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略(全四冊)

通志略(全四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樵
图书标签:
  • 史书
  • 通史
  • 地方志
  • 中国历史
  • 古代文献
  • 史料
  • 清代
  • 文化典籍
  • 珍本
  • 善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於宋高宗(西元1161年)成書,體例仿照《史記》,記錄上古至隋唐的各朝典章制度的政書,共二十略。為「十通」之一,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內容涉及諸多知識領域,把歷代的典章制度、學術文化加以分類,探索其演變過程,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
 
本書特色
 
  1. 本書參酌《明史》、《明史稿》起自元至明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明史事彙編。
  2. 內容主採前人之言,不足之處則加入作者之意以資治事。
《通鉴辑览》:一部纵贯古今的史学巨著 卷一:肇始与奠基(约四百字) 《通鉴辑览》共分四卷,其立意与《通志略》的广博宏观不同,此书专注于对历代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及其制度变迁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其卷一“肇始与奠基”,主要聚焦于上古至秦汉的史学基础构建。 开篇追溯文明之源,详述三皇五帝的传说与史实考证,如何从神话传说中提炼出早期社会的组织形态与权力更迭的雏形。重点在于对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宗法体系的细致描摹,尤其是在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力结构解析,对比其与后世郡县制的根本差异。 秦朝的统一,被视为中国历史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本卷用大量篇幅分析秦始皇的集权措施,包括郡县制的推行、文字的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化等,力求呈现一个建立在法家思想基础上的高效、严酷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是如何运作的。紧接着,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起因、过程及对中央权威的首次冲击进行了客观的叙述。 汉代承启,卷一的后半部分详述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与成效,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思想文化走向产生的深远影响。史料的引用上,大量采撷《史记》与《汉书》的精髓片段,辅以出土简牍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展现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恢复与扩张,为后世王朝树立了一个典范与对照。此卷的叙事风格沉稳,重在对制度演变的理性分析,而非单纯的事件罗列。 卷二:分裂与重塑(约四百字) 卷二“分裂与重塑”涵盖了三国鼎立至隋唐五代这一波澜壮阔的转型时期。此卷的叙事核心在于探讨中央权威的瓦解、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及在长期分裂后,如何通过新的文化融合与军事手段实现国家的再度统一。 三国时期的描述,侧重于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在政治哲学、军事战略上的差异化发展。例如,对曹操的唯才是举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等战略思想的深入剖析,展示了乱世中精英阶层的应对之道。 紧随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与玄学兴盛的时代。本书没有将此段历史简单视为衰落,而是强调其在文化上的“播种”作用。对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士族阶层的形成及其对政治稳定的制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探讨了王导、谢安等士族大家如何在维护南方稳定的同时,也暗含了对皇权的潜在挑战。 隋朝的建立,被视为一次短暂而关键的“中继站”。重点分析隋文帝的改革,尤其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为唐代人才选拔机制的成熟奠定了基石。卷二的结尾落在唐初的贞观之治,通过对唐太宗君臣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建立在开放、包容基础上的盛世是如何在吸取前朝教训中建立起来的。此卷的笔法灵活多变,既有对军事谋略的精彩回顾,也有对文化思潮的深刻洞察。 卷三:鼎盛与转型(约四百字) 《通鉴辑览》的卷三“鼎盛与转型”,聚焦于唐中叶至宋代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阶段。 盛唐的繁荣,不止于“开元盛世”,更在于其开放的国际视野与成熟的律令体系。本卷详细描述了安史之乱如何从一个内部矛盾的爆发点,演变为重塑国家权力结构的催化剂。对藩镇割据的形成机制、宦官专权的原因进行了逻辑推导,展现了中央集权在面对地方军事力量膨胀时的脆弱性。 中唐之后的衰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式的。本书强调了“两税法”的推行及其对土地制度、国家财政的影响,这标志着自耕农经济的衰落与地方豪强势力的坐大。 宋代的开创,被定位为一次重大的“内向型转型”。与前代的武力建国不同,宋代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实现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并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卷三详细分析了宋代在理学思潮、商业革命(如纸币的出现、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与周边政权(辽、西夏、金)的复杂关系。宋代的政治清明与军事上的被动,形成鲜明对比,为后世理解文官政治的优劣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卷四:集权之极与终结(约三百五十余字) 卷四“集权之极与终结”,跨越元、明、清三朝,探讨了中华帝国晚期制度的极致化发展及其最终的瓦解。 元朝的建立,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典范,本卷着重分析了其在行政管理上的创新,特别是行省制度的最终确立,以及其对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持久影响。同时,也客观地评价了其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矛盾的影响。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皇权的空前强化。对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分析是本卷的重点。此处的论述旨在揭示,当皇权达到绝对顶峰时,其对政治效率和文化活力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明中后期的党争、宦官专权,被视为制度僵化后的必然产物。 清朝的统治,被视为对前朝经验的继承与修正。本卷详细考察了康乾盛世下,军机处的确立如何将中央集权推向历史的最高点。然而,对雍正改革的成功性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对地方自主性的压制,为清代中后期无法应对外部挑战埋下了伏笔。 全书最后以晚清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收尾,探讨了传统官僚体系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应对失措,并简要勾勒了帝制时代的终结,为后世的探索提供了历史的坐标与深沉的反思。全书的落脚点在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提炼,而非对个别事件的细枝末节的叙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樵(1104-1162年)
 
  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博物學家,世稱夾漈先生,他提倡實學,注重實踐,富於科學精神。

图书目录

一、 本紀十八卷
二、 后妃傳二卷
三、 年譜四卷
四、 略五十二卷
1. 氏族略六卷
2. 六書略五卷
3. 七音略二卷
4. 天文略二卷
5. 地理略一卷
6. 都邑略一卷
7. 禮略四卷
8. 諡略一卷
9. 器服略二卷
10. 樂略二卷
11. 職官略七卷
12. 選舉略二卷
13. 刑法略一卷
14. 食貨略二卷
15. 藝文略八卷
16. 校讐略一卷
17. 圖譜略一卷
18. 金石略一卷
19. 災祥略一卷
20. 昆蟲草木二卷
五、 傳一百二十四卷
1. 周同姓世家一卷
2. 宗室八卷
3. 周異姓世家一卷
4. 列傳七十七卷
5. 外戚一卷
6. 忠義一卷
7. 孝友一卷
8. 獨行一卷
9. 循吏二卷
10. 酷吏一卷
11. 儒林三卷
12. 文苑二卷
13. 隱逸二卷
14. 宦者一卷
15. 游俠一卷
16. 藝術三卷
17. 佞幸一卷
18. 列女一卷
19. 載記八卷
20. 四夷七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12095
  • 叢書系列:四部備要:史部
  • 規格:平裝 / 2385頁 / 13 x 18.8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氏族序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凡百官族姓之有家狀者則上之。官為考定詳實藏於秘閣。副在左右戶。若私書有濫則糾之以官籍。不及則稽之以私書。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说实话,初捧在手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对“通志略”这个名字的印象,总停留在那种宏大叙事、包罗万象的史学巨著上,总觉得它会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人望而生畏。然而,真正翻开来阅读,却发现它并非想象中那种枯燥乏味、堆砌史料的古籍。它的文字,虽然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仿佛在引领你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尘封的往事。特别是在描述地方风物和人物轶事的部分,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我尤其欣赏它在梳理脉络时的那种条理性和宏观视野,没有被繁杂的细节所困住,而是紧紧抓住主线,将不同时代的碎片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历史画卷。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较快地建立起对整体历史框架的认知,而不是迷失在浩如烟海的年代更迭之中。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某个特定领域发展脉络的人来说,它提供的结构性支持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设计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沉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拥有一套让人愿意慢下来、沉下心来精读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全面的历史观,没有将视野局限在帝王将相的权力斗争上,而是非常重视社会经济基础、文化演变乃至地域特色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使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丰满的。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原来历史是这样构建立起来的”的顿悟感。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起承转合,这种历史的智慧,远比记住具体的年份和人名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

拿起这套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博大精深”这四个字被实实在在地展现了出来。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很多时候读历史书籍,总会因为一些术语或者典故的缺失而感到理解上的障碍,但这部书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显得非常老到。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将读者默认设定为已经掌握了所有背景知识的专家,而是有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读起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他耐心地为你讲解那些曲折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和相互联系。尤其是一些地方志的记载,那种地方性的、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叙述,简直让人流连忘返。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分析,而是脚踏实地的对“人如何生活”的记录和思考。我甚至在某些段落中,捕捉到了作者对当下某种社会现象的隐晦的批判,这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让这部古籍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可以说,它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评分

我个人对历史文献的评判标准之一,是看它能否激发我主动去探究更多相关知识的好奇心。如果一本书读完后,感觉知识点都已经被喂到嘴边,满足了所有疑问,反而失去了探索的动力,那它可能只是一个信息容器。而这部“通志略”,恰恰相反,它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导游,在介绍了主要的景点之后,总会留下一些“此处未尽,有待发掘”的线索。比如,当它提到某个家族的兴衰时,我立刻会被勾起兴趣,想要去查阅更多关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家族谱系和社会结构。它不是把所有的答案都摊开来,而是巧妙地设置了知识的“钩子”。这种设计,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种对读者求知欲的激活能力,是衡量一部经典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尺,而这部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收获。

评分

说实话,这四册书的体量确实不小,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自己能否坚持读完。毕竟,现代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面对厚厚的篇幅,很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可切片性”。你不需要非得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每一卷、甚至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我尝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只翻阅其中关于某种文化习俗演变的那一小节,读完后也觉得受益匪浅,心中豁然开朗。这种结构上的弹性设计,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更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语言,虽然是古代文风,但并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凝练的美感。很多句子,读完后会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回味好几遍,那种用最少的字句表达最丰富内涵的能力,是现代很多作品所欠缺的。它让我体会到文字本身的力量,那种沉甸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