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現身說法之生命敘事
瑪莉亞又出書了,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散文作家,筆鋒常帶感情,關愛在人間。
▲浸淫生死學研究,達臻知行合一境界
出身護理的她,中年以後發心奉獻,在許多醫院的安寧病房擔任志工,以所作所為、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印證於當年在生死學研究所學習的一切,逐漸臻於知行合一的境界。
不過能夠將愛心化為文字引人入勝,還需要一定的文學藝術素養,瑪莉亞在這方面又有她獨特的浪漫一面,專程去海南儋州尋訪東坡足跡便是一例。
眼前這部新作可謂「現身說法之生命敘事」,點滴細膩記錄下發生在她身邊的安寧故事。而無論是患者或家屬,都在瑪莉亞筆下如實呈現,同時真實體現出安寧療護的真情實義。
▲生命敘事,我手寫我心
我也當過安寧志工,時間不長,體驗亦未深,不似瑪莉亞這般既廣且豐。但是讀者切莫只把本書當作是報導文學來讀,她其實反映出作者「我手寫我心」的得心應手;不但講別人的故事,還包含自身經歷。
「生命敘事」就是生活故事,現身說法更添真實感,讓讀者彷彿走進病房近身觀察體會。
現今社會罹癌人數居高不下,得病機率接近三成,人人都必須懂得居安思危,同時認識到「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可能。
安寧提倡「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希望人們「盡人事,聽天命」。這是孔老夫子的教誨,卻也符合佛家了悟「放下捨得」的真諦,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本書領略這番道理。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
鈕則誠
推薦序二
走過人間的天使和他/她們的生死故事
這是繼《佳人相見》之後,惠貞再度執筆的第二本書《思念的延續》,她記錄了志工、病人與家屬們在生死兩安的歷程中的悲喜交集,更側寫了每位的人生故事與各自的堅持與期望。
▲死亡是生命導師,學習最後一刻的放下與安詳
生命是一條長長的河,在曲折之際的憂怨或在直線奔驣歡悅中,都會記錄著我們的悲歡離合。那麼欣賞每一條河流的美,更不忘繼續這些河的在世心願,會讓日後我們在共同匯流入海之際無怨無悔。
死亡是生命的導師,一如病患就是我們陪伴者的老師一樣,教導了我們更進一步面對死亡。陪伴/學習、學習/支持、陪伴/往生、往生/續緣……,不都是在述說著生/死、死/生的相隨,安與不安都是人的體驗。
惠貞筆下的每段生死在卡拉OK的歌聲中,或長或短、或悲或喜……,似有若無地穿梭在詞曲與歌聲之間,勾起更多過往的記憶與期待,在最後的那一刻的「放下與安詳」。
惠貞筆下的主人翁,除了有各自的個性、人生經歷與特色之外,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中隱約之間都與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Elisabeth Kubler-Ross, MD)所提到的臨終五種精神模式若合符節,只是因著個人的修為與信仰有些階段非常明顯,有些則短暫滑過。
二○一九年底的COVID-19突襲全球,造成集體感染與集體死亡,如今疫情依舊,傷逝之情依舊,對於生死學這個大課題來說更增添了新的面向與提醒。
死亡而且是集體死亡快速侵蝕了人類社會,讓有限存有的我們不得不感慨,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與不安,病痛與離棄竟是如此接近我們每個人。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自己的生與死?還有這個世代的生死觀呢?
疫情、病痛不但在生理上威脅著我們,在心理上更是如同枷鎖一樣深沉地壓在心頭,美國生死學之母庫伯勒.羅斯醫師臨終心理五階段模式: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抑鬱(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對於這場百年大疫來說,有人還沒有看清自己身陷何處時,就在病痛中逝去;有人在長長的訃聞版面上才驚覺自己親人竟然已歸天,……可以說很多情緒都還沒有整理完,死亡隨著病毒已經席捲各地,讓我們都很難去歸類或者思索未來生死教育應該走向何處?
意義治療大師傅朗克醫師(Viktor E. Frankl)是從德國集中營中死裡逃生出來的猶太裔奧地利人,在二戰期間他不忍父母無人照料所以沒有離開,他成了德國納粹的俘虜,和新婚妻子蒂莉、父母與親友被送入慘無人道的集中營。
他慘痛地看著父親因著饑餓病死在他的懷裡,母親被送入毒氣室,兄長在勞役中喪命,妻子則在英軍解放該處集中營前早遭納粹的毒手,成了大屠殺下的犧牲。
傅朗克把他之所以能夠活著走出集中營,歸因在他從始至終就想把《醫生和心靈》(The doctor and the soul)這本丟失的書稿再度寫出來,因著這個信念,他克服了在集中營的不良條件,甚至於傷寒的侵襲,讓他堅信自己一定可以完成這個使命。等他寫出最新一版《醫生和心靈》的書稿時,集中營中的所有經歷成為新增的章節。
▲轉化生死,寫下「天使走過人間」
庫伯勒.羅斯醫師在她的自傳《天使走過人間》(The Wheel of Life :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特別有一段提到早年的她參觀波蘭集中營時,看到營中的猶太人刻書的由繭化蝶的圖像,讓她驚奇也讓她體會到生死轉化,日後她用了這個象徵做為生死之輪的重要比擬。
在惠貞的書稿中,〈老北京祥獅門環的故夢〉也做了類似的比擬。
庫伯勒醫師還提到她在芝加哥大學代課時想到和醫學院學生談「死亡」,理論有了,可是臨床上有誰可以說出關於死亡,或接近死亡的故事呢?
有一天醫院巡房時,一位罹患白血球過多症,生命垂危的十六歲少女琳達坐下來聊天。她很坦率直接,她的母親在報上公布女兒病情,要求民眾寄「甜蜜的十六歲」生日卡到醫院給她女兒,但是琳達一點都不領這分情。她不想要陌生人的卡片,只想要家人和親友發自真心的探望,她喊著說:「我為何這麼倒楣?為何上帝會挑上我,讓我死掉呢?」
庫伯勒醫師突然覺得,應該讓這位女孩向醫學院的學生說出她內心想要說的話,也成功地說服琳達出席。
上課當天,第一堂庫伯勒醫師緊張地念完講義,第二堂她推著穿著漂亮的琳達進入教室。她向學生介紹琳達,學生這時候反而不知所措,沒人敢提出問題,雖經她點名、問問題,但是這些學生問得不關痛癢,讓琳達很生氣。
於是,自己提出並回答她一直希望醫生和專家們詢問她的問題:「十六歲女孩,只剩下幾個星期可活,究竟是怎麼的一種感覺?」、「花樣年華的姑娘,卻不能參加高中舞會,也不能跟男朋友出去玩,也不必擔憂長大和選擇職業的問題,更不必考慮將來嫁給怎麼樣的丈夫──這樣的女孩子,心中有何感受?」、「妳是怎麼熬過每一天的?為什麼身邊的人都不肯把真相告訴妳?」
琳達一口氣說了半個小時,累了!先回病房休息,在場的學生改變了!大家都承認琳達所說的話,讓他們感動得流下淚來。
同樣地,在惠貞的書稿中〈一個人的婚紗照〉與〈暖流〉也一樣讓我們看到小宇面對自己得乳癌的對抗過程中,那種堅毅與不服輸的神情,還有少女對自己生命的珍愛與堅持。
那年,中華生死學會也為小宇辦了一場演講,讓她說出她對婚紗照的堅持與對自己生命的期望。那天大家更加心疼她、祝福她!
惠貞的書稿也寫出了她自己的生死經歷,寫完碩士論文之後、擔任護理師與投入臨終關懷的志工,一邊觀察陪伴,一邊蒐集寫作,不但完成這本新作,更重要的還是整理了自己的生死課程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相信她還會繼續完成更多「天使走過人間」的生命故事!
中華生死學會前理事長、常務理事
孔令信
推薦序三
珍惜眼前人,期盼生死兩無憾
多年前桃園生命線舉辦的一場死亡咖啡館上,認識了惠貞學姐,看過她深情寫作出版的故事《佳人相見》,深深感動著我。
曾幾何時,我也出現在她這本故事中,每每閱過不勝唏噓、眼眶泛淚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四道人生,扭轉病人痛苦、家人遺憾
憶起爸爸當初癌症末期身心備受折磨,還在床底下置放武士刀及一瓶農藥,曾經言明,如果當有一天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一定會自殺,不想等到像同村子的親友一樣受到病痛的折磨。
想到這裡,就捨不得,也因為這樣,我們做子女的自作主張,隱瞞了他罹患癌症的事實,眼睜睜地在加護病房,看著爸爸氣喘不過來地問我:「為什麼我喘不過氣來?」
我無法回答:「爸爸,我們即將分開了……。」
我只能握著他粗糙長繭的雙手,緊貼臉頰,泣不成聲。
當時看著手上的放棄醫療、「放棄急救意願書」,拿著筆,遲遲不敢簽下去,彷彿我是劊子手一般,內心糾結不已,熱淚盈眶……。
許多年了,這段痛苦的記憶,一直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直到讀了生死學研究所,深刻地體會到,爸爸是如何死得不明不白!也慶幸在爸爸癌症末期,心肺衰竭下沒有再做無謂的急救和醫療,增添爸爸的痛苦。
學姐的每一篇文章,除了令人動容,更是闡述如何尊重生命,生死事大,讓大家都能學會珍惜現在,珍惜身邊的人,及時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如何做到生死兩無憾。
桃園社區大學校長
郭碧味
推薦序四
讓自己更從容──當生命課題來敲門
拜讀作者大作之後,心情竟是如此被牽引著,悄悄地掀開了內心的某個角落,自己的思緒也慢慢的絹流而出⋯。
人的一生早已是由出生與死亡的兩端固定著,而串聯的是生命的體驗,由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等的事件點滴,參和其中……。
▲篤實的信念,療癒哀傷
從事護理工作,自見習、實習、到臨床,往往會比其他行業從事者,都更早參與見證這固定的生死兩端。
原以為職場的生死常態,早已經讓自己雖有感受卻也能很快地轉換調適。
不知當第一隻領養六年的毛孩猝死時,自己是以淚洗面,睹物思情不能自己;家人不忍甚至提議再養相似的毛孩、取相同的名字,來移轉情感平復情緒。
毛孩猝死不捨之餘,更罣礙的是毫無處理後事經驗,對牠不完善告別的遺憾。
然而感謝《動物生死書》一書,讓自己在諸多心緒上得以了脫悲傷,同時開啟自己對靈性的探索,對死亡這浩瀚歷程的窺探。該感謝老天爺的慈悲嗎?
毛孩的離世,竟只是小試身手、前奏曲的暖身,豈知隔年還有更大的魔王已是悄然粉墨登場,即將……。
若說天地父母,大地如母,沒了地可踩的人,就宛如在空中漂浮著──遊─遊─盪─盪,如被掏空了精氣神的──恍─恍─惚─惚;所以不再對喪母的人說「節哀」,只願其情緒順流與陪伴,因為「痛」──我懂。
感恩之前,廣閱靈性書籍,有了對靈魂不死、前世今生、人生藍圖、因緣果報、回溯告別、業力法則等,有著初略懵懂卻篤實的信念,祂療癒了我,縮短我的哀傷,更讓我在媽媽病榻之時、陪伴之際,能跟媽媽分享書中智慧並朗讀書中要義,十足信心堅定地跟媽媽說:「媽媽!您不要怕死,靈魂不死,您這生來當我的媽媽是一個角色,玩完了就去玩別的,過身過身(閩南語)就是過了、換掉一個身體後,再一個身,咱們再換別的玩或跟菩薩修行聽經聞法,不當人了……。」
虛弱的媽媽點頭地笑了,我也笑了,含淚地笑了……。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
當轉任老人養護中心的護理人員,陪著正經歷病、殘、老、死的長輩們更近了,每個人有著自己曾經的璀璨輝煌,娓娓道來時常瞥見意氣風發的神色。
但當不再往事重提,行動不再自如,在空洞無神的眼神中,鬆垮病疾的身軀下,我常臆測,他們是以怎樣的心情面對每天?
不禁想起,曾經看過的一本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是一位老教授面對自己逐漸死亡的態度,接受它並進一步地享受它,其中一些睿智的想法令人動容與深思。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年老並不只是衰老,是成長。它不只是你年復一年離死愈近的消極面,年老也是你了解到你將要死亡的積極面,而你因此更懂得好好過活。」
真心推薦《思念的延續:志工路上的溫暖伴行》,作者以細膩柔軟的心思及善良同感的慈悲,讓每個漫談心情,透過她流暢的文采娓娓道來,場景隱現於文字之中,深入淺出地呈現生死問題的探索,融合成了一場關於生命的深度體驗之旅,引領著讀者在相關相似的歷程中,同溫共感為之動容。
讓讀者可以細品到書中蘊藏的溫柔與力量,字裡行間的祝福與期許,讓我們看見流露的真性情。
如果你希望對生命有更深入的體會,並更好地面對死亡,這本書不容錯過。
安養機構護理長
鄭旭真
推薦序五
尊重、疼惜每個生命
現代台灣社會,寵物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一部分,寵物不僅是我們的朋友,更是陪伴我們度過許多難忘的歡樂與艱難歲月的家人。
作為寵物禮儀師,我們肩負的責任是協助家人在寵物往生之際,給予敬意與嚴謹的後事服務。面對失去寵物的家人,寵物禮儀師的工作氛圍往往充滿著悲傷。然而,在這過程中,無論是協助主人安排寵物的火化流程,為寵物安置安息之所,或是接待前來追思的家人朋友,我們盡己努力,讓寵物與家人感受被尊重與善待。
▲往生,就像是到天堂旅行
回想數年前在寵物安樂園服務時,某天下午,我在園區,從主館露台看出去,有兩位家人從停車處走向主館,手裡捧著鮮花,帶著寵物照片與一袋供品。是前來追思的家人,我上前接待關心,媽媽陪同女兒前來,我發現她們的臉色有些凝重。
女兒問我:「請問我家寶貝葬在哪裡?」
我回問她:「請問寶貝是安排個別火化還是團體火化?因為不同的火化方式,會有不同的安葬地點。」
她簡短回:「團體。」
女兒說,狗狗是她跟前男友一起養的,分手後,狗狗由前男友養著,幾天前狗狗往生,前男友沒有通知她,就徑自聯絡園區安排團體火化,她覺得寶貝的後事被草率處理,心痛不已。女兒流著眼淚,表現忿忿不平。
「還有什麼補救的方法嗎?」女兒問。
我安慰她:「已經完成火化跟安葬的服務,這是不可逆的。但是我們換個角度看,毛孩往生就像是到天堂旅行,選擇團體或個別的火化,好比旅行過程搭的交通工具,團體火化好比搭乘巴士,途中有伴,個別火化好比搭乘Uber,較有隱私,兩者各有優點,既然我們已經到達目的地(天堂)了,旅行的過程是坐什麼交通工具重要嗎?」
家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我接著引導家人:「家人有準備鮮花跟供品,我們可以帶到主館的二樓佛,我們跟地藏王菩薩稟報,寶貝在此安息,祈願菩薩護佑,讓祂在此可以繼續修行此生未完的功課。」
半小時後,我目送家人離開,對他們來說,這是一趟糾結的追思行程,祝願家人的結可以解開。
▲理解生命意義,安送寵物抵達彼岸淨土
安排團體火化或個別火化,會有流程與價格上的差異,一般觀念也認為,若要安排較為慎重的服務方案,希望全程參與,需選擇個別火化配套。
寵物身後事該如何辦理,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寶貝身後事一生一次,需通知親朋好友,比照「人」的告別式規格安排;有人認為,在生時候的珍重珍惜,遠勝離別時的鋪張講究,所以身後事的形式跟流程便不重要,簡單處理即可。
這個故事,回應〈看海〉這篇文章所述:阿妹相伴六年的毛小孩嘟嘟,因身體不適送到醫院開刀治療,手術雖然順利,但是出院當天早上,卻突然呼吸困難猝死。寵物醫院建議,協助直接集體火化。阿妹接到消息傷心欲絕,一時六神無主,遂同意醫院做法,直接集體火化。
阿妹因過度傷心,幫嘟嘟選擇了團體火化,心有罣礙,為之擔心,後來透過寫信的方式,向嘟嘟道歉,盼嘟嘟諒解。其實,火化是形式,是過程,我相信,嘟嘟在阿妹的祈願祝福中,已經抵達彼岸的淨土。
瑪莉亞畢業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是我南華大學的學姊,她以細膩的筆觸和溫暖的同理心,將每個人的情感交織在文字中,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探討生死問題,讓讀者踏上一段段關於生命的深刻旅程。
透過瑪莉亞流暢的文采和場景的描繪,令人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蘊藏的溫柔和力量。
如果你希望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更好地面對死亡,這本書是不可錯過的。它充滿著瑪莉亞的祝福和期許,能夠引領讀者在人生的歷程中,洗滌性靈,為之動容,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中華生死學會副理事長、星城生命寵物禮儀共同創辦人
王別玄
自序
思念的延續
緣份就是這麼奇妙,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很久很久以前,就讀婦嬰護專時至醫院見習。
某日,病房裡傳來一陣陣淒厲哀號、絕望揪心的哭聲,哀傷痛苦的能量迅速流竄全身,耳畔依稀傳來:「我的心肝兒啊,你好狠啊!丟下我一個人──。」
▲生命啟蒙生命,志工路上溫暖伴行
不敢想像那卑微佝僂的老母親,正揪心扒肝、嚎啕悲痛地祈求死神能還她一個孩子。我直覺地想逃,甚至想躲起來,一個人默默流淚。
「面對生離死別,生命需要啟蒙嗎?死亡需要啟蒙嗎?」畢業後,進入醫院服務十餘載,照顧病患,遍歷生死,陪伴其間,淒然不忍。
當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尚未通過,經常看著病人們被病痛折磨,在生死線上掙扎,有些末期病患劇烈疼痛地在床上哀號,卑微的乞求注射止痛針。醫生礙於四小時給予止痛針的規定,只能無奈嘆氣說:「再忍耐一下──。」
看著熟識的病人支離破碎、受盡折磨,憔悴不成人形的模樣,內心就痛苦地顫抖不已:「人性尊嚴何在?」
因著孩子年幼,回歸家庭,並攻讀南華大學生死學究所,然而,心中隱然有某種念想。
殊不知,知命之年,又回到闊別已久的醫院服務。只不過,以前,稱為護理師;現在,是安寧志工,用不同的視角,重新延續此生陪伴照護的因緣。
臨床上,死亡,如影隨形。面對病人的痛苦與心酸,掙扎與無奈;看見家屬的心痛與哀傷,自責與後悔;感動志工們的無畏與付出,遺憾與慈悲……。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許許多多的志工們願意如此投入,默默陪伴?彷如淡水山頭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般,循聲救苦,慈悲動人。
▲延續思念,化成慈悲的無量傳說!
志工好友告訴我,當年至親去世時,她才二十歲,望著病人受盡許多折磨,形銷骨立,自己卻束手無策,不知能做些什麼事,才可以幫助至親稍減身心的痛苦,甚至,生命末期還急救到底,遭受許多酷刑。
最後,親人走了,思念與遺憾,卻縈繞胸懷。
其實,逝去的親人常在心頭,不曾遠離,因著思念與願力,許多志工默默陪伴末期病人,無怨付出的同時,也療癒內在的一份心事。思念的延續,化成慈悲的無量傳說!
一路走來,感謝醫院安寧團隊的協助,志工們相伴同行,以及大悲學苑師長們的慈悲教導,宗惇師父、德嘉師父、道濟師父和王浴護理長們,效法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拔苦與樂,利益眾生,深深感恩!
特別感謝百忙中抽空為我寫序的老師與好友們,鈕則誠院長、孔令信教授、郭碧味校長,以及王別玄副理事長與鄭旭真護理長等人,還有推薦人林綺雲教授、楊敏昇教授、賴於廷小姐與北醫婦科邱彥諧主治醫師等人,和文莉和怡君熱心提供照片,宿世有緣,一併誌上由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