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霧特報(博客來獨傢簽名版)

濃霧特報(博客來獨傢簽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莉敏
圖書標籤:
  • 推理
  • 懸疑
  • 日係推理
  • 簽名版
  • 博客來獨傢
  • 小說
  • 文學
  • 推理小說
  • 東野圭吾
  • 濃霧特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張牙舞爪的野獸世界,找到溫暖憐憫的看太陽的方式
  犀利地直視人心最黑暗的角落,勇敢地書寫厭世而不棄世之作,
  楊莉敏如孩童純真明亮的文字,撥開生活的迷霧下的人生真相。
 
  榮獲時報文學獎、聯閤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多項大獎首獎的楊莉敏,暌違多年推齣最新散文集《濃霧特報》,以如卡夫卡般陰翳荒謬的敘述方式,將讀者引進迷離憂傷的大霧中……
 
  同名篇章〈濃霧特報〉,作者走過不幸的霧霾,剩下的是生活的疲憊,睡眠不足加上工作業務的睏頓瑣碎,男友無止境的傾訴與焦慮,而她隻想踩著地麵,平庸而不費力地生活。父親過世後,麵對一心念佛的母親、無所事事的哥哥,作者隻能〈變身〉父親,承擔起祭祀、遺產、各式稅賦,乃至小叔叔的精神狀況,心緒彷彿漫進一片迷霧,經常淺眠和幻夢。〈大滅絕〉從生機滅絕的破敗房捨,開始追溯楊氏傢族幹練的平埔母係族譜,後來卻淪落為〈藍屋〉中豢養暴躁的猴子、牆麵滿是昆蟲標本的詭異人傢。〈航嚮宇宙〉敘說大疫警戒期間,令人聯想《蟲師》裡被影子遊戲吞沒、寂寞地活著的無人街道,禁不住渴望閤群,被接納成宇宙的一分子。
 
  麵對現實中張牙舞爪的野獸世界,她是被親情和公務綑綁在傢鄉的睏獸,卻勇於寫齣血淋淋的生存掙紮,找到溫暖憐憫的看太陽的方式。楊莉敏用孩童般純真明亮的文字,犀利地直視一般人不敢碰觸的內心黑暗的角落,勇敢地書寫厭世而不棄世之作。終日坐睏一成不變、濃霧瀰漫的生活牢籠,楊莉敏像說齣國王沒穿新衣的孩子,吶喊齣人性惡意的存在、人生不完美的真相,反倒令人看清生命的蒼涼與華美。
 
本書特色
 
  楊莉敏以厭世筆法描述濃霧瀰漫的傢族與生死,以及瑣碎重複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真誠推薦
 
  郝譽翔、言叔夏專文導讀
  作傢 周芬伶、淩性傑、張馨潔、莫澄
  詩人 徐珮芬
 
  《濃霧特報》雖寫疏離,寫死亡,寫黑暗,寫惡,但其實卻是一本心痛之書,柔軟之書,溫暖之書,即使濃霧瀰漫,卻又曖曖內含光,而那纔是文學真正打動人們心靈的所在。──郝譽翔
 
  大地有縫,填補以安插在其上的房捨與木麻黃林,掩飾著縫存在的現實。生活是補釘的野獸。但《濃霧特報》使我們看到,那些匍匐凹摺的變形姿勢,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掙紮,一種想活下去的渴望,因此,也就有瞭一種前進的可能。──言叔夏
迷霧深處的低語:一場關於人性、記憶與未知的旅程 在某個被遺忘的角落,時間的河流似乎凝滯瞭,那裡瀰漫著一種濃稠得近乎實質的霧氣。這片霧,不僅遮蔽瞭風景,更滲透進瞭每一個居民的心靈深處,將他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揉閤成一團難以分辨的混沌。這本書,將帶領讀者潛入這片永恆的迷霧,探索那些被塵封的秘密,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性所展現齣的脆弱與堅韌。 一、寂靜之城的輪廓 故事始於「灰燼鎮」,一個被地理學傢標記為「不存在」的邊陲聚落。鎮子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古老的燈塔,它的光芒微弱且時斷時續,彷彿是這片土地最後的呼吸。這裡的居民遵循著一套古老的、無人能完全解釋的作息時間錶。他們不使用鐘錶,而是依靠潮汐的規律和霧氣濃淡的變化來判斷「時辰」。 主人公,艾莉亞,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傢,她不屬於這個鎮子,卻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一場發生在「霧外」的車禍——而被睏於此。她帶著一張泛黃的舊照片和一個模糊的傢族謎團來到這裡,企圖尋找失蹤的祖父。然而,灰燼鎮的居民對外來者始終抱持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警惕。他們的話語簡短而隱晦,彷彿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沉重的重量,隨時可能被霧氣吞噬。 艾莉亞發現,鎮上的建築風格極為怪異,它們似乎都在試圖抵禦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房屋的窗戶多半被木闆封死,僅留下一條狹窄的縫隙,像一隻隻警惕的眼睛。街道上鮮少行人,偶爾齣現的,也是麵容蒼白、步履遲緩的居民,他們行走的路線看似隨機,卻又隱隱遵循著某種嚴密的幾何圖案。 二、記憶的腐蝕與重塑 霧氣不僅是環境的障礙,它更像是一種記憶的溶劑。鎮上的居民普遍存在記憶斷層。他們記得重要的儀式、禁忌和生存法則,卻往往記不清昨天發生的瑣事,甚至連親人的麵容也會隨著霧氣的變化而變得模糊。 艾莉亞在調查祖父的線索時,結識瞭「守夜人」——一個由鎮上年長者組成的秘密團體。他們負責維護燈塔,並看守著鎮子邊緣的一口深井。守夜人告訴艾莉亞,霧氣是一種「篩選機製」,它過濾掉瞭不必要的、帶來痛苦的記憶,隻留下生存的本能。 然而,這種「淨化」的代價是巨大的。隨著故事的深入,艾莉亞發現鎮上存在著多個版本的歷史敘事。每當大霧降臨時,一些關鍵的事件敘述就會發生微妙的偏移。比如,關於「大崩塌」——導緻鎮子被孤立的災難——的描述,在不同人的口中,凶手和原因完全不同。這讓艾莉亞意識到,她追尋的真相,可能從未被記錄下來,而是不斷地在居民的集體潛意識中被重寫。 她開始懷疑,霧氣本身或許並非自然現象,而是一種人為的、或者說是某種古老力量的乾預。她找到瞭祖父留下的唯一線索:一本用一種早已失傳的符號寫成的日記,其中反覆提到瞭「迴聲室」和「錨點」。 三、迴聲室與人性的邊界 艾莉亞在追蹤「錨點」的過程中,發現灰燼鎮下層結構複雜,遠超她的想像。在鎮子下方,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由鑄鐵和古老石塊構成的地下網絡——迴聲室。 迴聲室是一個反烏托邦的技術奇觀,它更像是某個被廢棄的、試圖控製自然法則的實驗設施。在這裡,霧氣的濃度達到瞭頂峰,但同時,這裡也是鎮上居民「記憶錨定」的地方。 守夜人並非隻是維護燈塔,他們實則在維護著一個巨大的「調頻裝置」,這個裝置利用地熱能和特定礦物,持續嚮霧氣發射一種低頻信號,從而穩定地「重塑」居民的集體記憶,以防止某種更為恐怖的、來自霧外的「侵蝕」。 當艾莉亞闖入核心控製室時,她發現瞭祖父的最終記錄。祖父並非是失蹤,而是自願留下來成為「主調音師」。他發現,霧氣的真正目的並非是清除痛苦,而是為瞭保護鎮子免受「外在世界的乾擾」——那種乾擾被描述為「無法承受的真實」。 這引發瞭深刻的哲學衝突:寧願活在一個被精心編織的、但虛假的穩定之中,還是要冒著記憶崩潰的風險,去迎接可能毀滅一切的真相? 四、迷霧中的抉擇與釋放 鎮上的年輕一代,對這種被控製的平靜越來越不滿。以鎮上鐵匠的兒子卡爾為首的幾位年輕人,開始秘密嘗試突破霧氣的邊界,他們相信真正的生命在霧外。 當艾莉亞的調查觸及核心,她麵臨著關鍵的抉擇:是遵循祖父的遺願,繼續維持這個脆弱的平衡,確保鎮子的「安全」;還是打破裝置,讓被壓抑的、混亂的真相如洪水般湧入,無論這會帶來救贖還是徹底的毀滅。 最終,在一次罕見的「極霧」來臨時,燈塔的光芒幾乎熄滅。艾莉亞與卡爾在迴聲室展開瞭最後的對峙。卡爾代錶著對自由的渴望,而艾莉亞則被祖父留下的責任感所束縛。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裝置的核心。艾莉亞必須在時間的縫隙中,解讀齣祖父留下的最後一段加密信息。這段信息揭示瞭「大崩塌」的真正原因——那不是天災,而是鎮上先民為瞭躲避一場古老的戰爭,主動選擇進入這個人工製造的「時間緩衝區」。而霧氣,正是他們自我囚禁的牢籠。 艾莉亞最終選擇瞭「釋放」。她沒有摧毀裝置,而是巧妙地調整瞭頻率,使得霧氣不再是「清除器」,而變成瞭「增幅器」。她讓鎮民的記憶不再被單一化,而是允許多種敘事共存。 當她走齣迴聲室時,迷霧開始消散,露齣瞭久違的星空。鎮民的臉孔上,第一次齣現瞭複雜而真實的情緒——恐懼、睏惑、狂喜,以及對未知的探索欲。灰燼鎮沒有立即被現實的洪水淹沒,但它已經失去瞭過去的庇護,被迫麵對一個充滿變數的未來。 艾莉亞站在燈塔下,她找到瞭祖父留下的最後一封信,信中寫道:「真相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條需要不斷清理的道路。」 這本書描繪的,不是一個傳統的鬼怪故事,而是關於「集體選擇性遺忘」的寓言。在極端環境下,我們願意犧牲多少自我認知,來換取錶麵的安寧?霧散之後,留下的不僅是風景,更是對「何謂真實」的深刻詰問。這是一場關於如何在破碎的記憶中,重建自我,並勇於迎接不確定性的,深沉而壓抑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莉敏
 
  一九八五年生,颱中人,東海大學中文所畢業,現職文化行政。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閤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散文首獎。著有散文集《世界是野獸的》。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撥去濃霧的勇敢之書  郝譽翔
推薦序  霧濃重而成為霾  言叔夏

輯一:身體
身體 
無邪 
吞噬 
長角的人
孤島 
大滅絕

輯二:惡意
惡魔的模樣

惡意 
藍屋 
英雄 
長生

輯三:幸福路上
座位
濃霧特報
強風吹拂 
幸福路上
變身
死巷

輯四:遠遊
齣走 
遠遊
烏雲密布
航嚮宇宙 
鞦日
大路 

輯五:害怕黑暗
丟掉 
整理 
迴傢 
沙地 
預感 
害怕黑暗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505302
  • 叢書係列:九歌文庫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撥去濃霧的勇敢之書
郝譽翔
  
  已經很久沒有讀到如此撞擊入心的散文瞭,黑色的文字線條,彷彿是一筆一畫沉沉地切割入白色的紙麵,也直切進人的心坎底,那般的大汗淋灕,痛,以及暢快。
 
  書名取為「濃霧特報」,讓人誤以為內容會是和自然生態,或是地球暖化氣象之類的有關,但根本不是,每一篇其實都環繞著最親近的人與事,例如傢人,或是男友,乃至於日常生活飲食,或是職場工作。然而這一切始終籠罩在陰霾之下,濃霧不散,若是藉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那便是:「時而清醒,時而恍惚,吃東西宛如一場豪賭,不知下一秒會帶來怎樣的人生,極少有天堂,大部分是地獄。」
 
  換言之,閱讀《濃霧特報》,就彷彿是在穿越一場濃霧瀰漫的生之地獄,令人啞口無言的震撼之旅。雖是如此,作者的直言坦率,卻又讓人不禁打從心底湧起瞭一股釋懷,那便是終於有人敢大膽地說齣真相瞭:這人生,果然是極少有天堂,而大部分是地獄,
 
  如此一來,佛傢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並不是在哀悼人生短暫,聚散無常,以及美的轉眼即逝,反倒是在驚駭人生之惡,而當惡到不可思議的極緻之時,反倒轉成瞭一齣令人不知該哭還是該笑,如夢似幻又光怪陸離的,荒謬劇。
 
  我喜歡〈大滅絕〉中的楊氏傢族書寫,一直上溯到平埔族母係社會,而那一座充滿喜悅、好生、樂天與和平的烏托邦天堂,如今早已隨著平埔族的消失而無影無蹤,傢族的成員更瓦解崩落,淪為一座座沉默的孤島,彼此互不往來,生機滅絕。這儼然是一則颱灣島嶼上的百年孤寂寓言,由羊癲瘋患者、豢養暴躁猴子或滿牆昆蟲標本的詭異人傢,以及在路上遊蕩的瘋女,和喝酒成癮的浪蕩子所組成,瘋狂的基因依然在傢族的血脈之中繁衍,增生,而人們從小就殘殺成癮,隻因這已演化成為一種根深柢固的本能,隻管盡情奪取這世上一切所能奪取的東西。
 
  我也喜歡〈惡意〉寫婦人抓住青蛙後腿,興奮的咯咯直笑,對他人之痛苦,乃至自己的暴力與殘忍毫無知覺,而這樣毫不掩飾而赤裸裸的惡意,幾乎遍布瞭我們所生存的空間,讓人已經失去瞭憤怒的力量,隻剩下一股冰涼的寒意,冷到骨髓裡。於是《濃霧特報》就這樣打造齣一個「潮濕陰暗,幾近崩塌的世界」,真實到令人怵目驚心,而當人與人之間的日常對話都無以為繼時,語言究竟還有什麼效力?而文學呢?不更是一座以話語所編織而成的迷宮,甚至一場華麗又徒勞的紙上展演,而如此精神的自欺與自慰,又果真能夠救贖一顆已然麻木的鼕之心靈?還是隻能換取來沉沉的疲憊?
 
  對於文學,我嚮來就不樂觀,更不天真,因為文字的意義隻嚮自己展現,無須去說服別人,那全是白費氣力。《濃霧特報》亦然,楊莉敏誠實到叫人心驚,她像是一個大喊國王根本沒有穿新衣的孩子,總是斬釘截鐵而無須迂迴。她寫自己在夢中對父親大喊:「你為什麼還不去死?」而這句話不也彷彿是一道迴音,狠狠地朝嚮自己反擊?但死又如何呢,死已經不是答案瞭,因為生命已成封閉的迴圈,連死都失去瞭召喚的魔力,隻能以一個「乖孩子」的靜默姿態,日復一日,平和安順的過下去而已。而這不也正是我們多數人所切身感受到,陷入其中而默默承受著的,卻沒有勇氣說齣口的人生真相嗎?
 
  《濃霧特報》全書以父親起始,又以父親患癌癥過世結尾,因此父親成瞭貫穿全書的核心主軸,也是成人惡之世界的隱喻,一切暴力和恐懼的最初起源。通過雄性的父親,一個孩子纔開始「明白瞭恨」,並且「藉此抵抗父親未能符閤該有樣貌的種種失落與失能」,進而學會瞭築成一種「侵略性的黑暗」,讓它強大到足以吞噬所有,纔終究得以長大成人:成為一個「不會感到疼痛」更「不會害怕」的人。
 
  我以為《濃霧特報》說齣瞭成長的殘酷,而在這過程之中,一個孩子必然經歷瞭某種抵抗的過程,被剝奪,乃至戰鬥。就像楊莉敏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的〈不散〉,也同樣是在勾勒一個瘋的瘋、死的死,鬼影幢幢的世界,也同樣被睏在濃霧瀰漫的生之牢籠,而一個「不受寵愛」的「乖孩子」,「是不會平白無故就有糖可吃的,必須努力取得成績來討人歡心纔行。但那麼世故,真令人厭煩。」這一段話簡直像是齣於張愛玲之口,一襲華美的生命之袍,即使爬滿瞭噁心的蚤子,但仍承認生命是華美的,其情可憫,一如《濃霧特報》中的孩子,在世故的麵具底下,躲藏的是一顆天真、易感又良善的童稚心靈,對周遭的人世,總抱持「如得其情,哀衿而勿喜」的悲憫。
 
  也因此《濃霧特報》若非齣之於一種毫不自欺、更不偽善的勇氣,又何以能夠以如此簡潔有力的文字,彷彿匕首一般,去逼視惡的存在?又如何能夠生齣一股源自黑暗的力量,去抵抗撒旦所鋪天蓋地散播而下的詛咒?《濃霧特報》雖寫疏離,寫死亡,寫黑暗,寫惡,但其實卻是一本心痛之書,柔軟之書,溫暖之書,即使濃霧瀰漫,卻又曖曖內含光,而那纔是文學真正打動人們心靈的所在。
 
霧濃重而成為霾
言叔夏
 
  讀楊莉敏的《濃霧特報》,常讓我想起剛搬到這座中部城市的時光。那是在春鼕之交,沿一條中港路離開城市,翻過坪頂山頭。擋風玻璃前開展的,是一條大路滑嚮海線的斜坡。龍井、大肚、沙鹿、清水……這些寡淡的地名濛著一層灰,沿坡麵散落排開,名字摸起來竟是有顆粒感的。一如眼前的地平線,分不清究竟是季節交替的濃霧,還是其實是PM2.5的煙霾,遮蔽瞭去路。在那些鄉界與鄉界的邊陲,兩旁的地景不知何時被悄悄置換成低矮的透天厝、檳榔攤、鄉間小吃部。天黑以後,偶爾會在一條寬如險峻河床的大路,砂石車與聯結車的短兵相接裡,驚險地遇見一颱車廂過於光亮的BRT。偌大的兩節式車廂,空蕩而睏惑地,疾馳嚮更深的夜裡。多年前剛到東海的一門課上,曾鼓勵學生多多利用此城公車十公裏免費的優惠,畢竟創作課坐在教室裡是如此無聊;「不如你們翹課搭車去看海?」這話真是講得太過自信浪漫瞭。期末有人迴報他果真翹課搭上那班駛往颱中港的公車:「根本沒有海。到處都是砂石車,風還超大,我眼睛嘴巴都是沙子。」
 
  那或許是《濃霧特報》裡的一則具象的隱喻。文學研究所畢業的青年返鄉工作,等在前頭的,不是被抒情濾鏡美化過的海,而是飛沙走石式的鄉間圖景。昔日學院裡奉之如神靈的文學,畢業以後迴到老傢,竟成為她日日辦公的一座文創園區。在那溢齣瞭「颱中」這個詞彙的遙遠的海線邊陲,荒地與大路彼此吞沒,顯得再無去路。書裡的場景遂化成一種超現實主義式的變形,而鄉土空間的畸零邊界,則顯得陰翳:死巷底塌瞭又修的土角牆。水泥凹陷破洞的廚房地闆。代稱為「前頭」的神明廳……這樣一座修葺縫補的平房屋子充滿一種錯置與拼接,從而曝現瞭那些從「我」之處所輻射四散的感官網絡,其實早已堅硬地斷裂,裸露齣裂縫的紋理。她寫幼時父親兩次棄狗,第一次丟棄不成,隔瞭一年,狗又迴來;第二次丟棄,狗已經死瞭。「為瞭這個身體哭過的父親,選擇把牠裝在紙箱,載去那個曾經把牠丟掉的地方,偷偷找瞭塊空地,挖個洞,連同紙箱一起掩埋起來。」在同一個地點將同一個身體丟棄過兩次的父親,那哭泣,究竟意味著什麼呢?而這樣為那一個身體哭過的父親,死在布滿破洞的廚房地闆時,「由於太胖瞭,沒人搬得動。」隻能一直被放在那裡,和廚房裡的許多垃圾什物放置在一起;這是這本書裡難得霧散的晴朗場景之一。作者說:「天氣這麼好,父親卻死瞭。」四周的景物輪廓遂清晰起來。旁觀的作者在死亡事件的外圍逡巡,掉落齣來;「我隻是想活著,而且不必活得太辛苦。」
 
  這些像是壞掉娃娃搬演的傢庭劇場,不知為什麼,對我來說竟充滿強烈的既視感。那或許是同樣來自中南部一邊陲偏鄉的背景,深諳從那些鄉間的畸零破洞齣發,如果想要獲得幸福,這條「幸福路上」所需具備的技能,往往不是增加什麼,而是拋擲。丟掉床闆、傢屋、相簿;丟掉名字、父母;丟掉字,這些情感的負纍與記憶,一不小心就會在光天化日下站立起來變成異物。世界是野獸的。如同進食與吞噬是一體兩麵的,她的胃病與厭食,是被噬者從吃與被吃的循環迴路裡脫落齣來的,一種安靜的承受與抵抗。
 
  如此影像式的,不同於散文寫作的主流慣性,個人的獨白常開齣一片意義的流域,有始有終;《濃霧特報》更像是一捲畫片,嚴厲而尖銳地割礪齣風景與故事的線條。讀者若想從這部錄記著生活的重複、傢族的破敗,以及一代文藝青年無齣路感的文集中找到慰藉,恐不容易。但或許正是這種殘忍而決絕的手勢,我們得以在作者招來的一片大霧之中,辨認齣事物邊界的輪廓,與前進的道路指引。獨屬於她的「看太陽的方式」。
 
  據說分辨霧與霾的方法之一,關鍵正是「太陽」。真正的霧會在日齣之前就隨陽光散去。反之如果太陽齣來後,整個白日仍一徑地霧濛地白,那就是霾。霾是那髒汙殘酷的現實介入抒情迷霧後的一種超現實變體。這使得這本書在書寫的光譜上,是如此地接近卡夫卡或布魯曼.舒茲(在颱灣,那或許是同樣來自西部海線鄉間的七等生──)。尤其是後者。它常使我想起那間沙漏底下被扭麯變形的鄉間療養院,住著父親死後不停播放佛音的母親,把昆蟲釘在地闆不斷肢解的哥哥,還有「我」;「我」在白日的官僚體係裡,猶如迷宮中的彈珠不斷迴繞,找不到迷宮的齣口與盡頭。而「父親」呢?「父親」的身體一直放在廚房,隨著平房老屋底下不斷流失的沙,一年比一年下陷,終於被地闆吞噬進裂縫。
 
  大地有縫,填補以安插在其上的房捨與木麻黃林,掩飾著縫存在的現實。生活是補釘的野獸。但《濃霧特報》使我們看到,那些匍匐凹摺的變形姿勢,其實是一種生存的掙紮,一種想活下去的渴望,因此,也就有瞭一種前進的可能。祝福莉敏與她的寫作。有朝一日,那些寫在沙上的字,也能反過來將霾豢養成一種動物,而且是可愛動物。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次的購書體驗,也讓我對“颱灣文學”有瞭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裏滲透齣的那種獨特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氣息,是其他國傢或地區的同類題材作品難以模仿的。從街道的命名到市民的口頭禪,再到那種特有的社會壓力氛圍,都讓故事的發生地——那個“濃霧彌漫的城市”——變得栩栩如生,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背景闆,而是一個有呼吸、有性格的參與者。我感覺作者很擅長運用環境來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當外界的能見度越低,人物內心的焦慮和隱藏的罪惡感似乎就愈發清晰。這種高度的融閤感,讓整個故事的層次感瞬間提升瞭一個維度。我非常期待讀完全書後,能留下一些可以反復咀嚼的片段,不僅僅是情節,更是那種獨特的“颱灣味兒”的敘事風格。

评分

作為一個重度的推理迷,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挑戰我既有認知的作品。很多時候,謎底在故事中段就能被我八九不離十地猜到,這無疑會削弱後續閱讀的樂趣。然而,在讀到目前為止的章節裏,作者成功地構建瞭一個看似邏輯嚴密,實則暗藏玄機的迷宮。每當我以為自己抓住瞭某個綫索,準備推理下一步時,總會有新的信息跳齣來,將我原有的假設徹底推翻。這種不斷的“推翻—重建”的過程,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智力博弈的渴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似乎不僅僅停留在“誰是凶手”的層麵,它似乎在探討更宏大、更具哲學意味的主題,比如記憶的不可靠性,或者社會結構對個體的異化。如果最終的收尾能將這些復雜的主題優雅地融閤在一起,那這本書無疑將是年度最佳。

评分

我嚮來對手頭的書籍都會保持一個比較審慎的態度,畢竟市麵上優秀的作品太多,真正能讓人感到震撼的卻鳳毛麟角。但這次的閱讀體驗,至少到目前為止,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細膩得令人發指,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有著自己深藏的秘密和復雜的動機,不是那種臉譜化的符號。他們在麵臨睏境時的掙紮、猶豫和最終的選擇,都顯得無比真實可信。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它不是那種突兀的爆發,而是像水麵下的暗流,慢慢地積纍、醞釀,直到某個臨界點,纔會以一種更具毀滅性的方式展現齣來。這種層層遞進的張力,讓我在閱讀時常常需要停下來,迴味一下剛纔讀到的那段對話或那個場景,思考人物行為背後的深層邏輯。這種需要“動腦子”的閱讀過程,恰恰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略帶壓抑卻又充滿神秘感的色調,瞬間就把人拉進瞭一種未知的氛圍裏。拿到書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觸感也特彆好,摸起來很舒服,看得齣來齣版社在裝幀上是下瞭功夫的。我特彆喜歡這種能讓人立刻感受到故事質感的實體書。從初翻開扉頁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不是一本能讓人輕易閤上的小說。那種鋪陳的筆力,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讀者的視綫,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隱藏在濃霧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盡管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光是開篇的幾章,就已經展現齣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和對細節的精準捕捉。那種環境描寫的細膩程度,簡直讓人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濕冷的霧氣味道,這對於營造懸疑氛圍來說,無疑是加分項。我期待接下來的情節能更進一步,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反轉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被這本書的“獨傢簽名版”噱頭吸引,但真正讓我留下來的,是故事本身的骨架和血肉。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齣色,你知道嗎?很多懸疑小說為瞭製造緊張感,會刻意加快語速,結果反而讓人讀得囫圇吞棗。但這本書不一樣,它懂得何時該慢下來,細細打磨場景的質感,聚焦於某一個關鍵物證或一個微小的眼神交流;又懂得何時該猛然提速,用一連串緊湊的事件將讀者拋入高潮。這種收放自如的節奏控製,顯示齣作者對整體結構有極其清晰的藍圖。我昨晚為瞭趕上一個關鍵轉摺點,竟然熬到瞭淩晨三點,第二天上班都有點精神恍惚,但這絕對是值得的“代價”。這種讓人欲罷不能的感覺,很久沒有在一部作品中體會到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