“共生社区”(Symbiotic Communities)的理念,主张未来的城市发展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包容性的持续承诺之上。这要求我们重新定义“公共空间”的内涵,使其不仅是物理可达的,更应是社会可参与的。 本书最后呼吁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师和社区组织者,正视后工业时代空间变迁背后的结构性不平等。只有当空间设计能够容纳并赋权给那些在巨变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更具韧性和公平性的未来城市社会。 目标读者: 城市规划师、社会学与地理学研究人员、公共政策制定者、文化研究学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走向与社区命运的专业人士和公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比·阿德勒-塔皮亞(Robbie Adler-Tapia, PhD)
 
  是一位具有證照的心理學家,她為受創傷的兒童及其家庭服務已超過30年。阿德勒-塔皮亞博士是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簡稱EMDR)國際學會認證的治療師、諮詢顧問,也是EMDR機構的提倡者、EMDR人道救援方案(EMDR HAP)的訓練講師及志願工作者。阿德勒-塔皮亞博士曾接受相當廣泛的發展心理學訓練,和許多〇至三歲的幼童工作,她也針對年幼孩童之EMDR治療進行研究。與卡洛琳.賽圖合著《EMDR治療指導手冊:兒童治療範本》,並共同發表數篇以EMDR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之研究。
 
卡洛琳.賽圖(Carolyn Settle, MSW, LCSW)
 
  臨床社工師,EMDR國際學會認證的治療師、諮詢顧問、也是EMDR人道救援方案(EMDR HAP)的訓練講師。卡洛琳推廣EMDR治療已經超過11年,一直在日本提倡EMDR,並為紐奧良人道主義救援組織成員之一,同時在匹茲堡大學為精神科住院醫師提供協助。她對於應用EMDR在治療兒童上提供特別的訓練,經常於EMDR國際學會研討會發表研究,並在歐洲將EMDR應用於兒童治療工作。有多年與兒童工作的經驗,專門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憂鬱症、焦慮症、恐懼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以及資優兒童、青少年和成人。
 
譯者簡介
 
謝馨儀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學士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碩士
  永恩心理諮商所所長/諮商心理師
  EMDRIA認證EMDR治療師
 
  譯者群
  謝馨儀、朱品潔、余芊慧、陳美秀、楊雅婷
 
審閱者簡介
 
鄔佩麗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諮商心理哲學博士。目前為頂溪心理諮商所所長,以及臺灣EMDR學會理事長,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教授。專長於創傷治療與家族諮商等助人工作,並且取得美國EMDR Institute的認證治療師資格。著有《輔導與諮商心理學》、《輔導原理與實務》、《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諮詢的理論與實務》等專書。

图书目录

中文版審閱序/鄔佩麗
前言/羅碧‧杜頓
序言
致謝

第一章 兒童EMDR治療的理論基礎與學術研究:從嬰兒到青少年
EMDR治療的基礎訓練
兒童心理治療領域中的EMDR治療
EMDR在兒童和青少年應用上的文獻評估
EMDR治療的研究
摘要

第二章 開始使用EMDR治療時,就嬰兒到青少年所提出之建議
開始使用EMDR治療
EMDR治療的八個階段
三叉取向
首位案主的考量
EMDR治療中治療師的角色
為EMDR治療設置會談室
將遊戲治療融入EMDR治療
EMDR進展筆記
開始使用EMDR治療的其他工具
摘要

第三章 EMDR治療階段一:蒐集個案史、個案概念化和擬定治療計畫
蒐集個案史
擬定治療計畫
評量兒童的評估工具
評估兒童對治療的準備度/篩選準則
摘要
初次EMDR治療會談

第四章 EMDR治療階段二:準備期
解釋EMDR治療與治療知情同意
評估兒童的資源
教導EMDR治療機制
資源和駕馭感技術
處理會談之間強烈情緒的技巧
摘要
準備期會談範本

第五章 EMDR治療階段三:評估期
EMDR治療評估期的程序性步驟
兒童案主的標的項辨識工具
用於EMDR治療辨識歷程更新標的項的創造性技術
負向與正向認知
摘要
評估期的程序性步驟

第六章 EMDR治療階段四:減敏感期
減敏感期的目標
兒童在減敏感期歷程更新的證據
歷程更新時對兒童雙側刺激的運用
兒童與青少年減敏感所特有的議題
EMDR治療中治療師的角色
調整歷程更新速度的策略
摘要
對兒童或青少年的說明以及減敏感期治療師的腳本

第七章 EMDR治療階段五、六、七:深植期、身體掃描期和結束期
階段五:深植期
階段六:身體掃描期
未來藍圖
階段七:結束期
摘要

第八章 EMDR治療階段八:再評估期
再評估期
治療尾聲的再評估
摘要

第九章 兒童的進階情感管理技巧
資源、因應和駕馭感的目標
情緒資源、因應與駕馭感技巧
兒童的駕馭感技巧
摘要
適用於兒童的精簡版資源範本

第十章 阻塞處理與認知交織的工具
阻塞處理
處理阻塞處理的工具
解決過低或過高提取情緒的工具
支線記憶
阻礙信念
認知交織
摘要

第十一章 對嬰兒、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實施EMDR治療的調整
虐待與忽視對幼兒造成神經系統的影響
治療期、年齡和發展階段
參與EMDR治療的嬰兒、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父母
EMDR治療階段一:對嬰兒、幼兒和學齡前兒童之蒐集個案史、個案概念化和治療計畫
EMDR治療準備期
嬰兒、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EMDR治療之創傷歷程更新階段
摘要

第十二章 為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修訂之EMDR治療
階段一:個案史蒐集、個案概念化與擬定治療計畫
階段二:準備期
階段三:評估期
階段四:減敏感期
階段五、六和七:深植期、身體掃描期和結束期
階段八:再評估期
調整步調與掌握時機
阻礙的處理、提取不足、情緒洪流和認知交織
摘要

第十三章 EMDR治療的個案概念化:DSM-5和ICD-10對嬰兒至青少年的診斷
個案概念化
童年和青春期的一般類別
摘要

第十四章   兒童特有的情境問題──從嬰兒到青少年
兒童特有的情境問題
摘要

【附錄】
附錄A 治療知情同意書
附錄B EMDR治療蒐集個案史、個案概念化和擬定治療計畫表
附錄C 兒童/青少年症狀監控紀錄表
附錄D 兒童和青少年安全/平靜情境表
附錄E 繪製EMDR治療之標的項地圖
治療師引導繪圖的指南
繪製地圖的會談範本
繪製標的項地圖的腳本
附錄F 繪製EMDR治療標的項或症狀圖表
繪製駕馭感經驗和標的項圖表之治療師指南
繪製圖表的會談範本
繪製駕馭感經驗圖表的腳本
繪製標的項圖表的腳本
繪製圖表的腳本
附錄G 兒童及青少年版近期事件範本
附錄H 評估、減敏感、深植、身體掃描、結束以及再評估的腳本
階段三:評估期
階段四:減敏感期
階段五:深植期
階段六:身體掃描期
階段七:結束期
階段八:再評估期
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創傷歷程更新階段的腳本

附錄I 兒童與青少年的認知
兒童的認知清單

附錄J EMDR治療法忠誠度問卷
階段一:案主生命史蒐集、個案概念化和擬定治療計畫
階段二:準備期
階段三:評估期
階段四:減敏感期
階段五:深植期
階段六:身體掃描期
階段七:結束期
階段八:再評估期
三叉取向
附錄K 兒童和青少年之阻礙信念問卷
兒童和青少年阻礙信念問卷之治療師指南
網路資源
評量兒童的評估工具
註釋書目:EMDR治療應用於兒童之研究
EMDR治療應用於個別兒童心理治療之研究概覽
EMDR治療用於個別兒童心理治療的研究
針對EMDR團體/蝴蝶擁抱範本應用於兒童的研究
其他資源
名詞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2893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2.3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文版審閱序
 
爲臺灣的孩童,建構起一個具有療癒性的社會網
 
  自從於2008年在東京近郊的岐阜市與本書作者之一的卡洛琳‧賽圖(Carolyn Settle)結識之後,開啟了我與這本書的因緣。
 
  2013年的五月在夥伴們的幫助下,臺灣EMDR學會將此書的第一版翻譯成繁體版的中文出版。當年在EMDRIA的Annual Conference會場裡,與本書的另一位作者羅比‧阿德勒-塔皮亞(Robbie Adler-Tapia)博士碰面,相談甚歡。兩位作者在兒童的EMDR治療實務中投入甚深,令我佩服不已!因此就一直期待臺灣的兒童EMDR治療也能夠盡速跟上美國的步調。此次感謝心靈工坊願意協助我把此心願完成,也再度由臺灣EMDR學會的夥伴們來幫忙將該書的第二版翻譯出來,在此向參與此次譯書工作的所有成員表達我內心最誠摯的謝意!讓臺灣的EMDR治療能與美國的專業發展同步,以擴展臺灣EMDR治療專業夥伴的視野,進而帶給臺灣民眾最大的福祉。
 
  在閱讀和審閱本書第二版的過程中,我的內心產生很多的震撼!自從2008年開始,每年在EMDRIA Conference中,我都會去選羅比和卡洛琳所開的課程,藉此瞭解她們現階段的實務所得,以提升我的EMDR治療專業能力,所以我對她們的理念與發現時有所知,並不陌生。雖然她們曾告訴我,在第二版的書中有更多精彩的片段,但是,當我拿到書時,仍然有說不出的驚喜與讚嘆!因此,我再度跟學會的夥伴們提出邀約,能夠讓第二版的內容展現在大家的眼前。感謝大家的努力,在2023年得以讓本書繁體中文版上市。可以想見的是,今年的EMDRIA Conference會場中,我又可以與兩位作者笑談她們的創意與甘苦了!
  
  本書的特色之一,是將兒童EMDR治療用很人性化又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給讀者。當看此書時,讀者會發現自己彷彿在跟作者一起投入於治療的過程中,書中的用語是那麼親和、生動又有趣,而治療師與孩童的互動更是躍然於紙上,讓讀者也想追隨作者的發想而遨遊其中呢!由此可見,羅比和卡洛琳是何等地用心在幫助讀者於專業工作上能夠有所突破,也精準且充分展現法蘭芯‧夏琵珞(Francine Shapiro)博士生前戮力傳達的助人之衷心理念。
 
  本書的第二版令人讚嘆之處,在於作者毫無保留地展露著她們多年的實務經驗,並且將此經驗擴展到足以服務更多族群。我在閱讀此書之後,不時地將所學用於我的臨床工作中,結果發現效果出奇地美好,也因此更加由衷地佩服她們的創意與實踐力,而我自己也發現在進行EMDR治療時,我感到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去有所突破。因此真的很感謝她們兩位那麼努力又真誠地與讀者分享她們的所知所行。
  
  在書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就感受到治療師對孩童的喜愛與理解,而她們愛屋及烏,也能向孩童們身邊的相關人士賦予必要的支持與陪伴,以使孩童們得到最大的利益!而此等服務型態,雖然一直是眾所周知的最佳作爲,但是能夠真正做到的助人者卻較少聽聞。我是真的很開心,能在專業領域中找到這樣的知音!雖然,多數的助人專業工作者都能盡其所能地將孩童們的福祉放在心中,去爲孩童營造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但是據我所知,能夠照顧到孩童身邊的相關人員的助人工作者並非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實在令人感嘆!顯然,羅比和卡洛琳為我們做了最佳的示範!也希望能帶給臺灣的助人工作者看到如何有效執行這樣的理念,締造更好的服務品質。
 
  另一項值得特別讚許的特點是,書中除了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為主要對象來介紹EMDR治療的理論與實作外,同時也試圖就兒童心理治療可使用的輔助工具做詳細的說明,此舉足以為有意從事相關工作的助人者提供一個明確又有效能的方向。其中甚至能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孩童(如罹患拔毛症、解離症狀和家庭衝突中的子女等)之治療工作者指引明燈,而使實務工作者在兒童心理治療工作上有所依靠!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為此而開心不已吧!
 
  針對有意投身於兒童EMDR治療的助人工作者,我個人建議治療師要能與時並進。因為孩童的發展變化快速,兼以當前的社會往往超過我們的預期在產生改變。治療師要充分掌握社會脈動,才能在個案概念化、技術運用等方面有所調整與突破。本書之所以能夠推陳出新,就是在於作者永遠不畏辛勞,總是兢兢業業地在細讀孩童們隱藏在內心的困惑與掙扎,甚至與孩童一起經歷個中難以言說的種種,才能寫出如此深入且貼近孩童內心世界的好書,讓讀者可以用更細膩的心去讀懂孩童的語言。我個人從中產生諸多反思與學習,相信讀者也會有此同等收穫吧!
 
  在二版即將付梓出版之際,我要感謝二十餘年來對EMDR治療有信心,長期跟我在臺灣一起努力推動EMDR治療的訓練與實作的工作夥伴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真的可以將此技術運用在臨床實務工作中,也可以透過傳達此治療理念來促使學校的教育人員、甚至社會福利機構的兒童照顧者有信心在職場上扮演最佳的角色,爲臺灣的孩童建構起一個具有療癒性的社會網,讓孩子們在治療師的照顧下,能夠安心、有信心並能追求他們快樂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翻譯本書的譯者謝馨儀、朱品潔、余芊慧、陳美秀、楊雅婷都有豐富的心理治療的工作經驗,也因此更加能掌握到兩位作者撰寫此書的用心,進而反映出作者的本意。相信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內心都會因此而感受到被滋養,進而在自己的工作中更能照顧到孩童或青少年的需求,以使治療者的功能發揮到最高點。
 
  最後要感謝心靈工坊為本書所投注的心力,也容許我向譯者統籌謝馨儀心理師表達最高的敬意。由於她們的努力與嚴謹的作業程序,促使本書能夠將原作的精華所在確實地充分展現,以饗讀者。由於出版在即,疏漏難免,尚祈讀者不吝指正。
 
鄔佩麗  謹識
2023年四月於頂溪心理諮商所
 
前言
 
  在第二版的《EMDR應用於兒童心理治療之藝術:從嬰兒到青少年》中,作者將他們全面性的2008年版本擴展到與嬰兒和青少年相關的資訊。貫穿第二版的指導語和腳本偏重於適合這些年齡層的發展語言。此外,有一個全新的章節特別說明如何將EMDR應用於非常年幼的兒童(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以及第二章說明如何以EMDR的適應性訊息處理(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簡稱AIP)理論與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工作。
 
  許多兒童治療師的工作對象是學齡的兒童,特別是那些由兒科醫師、老師或學校諮商人員轉介的兒童。然而,4到5歲或更年幼的兒童出現不當或失常行為時,通常會到就學年齡後才被發現。因為幼童發育範圍,很多學前老師和父母會假定兒童的問題行為,如衝動行為、過度好鬥以及社交極度退縮等,「長大就會好了」。然而,對於受創的幼童來說,早期介入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向照顧者提供協助和知識來辨認創傷、忽視、虐待和依附問題的症狀。
 
  許多書籍和文章都宣告對兒童進行EMDR治療的成功,然而,很少有出版品討論如何處理和實施從嬰兒到學齡前兒童的治療。〈對嬰兒、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實施 EMDR治療的調整〉這個章節提供一個模板,讓臨床工作者以一個工作模型來調整EMDR治療,以運用在非常年幼的兒童,也能引導同是治療過程一部分的父母/照顧者。訊息豐富的圖表、表格、檢核表和參考資料提供了很棒的資源。
 
  在童年階段的演變中,青少年/青少年期(12至18歲)對很多家庭和治療師,尤其是以EMDR為主的臨床工作者,可能是具有挑戰性和挫敗的。EMDR治療師該遷就EMDR AIP的成人模式,還是調整成兒童的範本呢?在〈為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修訂之EMDR治療〉這個章節,作者融合了這兩種做法,提供有效的策略(xiv)來建立一個信任且正向的治療同盟,以及評估情緒、生理和社會發展加上適齡的技能。將個案概念化和AIP模式整合至治療計畫裡,不僅顧及父母的目標,也同時將青少年表達的標的項及結果一併納入。以多樣和動人的例子說明EMDR模式的各個階段如何依循案主的發展程度和認知能力來調整。
 
  根據美國兒童正向教養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Positive Care of Children,簡稱SPCC;www.americanspcc.org),(a)在美國,7到12年級的年幼兒童,每天平均有超過5,400例企圖自殺,有五分之四企圖自殺的青少年曾有明確的警訊。(b)整個童年到成年,受虐的倖存兒童有較大的風險出現生理、情緒、工作和關係問題。(c)兒虐的危險因子包括涉及受害者、家庭、施暴者和社區的問題。(d)兒虐的受害者經常對受虐反應以及與他們遭受虐待類型相關的症狀感到有壓力(e)兒童虐待的症狀和徵兆會因為兒童的發展階段和年齡而有所不同。物質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簡稱SAMHSA)網站(www.samhsa.gov)指出,「有半數的成人心理疾病在14歲以前就開始了,而有四分之三的人是從24歲前開始。13歲到17歲的青少年中,有超過四成的人在七年級之前就發生過行為健康問題。」不幸的是,有許多青少年的狀況未被診斷出來,而走向了暴力、霸凌、物質濫用、青少年懷孕、憂鬱,還有很多案例選擇了自殺。
 
  文森‧費里提(Vincent J. Felitti)博士是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簡稱ACE)研究的首席研究者,這個研究與凱薩醫療照護計畫(Kaiser Permanente Medical Care Program)以及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一同合作。近年來,費里提博士也在以推廣創傷知情為主要目標的組織(www.trauma-informed-california.org)所舉辦之研討會,擔任客座講者。費里提的ACE研究顯示創傷對整個生命週期有長遠的影響:在調查超過17,000名聖地牙哥地區的凱薩成員,ACE研究發現67%的受訪者曾經經歷過至少一個童年逆境經驗。研究同時發現,隨著ACE數字增加,對生活、心理與行為健康問題的風險同樣增加。令人驚訝的是,在大約200位與會者中,超過85%表示曾有超過一個童年逆境經驗。
     從前述的數據便可證實,在社區中提供治療和家庭服務來保護兒童和青年,以防止他們發展成人心理疾患,是重要且迫切的需求。作者們曾以EMDR療法成功治療上百位受創兒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熱情在這本重要的書中展露無遺。在這些章節中珍貴的策略和創意的工具,為父母以及與各年齡層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們帶來了希望和解答。
 
羅碧‧杜頓(Robbie Dunton, MS)
EMDR機構統籌長

序言
 
  能夠修訂我們的書和它的手冊是我們的榮幸。從第一版到現在的八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情。今日的兒童和青少年擁有的機會和面臨的挑戰較其他世代都多。他們擁有神奇的科技以及社交軟體,然而這卻讓他們更容易遇到網路霸凌。他們有途徑可以接觸到世界各地的資訊、發現和教育,但他們卻經常聽到校園槍擊案的消息。身為兒童或青少年,這是一個令人驚奇和困難的時代。然而,拜EMDR治療所賜,執業人員有機會幫助兒童和青少年療癒他們經驗到的創傷和干擾事件。秉持這個精神和目的,本書試圖解決今日兒童和青少年的當前問題和診斷,並影響兒童的生命軌跡。
 
  本書的第二版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為運用EMDR治療與兒童工作的治療師更新和擴展資訊。第一版的內容主要聚焦於5至12歲的兒童,並有一些較年幼兒童及青少年的資訊。在這個新的版本中,內文交織了與嬰兒期至青少年期兒童工作的具體、詳細的說明和腳本,讓資訊更加豐富。兒童治療師會學到如何以發展的觀點將EMDR治療的八個階段應用於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兒童、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有兩個新的章節和兩個修訂的章節:第十一章說明如何和0至6歲兒童工作,第十二章則聚焦於10至18歲的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
 
  在討論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的章節,著重於EMDR治療與BLAST及安全照護模式(Safe Care Model)之創新的方法。這些方法鼓勵並告知治療師如何將EMDR治療的八個階段應用於尚未學會說話或是剛開始學習說話的兒童。治療師學習發展協調技巧,以及如何轉譯EMDR治療各階段的語言讓嬰兒和幼童理解。在這個章節,我們也運用一個表格說明EMDR治療的八個階段,以及如何視兒童和青少年的年齡層和發展需求來調整各個階段。
(xvi)
 
  第十二章聚焦於為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調整EMDR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治療師將學到以青春期前兒童和青少年獨特的社會、生理和發展需求為中心的技巧,調整治療步調和介入的時機。這個章節也聚焦於今日年輕人面臨的當前議題,如社交軟體、霸凌、性議題等。此外,本章節的資訊還包括如何為在重症門診計畫(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s,簡稱IOP)和精神療養院(Residential Treatment Centers,簡稱RTC)中的青少年調整治療的節奏。
 
  第13章更新了第一版的資訊,包含由美國精神醫學會(2013)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5)以及由世界衛生組織(2016)出版的《ICD-10心理和行為疾患:臨床描述與診斷準則》(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簡稱ICD-10 Version: 2016)中的編碼以及最新的兒童診斷。它討論了多種童年診斷,尤其是如何將EMDR治療運用於自閉症類群障礙、智能及發展障礙的兒童。第14章延伸到處理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情境議題,聚焦於各式各樣的主題,如家庭暴力、收養、寄養和霸凌。這些章節也透過增添工具來加強阻塞的處理,如附錄K的兒童和青少年之阻礙信念問卷所示。
 
  如同第一版,這本書另外附有一本包含腳本和指導語的手冊,讓治療師在他或她的診療室複製及使用。本書和手冊的目的是為治療師提供最實用的資源,使兒童和青少年的EMDR治療易於使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它在内容更新迭代上的考量,令人印象深刻。我注意到其中关于循证实践的部分,似乎整合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在快速发展的心理治疗领域至关重要。很多旧有的参考资料很快就会过时,但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姿态,它似乎在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这种对“新”的接纳和整合,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像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前瞻性指引。我期待着在后续的章节中,能看到更多前沿技术与经典理论的有机结合,我相信这本第二版必然在原有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增补和精炼,以适应当下临床实践的新挑战。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叙述治疗案例或理论推演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反思性提问。这些问题往往直击要害,迫使读者跳出书本的文字,进入到自我审视和临床决策的实践层面。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该做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在我的情境下如何调整”。这种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参与度和知识的留存率。它成功地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主题,转化成了一场与作者共同探索的深度对话。我喜欢这种“被挑战”的感觉,它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无声的切磋和交流。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读者批判性思维的激发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但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读起来让人心服口服。那种文字的力量感,不是靠堆砌复杂的长句来实现的,而是源于逻辑链条的无可挑剔。每提出一个观点,作者总能迅速提供坚实的论据支撑,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极其精准和恰当,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建立在可靠的基石之上的。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更像是一部详尽的临床哲学论述。我发现自己不止一次地在某些段落前停顿,不是因为难以理解,而是因为被那种深刻的洞察力所震撼,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对于渴望系统、全面理解某一领域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知识负责任的态度,是其价值的根本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制作的用心。封面色彩搭配得既专业又不失温度,那种沉稳的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严肃的学术讨论,但同时又透露出一种对受助者——尤其是那些稚嫩心灵——的关怀。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很顺滑,即便是反复查阅重点部分,也不会感到粗糙。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排版,清晰的层级结构让我在浩瀚的治疗理论中快速定位到我当前最需要的章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外在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这本书的内容必然是经过精心打磨和系统梳理的。初翻阅时,那种期待感油然而生,仿佛已经看到了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正在徐徐展开。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但仅凭这第一印象,就已经觉得它在专业书籍的“仪式感”上做得非常到位,值得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

作为一名临床实践者,我最看重的是理论与实操之间的桥梁搭建得是否坚固。我发现这本书在阐述核心概念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术语泥潭,而是用了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来引导读者。例如,它在解释某些复杂的神经生理学机制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将复杂信息转化为直观教学材料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理论流派间的穿梭能力,没有盲目偏袒任何一家之言,而是以一种审慎的、融合的姿态,勾勒出整个治疗领域的全景图。这种博采众长的态度,使得书中的指导方针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临床上千变万化的个案情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种处理方式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如何落地生根,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思考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