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寫給島嶼的詩

風土:寫給島嶼的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宗仁
图书标签:
  • 诗歌
  • 台湾
  • 岛屿
  • 风土人情
  • 文学
  • 文化
  • 自然
  • 散文诗
  • 旅行
  • 地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詩集共分四輯,由臺灣北部、中部、南部、花東及外島,依序排列詩作,除有位置系統性外,亦方便讀者翻查、閱讀各地誌作品,四輯分寫宜蘭~桃園、新竹~南投、嘉義~屏東、花東~外島。
 
  另,為求變化、代入更深的情感,所以不拘泥於第三人稱的書寫方式。此本《風土》僅能歸納為上冊,下一本地誌詩集亦已經在籌備中,期能完整構繪出心目中「故鄉」的風土、人情。
瀚海孤燈:海上航行的傳奇與生存哲學 作者: (虛構作者名)李懷德 出版社: (虛構出版社名)遠洋書局 書籍類型: 歷史/探險/航海文學 --- 書籍簡介 《瀚海孤燈》並非描摹腳下堅實的大地,而是深入描繪那片無垠、變幻莫測的海洋,以及在其中掙扎、航行、最終確立生存哲學的船員們的史詩。這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極限較量的宏大敘事,它將讀者帶回帆船時代,體驗那種既令人嚮往又充滿恐懼的航海歲月。 本書追溯了自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初期,直至十九世紀蒸汽機普及前夕,數個偉大航程的真實與想像的交織。它摒棄了傳統的英雄讚歌,轉而聚焦於船艙底層的日常、甲板上的寂靜,以及在漫長旅途中對時間與空間的重新認知。 第一部:風的語言與木的記憶 本書的開篇,深入探討了早期遠洋航行中,對自然力量的依賴與敬畏。作者李懷德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如何從風向、雲層的形狀、海鳥的遷徙模式中,解讀出海洋傳遞的訊息。這不僅是航海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與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船體結構的哲學: 詳細剖析了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到巨型三桅帆船(Frigate)的演變,每一塊橡木、每一根索具的張力,都代表著人類在結構力學上的突破與妥協。船隻不再僅僅是工具,它們是漂浮的微型社會,也是對抗深淵的最後屏障。 導航術的邊界: 在沒有精確時間標準的年代,如何依靠星象學、磁針誤差和對洋流的經驗判斷來確定經緯度?本書引用了大量航海日誌的殘篇,揭示了導航員如何在數學的嚴謹與直覺的引導之間走鋼絲。 補給與腐敗的戰爭: 遠洋航行最殘酷的敵人往往不是風暴,而是時間。書中詳細描述了乾硬的麵包、醃製的肉類,以及維生素缺乏症(如壞血病)如何像幽靈般侵蝕船員的身體。食物的配給制度,成為維繫船上秩序的關鍵要素。 第二部:地平線下的社會秩序 遠洋航行剝離了社會的一切外殼,將人類置於最原始的生存狀態。《瀚海孤燈》深入探討了船上的階級結構、權力鬥爭以及精神慰藉的來源。 船長的絕對權威與孤獨: 船長是上帝、法官和醫生。本書探討了這種絕對權力對個體的異化作用。在漫長的航程中,權力的行使往往依賴於個人的道德羅盤,一旦失衡,船上便可能爆發無法控制的衝突。 水手的階級與沉默的契約: 從高級航海士到最低層的“艙底人”(Dog Watch),每個職位都有其生存法則。作者捕捉了水手群體中獨特的俚語、禁忌和相互依賴的複雜網絡,這是一種在陸地上難以想像的緊密聯繫——共同面對死亡的夥伴關係。 異域的幻覺與現實: 當陸地消失數月之後,船員的感知會發生扭曲。本書記錄了那些因過度孤立而產生的集體幻覺、對海怪的恐懼,以及對“回歸”的近乎宗教般的執念。地平線既是希望的邊界,也是精神崩潰的起點。 第三部:相遇與遺忘的岸 航行並非永恆的漂泊,相遇新大陸或遙遠的港口是旅程的高潮,但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間的碰撞與最終的遺忘。 泊港的短暫解放: 在異國港口短暫的停泊,是船員們釋放壓抑、購買補給、交換故事的唯一機會。作者生動描繪了這些港口城市——那些混雜著異國香料、酒精和危險誘惑的「邊緣之地」,以及船員們在其中短暫體驗的短暫自由。 殖民擴張的陰影: 本書未迴避航海時代的殘酷一面。它透過那些被記錄在航海日誌中的「交換」、武力展示與無意間帶來的瘟疫,探討了探險與征服之間模糊的界限。船隻承載著希望,但也攜帶著不可避免的破壞力。 時間的沉積與航跡的消散: 最終,隨著蒸汽船的出現,帆船時代的航海技藝逐漸成為歷史的註腳。本書的結尾,反思了這些偉大航程的意義——它們改變了世界地圖,卻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中,被快速地簡化和遺忘了。那些在風暴中掙扎的個體生命,最終如同海上的燈火,在黎明到來時悄然熄滅。 總結: 《瀚海孤燈》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探險文學作品,它不僅是關於航行技術和地理發現的紀錄,更是對人類在極端環境下所展現出的堅韌、脆弱與道德困境的深刻剖析。它讓讀者意識到,真正的史詩,往往深藏於那些被浪花和時間淹沒的微小角落裡。翻開此書,便是登船入海,直面那片既陌生又無所不在的藍色荒原。 --- 推薦人群: 歷史地理愛好者、海洋文化研究者、渴望體驗宏大敘事與細膩人性描寫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宗仁
 
  彰化人。寫新詩,得過林榮三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寫兒童文學,得過新北市文學獎、基隆市海洋文學獎、內政部兒童廣播劇本獎;寫臺語詩,得過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喜歡構思廣告、短句,三度獲得年度廣告金句創作獎;寫歌詞,被譜曲成為永久使用之「中華民國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會歌」。新詩遇見大稻埕被選入國立編譯館《青少年臺灣文學讀本:新詩卷》;童詩最美的模樣、嘗嘗我的家鄉味被選入國小教科書。
 
  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顧問(暨刊物副總編輯),並與「法務部矯正署」合作文學教化活動,自2019年起持續至監獄內教授受刑人閱讀、寫作。著有散文詩集《詩歌》(遠景)、《象與像的臨界》(爾雅)、童詩集《春天正在趕路》(遠景)等多部。

图书目录

推薦序 風的舌語,土的複眼(白靈)
從《風土》中感知人與土地的深切連結(林廣)
那個人在撐天上那一橫地上那一橫留下寬廣(蕭蕭)
自 序 風土,人情(王宗仁)

輯一:北冀的美學課程 宜蘭-桃園
1、阿爸和我的打鐵仔店
2、礁溪圖簡
3、關於礁溪的量詞
4、青出於藍——三峽手作客家藍染有感
5、步址,十三行
6、憶當年遊北投溫泉博物館有感
7、流動的童年——筆記板橋435藝文特區「臺灣玩具博物館」
8、我們,與蝶的快樂——陽明山遊記
9、繪本臺北
10、我的,臺北
11、神喻與愛的美學——觀賞「瑩瑋藝術翡翠文化博物館」
12、我父.地圖——詩寫貢寮卯澳漁港
13、歡愉——致貓纜
14、綿長與遼闊——寫給自由巷
15、眷念,我的村記北投中心新村
16、與六張犁一同遠行
17、信仰——致東吳,以及歲月
18、賞析琉園作品《小池》
19、我在誠品R79閱讀喜悅,或者沉默
20、斐然成樟——詩致角板山樟腦收納所
21、參觀FRANZ法藍瓷展有感

輯二:稱謂臥在時間之中 新竹-南投
22、蓪草春暉——致母親
23、新竹之心
24、相遇木雕村
25、貓裏旅次
26、陶裡爭妍——華陶窯體驗製陶有感
27、草擬人生——致一生都奉獻給藺草編織的妳
28、某日報的最終版
29、大墩下午茶
30、臺中肉員
31、綠野遊蹤——食水嵙休閒農業區遊記
32、描摹——記爺爺的文心蘭坊
33、衍生——記高美濕地的黃昏
34、銀合歡——致臺中公園
35、如膠似漆的藝與美——參觀豐原漆藝館有感
36、鹿港天后宮
37、足裡天下——參觀社頭織襪工廠有感
38、磺溪新詩報導
39、桐花三行
40、桐花的音節
41、曙光即將攤開一張藍圖
42、首居一紙——體驗廣興紙寮造紙有感

輯三:我為南風命名的時候 嘉義-屏東
43、城隍夜巡諸羅城
44、水岸的愛戀——致雲林溪
45、交趾的美學儀態——記嘉義交趾陶
46、阿里山風情
47、愛的約定與折返——記新港媽祖遶境
48、跳房子——為臺南地震罹難者而寫
49、臺南巡禮
50、在時代裡抒臆——致林百貨
51、窯呼相應——形塑一座磚窯廠
52、澎湃與愛.高雄
53、印象.茂林
54、鳳山旅次
55、美濃之歌
56、戀戀東港
57、與母親河一同歌唱——龍頸溪域遊記
58、屏東旅次
59、在蔚藍與新綠之間——致屏東海岸線
60、文化的饗宴與傳承——參加六堆忠義三百金籙大醮有感

輯四:東外的寫作練習 花東-外島
61、神怡——致花蓮
62、豐濱風情
63、臨摹,南迴山與海
64、簡寫太平洋
65、菊島風華
66、澎瀛七帖
67、透光的珍珠——馬祖
68、傳唱.東引
69、北竿漁想
70、情定北竿
71、金門戰地巡禮
72、和山山水水說說,祂的遼闊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911708
  • 叢書系列:遠景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这在当下快餐阅读盛行的时代非常罕见。正文采用了宋体与仿宋体的混合运用,使得文字在保持清晰度的同时,又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是从旧的抄本中誊写出来的。更妙的是,在某些关键段落或引语处,作者似乎特意留出了一大片的留白,甚至是使用了手绘的、略显粗糙的线条图进行点缀。这些图画本身似乎也没有明确的注释,它们更像是某种情绪的具象化表达,是文字叙事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我个人认为,这种排版上的“留白”,正是对“风土”概念的绝佳呼应——真正的地域精神,往往存在于那些未被言明、未被完全捕捉的缝隙之中。阅读的过程,也变成了一种主动填补意义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设计,无疑是对那些习惯于被喂养信息的读者的一种挑战,但对于寻求深度的探索者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馈赠。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相对较高,这通常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当你仔细审视其制作工艺后,便能理解这份溢价的来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微型的“文化档案包”。我特别留意了扉页附近的一些署名信息,作者似乎与多个自然保护组织或人类学机构有合作关系,这让整本书的权威性有了坚实的后盾。而且,在书本的内封套中,我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用凸版印刷的小卡片,上面印着一句看不懂的、像是某种方言的短语,并附有小小的英文翻译——“此处即是家园的骨骼”。这个微小的互动设计,立刻将读者的关注点从“阅读”本身,拉回到“存在”的基点上。它提醒我,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需要先放下自己的城市经验,以一种近乎朝拜的心态,去迎接一个可能完全陌生的世界观。这种“仪式感”的营造,是很多畅销书所不具备的,也正是我决定购买它的主要驱动力。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非常有格调,那种深沉的靛蓝和赭石色的晕染,仿佛直接将人拉入了某种古老的、充满湿气的土地气息之中。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光滑的、现代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环保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植物纤维的香气。光是摩挲着书脊,就能体会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它不像那些追求商业爆款的平装书,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视的艺术品,每一页似乎都凝聚了时间的重量。我特别喜欢书名中“島嶼”这个意象,它立刻唤起了一种关于边界、关于被海洋环绕的孤立与独特性的思考。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意识空间,去探寻那些被主流叙事遗漏的、扎根于特定气候与土壤的生命故事。它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预示着里面蕴含的内容绝非轻飘飘的流水账,而是经过深厚沉淀后的哲思或叙事结晶。整体而言,它给我一种“沉静的力量”感,让人愿意放慢脚步,细细品味。

评分

翻开目录,我立刻被那些章节名称的排布方式吸引住了。它们不是那种直白的“第一章:气候变化”或者“第二章:经济发展”,而是用了一种更接近于自然现象的命名法,比如“潮汐间的低语”、“风蚀的形状”或者“岩石的记忆”。这种高度的象征性,让我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本传统的学术专著,而更倾向于一种文学化的、带有散文诗性质的地理观察。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门槛,但也同样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作者究竟是如何将宏大的“风土”概念,用如此细腻且跳跃的笔触去描绘的?我甚至猜测,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每一次回归主题时,都带着新的感悟和视角的叠加。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那些看似跳跃,实则内在逻辑严密的思维跳跃。它更像是一部需要被“聆听”而非“阅读”的作品,需要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留白的张力。

评分

从装帧的细节来看,这本书似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书页的侧边,偶尔会看到一些像是被水渍浸染过的痕迹,或者边缘略微卷曲,这并非印刷缺陷,反而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旧化”处理。如果这是一次有意的设计,那么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在场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从那些被探讨的岛屿上带回来的物件,经历过海风的吹拂和雨水的冲刷。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考量,暗示了作者对“物”与“地”之间关联性的深刻理解。我忍不住想象,这本书在设计时,是不是参考了某种地方志的装帧风格,或者借鉴了早期博物学家的记录手稿?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土地上的故事,不应该只存在于屏幕或光滑的纸面上,它们需要被触摸,需要带有磨损的痕迹,才能真正拥有重量和可信度。这种对“真实感”的追求,让我对内容本身产生了极高的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