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

問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全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歷史老師的反思:失去名字之後,面對荒謬不得不反抗。

  ◎收錄反黑箱課綱運動後的文字,主要聚焦於文史,也染著運動叛逆、憤世的風格。
  ◎想要瞭解歷史,我們必須走進去!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
  ◎世界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善盡公民責任改變世界還是基本權。

  反駁白色恐怖時代的教條:世界是不可改變的

  我們認為世界(s)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善盡公民責任改變世界(s)還是基本權。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阿基米德支點,而且也應該是。才會如蜜蜂築巢般,雖然對於整體架構不清楚,可是透過小分子的努力,終究還是造出符合數學簡約之美的蜂巢來。或是如百年來,諸多人對於熱力學,理論溫度觀念的建立一般。功不唐捐。那怕已經化為腐朽,達成階段性任務,成為可以被踢掉的梯子。

  書中所提的某些主張,如通姦除罪化,醫療除罪化,廢除黑箱課綱等等,已然達成。雖然只是盡一己公民責任,而非甚麼先知先覺或後知後覺,或是在其中居於關鍵地位的主要行動者。大部分主張還在讓子彈飛的階段,靜待漣漪擴大,蔚成浪潮。如多吃有機米飯,而非基改美式食品。以及佔了本書最大篇幅的台灣文史教育,當求知識於世界,而非延續白色恐怖時期的舊慣:以課綱、課本或老師為偶像來崇拜。

  本書只是案例介紹,凌亂雜湊。至於學理性,證明或說服公民們:改變世界(s)是每個人的基本權的部分,付之闕如。德不孤,必有鄰。日後當有賢達問津,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全義


  清華材料系 工學士
  清華歷史所 文碩士
  交大科法所 法碩士
  翻譯《孔恩與科學戰爭》、《我們從未現代過》、以及幾篇有關英國歷史教學的論文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導讀:在少年牯嶺街殺人事件之後                         
追尋台灣人的密碼                         廖崇倫        
學生不是神人 放棄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吧                 
浮濫的翻譯傳統                                         
崇尚簡史的台灣史學教育                          
後師說                                          
荒謬的文白之爭                                  
逼孩子學當岳不群的高中作文教育                  
論語反命題                                      
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從義利之辯到當個斥侯                            
尋找國文的阿基米德支點                          
從香米案看傳統知識的保護                        
從藥物到食物:吃進心理健康              許綠芽  
從蔡小月到江之翠                        許可風  
在不完美中前進:從找固定點到發明理論溫度        
 
小丑的靜夜思                                    
北愛爾蘭的主權爭議                              
看見歷史傷口                                    
為什麼英國在1642年會發生內戰?                 
伊斯蘭城市生活有何風貌?                        
只是一個城鎮居民                                
「自由國度的公民與女人」Josephine Butler究竟為誰奮鬥?        
女公民(Citoyennes):法國大革命對女人的意義為何?       
蘇格拉底的辯詞                        廖崇倫 譯 
伯里克里喪禮演說(論雅典之所以偉大)  廖崇倫 譯 
「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麥克阿瑟對遠東軍事情勢的證詞     
謝辭 

图书序言

推薦序

  平日上臉書瀏覽,常看到全義的短文,寫出點到為止的分析與批判,時而辛辣、時而展示另類觀點,但是我不知道,其實他這些年來,已經在《上報》等媒體上,發表了約數十萬字深入的評論與分析,直到全義找我為這些文章的集子《問津》寫篇小序為止。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閱讀他這些年來的中長篇論述文字,一看之下,十分驚訝,裡面文字之全面,上天下地,古往今來,但卻不是一般泛泛的普通文字,仍然積極顯示他辛辣而批判的格調,但有時也正面又謙虛地提出他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考慮與評論。

  許全義是我看到台灣當今一位非常優秀又博學的高中老師,他出身清華工科,之後至少讀過兩個人文社會領域的碩士學位,多年來在幾個重要的高中任教,特別是頂尖的台中一中。當然台灣有非常多活躍於社會各個面向的中學老師,在他們的教學領域之外,對社會作出貢獻,我過去景仰或喜歡閱讀的小說家,其中幾位就是中學老師。但是我很少看到一位中學老師,能夠以深入的學養,認真地對自己教學的內容本身,從中文到歷史教材,寫出如此深入又好看的文字。當然全義不是在中學教師文化裡一個單獨的特例,他的發展與努力,自然與近年來台灣的中小學課綱改革、教改、以及教科書爭議等潮流密切相關,但他的文字比較不是只停在各種制度面的爭議上,而是更深入教學內容,抵達中文與歷史的文字本身。涉及到的常是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中熟悉的文章,如《師說》、《論語》、《馮諼客孟嘗君》或歷史事件如國民革命、二次大戰等,而他這種讀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批判文字,往往就讓《問津》的文字充滿了吸引力與挑戰。

  全義的文字,主要是台灣解嚴與批判世代下的產物,他的主觀點,自然是批判台灣國民黨以來的傳統主流文化、乃至後來在改革運動中的不少缺點。他對學生文化與20世紀歷史的揭露與批判,甚至令熟悉大學文化的我感到驚訝,並想跟著他作點後續追溯。如他談到房思琪同學的文字與事件、過去國民革命歷史背後暗藏種族主義的殘酷歷史、到他對麥克阿瑟當年談那艘「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還有他批評與比較台灣與英國的歷史課本內容等,都令我學到新的東西,並且希望利用時間繼續讀下去。不過,更可貴的是,他對歷史的批判,並不就如此認為他一定是對的。他強調史無定稿,反對教條式的標準課本。全義所提出的另一種歷史批判故事,也仍然是歷史的一種,也可能會錯。推而廣之,不是只有歷史學家才能作歷史,一般公民從他們自己的經驗與觀點,也可以做出他們自己的歷史,多元的歷史。這是他所謂的「公民史學」。就如全義在導讀中含著詩意般的寫道「真正的歷史就在水中、空氣中、黏土裡、我們的血脈跟教室外的技術網絡與風俗習慣中奔流著」。

  也許正由於他這種公民史學的想法,他寫了好幾篇與《問津》中其他文字敘事很不同的文字,如「英國內戰」、「伊斯蘭城市風貌」、「法國大革命中的女人」等,在這幾篇裡,他只提出相關歷史資料,但沒有前後完整的歷史敘事。如在回溯英國內戰的起源與過程中,他只提出三個階段、五條導火線,這些基本上只是描述,沒有營造確切的因果關係或故事連結。另外關於伊斯蘭城市,他則一共提出了22件資料。我想這些資料,應該是讓高中生自己組織可能的因果關係,自己找問題來發揮吧。

  讀一本如此廣泛而多題材的《問津》文集,我們讀者當然不可能同意他的每一個論點,以下,筆者就藉著寫這篇序文的機會,提出一兩個歷史商榷、一個關於高中「國文」課的問題,向全義請教與討論。

  首先是歷史問題。因為常批評國民黨為主的文化與教育傳統,全義常引用國外或西方的歷史片段來作對比,舉凡英、美、法的歷史例子都常被提到。感覺上,他對中國的儒家綱常文化傳統的批判銳利而深入,但對所謂「西方」的歷史卻常引以為「正面」的例子,似乎批判性就比較不足。例如他在導讀中討論英國的近代史時,首先輕輕放過英國「對外」的歷史,只覺得英國人作的不好,只會侵略,但卻擅長解決英國的「內部紛爭」,說在英國17世紀內戰以後,改為擁抱多元,就沒有嚴重的內戰。但這恐怕只是英國保守主流的歷史觀,忽略了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嚴重而殘酷的農民鎮壓(如圈地運動)與鎮壓工人及其運動的流血歷史。馬克斯如果能在倫敦好好寫書,恐怕要得自他的好友,資本家之子恩格斯的各種幫忙,何況恩格斯自己就是寫19世紀英國工人血淚史的重要作者。又如全義討論韓戰前後麥克阿瑟的名言,說如果放棄台灣,那麼台灣將成為共產中國在太平洋西岸不沉的航母,這個著名的歷史比喻,顯示了他重視在太平洋戰略上的台灣這顆「要子」、「美國的戰略要點」。所以,做為偉大的戰略家,麥克阿瑟當年看到的是美國「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關於這個最早把台灣當作棋子的麥克阿瑟。今天的全義似乎沒有作以台灣為本位的批判?何況,麥克阿瑟當年把台灣放在後來美國稱之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的島鏈戰略藍圖,在今天洲際飛彈與核子潛艇的時代裡,對美國或中國的重要性應該已經大幅降低了。

  其次,我想問一個關於國文課本選文的基本問題。在《問津》中,全義常批評某些選定的古文,觀其文意,其實早已不符合當代的政治價值,特別是民主的價值等。也就是說,全義以今天的價值來評定古代文本的價值。但在這裡,是否會產生全義也曾觸及到的「輝格歷史解釋」的問題?也就是強把今天的價值強加諸於歷史文本之上,而沒有讓我們瞭解或還原在不同時空裡的不同歷史價值。或許,就政治價值而言,我們今天並不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時空裡的專制政治價值,所以輝格歷史解釋的強加問題就比較小。但是除了政治外,古人還有許多對世界的其他認識與理解,如對知識、身體、藝術、哲學等的認識與理解,在這些方面,我們就不宜以今天的理解來強加到古人的文字上去,而造成霸道的輝格歷史解釋。所以,國文課本(或歷史課中的參考古文)中的古文選定,似乎還可以加入古代對自然的理解(如夢溪筆談)、對身體的理解(如本草綱目)、對藝術的理解(如畫論與書史)、乃至對哲學的理解等(如莊子)。而在今天知識與網路普及的時代,要讓高中生入門來理解這些古代的多重世界,並非那麼困難。也可能只有這樣,我們對歷史中不同價值的多方理解,才能夠更多元,而非只知道我們當代其實頗為狹窄的價值與基本信念而已。否則,如果按照「戰爭與倫理」一文中台大歷史系甘主任在新生座談會中所說的,要大一新生忘掉中學所學的歷史,繼而好好熱愛史學,這又如何可能呢?

  熱愛史學、乃至其他多元的經驗世界,需要從中學做起,《問津》已經提出了許多好問題,是個很好的入門管道。
 
傅大為於淡水,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2023/1/30

  「歷史是什麼?」「歷史教育又是什麼?」

  2015年反課綱運動,從教育部退場後,這兩個問題,不斷在我腦中反思與咀嚼,有人說歷史是個研究與記錄過去所發生的,也有人說歷史是一個故事,是一個人們覺得重要或重大的故事。

  那你覺得歷史是什麼?是教室桌上的一張考卷嗎?是茶餘飯後的優越感嗎?還是一個吸引別人注意的題材?

  然而,歷史所帶給我們是什麼?是時間的教訓?還是失敗的經驗?或者輝煌的事蹟?

  感謝___老師與___同學們,那段或許已經被遺忘的歷史中,當時的高中生甚至都大學畢業,謝謝老師與同學們撰寫這本書籍,透過自身經驗與想法,進一步探討那段歷史背後的歷史。

  第一次被邀請寫導讀,所以在欣賞眾多書籍的導讀,寫下了這段我想這本書是從一段歷史,反思了歷史(History),也從歷史教育,探討了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最後再回溯,歷史教育發生了什麼事情。

  很多問題,不用急忙給出一個答案,可能需要透過一件事情,可能需要經歷過一個悲慘,可能需要遇見一個人,很多可能性,就如同歷史,歷史給予彼此的課題,是可以不斷修改答案。就我目前對歷史的認識,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從宏觀或是狹隘,從主角或是旁人,都是解答。

  唯一個問題,是正視那段歷史,唯當正視,那段歷史便是發生在現在。
 
游騰傑

图书试读

「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

麥克阿瑟對遠東軍事情勢的證詞
 
2021年4月,東亞局勢緊張,美國與日本協商,將台灣也納入安保條約之中。有人比喻台灣對美日的重要性,一如蘇伊士運河之於英國一般。英國在二戰之後,江河日下,導因於無法控制蘇伊士運河,帝國命脈的咽喉。美日如果輸掉台灣,也將輸掉太平洋而日趨黯淡。

失去台灣,失去太平洋的見解,其來有自。這主要來自於:麥克阿瑟在1951年在參院聽證會中對於東亞局勢的觀察與評估。此判斷也隨著中美關係緊張,台海戰雲密布之際,日趨重要。

之所以會有這場聽證會,是因為韓戰熾熱之際,杜魯門總統突然開除指揮官麥克阿瑟,讓他告老還鄉。美國國會因此召集相關人員,釐清案情。

有關這場將軍對決總統的大戲,杜魯門圖書館與紀念館認為:麥帥建議擴大韓戰,轟炸中國,無大戰略思維,所以被開除。因為中國也只想打有限戰爭,不曾派飛機轟炸釜山或是在日本的美軍基地。如果美軍把戰爭擴大,就算不打原子彈戰爭,俄國就可能介入。屆時,如果美軍失利的話,整個東南亞都會被納入共產陣營;美軍甚至於要撤退都很難。因為共軍、俄軍潛水艇都足以阻擾美軍任何運補作業。所以杜魯門在韓戰酣鬥之際,開除麥克阿瑟,有其深謀遠慮。

不過,隨著韓戰陰影未除,北韓一天到晚核武試爆或發射導彈。中國崛起,意圖染指南海與台灣,將南海與台灣海峽納入其內海。論者以為:此美國沒落之局,實從韓戰開始。這衰弱並不是因為國力衰退,而是有關戰爭的態度有問題。自從韓戰開頭之後,美國國際軍事介入,在態度上,總不想贏,好好解決問題之後再離開。總是半吊子,無論是對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或對阿富汗興兵皆然。這種態度,反而讓戰爭沒完沒了,如韓戰迄今其實還未結束。中國依舊在北韓身後撐腰,對美國遠東事務,構成鉅大的威脅。如果當初採取麥帥積極、反姑息的戰爭態度,就不會造成今天不斷且無限期延續的流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