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理論

跨界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史書美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知名學者史書美繼《反離散》之後最新力作
探索颱灣在地論述的跨界思維與實踐

  理論如何成為在地實踐?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其跨界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數十年來,比較文學傢史書美從颱灣和美國兩個語境齣發,關注這兩個語境有如維恩圖式般,有重疊也有分別的場域,更把這個場域,擴大到與世界史糾葛的大語境中,思考理論的各麵嚮,諸如:批判理論、認可機製、比較方法、剋裏奧化、跨國主義、(不)可通譯性、種族論述等。由於這個世界史的語境,已然是一個龐大的關係網,史書美汲汲發掘並批判這個關係網中,不同層次的權力關係與各種階序(如種族、殖民、性別、知識等)的運作,並以這樣的批判為基礎,進一步提齣有創意、符閤在地社會文化實況,又有一定程度普遍性的理論思維。其最終訴求,是反叛西方中心和殖民者中心的理論霸權,不僅擺脫知識殖民的迷障,更以創新思維超越這個迷障,對在地且跨界的理論有所建樹。史書美所創建的華語語係研究,也許可視為其理論思維的企圖,落實瞭跨界、跨層次、跨標度,卻同時堅持在地批判和多維批判,兩者相輔相成。這是一本對批判理論、女性主義、後殖民和定居殖民論述、比較文學、世界文學、以及華語語係研究感興趣讀者的必讀之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書美(Shu-mei Shih)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Irving & Jean Stone人文講座教授、比較文學係、亞洲語言文化係、亞美研究係閤聘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係榮譽講座教授。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美國加大首任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講座教授,美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等。華文著作包括《視覺與認同:華語語係呈現,錶述》、《反離散:華語語係研究論》,閤編《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和《颱灣理論關鍵詞》。

 

圖書目錄

廖朝陽序
作者自序 理論思維的跨界形成和在地實踐
謝誌
第一章 全球文學的認可機製
第二章 作為關係的比較研究
第三章 批判理論的剋裏奧化
第四章 立足颱灣的批判理論
第五章 女性主義的翻譯可能
第六章 弱勢族群的跨國主義
第七章 比較視野的種族論述
附錄 「跨界理論」座談會筆錄


 

圖書序言

作者序(節錄)
    
  這本論文集收入瞭我數年來有關文學和文化理論的論文,大部分原先以英文寫成,在美國和英國齣版,小部分原先由華文寫成,在臺灣齣版。因為希望這些論文有機會和華語語係各地區的讀者們交流,藉著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的「華人文化講座」的邀請,我把它們整理齣來,用華語做瞭四場演講,外加一場相關的和本地學者的座談會,並在此把全書七章收集成冊,呈現給讀者。雖然,每一章有它寫成當時特定的訴求和對話對象,這些論文也錶達瞭我一貫思維的某些共通性。第一,讀者們可以發現,我在理論方麵的思考,從來沒有背離實踐的前置性,所有立論都有所指,也就是說都是有話要說纔說,希望提供新的、有一定程度實用價值的理論概念。第二,我從來不以為批評本身就是目的。學術界有些學者,為瞭批評而批評,我認為是一個有問題的作法。因為沒有理論或論述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找到別人論述裡可以批評的地方非常容易,所以批評別人的著作隻為瞭錶現自己的批評能力多麼犀利,我認為是一種膚淺的、片麵的作法。況且,很多時候,這樣的批評常常立足於有意無意的誤讀和麯解,欠缺真正的批判精神和目的。學術界常有為瞭提高自己身價的、把對象稻草人化的批評,我認為不可取。我期許自己嚴肅的看待和處理對方的觀點,並同時建議一些新的或不同的想法以為糾正和抗衡。第三,筆者認為沒有理論建樹的批評是無用的。如果批評的目的,隻是錶示對對方的一些想法的不滿,那大多隻是浪費時間。沒有用的想法或概念,自然而然會被讀者們淘汰,也許並不值得我們去批評。實質的批評,即使是負麵的,仍然是一種給批評對象的恭維,因為,妳即使有不同的意見,對象值得批評而給予批評,仍然是一種對對方的重要性的認可。這個應該是對話的起頭,不是終結。批評必須要有實質性的內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建樹性。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提供對象理論缺失如何可以改進的進一步的思考,形成與對方真正的對話, 並把對話嚮前跨進一步。

  同時,這本論文集雖然題為《跨界理論》,這裡每一章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在地實踐,大部分在筆者熟悉的、既同時又相疊的兩個語境中產生——美國和颱灣——像一個維恩圖(venn diagram)一樣,有分別的語境和重疊的語境。更關鍵的是,這兩個語境又同時存在於世界這一個大語境中。由於美國和颱灣各自都不是孤立形成的,所以對我來說,理論思維在踏實的在地上齣發,必須同時注意這個在地的跨界性,以及在地和跨界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美國身為世界上文化和政經的大帝國,它的存在本身無疑同時是在地和跨界的,它在國外的帝國主義和在國內的定居殖民主義在在牽涉到世界所有的國傢和人。至於颱灣,我一嚮的做法是把颱灣看作是世界係統的一員,而不是一個孤立的島國,因此其思想層麵也需要如此看待,不應屈服於小國的偏見而認為在大世界的領域裡自己無足輕重。我一直堅持,颱灣研究應該放在世界的語境來進行,正是這個意思。颱灣和美國都是定居殖民地,兩個政體都剝奪瞭原住民的土地和主權而存在,卻以移民社會自居,代代的定居殖民者把自己描述成移民,取代瞭原住民變成瞭「本地人」,成為人口多數。「移民」在所有的定居殖民地,包括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紐西蘭等,事實上隻是定居殖民者的誤認和一種脫罪的自我認同。颱灣是這個世界性的定居殖民歷史過程的一元,不容忽視。如上所述,我所有的思考自然而然是從美國和颱灣這兩個分開卻相互交錯的語境中摺射齣的一個關係網中產生,而這個關係網又是世界性的,兩者因此都不可避免的參與世界歷史的進程和建構。在這個關係網中,我汲汲發掘並批判不同層次的權力關係和各種階序(如種族、殖民、階級、性別、知識等)的運作,以及以這樣的批判為基礎,進一步提齣希望有創意、符閤本地社會文化實況、又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的理論思維和概念性的東西,最終的訴求是反叛西方中心和殖民者中心的理論的霸權,不僅擺脫知識殖民的迷障,更以創新的思維超越這個迷障,對理論有所創思和建樹。

  因此,對筆者來說,理論從在地齣發但也同時是跨界思維,它的在地實踐同時也是跨界實踐。如果颱灣論述的跨界層麵,常常不被認可,被歸類於邊緣化的場地,那是來自世界格局當中由政經階序所主宰的認可機製(technologies of recognition)和認可政治 (politics of recognition)的運作而來。所謂的在地可大可小,並不代錶小的地域就缺乏意義。況且颱灣的麵積,比起加勒比海諸島國都大,也可以有像廖朝陽的序言和本書第二章處理的葛裏桑式的理論傢齣現。英格蘭本部比颱灣大大約三倍而已,但英國在世界史上舉足輕重,而那是因為它不光榮的全球殖民史。希臘也隻有大颱灣三倍左右,而希臘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一個國傢的大小,因此和其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必然有因果關係。

 

圖書試讀

近來,文學研究界在處理全球化問題時,大緻上企圖找齣當代文學以及全球化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糾纏關係。這樣的研究企圖,是要為一種嶄新的文學「感知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命名——在此的「結構」一詞,強調各地各種的文學整閤併入一個世界體係(world system);而「感知」一詞,顯示文學生產過程利用新的形式、新的風格、新的文類來呈現新的情感(affects)。文學的全球化其實早有前身——那就是「 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的觀念。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首先在一八二七年提倡瞭「世界文學」,後來「世界文學」的觀念又被人拾起。「世界文學」一詞具有歐洲本位主義的血統(Eurocentric origins),所以當下許多學者在重談「世界文學」舊調時,都至少在口頭上為「世界文學」漂白撇清;隻可惜,她/他們卻很少進而分析歐洲本位主義(Eurocentrism)所講究的尊卑次序(hierarchies)以及不平等狀態(asymmetries)。薩依德(Edward Said)在《東方主義》一書中特別評析瞭歌德——《東方主義》甚至是很多年前的舊書瞭——但是當今學者對於歐洲本位主義的批判卻不見得進步瞭多少,反而欲振乏力。彷彿學者在遇見歐洲本位主義時,隻需要錶示「我並沒有忽視歐洲本位主義喔」,就已經盡瞭道義,而不需要進一步做些什麼——彷彿學者對於歐洲本位主義根本無可奈何。在看待文學的全球化議題時,許多學者並沒有直接鑽研問題,而隻是嚮問題點頭示意而已;這種「反正我也看見歐洲本位主義瞭」的「認可」(recognition)動作,隻是迴避問題的方便手段;學者在亮齣這種虛張聲勢的警示手勢之後,好像就可以推開研究倫理的路障,安然踏上全球化的文學研究之路,嚮全球文學大步邁進。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