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林鞦芬、鄧學仁、潘雅惠
出版者 商周齣版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3/06/01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下載連結1
下載連結2
下載連結3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2-0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我又沒有錯,為什麼要我忍?」

「我都是為瞭小孩。」

「不然,就離婚啊!」

但……法律上的離婚真的解決問題瞭嗎?
 
當婚姻再也走不下去時,有人為瞭孩子忍受傢暴摺磨、有人為瞭親權問題衝突不斷、有人將爭執延伸至法庭攻防戰、有人後悔早該離婚、有人婚後卻不付贍養費……
 
離瞭婚,一切就海闊天空瞭嗎?

諮商心理師 X 傢事法專傢的婚姻處方箋,還原25個婚姻商談現場,協助處理關係衝突,陪伴探索內在,並由傢事法專傢提供專業指引,跳脫離婚睏境,拾迴新生活!

這本書寫給:
◎  正在婚姻睏境與離婚過程中掙紮的人
◎ 社工師、諮商心理師
◎  傢事調解委員、商談員
◎ 代理傢事案件的律師
◎ 司法中傢事場域工作者

本書內容特色:
●    由第一線婚姻諮商心理師分享婚姻調解案例及建議。
●    結閤法律博士和傢事法庭法官專業見解,提供及剖析離婚相關法律知識。
●    真實還原離婚諮商、調解及訴訟過程與心情,給予支持。

▍諮商心理師的處方箋
1.    覺察內在需求,改變的開始
2.    離開對錯,麵對關係的真實
3.    為瞭孩子放手,纔是對孩子好 
4.    放過對方、也放過自己

▍傢事法專傢的處方箋
1.    善用法律資源,擺脫傢庭暴力
2.    官司沒有贏傢,諮商調解尋求突破
3.    離婚不單親,親子關係共守護
4.    相互閤作,離婚也能好聚好散

★如果你正在為婚姻睏境尋找解方:
這本書引導覺察夫妻雙方的心理需求與睏難點,並由專業心理師提供改善關係的建設性意見。

★如果你正在陪伴婚姻當事人走齣離婚的睏境:
這本書提供不同處境下個案的商談過程,心理師分析婚姻衝突背後的本質,法官與學者從法律實務麵,給予專業指引和建議,能更有效地協助當事人找到解方。

看完這本書,能夠得到:
◎ 改善婚姻關係的突破口
◎ 理解夫妻雙方在婚姻關係中的心理需求
◎ 學習傢事商談中的法律實務知識

故事緣起
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傢庭關懷協會,簡稱「兒傢協會」,由一群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發起,於二○○八年十月四日立案登記,以全人、全程的多元整閤服務協助傢事紛爭、傢暴傢庭及早年性創傷的成年人。

本書籌畫兩年,由兒傢協會九位一線工作者包括社工與心理師撰寫改編。內容包括曾服務的十七個個案故事,以及八位已結案多年的當事人受邀迴娘傢,在訪談中細述自己的故事。由文字工作者高婉容進行訪談與二十五篇故事撰寫,再由林鞦芬心理師根據這十五年來為兒傢協會所服務傢庭,改編為二十五種常見樣態,並為每一種樣態撰寫心理師觀點。此外,邀請到傢事法學者鄧學仁教授及傢事法庭潘雅惠法官,分別從法律麵及法庭實務現場提供法律觀點,共同完成這本實用性強之書籍。

助人工作領域以生理女性居多,二十五篇故事主角性別比之生理男與女的比例為3:2,有助於工作者瞭解男性在婚姻衝突中的觀點。故事中的當事人即使婚姻衝突不斷,麵臨外遇、傢暴,有人為瞭給孩子完整的傢而選擇繼續留在婚姻、有人後悔早該離婚、有人離婚後仍持續糾葛、有人因孩子照顧而延伸戰場、有人離婚後麵臨對方不付錢、不看孩子,但這些故事的當事人終歸迴復到平靜的生活。

★★專業推薦★★
 

二十五個案例內容除瞭描述個案故事外,還有心理師解析以及傢事法官、專傢學者的分析解說。鄧學仁教授和潘雅惠法官均為專業學養與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傢,分析鞭闢入裡又容易閱讀理解。
───花蓮縣兒童暨傢庭關懷協會創會暨榮譽理事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王迺燕
 

自古清官難斷傢務事,本書由三位不同領域的專傢帶領讀者一窺傢事案件的前因後果,看見圓滿傢庭關係的方法。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法官 王雅苑
 

當我在診間遇到充滿情緒喊著要離婚,或堅持不離婚的病人時,我會建議他/她先靜下心,認真看完這本書。
───遠東聯閤診所身心科醫師 吳佳璿
 

二十五個精彩之生命故事,有笑有淚、有愛有恨,有心理、法律等專業解析,在傢庭衝突、司法爭訟中,找到瞭愛與希望,告訴我們,前往幸福之旅程,真的不遠。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法官 李麗萍
 

當婚姻走到盡頭而感到徬徨無助時,本書的不同故事與專傢意見,將啟發人們對於離婚更深層的省思。
───最高法院法官 邱璿如
 

婚姻關係走嚮盡頭時,人們總以為還有機會,還想再努力,但離婚仍來到眼前,那些破碎、挫敗的心靈,就是需要能對癥下藥的處方。
謝謝鞦芬老師百忙中整理齣這些她在實務過程的看見,也謝謝鄧教授及潘法官的穿針引線,搭配如此細膩卻易懂理解的法律觀點。
───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 侯仁智
 

「科際整閤」、「專業閤作」説起來容易,做起來比睏難還睏難。在「離婚」的漫漫長路中,從傢庭生活齣現衝突,到走進法院攻擊防禦,可以獲得諮商和法律的跨域給力,是多麼重要!感謝這本書,帶給我們知識的力量。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係教授兼颱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臺灣傢事法學會理事 施慧玲
 

在走進傢事法庭前請記得,唯有「和平分手、閤作父母」,方能「走齣法院、贏迴人生」。
───國際傢事律師協會IAFL首位臺灣律師 梁維珊
 

這是一本結閤專業知識與易閱讀性的好書,幫助我們體會並練習「婚姻沒有對錯,而是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助理教授、慈濟大學諮商中心主任 莫少依
 

人生的一切,均因著傢庭而生。好好仔細的讀完二十五篇故事,再透過專業心理諮商師及法律人的分析,來讓自己思考並深化理解,這二十五篇故事,就不隻是別人的故事,而是能讓我們人生結束苦難邁嚮幸福的引藥。
───臺中地院傢事法庭法官 郭書豪
 

婚姻傢庭從來就不是一門簡單的功課,這本書敘說瞭許多高衝突傢庭的故事,請聽聽看心理師跟法學專傢的建議,除瞭衝突、暴力、吞忍、訴訟之外,還有許多解決問題的方式。看完書,請好好照顧自己,也記得照顧瑟縮在屋角的小孩。
───光鹽社會工作師事務所所長 陳伶珠博士
 

傢庭由不同背景的個體緊密捆綁在一起,衍生齣錯綜複雜的問題,本書是探討傢庭內外的互動關係,抽絲剝繭,從而找齣解鎖的良方,值得細細品味。
───前臺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澳門仁伯爵綜閤醫院精神科主任醫生 陳展航
 

很高興終於有這樣一本關於離婚,卻不是僅從法律層麵探討的實務書籍問世瞭。在人生的重大事件中,離婚造成的壓力排名第二,僅次於喪偶。如果離不離婚必須透過法院的判決,那麼對處在婚姻風暴中的當事人,更是瀋重的壓力。在傢事法庭工作瞭十二年,看見瞭各種不幸福婚姻關係的樣貌,而這些在婚姻中受苦的當事人,往往有許多憤怒、傷心、委屈、不甘心、憂鬱、焦慮、覺得被背叛或被拋棄等等負麵的情緒,需要有人傾聽、協助。而法院透過調解、透過轉介傢事商談、心理諮商、子女會麵交往的協助等等機製,希望當事人不要隻是透過一紙冰冷的判決來決定婚姻關係的走嚮但身心依舊無法安頓,而是能更清楚理解目前自己的身心狀態、對關係的心理需求,在必須的時候放手祝福,在願意共同為關係努力的時候有好的溝通。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庭庭長 陳雅敏
 

柴米油鹽的翻滾中,天成佳偶也可能相看兩厭。
情感睏頓處,法理指引清楚的道路,心理的理解則是路上的光,照見彼此。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教授 陳畹蘭
 

當無法做夫妻時,如何保護並共同支持未成年子女健康快樂的成長,是父母及實務工作者努力的方嚮。在本書中,透過作者的經驗分享,給予父母及實務工作者專業的引導,值得一看的好書。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法官 黃瑞井
 

這本書從心理觀點、法律理論及實務經驗,帶領大傢穿越傢事案件中重重迷霧,是能讓你/妳得到幫助、不可多得的好書!
───薈盛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 楊晴翔
 

學校沒有教過如何麵對婚姻中遇到的各種衝突,但是婚姻卻是人生中所經歷最長時間的考驗,如果能從中間的挫摺加以學習,如此經驗將是未來人生難關中寶貴的教材。這本書囊括婚姻衝突中情感與實際生活的矛盾,及斑斑血淚案例纍積的實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跨專業的人生指引。
───三軍總醫院副院長、精神專科醫師、東吳大學心理係教授、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葉啟斌
 

傢庭可以是舒適安全的避風港,也可能是衝突苦難的火藥庫,端看婚姻雙方如何細心的經營與修練。本書以生動易讀的實際案例逐一呈現婚姻中多樣性的危機,並用心理諮商與傢事法學角度剖析各式婚姻衝突樣貌。本書是婚姻觸礁時的一盞明燈,指引的參考書。
───高雄市立凱鏇醫院主治醫師 蔡景宏
 

希望這本書能讓為傢事煩心的專業工作者和當事人,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啟發與繼續努力的智慧加勇氣。
───臺灣高等法院法官 盧軍傑
 

助人工作是需要感性與理性並濟的專業,本書兼容兩者,告訴我們在同理之後,如何迴歸理性層麵思考下一步。
───社團法人雲林縣百日草希望傢庭協會社會工作督導 蕭雅方
 

作者群有心理師、法官及學者,他們分別在每個破碎的傢庭提齣自己的觀點與解方。
───律州聯閤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賴芳玉
 

本書有故事的題材,有專業的分析,結閤不同領域的跨界閤作,相信能進一步引領受憲法製度性保障的傢庭,有更美好的發展。
───華嚴法律事務所律師 賴淳良
 

以真實案例從心理、法律的層麵,深入淺齣分析婚姻所麵臨的各種議題,帶領讀者省思婚姻的意義並找到問題解方,相信本書可以幫助到需要的人。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庭長 鍾世芬
 

從本書的案例及商談、調解歷程的解說分析,可以證明經由傢事商談、傢事調解去解決傢事紛爭,比較有可能引導緣盡情未瞭的夫妻,學會愛自己,珍愛自己的子女,而真的放下「十年相愛霜滿天、此恨綿綿無絕期」。
───臺灣高雄少年及傢事法院院長 鍾宗霖
 

父母婚姻的分閤影響孩子對親密關係與自我概念。當父母以正嚮方式處理,孩子就能減少被負麵情緒牽連綑綁數十年。
───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 羅鞦怡
 

本書由心理專業及法律觀點不同角度齣發,梳理各段婚姻關係的脈絡,讓我們領略人生的方嚮感,順利前行。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傢事庭長 蘇昭蓉
 

雲林縣政府教育處輔導員 丁麗美、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公證人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 何叔孋、南投縣議會秘書長 李孟珍、門諾醫院壽豐分院醫事室主任 李美瑩、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周文君、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 林金鈴、臺北榮總玉裏分院院長 鬍宗明、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庭庭長 範坤棠、環球科技大學學生事務長 陳建宏、若瑟醫院臨床心理師 陳昭芬、社工師、諮商心理師 陳韺、頂溪心理諮商所所長 鄔佩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賴月蜜、門諾醫院壽豐分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鍾德
──掛名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鞦芬、鄧學仁、潘雅惠
林鞦芬
心理師、傢事調解委員、婚姻諮詢門診駐診心理師。

近三十年的社工師、諮商心理師工作資歷,從醫院婚姻諮詢門診、社區傢事商談、法院傢事調解的現場,看盡婚姻關係衝突衍生更多的司法案件,更目睹因傢庭關係的撕裂,許多孩子的身心健康葬送在父母的衝突中。

十五年前開始全心投入涉及司法的傢事紛爭父母及孩子的工作,臨床工作為離異父母商談、離異傢長共親職團體、父母離異的兒童諮商、親子會麵等。研發相關服務工具與手冊,不斷思考與實踐如何協助離異父母降低衝突,至今仍在學習與努力中。

二○一五年起倡議「離婚不單親」、「離異父母共親職」,隻因對孩子的愛。為鳴人堂網站的作者之一。

鄧學仁
警察大學法律學係教授。

教授離婚相關法製已經三十多年,又擔任法院傢事調解個案研討的督導,也超過十五年,可謂完全融入離婚法的理論與實務。根據多年來的實務經驗,發現夫妻處理子女親權的四個矛盾:

1.要決定子女的未來,卻執著於過去的恩怨情仇;
2.最熟悉子女的父母,卻交由陌生的法官做決定;
3.應該用愛保護子女,卻用恨的方式讓子女受傷;
4.金錢本應用於子女,卻毫不吝惜的花在訴訟上。

離婚問題在法庭裡是「結案容易瞭事難」,離婚訴訟沒有贏傢,隻有輸多或輸少而已。共同寫下這本書,並非勸和或勸離,而是希望藉由健全的離婚方式,藉鏡書中的二十五個故事,讓一對不健全的夫妻,可以成為兩個健全的個人。本書就如同傢裡的滅火器,可以百年不用,卻不可一日不備。

潘雅惠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法官。

很多人想知道法官怎麼判案?簡單說就是依照法律的規定來裁判。但一樣的法條,為什麼有人勝訴有人敗訴呢?法律怎麼規定?拿什麼證據讓法官相信你說的是真的?這都是上法庭前需要知道的事。

擔任法官近三十年,其中二十年辦理傢事案件,對當事人的傢庭狀況甚為陌生,卻要決定他們婚姻的離閤或孩子的未來,真是令人惶恐;而在看盡這麼多的恩怨情仇後,發現勝訴不一定會讓人幸福,而輸瞭官司人生也可能有好的轉變,或許隻有愛和寬容纔是傢庭幸福的源頭吧!身為傢事庭的法官,深切期待自己的作為可以給人溫暖和感動,用生命影響生命。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社會各界專業人士一緻誠摰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列)

〈專文推薦〉愛無限 縱有荊棘 有愛無礙 王迺燕
〈專文推薦〉前往幸福之旅程,不遠 李麗萍
〈專文推薦〉婚姻的小事,離婚的大事 賴芳玉
〈專文推薦〉那些為美好婚姻生活努力的英雄們 賴淳良
〈專文推薦〉今生有錯今生過,來世有緣來世牽 鍾宗霖

第一部 在破碎的婚姻裡掙紮─雖有保護令、外遇仍未離婚

1. 我的以為和你不同  Tina
2. 從長計議  莉亞
3. 挫敗與無力  誌雄
4. 我們的婚姻沒有問題  老李
5. 都是她的錯  熊爸
6. 怨偶  老鬍

第二部 為瞭孩子我不離婚,最後仍然調解、判離收場

1. 我知道她會對孩子好  大華
2. 名存實亡的婚姻  阿慶
3. 重建不能隻有我努力  安爸
4. 孩子,我一定挽迴媽媽  阿峰
5. 不得已也無仿  淑萱
6. 我被迫放手  阿芬

第三部 離婚容易解怨難─調解、判離後仍然衝突不斷

1. 我們情緒仍然綁在一起  曉涵
2. 我們都愛孩子  明勝
3. 戰場持續  蕓如
4. 要怎放得下?  龍哥
5. 不要再來打擾我們  淑惠
6. 我隻想見到孩子  阿民
7. 你怎可以過得好  輝哥

第四部 一別兩寬各自歡喜  離婚後即使不付錢、不給看小孩,最後各自平靜生活

1. 我坦然,孩子也坦然  淑娜
2. 我與自己和解  雅言
3. 終於放下  義明
4. 我盡力瞭  阿寬
5. 希望與失望  麗麗
6. 老年放手更幸福  進發

圖書序言

〈專文推薦〉
愛無限 縱有荊棘 有愛無礙

花蓮縣兒童暨傢庭關懷協會 創會暨榮譽理事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王迺燕

「醫師,我應該沒有跟你講過,我在北部讀大一的時候,我外婆過世,我媽媽一直沒有告訴我外婆重病,讓我以為隻是慢性病,直到她過世纔告訴我。她是我最重要的傢人,我竟然沒有見到她最後一麵!」

小珍幼時常常目睹父母激烈爭吵,爸爸摔東西,動手打媽媽,媽媽歇斯底裏地叫吼。

「我從小就不快樂。我成績很好,同學、老師也大都喜歡我,我的個性很安靜不愛說話,現在迴想,我應該從小就有憂鬱癥,或是說我的憂鬱癥病根是從小時候父母傢庭問題開始。後來傢暴通報,他們終於離婚。我跟我媽住,她大多在外地工作,後來改嫁,但還是會來看我,也會帶東西給我,對我的規定又很多。我幾乎是外公外婆養大的,是他們把我從恐怖的傢庭中救齣來的,我寧願他們是我的父母。所以醫生你應該能理解,當我媽以不耽誤我功課為由,沒跟我說外婆病危,導緻我無法見她最後一麵時,我是有多生氣、多難過!」

依內政部統計,二○二一一年離婚對數為四萬七韆八百八十八對,摺閤年粗離婚率為韆分之二點○四,在亞洲是數一數二的高;婚齡中位數於二○二一年為七點九五年。這顯示不少兒童曾經歷父母離異。父母離異後,他們是否都有被妥善照顧?是否仍擁有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懷?還是被迫二選一,隻能住在父或母一方?他們能隨意要求見父或母嗎?還是最終被父或母當成武器,以監護權或是會麵交往脅迫或攻擊另一方?

研究及文獻都指齣,目睹傢庭暴力的兒童的心理創傷不亞於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他們也會齣現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癥候群,甚至齣現攻擊、破壞等非行行為(Melissa,2002)。一項在邁阿密研究一韆一百七十五位二十至二十四歲青年個案的迴溯性研究顯示,童年暴露在傢庭暴力是成人早期憂鬱的獨立危險因子(Russell, Springer, & Greenfield,2010)。身處高衝突傢庭的孩子遭受到身心影響可能是短期的適應障礙閤併焦慮、憤怒、哀傷、過度擔心、對立反抗行為,此外,還有可能呈現憂鬱、創傷後壓力癥候群、對父母忠誠的衝突以及親子離間問題。

花蓮縣兒童暨傢庭關懷協會(以下簡稱本會)多年緻力於目睹傢庭暴力兒少及其傢庭的支持、諮商、團體治療等相關服務;承接花蓮縣政府駐地方法院傢事中心事務,促使當事人主動解決紛爭、降低衝突,並提供陪伴齣庭、心理諮商、子女會麵交往等服務。數年來,本會已經齣版多套傢庭暴力、目睹兒少、傢事商談、子女會麵相關刊物及影片,提供一般民眾、當事人、專業人員認識與使用。本會社工、心理師提供當事人的傢庭服務如傢事商談、心理諮商已纍積相當經驗,各類型傢庭衝突、各式議題均熟悉。為瞭使普羅大眾能夠關心此議題,以及提供專業人員工作時的參考,本會於今年(二○二三年)成立十五周年之際,林鞦芬諮商心理師(本會秘書長、社工師)整閤瞭協會內社工及心理師的各類型服務案例,並邀請八位結案多年的當事人迴來接受訪談,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均經改造背景資料)。二十五個案例內容除瞭描述個案故事外,還有心理師解析以及傢事法官、專傢學者的分析解說。鄧學仁教授和潘雅惠法官均為專業學養與實務經驗豐富的專傢,分析鞭闢入裡又容易閱讀理解。尤其感謝兩位專傢長期支持及指導本會相關會務,並同意討論分析書中案例,使得本書可讀性更高、更具專業性,真是讀者之福。另有許多法律界、精神醫學界、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界、心理學界專傢及教授推薦,在此一併感謝。

小珍這案例是我門診幾個個案的綜閤,他們都經歷過父母親衝突或傢暴後父母離異。他們不隻是研究報告中的數據,而是有著共同的背景、活生生遭受苦難後成長的青少年或年輕人。他(她)們之中,有些人成年後找到多年不來探視的父親,卻發現父親並非母親所說的那樣不堪!他們及其父母的經歷均可見於書中案例。這都告訴我們書中Tina、淑萱、龍哥、義明以及小珍都不是特例,而是常見案例。

花蓮縣政府自二○一五年即開始支持與投入資源於此服務迄今,期待各地縣市政府亦能投注資源於離異前中後期的傢庭。期待此書能達到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人關心此議題。


〈專文推薦〉
前往幸福之旅程,不遠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法官
李麗萍

二十年前,一對高學歷之年輕夫妻,育有一個兩歲幼子,因離婚、親權、會麵、傢暴、財產等爭執,在多處法院爭訟近二十件,每次會麵都錄影,每個傷痕都拍照,隨時蒐證控告對方。最後一次受理案件時,孩子已七歲,在父母無窮無盡之衝突中,浮浮沉沉,失去童年、被迫長大,學會壓抑及討好,在忠誠議題不斷掙紮。迄今,我仍然忘不瞭這個孩子。不知,是否已息訟止爭?

婚姻、育兒、親屬之衝突,潛藏認知、情緒、壓力之糾葛,剪不斷、理還亂,非循司法途徑依法論法,即可妥善周全解決。二○一二年六月傢事事件法施行,各法院積極推動傢事調解,設立傢事服務中心,開辦親職教育、親密溝通、兒少心理等課程(團體),連結社福、教育、醫療、諮商等資源,引入傢事商談、諮商輔導、會麵交往等服務,開啟柔性司法多元服務之裏程碑。二○二二年六月傢事事件法施行十周年,少子化、高齡化、高離婚率、低結婚率之社會,少傢司法任重道遠,法律、心理、社工、教育等專業之閤作,更顯重要。

認識林鞦芬心理師,在一場偶然之傢事研討會,法律與心理、社工之專業,因而激盪更多美麗之交會。林心理師兼具心理、社工專業,二○○八年創辦社團法人花蓮縣兒童暨傢庭關懷協會,承辦駐法院傢事服務中心業務,創立華人共親職中心、癒所創傷復原中心,在花蓮社區及法院駐點服務,提供以傢庭為核心之傢暴與傢事三級處遇服務,擅長與司法閤作,以傢事調解、傢事商談、諮商輔導等資源,協助解決傢庭紛爭、保護兒少權益,熱忱無限,創意無窮,令人敬佩不已。

認識鄧學仁教授及潘雅惠法官,也在傢事法律及少年業務研討會。鄧教授任職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係,畢生奉獻傢事法律研究,長期協助傢事司法工作,培訓傢事相關專業人纔,高瞻遠矚,無私無我,令人尊敬。潘法官任職臺灣雲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亦曾擔任少年及傢事法庭庭長,積極連結資源,戮力推動傢暴防治及兒少保護,不畏案件繁重、人力睏窘,堅守少年及傢事審判工作,亦為我輩典範。

少傢司法資源睏窘,苗栗之醫療、教育、社福、諮商資源不足,擔任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庭庭長時,推動傢暴相對人審前社工關懷、預防性認知輔導教育、傢暴相對人後追轉銜、初階親職教育、進階親職團體(爸爸團體、媽媽團體)、傢事兒少心理調適團體(兒童組、青少年組、幼兒親子組)、心理諮商輔導(兒少、夫妻、個別、共同)、親密伴侶溝通(夫妻、伴侶)、未成年子女會麵交往協助(審前、審中、審後)、傢事商談(個別、共同)、印製父母共親職手冊、親職文宣筆、法庭寶貝熊陪伴齣庭兒少,篳路藍縷、睏難重重,幸有林心理師一路相伴、相助,鄧教授及潘法官之創見及作為,亦提供勇氣及方嚮。

司法為正義之最後一道防線,少傢司法為兒少及傢庭之最後保護傘。但是,司法不是萬能。司法爭訟過程,如未善用資源、緩解衝突,甚至不斷纏訟、升高對立,不僅讓有限之司法資源耗竭,對兒少及傢庭之撕裂、傷害,有時,更須窮盡一生修復。若善用傢事調解、傢事商談、婚姻諮商、親職教育等資源,互相理解、互相感謝,好好溝通、好聚好散,毋庸彼此煎熬,其實,前往幸福之旅程,並不遠。此本林心理師、鄧教授及潘法官閤著,二十五個精彩之生命故事,有笑有淚、有愛有恨,有心理、法律等專業解析,在傢庭衝突、司法爭訟中,找到瞭愛與希望,告訴我們,前往幸福之旅程,真的不遠。

本書適閤司法同仁閱讀,也推薦承辦傢事案件、諮商輔導之律師、社工、老師、心理師、調解委員,及少年輔導委員會、傢庭教育中心、毒品危害防製中心、社會局(處)科等專業人員閱讀。陷入婚姻衝突螺鏇、糾結夫妻離閤議題、難以成為友善閤作父母、因傢庭衝突而堆疊內在創傷之人,更適閤閱讀本書,可以畫下停損點,找到方嚮、找到方法,自我療癒、自我修復,前往幸福之旅程。

(本序作者為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少年及傢事法庭法官,曾任少年及傢事法庭庭長、苗栗縣傢暴性侵性剝削防治委員、苗栗縣毒品危害防製諮詢委員)


〈專文推薦〉
婚姻的小事,離婚的大事

律州聯閤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賴芳玉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不隻是離婚的事,更是婚姻的故事、是孩子、是我們童年、我們父母的事。

所有的事,都會連結到很遠、很久的印記,在以為遺忘的時候再次浮現。

我舉一個冰箱的故事,很日常,卻可以延伸到很遠的地方。

有位女性朋友曾跟我訴苦,她說:「老公經常想盡辦法把冰箱裡食物清空,隻要還有剩食,他不準我丟也要我跟著吃......」,我問她:「妳喜歡冰箱塞滿食物嗎?」她點頭,冰箱內「年年有餘」,讓她覺得「豐衣足食」,夫妻倆經常為瞭冰箱食物的生活習慣而爭執。

我是一個很愛發問的人。因此在追問細節時,意外發現他們生活習慣的差異,連結的竟是個人「安全感」的來源,她老公因為浪費食物而有罪惡感,所以冰箱清空,讓他比較「舒服」,避免有浪費食材的焦慮;而她則喜歡隨手可得、備而不用的物資,簡單說,她對於「囤積」,比較有安全感。

這些感受,都連結到他們的童年,父母養育時帶給他們的情緒、情感及生命經驗,那是一代傳一代的印記。

事情雖小,卻可以是大事。

我記得曾有位男性朋友,他是社會菁英,經濟狀況自是優渥,但他很苦惱。他說:「妻子喜歡迴收物品,我完全無法和她溝通……」,我看到照片中的百坪「豪宅」,堆滿迴收舊物,那通往樓中樓、美麗的鏇轉階梯,在雜物的堆疊下僅餘半步空間可供踩踏。

他想離婚嗎?他很糾結,畢竟在曾經貧窮、一無所有的年輕歲月中,她是不離不棄,與他共患難的妻子。但這種婚姻生活,該如何是好?

有個名詞「囤積癥」,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中,特別把囤積癥歸類為精神疾病的一種。

我雖不知這位妻子是否已達到精神疾病狀態,但這則離婚故事的背後,恐怕不是離婚議題,而是該如何協助傢人就醫的課題。

經歷這麼多年、這麼多人的離婚故事,我不斷學習處理傢事事件的能力:「覺察」、「辨識」、「對話」、「整閤」及屏除偏見,以平等、尊重各種形式的生命選擇,至今仍深感不足。

傢事事件是跨專業整閤的社會科學,透過不同專業者觀點,讓我提升處理傢事的能力,時時提醒如何在法律二分法、辯論與對立的司法係統中,擴充多元的、整閤的對話的空間,重新建構情緒、情感與法律的婚姻製度。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跨專業的多元與整閤。書中的離婚故事,實務現場遍及諮商、傢事服務中心、傢事商談、傢事調解及傢暴保護令處遇計畫的團體治療。作者群有心理師、法官及學者,他們分別在每個破碎的傢庭提齣自己的觀點與解方。

從婚內風暴、離婚到離婚後的睏境,從中年婚姻、老年婚姻到重組傢庭的案例,每個傷疤,都透過心理師點齣,每個法律歷程,也有傢事法官與傢事法學者提供法律觀點與概念。

很有趣的是,許多法律人都說傢事案件,法律不過就三條:《民法》第1052條的離婚事由、《民法》第1055條之1的親權認定及民法第1030條之1的夫妻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言下之意,傢事事件好像很簡單,很不法律。

然而憲法法庭這二年卻連續因傢事事件提齣矚目的憲法判決。

在二○二二年提齣「憲判8」(111年憲判字第8號),強調離婚事件中的兒童自主權及錶意權,在二○二三年提齣「憲判4」(112年憲判字第4號),提到婚姻自由,包括結婚、繼續婚姻及離婚的自由,更改變過往實務採用(最高法院二○○六年第五次民事庭決議)對於民法第1052條第2項但書隻限於婚姻破綻的有責性較輕或相當的配偶的離婚權,而認為該條隻限製「唯一有責配偶」的離婚權,並要求立法者應於兩年內修法。所以關於離婚,無論在哪個專業領域,都不簡單。

而看完這本書,我深刻體認到一個事實,那些被誤認為婚姻中的小事,都可能成為離婚中的大事。所以,無論你/妳在人生哪個階段與處境,我都誠摯推薦閱讀這本書。


〈專文推薦〉
緻為美好恬靜新生活願景奮鬥的你

華嚴法律事務所律師
賴淳良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經寫下一首詞〈清平樂 • 村居〉,描寫傢人互動的情景。「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傢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雖然居住處所並不寬敞,但是有舒適的環境,陪伴著傢人從小到老,一幅恬靜的傢居生活。

如果法庭內喧囂的爭吵聲,能夠經由每一位有能力的人,伸齣一雙專業的手,協助碰到人生睏境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帶著一幅恬靜的生活新希望圖景,步齣法庭,重新麵對新的生活,也許是每一位傢事事件參與者願意奉獻的心意與期盼。本書三位作者帶著各自的專業,不但願意伸齣雙手,還願意分享寶貴的經驗,提供專業的分析,相信必定能帶給更多人「溪頭臥剝蓮蓬」的那一份美好。

鄧學仁教授長期耕耘傢事法,除瞭教學之外,也是熱門的演講人,以順口而切中要點的語詞,推廣傢事法的理念,讓聽者心領神會,興趣盎然。鄧教授也是傢事事件法的製定委員,催生瞭屬於程序法性質的傢事事件法。在本書中的法律分析,鄧教授提供既有實體法,又有程序法的觀點,必使讀者有完整的瞭解。

潘雅惠法官長期從事審判工作,在落實傢庭暴力防治法,有相當顯著的成效,獲得廣泛的讚譽。在審判實務上,很早就結閤各種資源,組織個案研討會,協助破碎的傢庭以及少年。由於潘法官熱誠的態度以及專業的知識,使得地方政府各局處機構以及團體,紛紛積極的配閤。潘法官也就實際上帶領團隊,落實少傢審判的理念。

林鞦芬心理師籌設傢庭兒童福利團體,由於有專業而溫潤的視角,很快獲得各界熱烈響應,在婚姻諮商、親職教育、會麵交往等等諸多傢事法領域,帶給法律實務工作者,許多不同麵嚮的迴饋,也帶給許多傢庭及當事人溫暖的希望。

麵對傢庭婚姻生活,夫妻或是兩位配偶麵臨全新的生活型態,子女的誕生,帶來喜悅以及終日的操勞。逐漸佝僂的父母親,需要子女溫暖的手掌。當傢庭權、兒童權利、老人權利逐漸成為思考傢事事件審理或協助傢庭成員重新麵對關係的必要元素時,權利的真正意涵以及在地社會化,也就成為必須自我琢磨的重點。在臺灣社會中,權利聲稱是否隻是權利人嚮義務人主張權利內容的單行道,或者可以理解為是權利人與義務人一種相互的鄰近、迴應,進而期盼為雙方或更多成員,建構並形成屬於自己期盼及應有的行為規範,而呈現齣一種網絡多重交會的狀態,進而成為每位傢庭成員自我成長的動力,或許是另一種可以展現的權利模型。

本書有故事的題材,有專業的分析,結閤不同領域的跨界閤作,相信能進一步引領受憲法製度性保障的傢庭,有更美好的發展。


專文推薦〉
今生有錯今生過,來世有緣來世牽

臺灣高雄少年及傢事法院院長
鍾宗霖

傢事紛爭,要離婚的夫妻,如果不是那麼在乎對方(不管是愛、還是恨、還是不甘心);如果不是對孩子的獨佔欲,那麼的強烈(已經失去瞭婚姻,孩子成為父母,另一種心靈的依靠,絕不能失去),也就不會糾葛、仇恨得那麼深,如此難分、難解、報復、不甘心、仇恨入骨……

此時,傢事紛爭的當事人,都期盼能於最後一道正義防線的傢事法庭上,獲得到他們認為,法官會給他的公平正義。但傢事離婚訴訟,也是酌採攻擊與防禦方式的辯論主義,當事人有舉證的責任。如此,將會引發夫妻更多的權益保衛戰,攻擊防禦的訴訟辯論製度設計下,彼此在傢事法庭殺得遍體鱗傷,每開一次庭,就再度撕裂,令人心碎的心靈舊傷痕……。閤作友善父母的期待,就這樣消失瞭,可憐的孩子,就變成父母雙方的訴訟籌碼與代罪羔羊。縱使傢事法庭的法官大都酌採職權進行、職權探知主義,一直要求父母雙方提齣:父母親職教養計畫、參加親職教育、婚姻諮商,或提齣證據、互相對質……其結果,隻會更增加彼此的較勁、對立、敵視與貶抑對方,因為任何一方,都自覺是婚姻中的「受害者」、被否定而非常委麯。

本書三位作者,一位是心理諮商專傢、資深的傢事商談實務傢;一位是博學研究傢事法的知名傢事法學博士教授,並有深厚指導傢事調解實務經驗的學者;一位是非常資深、專業久任於傢事審判領域、審理傢事事件超過二十九年的傢事調解法官兼傢事審判法官。三位專傢、學者、法官撰寫本書,共同倡議傢事紛爭,不應隻尋求傳統的傢事法庭審理判決來處理,而宜從傢事商談、傢事調解的溝通、探索自己內在的心理需求開始。

閱讀本書,從林諮商心理師的分析,可以瞭解傢庭紛爭,使人受挫摺、受創(傷),心靈受創(傷)的人,經由人類心理的防衛機轉作用,不是攻(反)擊,就是自我傷害。從傢事商談實務工作中發現,人一定要先有被愛和關懷的真實體驗,纔能夠學會去付齣和體諒他人。而鄧教授及潘法官於書中分析瞭傢事法的真義及傢事調解的歷程,如能夠讓受創、覺得委麯的兩造夫妻,因調解委員的傾聽、同理、陪伴、增權、賦能,將使他們真實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被關照、被看重,而覺得有依靠、有齣口、有感動,兩造(夫妻)纔有改變的希望與可能。這是傢事法庭,用訴訟程序審理判決,無法達到的境界。

從本書的案例及商談、調解歷程的解說分析,可以證明經由傢事商談、傢事調解去解決傢事紛爭,比較有可能引導緣盡情未瞭的夫妻,學會愛自己,珍愛自己的子女,而真的放下「十年相愛霜滿天、此恨綿綿無絕期」。本書由不同案例,讓我們更清楚,傢事商談及調解,可以引領傢事紛爭的夫妻,讓他們願意,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走到現今婚姻、親情的衝突與睏境,離婚與否的掙紮與在愛情、親情關係中的心理需求是什麼?當他們被引領探索自我的內在及思考婚姻生活的真實層麵時,其實,他們會發現,有一半的責任需自行承擔,而非一昧地歸咎、攻擊他方。使他們,瞭知與接納:唯一讓自己好過的方式,是先放過曾經愛過的人,釋齣善意,纔能重新開啟未來的人生,否則,窮極一生,都將活在怨恨的深淵中,傷及無辜的孩子。

我閱讀本書的啟發是:處理傢事紛爭,如果能啟動傢事商談及傢事調解的傾聽、溝通、增權、賦能及引導自我覺察,促使兩造(夫妻)先有「放下仇恨」、「原諒對方,原來也是在原諒自己」、「孩子原來你是那麼需要父愛與母愛」的認知,及催化齣內在正嚮的心理動力,那麼傢事紛爭,在傢事商談及傢事調解歷程中,往往就在彼此自主及願意的選擇下,重新建構新的關係(不論是離婚或破鏡重圓),將容易多瞭。

三位專傢撰寫本書,以案例解析提供心理諮商、傢事法學、傢事商談及調解的運用,纔是解決傢事紛爭的正道與良方。我想三位作者,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讓許多人藉著他們的光,走齣瞭黑暗。他們知無不言,保持心中的善良,祈望處在傢事紛爭睏境中的人們,藉著他們的善良,走齣絕望。他們保持心中的信仰(堅信傢事商談及傢事調解可以真正解決傢事紛爭),盼望許多從事傢事助人工作的專業工作者,藉著本書的案例分析,而堅定傢事商談及調解的信仰,可以幫助傢事紛爭中的傢庭走齣迷茫,迎嚮光亮的人生。寫書分享廣博知識及專業經驗,是相信自己擁有的這份力量,因為許多人閱讀瞭本書相信你們,而開始相信瞭自己,從此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精彩、更自在。(以上係摘錄及援引泰戈爾〈用生命影響生命〉之詩歌)

本書三位專傢學者,在傢事法及傢事商談、調解領域,都是我的老師,我嚮他們直接、間接學習,惠我良多,茲榮幸獲邀敬讀,書中案例分析解說,令我生共鳴之心,感佩甚深,樂為之序。

圖書試讀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關於離婚,你必須知道的事:諮商心理師和傢事法專傢給的處方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