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市.博物館

臺北.城市.博物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殷寶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座城市博物館,不僅僅隻是一座博物館而已,
而是能與城市共生,跟人們一起生活,訴說城市的生命史!
 
  為什麼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重要嗎?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一座城市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為建築學者殷寶寧對於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興建企圖,及其與城市關係應該或可以為何的辯證,以及博物館專業與城市研究專業間的對話等課題所展開的書寫與研究。
 
  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城市博物館為核心案例,從國際組織與專業論述為基礎,觀察與比較國際上不同城市博物館的個案研究,嘗試將「城市博物館」置放於都市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的實質環境層次來檢視,以期從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與建築美學、城市競爭力與文化行銷、以及博物館機構品牌形象等嚮度,思考都市文化治理與城市博物館的動態關係。
 
  臺北城市博物館興建計畫,從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倡議,歷經馬英九、郝龍斌與柯文哲,博物館尚未興建完成,政策依然存在。究竟何以從倡議、籌備、政策定案、著手進行,因著市長更替,整個政策流程完全翻盤,再度形同從零開始。迴望歷史,從1994年起算,至今28年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變遷軌跡,這座與城市共生,跟市民一起經歷每日城市生活,並期許緻力於朝嚮更好的城市未來推展的「城市博物館」,在臺北,究竟會以何種姿態誕生?值得我們更多的觀察、辯證與反思。
 
聯閤推薦
 
  於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研發長)
  王誌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彭俊亨(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元智大學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颱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寶寧
 
  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現職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長領域包含文化資產與博物館、建築與文化研究、性別研究等。
 
  曾任職於教育部,參與921震災校園重建工作;曾任職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真理大學,並陸續於淡江大學建築技術學係、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等教學單位擔任兼任師資。
 
  近年齣版專書包含:《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並主編專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
 
  與創設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建築改革社、現代建築學會、文化資產學會、颱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等民間專業社團。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現任颱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理事長,並為基隆太平山城藝棧主持人。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以城市作為博物館的想像/於國華
展現一幅城市博物館倡議的漫漫麯流/王誌弘
城市博物館的建構與省思/彭俊亨

第1章 序論
.城市博物館專業論述與發展軌跡
.本書的寫作架構

第2章 與世界共舞的博物館
.聯閤國組織與國際閤作氛圍
.城市作為一種生存方式

第3章 城市博物館歷史景觀
.以空間/環境為念的主題類型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的華麗轉身?
.與市民記憶斷裂的城市願景館敘事?
.從城市到地方:城市博物館的當代實踐

第4章 都市文化治理中臺北城市博物館建構歷程
.市民集體認同想像的建構:「臺北新故鄉」(1994-1998)
.以臺北學建構臺北城市博物館想像(1998-2006)

第5章 全球化中的臺北城市博物館
.如何想像一座沒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
.美學化的城市博物館聚落:城市行銷與創意產業
.結語:地景的銘刻性效果

第6章 著迷或魅惑?再訪臺北城市博物館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變身「臺北願景館」
.選舉來瞭?
.歹戲拖棚?

第7章 城市認同政治與博物館文化公共場域的建構
.城市迴望:以博物館為方法?
.誰需要認同?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圖書序言

序論(節錄)
 
前言
 
  從文化發展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可以說是全球的博物館世紀。觀察國際間幾座居領導地位的巨星博物館近年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以博物館作為引導都市發展、都市空間再生、城市競爭軟實力硬底子根基的現象全球皆然。從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計劃、倫敦泰德韆禧年計劃、巴黎羅浮宮的整建、北京故宮搭配2008年主辦奧運的大規模整建、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整建、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與現代美術館、雅典的衛城博物館擴增新建、埃及新亞歷山卓圖書館的新建落成、以及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等等,均有著相當規模的新建、增改或遷建計劃,說明這場文化戰爭的激烈盛況,藉由全球流動的時代特性,以「文化觀光」的力量吸引到訪遊客,既帶動全球產業結構往服務業發展,更直接促成來自不同歷史文化背景觀眾彼此的文化與美學感官交流經驗,博物館是交流的前哨站,營造足以打動跨文化造訪者的博物館經驗,為博物館加入全球文化戰局的具體錶徵。
 
  無獨有偶地,臺灣的城市與博物館領域也浮現某種類似的發展軌跡。例如臺北的大故宮計畫與故宮南院計畫;臺中市原本欲引入的古根漢分館、及隨後浮現但最終取消的臺灣塔與臺中城市博物館,臺北市的「城市博物館」計畫、國立臺灣博物館的「首都博物館園區」計畫等等。或者,是另一波值得密切關注的各縣市政府的美術館建構計劃:接近完工,即將啟用的新北美術館、持續籌備中的桃園美術館、以舊有文化中心改造的基隆美術館、意圖新建與倡議擘畫中的新竹縣美術館和澎湖縣美術館;舊建築改造擴建的宜蘭美術館與屏東美術館,大張旗鼓邀請國際競圖新建,與文化空間活化並行的臺南美術館,以及善用歷史建築改造的嘉義市美術館。
 
  但事實上,與之同時,這些博物館經驗的建構,也正是立足與鑲嵌於個別城市空間體驗中。換言之,以城市形象與文化經驗作為創造博物館文化資本的物質性基礎的同時,城市競爭亦同步開展著。
 
  對應於此,另一個博物館的文化發展趨勢是,對城市發展軌跡的展示與研究似乎引發新的興趣。特別是在歐洲,許多組織與博物館紛紛齣現,意圖以城市為度,來展示其過往歷史。例如義大利羅馬2005年召開的國際會議,邀請歐洲各國傢專業者,針對其城市歷史或城市博物館的齣現,進行瞭各個經驗個案的發展歷程與比較研究等麵嚮的討論。同年四月,莫斯科城市博物館(Moscow City Museum)舉辦的另一場專傢學者會議,則正式倡議成立瞭「國際城市博物館典藏與活動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lle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Museums of Cities, CAMOC),成為「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所屬,最年輕的專業委員會,此後逐年以「城市博物館」為主題,舉辦國際會議、發行刊物、齣版專書等等,就城市歷史的保存、展示、研究,及國際間各地區與城市博物館設置發展等專業課題,持續地進行討論與對話。
 
  全球化潮流中,各個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戰場上,博物館、城市風格、建築美學行銷等主題一直是論述焦點與競技的灘頭堡,「城市博物館」及其建築量體自然成為受關注的博物館類型。不論是採取大規模的新建工程,或是整建都市空間結構與原有景觀,這些硬體建設勢必均大幅改變城市景觀,故城市博物館引發的討論範疇,首先攸關博物館與都市環境的關係;其次則是關於城市的歷時性變遷樣態;第三則是博物館與當前整體社會的關係這三個層麵(Gorbacheva, 2006:50)。然而,為何需要城市博物館呢?或者,是「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這個發問指涉瞭兩個麵嚮:從觀眾的角度,身為城市市民(citizenship)的身分,是否感受到需要有一座匯集城市記憶、纍積城市歷史,以創造城市認同與主體構成的文化機構?另一方麵,以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的角度,城市地方政府(local state)如何看待「城市博物館」的作用?是城市行銷的利器?再現城市意象與風格的窗口?纍積與深化城市歷史論述?創造城市文化觀光的利基與資源?
 
  臺灣首次齣現較為明確的城市博物館命名,為臺北市長郝龍斌在2008年提齣的中程施政藍圖。之後,該市府團隊打算利用圓山地區舉辦花博後的部分基地,採取園區重新整編與區域景觀再造方案設置臺北城市博物館園區。臺中市自鬍誌強市長上任以來,持續採取國際競圖的名牌建築的模式行銷臺中:包含胎死腹中的古根漢博物館臺中分館案;歷經多次流標與預算追加終至完工,但改由中央接手的臺中歌劇院;2010年推齣水湳大宅門計劃的都市再開發計劃,其中包含引發高度爭議的臺灣塔。原本不具任何實質功能,純粹作為地標建築的臺灣塔,在各界質疑聲後,於2014年的市長選舉前,轉而提齣所謂的「塔博物館」(tower museum)與「城市博物館」的新定位,以期作為「臺中市的櫥窗、城市行銷與建設招商的平臺。」2014年底林佳龍齣任臺中市長之後,充滿爭議的臺灣塔案鏇即於2015年1月宣布停建,臺中城市博物館提案也就此消逝。但臺北市的城市博物館案則歷經各種峰迴路轉的政策樣態,迄今仍在發展的軌跡上持續行進著。

圖書試讀

與世界共舞的博物館
 
「博物館」這個詞語似乎總是與正嚮的意象和訊息符號相連結。究其根由,或許來自於這個實存(entity)自其誕生之初,即滿載瞭意涵著人類社會畢生緻力追求之美好、充盈、富足、探索、驚喜、藝術、精緻、追憶、想念與審美經驗。時至今日,當人們生活樣貌越趨多樣變化之際,博物館朝嚮更為專業分化發展實屬必然。其中,「城市博物館」或許可以說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最為緊密相依,並且具有高度在地差異性的主題博物館。「城市」是現代化都市生活與人類文化積纍最重要的產物,當我們以「博物館」機構作為帶動社會改變的節點,期許為人們當前的生活,好好保存過去留下來的共同資產,以成就更好的未來生活與願景之際,「城市博物館」為詮釋過去生活樣貌,想像與理解城市改變,及帶動改變作用之過程,建構未來永續美好生活的重要夥伴。
 
特別在全球化的時代,不論是城市品牌化與行銷,以文化和設計美學來引導都市的再生與發展,以及全球高度流動的文化觀光趨勢等等,這些力量共同作用下,「博物館」屢屢成為文化交流的吸睛與燦爛舞臺。為瞭迎接這些全球各處亮眼登場、豐富的文化樣貌,國際博物館協會下設置瞭以「城市博物館」為主題的專業委員會。博物館,這個專業且充滿能量的所在,是如何與世界共舞呢?
 
城市博物館委員會(CAMOC)的誕生
 
2005年, 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ICOM,以下書寫採用其簡稱ICOM)討論決定,應成立一個足以代錶關於城市的博物館(represent museums about cities)的國際組織。於是,ICOM的第三十個委員會成立瞭。這個縮寫為CAMOC的委員會,全稱為「國際城市博物館典藏與活動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llections and Activities of Museums of Cities, CAMOC)。CAMOC秘書長Ian Jones於介紹該組織成立的文件中撰文直指,這個新組織雖然算是相對年輕,但清楚認知到其使命在於,讓城市可以成為讓人類生活過得更好的地方。這個價值為其生存的核心理念,這個我們大多數人棲居之所,不論貧富,不論太平與戰亂,城市都是我們最偉大的創造物,新冠疫情(Covid 19)不會逆轉人類的城市化進程,聚居於城鎮以追求理想和更美好生活的原始動力,將繼續存在。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