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全端工程師的職涯生存筆記:從履歷×面試×職場打造無可取代的軟實力(ChatGPT加強版)(iThome鐵人賽系列書)

給全端工程師的職涯生存筆記:從履歷×面試×職場打造無可取代的軟實力(ChatGPT加強版)(iThome鐵人賽系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鼎淵 (Dean Lin)
图书标签:
  • 全端工程師
  • 職涯發展
  • 軟實力
  • 履歷
  • 面試
  • 職場生存
  • ChatGPT
  • iThome
  • 鐵人賽
  • 工程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履歷×面試×職場」
三個面向讓你取得自己應有的價值

  本書內容改編自【 第13屆 】 2021 iThome 鐵人賽
  Software Development 組佳作網路系列文章
  《全端工程師生存筆記》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公司也是江湖的縮影;職場並非埋頭苦幹就能有收穫的地方。
  在人才市場上,「人」就是商品,包裝精美的容易溢價,賣相較差的容易折價。
  不要期待公司主動理解你的內涵、看到你的成果、給你想要的專案。
  所有想要的一切都要靠自己主動爭取,在職場懂得「包裝」才有更多機會!

本書特色

  想換工作卻總是被履歷卡住?先搞懂面試官想看什麼!

  ・ 帶你從面試官的角度來看履歷,思考自己會被問到哪些問題。
  ・ 教你將履歷的精華提取成簡報,用簡報引導面試官提問的方向。

  怎麼判斷公司是否適合自己?江湖遍地都是坑!
  ・ 書中提供許多正面與負面的案例,協助你了解自己最在意的點。
  ・ 減少對公司主觀印象的判斷,改用具體事實列點來思考。

  面試緊張到發揮失常?信心來自做好準備!
  ・ 提供面試前檢核表讓你心安,以此保證每次面試都有穩定的水平。
  ・ 透過實戰案例了解面試官想聽到的答案,就算遇到變化題也能從容不迫。

  為什麼升職加薪都輪不到我?職場要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
  ・ 別再用「吃虧就是占便宜」安慰自己,要了解如何擴增在公司的影響力。
  ・ 提加薪都被拒絕?也許改用「談判」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沒時間準備履歷&面試?讓 ChatGPT 幫你一把!
  ・ 英文履歷不再是你的求職障礙,用客製化履歷贏得更多可能性!
  ・ 模擬面試沒有對象?請 ChatGPT 扮演面試官讓自己佔據先機!
軟體工程師的進階之路:從技術深度到領導力的全方位指南 本書專為渴望在快速變遷的科技產業中站穩腳跟、實現職涯飛躍的中、高階軟體工程師,以及有志於轉型為技術領導者的專業人士所設計。 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單純掌握程式語言或框架已不足以確保長遠的職涯發展。優秀的工程師不僅要能寫出高效能的程式碼,更需要具備卓越的系統設計能力、跨團隊的溝通協作技巧,以及對產品願景的深刻理解。本書將拋開基礎語法教學,直接切入職涯中後期最常遇到的挑戰與瓶頸,提供一套完整、可實踐的「非技術」軟實力建構藍圖。 --- 第一部:突破技術瓶頸,邁向架構思維的轉捩點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將您現有的技術知識,提升至能夠影響整個產品線的層次。我們深入探討複雜系統的工程哲學,而非僅是設計模式的堆砌。 第一章:從「寫碼者」到「架構師」的心態轉變 系統思考的基石: 區分「功能實現」與「架構決策」的本質差異。理解技術債的真正成本,以及如何量化其對業務的影響。 權衡藝術(Trade-off Mastery): 探討在一致性、可用性、分區容錯性(CAP)之外,面對延遲、成本、開發速度時的決策矩陣。實例分析數個知名的系統失敗案例,歸納其架構決策失誤點。 高階抽象能力的培養: 如何建立適用於不同業務場景的通用抽象層。本書提供一套「解構-重組-標準化」的流程,協助工程師將特定專案的經驗提煉為可複用的設計原則。 第二章:深度剖析現代分散式系統的挑戰 微服務的後遺症與解藥: 分析過度微服務化帶來的複雜性爆炸。探討 Service Mesh、API Gateway 在不同情境下的優劣,以及何時應該回歸到更簡潔的架構(如單體優化)。 資料一致性與容錯機制: 不僅限於 ACID 或 BASE 的理論介紹。深入探討 Saga 模式、事件溯源(Event Sourcing)的實務部署細節、以及如何設計健壯的重試與補償機制,確保資料在極端故障下的完整性。 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的工程化實踐: 建立領先業界的監控體系,超越傳統的指標(Metrics)與日誌(Logs)。如何有效結合追蹤(Tracing)與業務指標,以最短時間定位複雜跨服務問題。 第三章:效能優化:從程式碼層級到基礎設施層級的全面透視 瓶頸偵測與性能調優的科學方法: 介紹火焰圖(Flame Graphs)、延遲分佈圖(Latency Distribution)等進階工具的使用,並提供一套標準化的性能分析流程(Profiling Workflow)。 記憶體管理與垃圾回收機制的深度掌控: 針對 Java/Go/Rust 等主流語言,探討其 GC 機制在記憶體壓力下的行為,以及如何透過調整參數或優化資料結構來預防記憶體洩漏與 STW(Stop-The-World)問題。 雲端成本優化與資源治理: 探討 FinOps 的工程師視角。如何利用自動擴展、預留實例、容器化(Kubernetes 資源配額管理)等策略,在不犧牲穩定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雲端開支。 --- 第二部:從獨立貢獻者到技術領導者的蛻變 技術能力奠定基礎後,本部分將重點放在「人」與「流程」的管理。這是一個從執行者轉向影響者的關鍵階段。 第四章:高效能工程團隊的文化與協作 技術債務的溝通藝術: 如何用業務語言向產品經理和高階主管清晰闡述技術債的風險與償還計畫。建立一套「技術改善預算化」的機制。 程式碼審查(Code Review)的價值最大化: 建立高效率、建設性的 Code Review 文化。區分「風格修正」與「架構風險」的審查重點,並介紹如何利用工具輔助標準化流程。 知識傳遞與文件治理: 實戰設計出易於維護、且真正能被團隊使用的技術設計文檔(如 ADRs - Architecture Decision Records)。確保關鍵知識不會因人員流動而流失。 第五章:指導與賦能:成為團隊的技術教練 有效的技術指導(Mentoring)框架: 區分針對初階、中階、高階工程師的指導策略。本書提供一套「提問式引導」技巧,鼓勵受指導者自行找到解決方案,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職涯路徑規劃與績效回饋: 如何客觀、公正地評估工程師的技術貢獻,並將其與個人職涯發展目標對接。學習如何給予建設性、面向行為的績效回饋。 跨職能溝通的藝術: 如何有效地與產品、設計、營運團隊合作。建立共同的目標語言,減少因專業壁壘造成的溝通摩擦。例如,如何將技術複雜性轉化為產品時間線的風險評估。 第六章:技術專案的管理與推動 大規模重構的風險管控: 如何在不中斷線上服務的情況下,安全地進行核心系統重構。實戰介紹金絲雀發布(Canary Release)、藍綠部署(Blue/Green Deployment)的進階策略,並規劃回滾計畫。 技術決策的民主化與領導力: 探討何時應採取共識決策,何時需要高階工程師拍板。介紹如何引導設計討論,確保最終的技術藍圖既具備技術前瞻性,又符合當前的業務需求。 建立工程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著手在團隊內部推動標準化、最佳實踐的分享機制,使技術能力成為團隊的內生動力,而非僅依賴少數核心成員。 --- 結語:持續學習的工程心態 本書最後總結了在不斷進化的技術領域中,工程師應如何維持競爭力的心態。這包含了對新興技術(如 AI 輔助編程的倫理與應用邊界)的審慎評估,以及如何將「終身學習」融入日常工作流程,確保您的職涯始終走在產業的前沿。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名高影響力、可持續發展的頂尖軟體工程師的實戰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鼎淵( Dean Lin )


  擁有多年的全端開發經驗,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 Software Specialist。

  職涯中培育過多名工程師,了解從 Fresh 到 Junior,以及 Junior 到 Senior 過程會遇到的各種痛點。

  這段經歷讓我發現許多人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因此從 2020 年開始將解決的問題、研究的技術分享到部落格,至今已發表超過 200 篇文章,累計瀏覽數超過 700,000 次。

  筆者在本書中將工程師職涯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進行了全面彙整,透過有系統的編排讓讀者可以輕鬆吸收,在職場取得自己應有的價值。

  如果想更深入認識我,可以 Follow 筆者的技術部落格:「林鼎淵 Medium」
  dean-lin.medium.com/
 

图书目录

PART 1 準備履歷

Chapter 01 準備履歷不只是為了面試!

1.1 了解履歷對職涯的重要性
1.2 求職履歷該有的基礎元素
1.3 撰寫讓別人想認識你的「重點」
1.4 擴充自己的履歷

Chapter 02 你要對自己的履歷瞭若指掌
2.1 全端工程師的履歷範本
2.2 面試官從履歷中看到了什麼
2.3 寫好履歷後要做的功課

Chapter 03 用簡報讓面試官集中注意力
3.1 準備面試簡報有哪些好處?
3.2 簡報要有哪些內容
3.3 有效提升簡報穩定度的 4 個方法

PART 2 面試前的準備

Chapter 04 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分析面試管道優劣
4.1 了解自己與市場的差距
4.2 我們能從面試獲得哪些好處
4.3 面試有哪些管道?各自的優劣?

Chapter 05 做好自我檢核,面試就是上戰場!
5.1 確認以下內容你已極度熟悉
5.2 面試要帶的東西
5.3 每場面試前都要做的基礎檢核
5.4 遠端面試注意事項

Chapter 06 跳槽加薪常見的 7 個問題!
6.1 要在職中找工作,還是辭職專心找工作?
6.2 有一定的經驗後面試關卡變好多,關卡多核薪會比較高嗎?
6.3 有獵頭來找我,我該跟他合作嗎?我需要付他錢嗎?
6.4 獵頭推薦的工作薪水會比較高嗎?
6.5 LeetCode 刷題重要嗎?
6.6 收到 Offer 後,還能爭取到更高的年薪嗎?
6.7 我收到 Offer 了,但合約上的年薪跟當初談的不同

Chapter 07 準備好要詢問公司的問題,面試就是資訊戰!
7.1 在接到人資/獵頭邀約時要詢問哪些基礎資訊
7.2 準備詢問面試官的問題
7.3 面試官的種類

Chapter 08 留任還是離職?看完這篇再決定!
8.1 檢視入職到現在的成長,評估待下去的發展性
8.2 有哪些理由讓你想離職?

Chapter 09 工程師選擇公司要考慮哪些細節?常見迷思分享
9.1 你想繼續當工程師還是轉管理職
9.2 工程師在不同產業的發展
9.3 了解薪資結構分成哪幾種
9.4 選大公司好還是小公司好?
9.5 教你用指標快速判斷一間公司
9.6 [常見迷思] 薪水高低與工作壓力成正比
9.7 [常見迷思] 形象好的公司對員工一定也很好

PART 3 前端面試題

Chapter 10 請說明你現在專案用到的前端框架

10.1 了解文章結構,快速掌握面試技巧
10.2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0.3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0.4 衍伸問題

Chapter 11 如何判斷專案要使用 CSR 還是 SSR?
11.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1.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1.3 衍伸問題

Chapter 12 在使用後端的資料前,你有先做驗證嗎?
12.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2.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2.3 衍伸問題

PART 4 後端面試題

Chapter 13 你會的後端框架不只一個,可以說明一下它們之間的差異嗎?
13.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3.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3.3 衍伸問題

Chapter 14 請簡述 Node.js 的 Event Loop
14.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4.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4.3 衍伸問題

Chapter 15 在正式 API 完成前,要如何讓串接的工程師不要空等?
15.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5.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Chapter 16 設計 API 時會考慮哪些點?
16.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6.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6.3 衍伸問題

PART 5 資料庫面試題

Chapter 17 設計資料庫時會考量哪些點?

17.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7.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7.3 衍伸問題

Chapter 18 面對大流量的系統,會採取哪些措施?
18.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8.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8.3 衍伸問題

Chapter 19 關聯式資料庫要如何設計避免超賣?
19.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19.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19.3 衍伸問題

Chapter 20 如何解決高併發情境的商品秒殺問題?
20.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20.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20.3 衍伸問題

PART 6 了解求職者的程式設計能力

Chapter 21 [設計模式] Code Review 會注意哪些事?會依照什麼原則對程式做 Refactoring?

21.1 面試官在想什麼?我可以怎麼回答?
21.2 回答問題所需具備的知識
21.3 衍伸問題

Chapter 22 [系統設計] 如何設計一個像 Facebook 的社交平台
22.1 初探系統設計
22.2 如何設計一個像 Facebook 的社交平台
22.3 衍伸問題

Chapter 23 [白板題] 設計一個簡易的抽獎程式
23.1 初探白板題
23.2 設計一個簡易的抽獎程式
23.3 衍伸問題

PART 7 了解求職者人格特質的面試題

Chapter 24 當你分享工作經驗時會被問到的種種問題

24.1 在工作中有遇過哪些挫折、衝突,以及你的處理方式
24.2 描述一下你在這份工作中擔任的角色、負責的任務
24.3 常見問題

Chapter 25 一再被問的經典面試題
25.1 離職原因
25.2 工作環境
25.3 薪資
25.4 自我成長
25.5 未來規劃
25.6 其他

PART 8 職場力

Chapter 26 拒絕做白工!學習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

26.1 做重要的事
26.2 讓自己的努力被看到
26.3 提升自己在團隊的影響力
26.4 擴增自己在公司的影響力

Chapter 27 不放過每個細節,完成一場 0 失誤的專案 Demo!
27.1 保證現場 Demo 穩定度,不打沒把握的仗
27.2 邀請「對」的人,不是「多」的人
27.3 選擇合適的會議室,做好事前準備
27.4 在 Demo 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
27.5 做好這幾點,遠端 Demo 更順利!

Chapter 28 新工程師報到,如何協助他成為有效戰力
28.1 新人報到前的準備工作
28.2 新人入職後的協助

Chapter 29 舒服的工作環境是需要經營的
29.1 做好份內的事
29.2 讓自己獲得好的工作狀態
29.3 職場禮儀
29.4 建立友善的溝通環境

Chapter 30 掌握薪水談判的秘訣,取得自己應有的報酬
30.1 薪水談判前的準備
30.2 薪水談判時的注意事項

PART 9 讓 ChatGPT 成為你的職涯推手

Chapter 31 從零到一,幫你打造客製化履歷

31.1 產生履歷模板
31.2 優化履歷
31.3 在履歷增加自己的風格與特色
31.4 根據要面試的公司客製化履歷
31.5 擴增履歷、濃縮履歷
31.6 實力與經歷是好履歷的基礎

Chapter 32 英文履歷不再是你的求職障礙
32.1 讓 ChatGPT 扮演翻譯專家
32.2 Google VS ChatGPT 的翻譯成果
32.3 讓自己的履歷更精簡有重點
32.4 最重要的還是實際行動

Chapter 33 不知如何表達自己?讓 ChatGPT 為你助陣!
33.1 用履歷產生不同長度的自我介紹
33.2 針對產業來產生自我介紹
33.3 將經歷用 STAR 原則呈現
33.4 Bonus:產生推薦信草稿,讓教授、長官、同事幫你一把
33.5 如果沒花時間練習,那武器再好也沒用

Chapter 34 用模擬面試為自己佔據先機
34.1 擔任專業面試官(中文)
34.2 擔任專業面試官(英文)
34.3 根據履歷提出問題
34.4 擔任資深開發者,補齊我們不會的知識
34.5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學習 AI 但要保有自己的專業

A 後記 ―― 那些影響筆者人生的觀點
A.1 趨吉避凶真的很重要
A.2 思維決定選擇,而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
A.3 給自己休息的時間與空間
A.4 不要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34571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有逻辑性,从前端的“敲门砖”(简历与面试)到中期的“保鲜剂”(职场技能),再到后期的“护城河”(不可替代性),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我特别喜欢它在强调“软实力”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将那些只懂技术的“码农”与具备综合素养的“工程师”进行了鲜明的区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力的警醒。它清楚地表明,在这个时代,技术栈可能会过时,但一套成熟的思维模型和高效的工作方法论是长久立足的根本。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立刻去梳理了自己过去一年项目的复盘文档,尝试用作者提供的方法去提炼出那些隐藏在代码背后的“价值点”,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我用了什么技术栈。这种“提炼价值”的能力,才是区分平庸与卓越的关键。

评分

市面上很多职场书籍都停留在“要自信”、“要敢于表达”这类比较口号式的层面,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全栈工程师”这个特定群体,量身定制了一套可执行的行动方案。例如,在谈到如何应对高压环境下的技术选型冲突时,作者给出的建议既考虑了技术实现的可行性,也兼顾了团队成员的情绪和资源限制,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成功地将宏观的职业规划和微观的日常技术决策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做下标记,因为很多观点都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内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职场指南,更像是一份精密的“全栈工程师职业发展路线图”,它帮助我把散落在各处的经验碎片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坚固、更具前瞻性的职业视角,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标题字体,立刻就能感受到它传递出的专业与实用性。初翻开来看,我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硬邦邦的技术手册,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你分享他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的“江湖经验”。尤其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够有一本这样注重“软实力”培养的书,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如何优化简历和准备面试环节时的那种细致入微,他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建议上,而是给出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和案例分析,让人读完后心里踏实了不少,感觉自己手里的“通关秘籍”又多了一份。这对于刚入行或者正处于职业瓶颈期的全栈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导航图,让人知道下一个路口该往哪里走,该准备些什么“装备”。整体感觉就是,它不仅告诉你“要做什么”,更教你“怎么做”,而且是带着温度的分享,这一点在技术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讨论如何建立个人品牌和持续学习路径时,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这些建议不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多写博客”或“多参与开源”。作者似乎更关注的是如何将个人的技术积累与公司的业务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双赢。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职场哲学,它告诉我们,努力很重要,但“有效努力”更重要。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关于“向上管理”那一小节,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上级决策背后的考量,从而在汇报工作或提出不同意见时,能够采取更具建设性和策略性的沟通方式。这使得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任务,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团队的战略规划中去,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职业掌控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你如何在这片快速迭代的海洋中稳健航行。

评分

说实话,很多技术书籍读起来总感觉枯燥乏味,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非常接地气,仿佛作者就坐在你对面,用他那些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力,把复杂的职场逻辑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跨职能沟通的艺术”那一部分印象深刻。在全栈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游走于前端、后端、运维甚至产品经理之间,如何用非技术人员能听懂的语言去阐述技术决策的利弊,是很多工程师的痛点。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灰色地带”,反而把它当作核心内容来讲解,这种敢于直面行业痛点的勇气非常值得称赞。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团队协作中是不是因为过于专注于代码本身,而忽略了“人”与“流程”的重要性。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模式转变,远比学习一个新的框架要有价值得多,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提升我的“职场韧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