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

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闞正宗
图书标签:
  • 宜蘭縣
  • 佛寺
  • 台灣宗教
  • 地方志
  • 佛教
  • 廟宇
  • 文化資產
  • 歷史
  • 宜蘭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寺院,是三寶住世的體現,儘管超然物外,但作為一宗教實踐場域,自然在不同程度上要與凡俗發生互動。因此,寺院於歷史所承載的,就不僅是僧侶活動的軌跡、法脈傳承之延伸,而在教育、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商業,乃至外交關係網絡上,都發揮了它多重的社會作用與功能;而「寺志」,即是記錄這些重要歷史演變的一部佛寺生命史。

  《宜蘭縣佛寺志》經宜蘭縣佛教會居中連繫,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帶領九位博碩士研究生,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本書以歷史圖片、山川地理、沿革、建築形制、人物、藝文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使閱者很快能因類究書,因書就學。

  第一集收錄三間寺院:
  一、頭城吉祥寺
  真精法師創建於明治四十年(1907),為臺灣首座本土法師創建的寺院,是宜蘭正統佛寺的先驅。位於九股山上,林深境美。燕尾屋脊的建築,曲線優美柔和。寺後有二塔,一曰靈山,一曰靈光,其中靈光塔約在大正六年(1917)竣工,與基隆月眉山靈泉三塔是臺灣日本殖民時期,最早的納骨塔。

  二、羅東菩提寺
  前身為「羅東念佛會」,民國四十二年由星雲大師協助成立及兼任領導之責。民國四十八年聘任真華法師為「羅東念佛會」導師,念佛風氣蔚為一時。
  民國六十九年搬遷至現址,並於民國七十五年更名為菩提寺,現為一專修淨土之道場。

  三、員山明光寺
  創建於民國五十二年,為地方重要佛教信仰中心。開山住持紹悟法師,與弟子真明法師創辦明光托兒所,為地方幼教啟蒙發揮重要影響力。民國一○七年惟定法師接任住持後,年年開設短期出家體驗營,為一大特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自然且内容丰富的描述,不涉及您提到的《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 --- 《秦汉帝国边疆治理:郡县体系与军事屯垦的交织》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秦汉帝国如何构建、巩固并最终维护其广袤的疆域。研究聚焦于帝国在北方和西陲地带推行的郡县制度的延伸与变异,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军事屯垦体系(特别是“屯田”制度的雏形与早期实践)在边疆稳定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本书跳脱出传统的政治史框架,将军事、经济、人口迁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置于分析的核心。秦朝的统一战争及其后续的“和亲”政策,为汉代处理边疆问题奠定了复杂的基调。汉初的“弱汉”时期,中央政府在面对匈奴的强大压力时,采取了灵活而务实的策略,这使得地方军事长官和开拓者在边郡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权。本书通过梳理出土的居延汉简、放马滩秦简等一手材料,重建了边郡日常行政的微观图景,揭示了基层官吏在执行戍边任务、维持屯田生产以及处理与当地游牧民族关系时的具体运作方式。 第一部分:郡县制度的边界逻辑 秦汉帝国并非简单地将中原的行政模式平铺到所有新征服或新纳入的地区。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内郡”与“边郡”在法律适用、赋税征收和兵役制度上的差异。我们考察了郡县的设立标准——究竟是基于地理屏障、资源控制还是人口密度?书中特别关注了在岭南和西南夷地区,中央如何运用“改俗易服”的文化渗透策略与“羁縻”制度相结合,以实现“无为而治”的有效控制。通过对特定郡县(如陇西、上郡、渔阳)的个案研究,展示了郡县长官如何平衡中央的战略要求与边地特殊的社会经济现实。 第二部分:军事屯垦:帝国的粮仓与盾牌 秦汉时期的边防,军事力量的部署与经济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本书详细剖析了“屯田”制度在汉武帝开疆拓土后,特别是河西走廊的开发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不仅关注了大规模的军队屯垦,还深入考察了由流民、罪犯和戍卒组成的半军事化社区的形成过程。这些社区如何在沙漠边缘开凿水利、种植黍稷,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前线的给养。书中引用了对早期水利工程遗址的考古报告,结合文献记载,重构了戍卒的日常生活,包括他们的口粮配给、妻室安置以及与当地原住民(如氐、羌)的贸易与冲突。 第三部分:边境动态与民族互动 边疆治理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对外部力量的有效管理。本书对汉匈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着重分析了边郡在“和亲”、“聘使”与“征伐”之间切换时所面临的内在压力。我们探讨了中央朝廷对边郡“擅开边境”、“私通胡人”等行为的监管尺度,以及地方势力如何利用这些模糊地带,形成半独立或半自治的军事-经济集团。此外,书中还考察了帝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夜郎、犍为)推行的“以夷制夷”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在不同代际君主手中的弹性应用。 第四部分:制度的衰变与遗产 本书的最后部分,分析了自东汉中后期,郡县体系在边疆地区逐渐被打破的内在原因。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边郡守长与地方豪强、屯田士族的结合日益紧密,屯田区事实上成为了私人化的经济实体。这不仅加剧了中央赋税的流失,也为日后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本书总结了秦汉边疆治理的成败经验,强调了其在构建中国“大一统”观念中,将内陆秩序延伸至地理极限的巨大历史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其固有的刚性与无法完全吸纳多元文化的局限性。 本书特点: 本书以严谨的史学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和考古学证据,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动态的秦汉边疆图景。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制度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帝国如何在其物理边界上进行生存斗争的经济史和军事社会史研究。 ---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闞正宗


  佛光大學教授

阮博謙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研究生

萬彰惠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江怡慧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釋宗順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黎李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林呈峰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葉宜庭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谷有量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張宜瑄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图书目录

序文
為佛教留下歷史 傳承護法護教願心/妙志法師
無心插柳 柳已成蔭/林文瑛
名山藏古寺 寺志記傳奇/郭朝順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吳彥隆
田調、口述與寺志撰寫/闞正宗

壹•宜蘭縣佛教通論

貳•山川地理總說

叁•佛寺志

一‧ 頭城吉祥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吉祥寺的創建
2.吉祥寺創建與當地士紳的互動
3.吉祥寺交陪的齋堂與寺院
4.吉祥寺的下院-韋馱院
5.歷任住持的寺院建設
6.吉祥寺法系
(三)建築形制
1.吉祥寺本體建築及附屬建築靈山塔、靈光塔
2.吉祥寺的佛像風格及空間配置
(四)人物
1.真精法師及其派下
2.通本法師及其派下
(五)附錄
1.《字字萬金-林字萬老師文集〔關於宜蘭二三事〕》
2.籤詩
(六)參考資料

二‧ 羅東菩提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羅東念佛會初萌期
2.羅東念佛會講堂
3.羅東菩提寺
(三)建築形制
1.外觀
2.山門
3.大雄寶殿
4.念佛堂
5.客堂及辦公室
6.僧眾寮區
7.齋堂
(四)人物
1.真華法師
2.修熏法師
3.能超法師
4.達觀法師
5.德清法師
6.慧旭法師
7.慧淨法師
(五)鐘銘與藝文
1.鐘銘
2.藝文
(六)附錄
1.慧淨法師著作
(七)參考資料

三‧ 員山明光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及自修期
2.福利社會時期-設立明光托兒所
3.法傳住持及信眾教育期
(三)建築形制
1.山門
2.大雄寶殿
3.觀音殿
4.慈善塔
5.華嚴殿
6.五觀堂及法堂
7.客堂
8.後門外牆
9.男眾寮區/觀音亭和阿彌陀佛亭
(四)人物
1.紹悟法師
2.真明法師
3.自然法師
4.惟定法師
5.第三代常住法師
6.檀越
(五)藝文
1.匾額
2.楹聯、詩文
3.碑刻功德芳名
(六)附錄
1.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後記:宜蘭縣佛寺田調與口述心得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576753
  • 叢書系列:用世叢書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9 x 26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一

為佛教留下歷史 傳承護法護教願心


  歷史,是透過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但大部分的人並不重視歷史。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郭朝順院長、闞正宗教授規劃「佛光大學宜蘭在地寺廟產學合作計畫案」,帶領九位研究生,透過宜蘭縣佛教會居中連繫頭城吉祥寺、員山明光寺、羅東菩提寺,開始了一次次的訪談、記錄、拍照、向公部門查閱資料以撰寫寺志,甚至還需扮演柯南比對資料以判斷事實。吉祥寺遠在深山之中,人員交通車程就是一項大工程,過程之艱辛,若非發大心之菩薩,實難以完成任務。

  透過書中的文字、照片,我們穿越時間與空間,看到了各寺院法師、信眾們開山的精神與毅力,雖然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但給我們的啟發與感動,歷歷在目,法師、信眾們護法及護教的願心與歷史,不會隨著光陰流逝,消失在時間的巨流裡。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生命的意義,乃在於能為人類留下歷史,能為社會留下慈悲,能為自己留下信仰,能為世間留下貢獻。」讓我們共同重視、關心、護持、推廣此書,讓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
 
社團法人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
妙志法師

序二

無心插柳 柳已成蔭


  關於佛教歷史、田野調查,我完全是門外漢。闞老師希望我也為《宜蘭縣佛寺志》寫序,純粹是因為我們有一起促成「寺院田調與口述」專題開課的因緣。

  我與闞老師原本並不相熟,不過,闞老師進佛光大學時,他所參加的「新進教師研習營」是我主辦的,他是少數全程參與的老師,因此我們有較多機會聊天,對他豐富而獨特的經歷,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闞老師擔任佛教學系主任,曾為了學生的事來找我談過幾次,身為教務長,對他的真摯與熱誠,留下很好的印象,當時心裡還暗想,如果每位老師都像闞老師這樣時時刻刻以學生為本位,佛光大學應該可以成為教學拔尖學校。

  二○二一年偶然聽聞闞老師有意離職,身為教務長,自然十分關心,便找機會問闞主任原因。他告訴我,並不是要到別的學校,而是另有人生規劃。我很驚訝,覺得不可能有比教學更適合闞老師的工作了,便問道,如果繼續留在學校,他最想做的事是什麼?他說,他的專長是研究臺灣佛教史,但是課堂講述對學生很抽象,沒有感動,他非常希望有機會帶學生出去寺廟作田野調查、進行口述歷史,讓學生感受「現在就是歷史」的生命脈動。聽他熱切講述,我相信這樣的課程不僅能結合理論與實作,對佛教學系學生的職涯發展應該也是很有幫助的。

  知道這樣的課程需要經費支持,我跟他說,你留下來,做你最想做的事,經費我來想辦法。闞老師考慮之後竟然答應試試看,歡喜之餘,我開始思考如何把這樣的課程結合更多相關科系,形成學校特色課程,放在深耕計畫。當時,佛教學院院長、文化資產學系主任、宗教所所長都表示這樣的課程很有意義,願意共襄盛舉,為學生另闢一方風景,為寺廟留下更多紀錄。

 不過二○二二年初我突然必須提早離開學校,答應支持闞老師這門課的諾言眼看無法實現,於是趕快求助於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萬教授一句「閣下與人為善,我也不會目光如豆」。慨允變更佛研中心業務項目,勻出經費來支持這項計畫。這樣的義氣、膽識,令人感佩。

  因此,這門課能夠開得成,實在要感謝萬金川教授;而這門課能夠開得好,一學期完成三所寺廟的寺志,並結集出版,就要感謝闞老師的投入。他獨力帶領三組新手學生,把手把腳親自教導,並以斐然成果為學生帶來自信,為寺廟建立傳承,令人由衷敬佩。

  人生在世有各種因緣,希望這段美好因緣,能為佛教學系學生的未來注入更多的光與希望,為宜蘭的寺廟留下更多文史紀錄。

前佛光大學教務長
林文瑛

序三

名山藏古寺 寺志記傳奇


  歷史乃所以記興盛、誌人物、起殷鑑。官方正史多是環繞著政治為核心,記錄朝代的興亡與更迭,至於僧史、寺史等方外事,歷來能載於正史者寥寥無幾,藉由僧傳、燈史、地方志、名山志等,才會有較詳細之記載。連雅堂的《臺灣通史》,關乎佛教之記錄不過數筆,經查書中所言及的佛寺,如碧雲寺、彌陀寺、海會寺、黃檗寺等,物換星移能長存於今者少,更多的是湮沒無聞。對佛教修行者而言,本來就是水月道場,毋庸縈懷以求保存歷史,但是對今人而言,若不知先人之心血與艱辛,以為追思懷想,不得不為一憾。其實每座寺院的成立,都不僅只是僧人之力,同時也是由諸多信眾虔誠的投入,始能有所成,是以寺院志的書寫,不只可以重現寺院之沿革發展,更能重現寺院僧人與信眾,對此道場的奉獻與信仰之故事。

  闞正宗教授發心為宜蘭縣的佛寺撰寫寺志,除了重現被遺忘的過去外,也具有教導學生以為薪火相傳之意,更是為了促進臺灣佛教寺院對歷史保存的重視,忝為佛教學院院長,對此重要之事,自當戮力協助促成。今日《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業已完稿,使得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三座寺院已然逐漸流散的歷史得以重現,被遺忘的前人事蹟得以歷歷在目。斯序為賀。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郭朝順

序四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在中國和臺灣社會裡,佛教的發展歷史和寺院有著密切關係。寺院,是三寶住世的體現,儘管超然物外,但作為一宗教實踐場域,自然在不同程度上要與凡俗發生互動。因此,寺院於歷史所承載的,就不僅是僧侶活動的軌跡、法脈傳承之延伸,而在教育、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商業,乃至外交關係網絡上,都發揮了它多重的社會作用與功能;而「寺志」,即是記錄這些重要歷史演變的一部佛寺生命史。

  中國佛教寺志的大量編纂始於明清,期間續修、新纂的情況未斷,因刊刻數量稀少,流通不易而亡佚者亦有之。近世,佛教寺志文獻受到有識寺僧、名儒居士加以重視,如通過對《中國佛寺史志彙刊》、《中國佛寺志叢刊》等高度研究價值典籍的蒐集、整理、彙編、出版,乃至數位化供世人使用,豐碩成果令人讚歎。惟,立願投入臺灣佛寺歷史發展軌跡以進行實錄者,鮮矣!

  闞正宗教授是近現代東亞佛教交涉史、臺灣佛教史的著名學者,更是早期臺灣少數親身從事田調,關注臺灣佛教歷史發展脈絡的實務工作者及先行者。我與教授結緣在十多年前,他負責於菩提長青出版社,投入常得跋山涉水、走入偏鄉僻壤的「臺灣佛寺」採訪撰述工作,我則任職於慈雲雜誌社。由於採訪出版的工作屬性類同,二人也都承辦了一份刊物,因此我們有許多共同話題,他也成為我敬重學習的一位前輩及榜樣。辦佛教刊物不易,在佛教界工作更非易事, 但闞教授是我所見少數能始終安於己位, 不受困擾而無怨無悔做事的人。而能夠如此,實在也是他人格中的「實在」,才能使他心無旁騖,實在做他想做且拿手的事。

  《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之成書,緣起於宜蘭縣佛教會安排,選定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及員山明光寺,由闞正宗教授帶領碩博士生團隊,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所展現的成果。寺志主要以歷史圖片、山川地理志、沿革志、建築形制志、人物志、藝文志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使閱者很快能因類究書,因書就學。此外,寺志團隊耐心用心,通過對歷史文獻、報章雜誌、寺院鐘銘、牌位牌匾等史料的全面蒐集,再輔以老照片說明,使人如入時光隧道, 重溫各寺院獨特鮮明的時代性格及歷史生命。佛寺, 是引人認識佛教,入於佛法的方便門徑;而寺志編纂,則可「彰往察來」、「造廢興之迹」,讓後人了解祖輩開山篳路藍縷的艱辛過程。綜觀全書,三間佛寺的歷史看似個別,然古云:「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個別寺志的完成,卻是建構整全佛教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在可見未來隨著團隊更多成果的展現, 則眾多的寺志,無疑將組成一部最詳備、最直接且最原始的臺灣佛教史。今闞教授以仁人之心,感於臺灣當代佛教寺志之匱乏,立願培養並帶領團隊投入臺灣佛寺歷史發展實錄,將現有成果集結成書,以利後學,囑余為序。余自慚譾陋,無足崇飾其淑世悲願,惟忝於師友之情,卻之不恭,故不揣冒昧,草成此文,以之為序。

慈雲雜誌社社長
吳彥隆

序五

田調、口述與寺志撰寫


  二○二一年起,本人任教的佛光大學正式啟動跨域2.0 新型教學目標,期以理論結合實務,帶領學生跨域學習,引領學生走出理論象牙塔,習得實務,開展無限的可能。為此,以宜蘭縣寺志全紀錄的想法在本人內心萌芽,在徵詢佛教學系新任郭院長、鄭主任的意見後,獲得積極的支持。

  二○二一年十一月,在前林教務長文瑛的辦公室,佛教學系郭院長、本人與宗教所姚所長、文資系蔡主任等共同討論,擬先跨域整合、互相支援,惟因緣未具足。於是佛教學系只得尋求系所內部資源,先行展開跨域課程之規劃,以口述之實務帶領,讓學生進入田野實際操作。之後徵得系上同意,新增研究生「寺院田調與口述」、「寺志撰寫理論與實務」二門專題課程,分別於上下學期定期開設,擬以數年時間全面開展宜蘭縣佛寺志之撰寫工作。

  接著在二○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與郭院長連袂拜會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妙志法師、祕書長妙振法師,說明撰寫佛寺志的構想與做法,獲得兩位法師應允提報理監事會。後經宜蘭縣佛教會理監事會議通過,並請兩位法師代為徵詢寺院之參與意願,普遍獲得寺院團體會員之認同,於是第一集選定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三座寺院,最終於二○二二年二月開春後,進入實際田野課程。

  一九八五年退伍後,本人服務於佛教雜誌社編採工作,並在一九八九年成立出版社,與同儕專事佛教寺院與人物的採訪工作,先後分別出版九冊《臺灣佛寺導遊》與《佛門人物訪談錄》、《臺灣高僧》等,截至二○二二年止,所調查的寺院逾千家、訪談緇素數十位。

  當時佛寺採訪工作主要是記錄其簡單的歷史沿革,並隨機記錄見聞與訪談大要,雖然不能算是深入的歷史研究,但是卻成為了解寺院發展的基礎資料。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在已故臺南永康妙心寺方丈傳道法師的擘劃下,組成「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95 年度文物調查暨出版計畫」小組,當時本人仍就讀於成大歷史所博士班,陳玉女老師特囑本人撰寫「開元寺傳承發展史」,此為本人首次為臺灣歷史名寺撰寫三百年寺志。之後陸續為寺院撰寫寺志有:臺北慧日講堂、新竹福嚴精舍、中壢圓光寺、冬山白蓮寺、朴子高明寺等。

  臺灣佛教一向不重視歷史,寺志百無其一,連簡單沿革也十無其一,為全面研究佛教史的一大缺失。有鑑於此,於佛教界各種場合,只要有機會,本人都不厭其煩地詢問法師或寺院主事,撰寫寺志的意願,唯響應者仍少。

  藉由佛光大學跨域2.0 的推動,在佛教學系主管、老師的支持下,藉著田調與寺志二門研究專題的開設,終於在一一○年度下學期「寺院田調與口述」專題選修九位研究生的努力下,於二○二二年七月底完成了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三座寺志的撰寫。一一一學年度上學期「寺志撰寫理論與實務」專題在二○二二年九月開課,同樣以撰寫宜蘭縣三座寺院為目標,希望為宜蘭縣佛寺留下完整的歷史資料。

  本寺志第一集配合佛教學系「寺院田調與口述」專題,為一結合理論與實務的跨域研究課程,同學經由實際田調與口述,一方面驗證理論,一方面將理論化為實務,尤有甚者,部分同學因萌發問題意識而覓得博、碩士論文之主題。

  最後要感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主任金川、慈雲雜誌社社長吳彥隆給予經濟上的支持,使得田調工作順利進行。本寺志之出版,蒙林前教務長、郭院長、妙志法師、吳社長題序,銘感五內,恕不一一。
 
佛光大學教授
闞正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封皮,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透着一股历经岁月沉淀的庄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情。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偏向哑光,既能很好地保护视力,又能让那些年代久远的寺庙老照片和手绘图展现出应有的历史质感。排版上,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非常得体,没有让文字成为冰冷的记录,而是通过精心挑选的插图,让读者仿佛能亲身踏入那些古老的山门。装订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即便是厚重的篇幅,摊开阅读时也十分平整舒适,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查阅资料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可以说,单从书籍本身的物化角度来看,它就已经超越了一般地方志的制作水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传递出的信号是:我们对待历史的记录是认真的,是带着敬意的。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一本“志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寻踪之旅”。作者的叙述笔触非常克制,没有使用太多煽情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口吻,将那些沉寂在历史烟尘中的往事娓娓道来。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反而更加震撼人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面对那些几近消亡的寺庙遗迹时,那种深沉的惋惜与抢救性的记录的紧迫感。尤其是一些关于建筑形制、彩绘艺术的文字描述,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即使没有实地照片作为参照,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场景的轮廓。这种文字功底,表明作者不仅是历史的搜集者,更是历史的解读人,他懂得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去“转译”那些无声的石头和木头所承载的信仰密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样一部专业性极强的著作,对普通读者的门槛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深度和专业性。我个人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基于此书的衍生阅读材料出现,比如针对特定主题的深入探讨,或者针对某几座寺庙的建筑细节进行更集中的图解分析。这本书本身更像是一个坚实的地基,它已经完成了最艰苦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我尤其赞赏它对于史料出处的标注是相当严谨的,这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靠性。总体而言,这部《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志,它是一份关于时间、信仰与地域精神的珍贵“档案”,对于任何想真正深入了解台湾地方史和宗教人类学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和细节的扎实程度,这绝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罗列。它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记录“哪里有什么寺庙”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宗教场所背后的社会脉络和人文故事。例如,对于某个偏远山区的古刹,作者没有放过任何关于其初建年代的碑文残片,甚至连早期香火的来源、历代主持的师承关系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近乎“考古式”的田野调查精神,着实令人佩服。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于地方信仰演变过程的论述,它清晰地展示了佛教在宜兰这片土地上,如何与原住民文化、早期移民的习俗相互渗透、彼此影响,最终形成一套独特的区域性佛教景观。这种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考证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不断停下来思考: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如此丰富复杂。

评分

对于一个对外地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扇深入了解宜兰地方文化的独特窗口。我们常接触到的佛教史是宏大的、全国性的叙事,但这部作品却将镜头聚焦到“一县一地”,展示了地方性如何内化和重塑主流文化。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某些小型、非著名寺庙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那些名气较大的宫观,这体现了作者一种更平等的历史观——即便是“小”的个体,也构成了整体的血肉。通过这些记录,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宜兰的某些节庆活动会带有特定的宗教色彩,为什么当地人的生活节奏似乎与某些寺庙的作息有所关联。它有效地将地理环境、族群迁徙、经济基础与宗教信仰这几个要素串联起来,为理解宜兰的“地方性气质”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