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

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文儀
圖書標籤:
  • 美食
  • 烹飪
  • 人文
  • 教育
  • 高中生
  • 理性
  • 感性
  • 生活
  • 廚房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以餐桌為教室的學習
也是一趟從手到口舌
從智性到心靈的自我發現之旅

  ★一本書適閤親子共讀、同做的飲食教科書
  ★餐桌就是教室,為新世代建立一間人文廚房
  ★讓料理與人生的記憶情感從教室裡開始傳承

  一場跨世代、跨學科領域、
  跨理性與感性邊界的,在餐桌上的對話

  黃文儀、黃惠貞兩位資深高中教師,有感現今高中生三餐上幾乎以外食為主,長此以往,再一個世代之後,「傢的味道」將為工業化食品取代,並因應一○八課綱的實施,在校內特色課程研發群組中,開設「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課程。

  在課堂上,有油鹽醬醋的直接對話,有刀鏟鍋瓢的正麵交鋒,亦有對於各種飲食文化的引導與討論。學生除瞭學會基本的料理方式,懂得如何為自己準備簡單的日常飲食,更進一步瞭解食物背後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傳承。

  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願望很小:就是想讓高中生能從容地進入廚房,自在地料理傢常滋味;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野心很大:端上餐桌的飲食可以開啟內觀自我與認識世界的窗口。—黃文儀

  我們相信「吃是一種公民行動」,希望學生能夠透過閱讀文字文本、影像資料、採訪、實作等方式理解日常飲食的來源,以及其中操作控製的自然力量與社會機製,並且能夠感知其中的自然環境現象、社會人文背景,瞭解日常生活背後運作的機製,從而建立己身生活的自主性。—黃惠貞

名人推薦

  高孟琳(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
  賴春錦(新北市立闆橋高級中學校長)
  專文推薦

  王浩一(作傢、主持人)林明進(作傢、退休教師)
  林煥周(桃園市立武陵高級中學校長)、陳靜宜(作傢)
  陳麗英(颱北市立天母國中校長)、張明文(新北市教育局局長)
  張玲瑜(作傢、教師)、莊智鈞(颱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劉月梅(荒野保護協會第八、九屆理事長)
  劉建隆(荒野保護協會第八、九屆秘書長)
  蔡珠兒(作傢)、劉書甫(作傢)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七屆理事長)、瞿筱葳(作傢)
  蘇紋雯(魚麗人文主題書店.魚麗共同廚房執行長)
  盛讚推薦!
  (以上推薦順序按照姓名筆畫排列)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這本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地描述其他主題,並力求自然流暢: --- 《星海孤航:探索宇宙深處的暗物質之謎》 導言:當我們仰望星空,我們看見的隻是冰山一角 自古以來,人類對頭頂那片浩瀚星空充滿瞭無盡的遐想與探求。我們藉助伽利略的望遠鏡,看見瞭木星的衛星;通過哈勃的鏡頭,我們捕捉到瞭遙遠星係的壯麗景象。然而,隨著觀測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個令人不安的科學事實浮齣水麵:我們所能“看見”的物質——恒星、行星、星雲,以及構成它們的一切可見粒子——僅占宇宙總質量和能量的不到5%。剩下的絕大部分,是橫亙在物理學與宇宙學麵前的巨大謎團:暗物質與暗能量。 《星海孤航:探索宇宙深處的暗物質之謎》並非一本科普入門讀物,它是一次深入前沿科學陣地的深度考察。本書聚焦於宇宙學中最激動人心也最令人睏惑的領域之一,旨在帶領讀者追隨頂尖科學傢的腳步,穿梭於理論模型的迷宮與實驗探測的尖端技術之間,試圖揭開那層籠罩在可見宇宙之外的神秘麵紗。 第一部分:宇宙的隱形骨架——暗物質的證據鏈 本書首先係統梳理瞭支持暗物質存在的無可辯駁的觀測證據。我們從20世紀初弗裏茨·茨威基在後發座星係團中的“質量虧損”之謎開始,詳細解析瞭暗物質如何成為解釋星係鏇轉麯綫異常的關鍵。星係外緣恒星的運動速度遠超基於可見物質計算齣的預期,這錶明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看不見的引力場在支撐著星係的穩定結構。 接著,我們將深入到宇宙學的宏觀尺度。本書詳盡探討瞭“引力透鏡”效應——光綫在經過大質量天體時發生彎麯的現象。通過分析星係團對背景光源的扭麯程度,科學傢能夠精確繪製齣暗物質在空間中的分布圖,這些“暗物質暈”正是星係形成和演化的基礎骨架。此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各嚮異性分析,也為早期宇宙的物質密度提供瞭至關重要的約束,並將暗物質的比例鎖定在驚人的27%左右。 第二部分:尋找幽靈粒子——實驗物理學的“不可能任務” 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如此顯著,但它似乎不與電磁力、強核力發生作用,這使得直接探測成為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全球範圍內的地下實驗室和空間望遠鏡,展示科學傢們為捕捉這些“幽靈粒子”所付齣的非凡努力。 我們將詳盡介紹三大主流探測路徑: 1. 直接探測(Direct Detection): 深入地球深處、屏蔽宇宙射綫乾擾的氙氣或鍺晶體探測器(如LUX-ZEPLIN項目)。讀者將瞭解到,這些實驗試圖捕捉一個罕見的事件——一個暗物質粒子(假定為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與普通原子核發生碰撞時産生的微弱閃光或熱信號。本書將剖析探測器設計的精度極限,以及如何從海量背景噪音中識彆齣真正的信號。 2. 間接探測(Indirect Detection): 考察高能物理現象,尋找暗物質湮滅或衰變産生的特徵性産物,如伽馬射綫、反物質(正電子、反質子)或中微子。我們將詳細分析費米伽馬射綫空間望遠鏡對銀河係中心及矮星係團的觀測結果,以及國際空間站上的AMS-02(阿爾法磁譜儀)對異常正電子流的持續追蹤。 3. 産生與對撞(Collider Production): 探討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粒子加速器中,能否通過高能粒子對撞“憑空”創造齣暗物質粒子。這裏的關鍵在於測量“缺失的能量”——當反應結束後,係統的總動量不平衡,暗示著某些不與探測器相互作用的物質離開瞭反應區域。 第三部分:理論前沿——猜想與模型的交鋒 麵對零星的實驗信號和巨大的理論缺口,理論物理學傢們提齣瞭形形色色的暗物質候選者。本書不僅限於主流的WIMPs模型,更將目光投嚮更具顛覆性的猜想。 我們將係統闡述: 超對稱粒子(SUSY): 如果自然界存在超對稱性,那麼每個已知粒子都有一個更重的“超伴侶”,其中最輕的超伴侶(LSP)可能是穩定的暗物質。 軸子(Axions): 作為解決強CP問題的理論副産品,極輕的軸子如果大量存在,也可能構成暗物質的整體質量。本書將介紹ADMX等專門針對軸子搜尋的磁場實驗。 原始黑洞(Primordial Black Holes): 探討在宇宙誕生之初形成的微小黑洞是否能作為一定比例的暗物質來源。 修正引力理論(MOND): 介紹那些試圖徹底放棄“暗物質粒子”概念,轉而修正牛頓和愛因斯坦引力定律在星係尺度上錶現的替代性方案,以及這些方案在解釋宇宙微波背景和星係團尺度觀測時遭遇的挑戰。 結語:通往下一代物理學的門票 《星海孤航》不僅僅是對現有知識的梳理,更是一次對未來科學疆域的展望。暗物質的謎團,是當前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交叉領域最核心的挑戰。解開它,不僅意味著我們需要新粒子,更可能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超越標準模型的物理學框架。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引導讀者理解這場跨越學科壁壘、耗資數十億美元的全球性探索,並思考:當我們最終捕獲到那看不見的物質時,我們將如何重寫宇宙的編年史?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文儀


  一位喜歡在廚房執鏟賦詩、舞刀弄文的高中國文老師。
  講桌前的之乎也者、儒道墨法,教育是專業的使命與責任;餐桌上的調味擺盤、五感享受,烹飪是把愈燒愈旺的火炬!
  熱愛藉由食物的氣味與溫度拉近彼此相遇時的距離。若說一個人的烹調是不足為外人道的享受;那麼眾人的歡宴便是在餐桌上分享交流的美好時光。
  在課堂上與高中生說文解字,在大自然走跳山林,在廚房裡激盪烹調創意,是我的君子三樂!

黃惠貞

  颱灣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國會助理、廣播電颱企劃師,學術專長是乏人問津的法律史。
  人生目標是吃喝玩樂,因為愛吃所以跨界為餐飲科學生寫教科書,因為愛玩所以考取瞭國際領隊證照。
  目前是歷史教育專業戶,把工作時間和所有耐心都用來跟高中生交陪。

 

圖書目錄

推薦序‧讓人眼睛一亮的精采錶現  ◎高孟琳
推薦序‧有滋有味的課堂風景  ◎賴春錦
自序‧烹調的滋味是傳承的記憶  ◎黃文儀
自序‧餐桌就是教室:為新世代建立一間人文廚房  ◎黃惠貞

第一章   季節的滋味
【黃文儀、黃惠貞老師的課前對話】
季節的滋味
春之味—蔥爆肉絲
夏之味—竹筍鹹粥
鞦之味—白柚雞肉溫沙拉
鼕之味—食辦桌

第二章   阿媽傢的滋味
【黃文儀、黃惠貞老師的課前對話】
阿媽傢的滋味
遙想母親的滋味—樹薯排骨湯
他者與自我的滋味—綠豆沙西米露
他鄉變故鄉的滋味—打拋豬
流離與認同的滋味—薑黃雞肉燉飯

第三章   貧窮的滋味
【黃文儀、黃惠貞老師的課前對話】
貧窮的滋味
兒時幸福的滋味—蜜番薯
汗水苦行的滋味—包飯糰
遊子鄉愁的滋味—蚵仔煎
飄洋過海的滋味—沙嗲肉串

第四章   新世代的滋味
【黃文儀、黃惠貞老師的課前對話】
新世代的滋味
追求幸福的滋味—蜜柚司康
剋服偏食的滋味—南瓜海鮮濃湯
健康慢食的滋味—番薯泥捲餅
青春甜蜜的滋味—珍珠奶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62405
  • 叢書係列:看世界的方法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讓人眼睛一亮的精采錶現
高孟琳(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


  課綱是中小學教師教學的依據,過去的課綱調整,多集中於教學內容的變更,除瞭要反應各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需要因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進行增刪,但因為內容多涉及各學科的專業知識,外界知悉不易。

  最近的一○八課綱修正,除瞭涉及升學製度的變革,引起各界關注和極大的討論之外,內容的改變也頗多爭議,也纔因此使得「課綱」為社會大眾矚目。但是,對教學現場而言,更大的衝擊反而是教學目標和方式的轉變。新課綱的變革中大幅減少必修時數,增加選修項目,諸如校訂必修、多元選修課程,授權予各校、個別教師,在議題教學的課綱框架中,自行規劃、設計適閤各該學校學生特質和需求的課程,讓授課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和方法上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新課綱施行已經數年,全國各地高中校園裡,有無數專業教師投入熱情和大量時間,設計齣各種類型的特色課程,讓高中教育更加多元、活潑。就個人在教師工會職位上觀察得知的,便有各種非常具創意的閱讀分析、地方學探究、採訪踏查、實務操作等等課程。甚而,本工會也主動搭起橋梁,串接或組建各種教師專業社群。高中教學愈見活潑有趣,學習方式也不再侷限於書本、補習或背誦。這確實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嚮。

  在此創作新課程的風潮下,新北市立闆橋高級中學的兩位黃老師,將對食物的愛好,結閤各自在語文、社會領域不同的教學專業,研發齣「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這門多元選修課,把研發的教材講義、課堂上學生的實作紀錄寫成專書,正是這股「創課風潮」下讓人眼睛一亮的精采錶現。

  這門旨在透過飲食延伸齣各項社會議題的課程,除瞭大量使用影音素材做為教材之外,還有烹飪實作、戶外實察以及每週踏實的分組討論。這門一學期兩學分的課程,實際上是由兩位老師協同教學,從自訂教學目標、蒐集素材、撰寫教材等基礎開始,真正把教室變成廚房和餐廳,指導學生從原料食材製作齣具有文化特色和價值的菜式,再從中討論齣文化意義和文學想像。

  可以想見兩位老師做足功課、費盡心思的過程有多麼的不容易。閱讀此書,除瞭讓人羨慕闆橋高中學生的幸運之外,也不免想要呼籲教育部應該在落實新課綱時,能夠投注更多經費,在法規上給予更大彈性,讓研發課程的教師們能夠降低基本授課時數,來支持教師們持續發展新課程以落實課綱精神,而不隻是徒然倚賴教師個人的教學熱情。

  本書的齣版可以證明高中教師的專業和教學量能不可小覷,也能鼓勵更多教師發揮專長,自行研發、設計課程。對一般社會大眾來說也有很大價值,讀者除瞭可以一窺現今高中校園的課堂風景之外,也可以從本書中習得飲食的相關知識,思考自身與飲食之間的關係。

  書中以季節、 阿媽傢、貧窮、新世代的滋味為題,分別論述食物和自然環境、傢族、社會發展以及世代差異之間的關係,並融入各項議題,凸顯齣「民以食為天」是學校教育不該迴避的問題。對於我輩在學期間無法習得的生活知識也極具補課的意義呢!

推薦序

有滋有味的課堂風景
賴春錦(新北市立闆橋高級中學校長)


  一○八課綱下的高中課程百花齊放,教師結閤興趣與專長,設計齣統閤生活與知識的多元課程,培養高中生多元的素養。闆橋高中的「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多元選修課,則結閤瞭閱聽討論與料理實作,讓課堂上的風景全然改觀。

  文儀和惠貞兩位老師,任教的科目分別是國文與歷史,但因著她們對於飲食的高度熱情與對文化的深度潛修,在一○八課綱開始後,便主動地開齣一門跨領域的多元選修課。

  文儀利用課餘時間進修專業烹飪,擁有中餐、西餐及麵包烘焙的丙級證照。平時在校常舉辦各類飲食文學講座,除瞭知識的分享,總是搭配相應的料理食單。記得二○二○年圖書館閱讀週的活動,文儀舉辦一場文學分享的「愛玲宴」,大傢品味代錶愛玲傳奇的饗宴時,也走入文學的時空。

  惠貞博學多聞,旅遊行跡遍及各國,也是一位美食傢,她對於各地飲食文化如數傢珍,尤其在飲食文化的新思維,具有豐富的見聞。她認為「餐桌就是教室」,透過對於飲食文化的認知與討論且動手實作,讓學生從生活實踐中體認飲食教育。

  兩位工作夥伴默契絕佳,惠貞建構齣課程主軸,兩人共同規劃課程內容,文儀負責每堂課程的料理實作,閤作無間。這是一門紮實豐富的選修課程,也是闆橋高中近年選課時秒殺的課程。

  每週四上午的兩堂課,自前置洗菜備料、文章或影片賞析討論再到掌鍋執鏟親自料理,學生開啟五感的學習饗宴,還能端上足以大快朵頤的美味料理,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期末的熟能生巧,建立他們對於廚事烹飪的自信,所以這門課總是獲得學生們的熱烈好評!期末的多元選修成果發錶,不管是代錶鼕季歲末的「辦桌」宴,還是在疫情時間設計齣給弱勢族群的愛心便當,都可以看齣這門課程的豐富內涵!

  做為本書的催生者之一,很榮幸能先睹為快引文推薦。飲食是日常的必要,也是庶民文化的呈現。然而現今生活步調的緊湊,學生三餐外食,嗜喝手搖飲的情況屢見不鮮,如果可以引領他們瞭解食物與土地和歲時的關係,教室即是各方風土的餐桌,飲食就不再隻是滿足口腹之欲的日常小事,所以這堂「高中生的人文廚房」多元選修課程別具意義。

  文儀和惠貞告訴我:「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願望很小:就是想讓高中生能在廚房裡遊刃有餘,自在地料理日常飲食,烹煮齣屬於自己的傢常味!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野心很大:端上餐桌的飲食可以開啟內觀自我與認識世界的窗口。」我期待這樣的課程以及這本書都能讓學生與讀者看到更寬廣深遠的飲食世界!更期待有更多跨領域的課程在高中開課,豐富學生的學習,更豐厚他們未來的生活。

自序

烹調的滋味是傳承的記憶
黃文儀


  童年的記憶中,幾幕深深烙印心中的影像都是外婆在烹調料理的身影:一刀刀刻著鼕瓜,填進各味的食材,蓋上鼕瓜蓋時仍不忘鏤上條紋圖案。兒時的我,看得目不轉睛,眼巴巴地望著這鍋鼕瓜盅終於可以端上桌,掀開瓜蓋,眾人歡呼享用,這是幻化食材美味以及凝聚傢人情感的儀式。

  後來外婆病瞭,詭譎的病況煎熬瞭她好幾年,但她仍不時以拿手的食物來撫慰傢人。我國小即將畢業時,老師以一傢一菜的方式在班上舉辦瞭謝師宴,母親召來外婆坐鎮在自傢廚房,煮起大鍋的肉羹和炒米粉,左鄰右捨聞香後也過來幫忙,孱弱的她依舊是指揮若定的大將,調配各方助手從容料理。一鍋鍋的米粉和肉羹就從自傢廚房沿著小巷道,進瞭學校後門再端上教室的課桌,那幕外婆指導母親忙碌的畫麵,那股沿街四處飄散的香氣,那些師長和同學吃得眉開眼笑、讚不絕口的印象,至今仍歷歷在目!許多童年往事都已淺淺淡淡地如潮水刷過的足跡,唯獨這幾幕鐫刻心版的樂麯,在人生故事的留聲機裡款款流瀉……。

  食物的滋味所串起的美好人情是外婆傳承給我的傢族記憶。國二時,久病的外婆還是離我們而去瞭,但與烹調料理交疊的記憶迄今還是在我傢的餐桌上傳承著:憑著幾分熱情與戇膽,還有親朋好友學生們從白老鼠階段當成瞭固定的食客,由著我在廚房裡恣意揮灑、舞刀弄鏟,從戰戰兢兢的不成氣候到如今也算能從容以對、談笑用兵。在傢中辦過無數場的傢宴,有三五好友的溫馨聚餐,有幾個傢庭連隔日便當都帶來裝盛的歡樂飲宴,甚至還有三、  四十人的流水席,眾人或坐或站,圍著滿桌菜餚,熱鬧喧騰,一樣吃得腆腹而歸。

  好友曾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來形容寒捨的餐桌。我當然沒有孔北海的纔情器識,也承擔不起這般盛讚。但對於烹調料理總能樂此不疲,其真摯款客之情,應如〈勞山道士〉裡的樽中之酒—「往復挹注,竟不少減」啊!在自傢餐桌上分享交流的也不隻是一道道料理,更有溫厚飽滿的人情,在飄香的菜餚裡有我們相識相知的迴憶,在引觴滿酌中有你我閱歷人生的苦澀與迴甘。

  不管是在自傢廚房裡的閉門造車還是齣外拜師學藝,中西式料理,我都想不斷地精益求精,烹調的熱情不減反增。日積月纍下來,有瞭幾批固定的食客班底,還有緣起不滅下的有情餐聚。從廚房到餐桌,外婆與我的身影似乎已然交疊,我們都樂於煮食、樂於分享、樂於傳承。

  與我同一辦公室的同事惠貞,是美食的同好,在飲食文化上頗有研究,喜歡旅遊的她吃遍各地,不吝與我分享各地飲食文化的觀察。喜歡奇思妙想的她常靈光乍現地齣點子,對烹調有熱情的我會想方設法地具體實踐。我們無心插柳地在校內辦過一場場有吃有聊的飲食文化講座。例如有一迴,她遠遊波蘭賦歸,送給我的一包酸湯即食包,後來竟意外地辦瞭一場關於波蘭菜的飲食講座,歐嬤麵包店的農夫麵包盛裝著波蘭酸湯便是那場講座的亮點。所以我們一聊起食物總是滔滔不絕、話題不斷。

  在交流想法的過程,我們對現在高中生的三餐飲食上幾乎是以外食為主,傢長們忙於營生工作,傢裡多半是空盤冷竈感到不勝唏噓。約莫四年前,她就提議我倆一起開設飲食文化的多元選修,讓學生學會基本的料理方式,懂得如何為自己準備簡單的日常飲食,並進而瞭解食物的背後是有深厚的知識背景與文化傳承。這樣的發想經過瞭幾年的醞釀,在去年終於因緣具足地開張瞭,課程名稱是我們都喜歡的「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

  從廚房到餐桌,在緊湊的步調與外食普及的生活中,已成為快要消失的畫麵,更遑論在季節的流轉裡品味著時著食的在地佳餚,感受歲時風土的滋味!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願望很小:就是想讓高中生能從容地進入廚房,自在地料理傢常滋味;高中生的人文廚房,野心很大:端上餐桌的飲食可以開啟內觀自我與認識世界的窗口。不管可以達到多少的預期目標,我們的廚房教室就此開張瞭!

  是的!廚房就是我們的教室!有油鹽醬醋的直接對話,有刀鏟鍋瓢的正麵交鋒,亦有對於各種飲食文化的引導與討論,我們帶著學生們走入生活化的教室裡,我們兩位校園的沙場老馬也從國文與歷史的課堂進入更真槍實彈的實境教學裡!

自序

餐桌就是教室:為新世代建立一間人文廚房
黃惠貞


  我是一個被阿媽餵養長大的孩子。印象中,除瞭喜宴之外,十歲以前很少有外食的經驗,我的兩位阿媽手藝不算高超,她們所做的就是在市場採買新鮮的食材,用她們所知的傢常手法讓我們吃得飽、吃得健康。

  我的黃傢阿媽很重視節慶食物:清明的春捲餅、夏至的蒲仔麵(嘗新)、端午節的粽子、中鞦節的「米粉芋」(祈禱子孫都有好頭路)、鼕至補鼕的龍眼乾甜米糕(相信可以治療小兒夜尿)、過年的炸年糕,還有逢年過節祭祀拜地基主一定要用的滷雞腿(通常是做為金孫的弟弟專屬的)。幼年的我,很早就知道不同的日子有不同的食物,食物標誌著生活的滋味,不隻是味覺的,還有季節與歲月的。

  而我的吳傢阿媽非常偏食,她隻愛甜食和任何很純粹的食物,我還記得她瞞著媽媽為我們偷偷做的蜜番薯,以及非常「厚工」得花上三天準備的竹筍湯。蜜番薯隻用砂糖、麥芽糖和很賤價的小條番薯,在大鍋中糖被熬成蜜汁,小番薯在大鍋中翻滾,冒齣的蒸氣中有焦香甜蜜的氣味。阿媽的竹筍湯更是一絕,盛夏時節揀選天清日豔的日子,阿媽會將煮湯的鍋子一一刷洗乾淨,一絲油垢都不得殘留,亮晃晃的金屬鍋在豔陽下曬得熱騰騰,金屬味盡去之後,隔日清晨上市場買來剛剛挖齣土的帶殼綠竹筍,立刻洗淨泥土後切塊下鍋滾煮。隻有清水、綠竹筍(長大後我纔知道那是颱灣特有的烏腳綠竹筍)以及調味的鹽,筍湯清清如水,下午放學迴傢,打開冰箱,鮮美的筍湯就是最解渴消暑的飲料。後來,我纔知道那是我對鮮味深刻著迷的最初源頭。

  食物不隻是味覺和嗅覺感受的加總,它還和記憶以及其他有關。

  我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與食物有關的記憶,青少年們覺得不可思議:「哪有那麼複雜?」「就是吃而已啊!」仔細觀察他們的飲食,近年來午餐來自自傢便當的小孩愈來愈少,蒸飯箱的需求從每班一個變成一個樓層一個就夠用。儘管自小吃學校裡的「營養午餐」,但是高中生們的日常三餐,早餐是美而美的漢堡配冰奶茶,午餐是學校閤作社的便當,晚餐在趕往補習班前買一份加熱滷味就是一餐。校慶園遊會、運動會可以叫外賣時,炸雞、披薩、漢堡是他們的最愛,洋芋片是學校閤作社最長銷的熱賣零食。

  工業革命之後,為瞭配閤工廠運作(而學校則模擬工廠的規格化),現代人被規範成一天固定吃三餐的勞動者。為瞭增加效率,必須齣門上學、工作的人隻能將製作吃食的工作外包,由小吃業者、餐廳,乃至於中央廚房代行,多數以工業化食品維生。

  這樣的飲食方式使人拋棄瞭在自然裡,從泥土中生產、發現食物的動物本能,也拋棄瞭祖先在歷史演變、與土地互動當中發展齣來的烹飪文化。長此以往,再一個世代之後,「傢的味道」將為工業化食品取代,做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很難不認為這是一種遺憾。

  再者,颱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認為日常生活的操持和實作是不重要的,教育應該要注重抽象的知識和道德,透過紙筆測驗的考試篩選機製,考高分、上好學校、取得高大上工作、賺大錢。然後,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乃至於育樂全部用錢解決就可以瞭,有錢就會有健康、有快樂。我們不認為自己掌握衣食住行等生活能力是獨立人格的根本。

  為瞭解決焦慮,我在二○一三至二○一五年間,連續三個學期開設的每週一學分的自由選修課(沒有實作部分),課程名稱「與美味相遇」取自法國米其林星級名廚亞藍‧杜卡斯(Alain Ducasse)的飲食文化著作《Rencontres savoureuses》的中文譯名,由於沒有相關設備無法進行實作,課程流於紙上談兵。甚至,部分學生認為,課堂上提到的諸多飲食觀點隻是批評現狀,未必有可行的做法。

  但是,其中一次與外籍學生「認識颱灣飲食」文化課程結閤的段落,舉行過兩次實作課程,在有限的設備器材中,透過討論決定具有文化意義的菜色,並進行分組實作的課程中,學生發揮創意和動手操作卻能達到原先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促使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接下來,在二○一六、  二○一七年,為因應一○八課綱的實施,在校內特色課程研發群組中,與校內國文科夥伴文儀共同設計發想,修正補充內容成為「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課程。

  二○一七年下學期,結閤本校語文資優班的專題課程,由我個人先開設為每週兩小時、包含講述與實作的跨科閤作的課程,但因為我個人廚藝不佳的緣故,烹飪實作的部分並不到位,但優秀的學生倒是產齣瞭不錯的小論文。到二○二○年,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再與文儀一同閤作,結閤我倆的學科專長,課名訂為「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高中生的人文廚房」。在分工上,形成由我主司理論講述、文儀主司烹飪實作的多元選修課程,以上下學期不同且具季節性的食材,搭配飲食文學和飲食教育文本的閱讀理解,以及詮釋食材的烹飪實作進行課程。這本書的形成就是這一年課程實踐的結果,是我們的教材和課堂風景的總集。

  做為中學教師,我們經常自詡為學術研究與生活應備常識之間的翻譯者,是父母親與青少年世代差異的協調者。同為愛好食物且又是文學和史學不同領域的學習者,我們自身也經常對話、互相取經、激盪腦力。因此,我們希望這本書的寫作可以是(或者促成)一場跨世代、跨學科領域、跨理性與感性邊界的在餐桌上的對話。

  本書的內容有以下四部分:

  一、「季節的滋味」用來說明華夏傳統與西方近代交流的曆法變遷、溫帶的節氣觀在颱灣的適用,以及飲食和環境保護結閤的新人文主義觀點。

  二、「阿媽傢的滋味」用來說明颱灣漢人的飲食傳統,和近年來因新住民而帶來的與東南亞的互動與交流。

  三、「貧窮的滋味」用來說明過往颱灣常民飲食傳統的形成,在戰爭、經濟匱乏的情況中,艱睏求生也能追求幸福,以及上層階層飲食文化如何下滲於大眾社會的全球史視野。

  四、「新世代的滋味」用來說明在西方科技影響的現代化趨勢下,颱灣的飲食文化如何受到工業化飲食的影響,並探索未來可能的因應之道。

  我們相信「吃是一種公民行動」,希望學生能夠透過閱讀文字文本、影像資料、採訪、實作等方式理解日常飲食的來源,以及其中操作控製的自然力量與社會機製,並且能夠感知其中的自然環境現象、社會人文背景,瞭解日常生活背後運作的機製,從而建立己身生活的自主性。同時,也有能力追溯食材、烹飪方法、飲食習慣等等的地理環境、文化歷史的背景,透過食物中追尋己身的文化,產生認同,對生產食物的人物、土地產生責任感,並能區別工業化之下各種便利性機製必須付齣的物質成本與文化代價,從而更能夠認識現今我們所存在的世界。

  這是以餐桌為教室的學習,也是一條從手到口舌、從大腦到心靈的自我發現之旅。我們期許本書成為適閤親子共讀、同做的飲食教科書。當然,不同文化、階級、性別背景的傢長肯定還有很多可以補充的,正如法國名廚亞藍‧杜卡斯所說:「烹調的創作就如同所有的藝術,是一場發現之旅,其中包含穿越時空的邂逅,對抗遺忘的故事。」但是,這場邂逅也誕生於不同文化和認同的交錯。

  於是,一場奔嚮眾多目的的旅程因而展開。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偏嚮理論分析的書籍,但實際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行動指南”。作者不僅闡述瞭“是什麼”和“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引導我們思考“該怎麼辦”。它鼓勵讀者從自身齣發,從小處著手,去實踐那些宏大的理念。書中的一些觀點,尤其是關於如何在一個日益符號化、扁平化的世界中保持個體的真實性和深度思考的論述,對我觸動極大。它沒有給我們開齣包治百病的藥方,但它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視角,一種堅守自我價值的勇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選擇題和價值判斷題,都有瞭更清晰的內在標準來衡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更深入到對生命態度的塑造,它激勵著我們去成為一個更具思辨能力、更富有人文情懷的現代人,這種對個體成長的推動力,是任何一本純粹的知識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敘事的節奏感和語言的韻律。讀起來非常流暢,完全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的晦澀和枯燥。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緒和感官體驗,並將它們精準地用文字捕捉下來。比如,書中描述某種味道或某種光影變化時的用詞,極其考究,精準到讓人仿佛能通過文字“嘗到”或“看到”一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通感”在文學中的極緻運用吧。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保持文學美感的同時,絲毫沒有犧牲內容的深度。它探討的問題雖然宏大,但落腳點總是在個體經驗之上,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時,能夠非常自然地將自己的生命體驗投射進去。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綫性推進的,更像是一個由無數閃光點構成的星圖,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隨意探索,無論從哪一點切入,都能獲得獨特的領悟。對於文字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盛宴,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更細膩的筆觸去描摹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復雜世界。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久違的閱讀上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自於內容上的充實和精神上的愉悅感並存。它在處理嚴肅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優雅的態度,非常值得稱道。作者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道理,不會用冗長和重復來堆砌篇幅,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言之有物。我尤其欣賞它在保持嚴肅性之餘,還滲透著一股恰到好處的幽默感和自嘲精神,這使得閱讀過程輕鬆而不失格調。這種平衡把握得極好,讓我在思考沉重議題時,也不會感到過於壓抑。它更像是一位博學又風趣的長者,坐在你身邊,用最清晰易懂的方式,為你剖析這個世界的復雜性,讓你在感到被啓迪的同時,也充滿瞭被理解的溫暖。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也很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對讀者體驗的細緻關懷,也從側麵反映瞭作者對作品整體呈現的重視程度。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那種簡約中透露齣一種生活氣息的質感,讓我忍不住想翻開看看。一拿到手,我就被它文字的密度和思想的深度所吸引。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能夠將一些宏大的哲學思考,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中去,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它不像傳統的人文社科讀物那樣高高在上,而是非常接地氣,每一個章節的引子都充滿瞭生活場景的畫麵感。我特彆喜歡它對於某些特定概念的拆解方式,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你在跟隨作者的思緒前行時,不會感到迷失。而且,書中的案例選擇非常具有代錶性,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現代社會的影子,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廣闊的視野。讀完一部分,我常常會放下書本,陷入沉思,思考自己對某些事物的固有看法是否需要修正。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持續的智力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滋養,它真正做到瞭在“悅讀”中完成“思辨”的艱難過程,非常適閤那些渴望在快節奏生活中尋求慢思考的讀者。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標題對我有著緻命的吸引力,它承諾瞭一種跨越學科壁壘的對話,而實際內容完全兌現瞭這份承諾。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進行人文探討時,毫不避諱地引入瞭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知識體係作為支撐,構建瞭一個非常立體且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不像某些跨學科書籍那樣生搬硬套,而是讓各種知識點如同有機體一樣自然融閤,互相激發。例如,當它討論某種社會現象時,會引入社會學理論,但緊接著又會用心理學原理進行微觀剖析,最後再迴歸到哲學層麵的追問,這種復閤式的分析路徑,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對立的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超越二元對立的更高視角,引導讀者超越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這本書不是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健的思維工具箱,教會我們如何批判性地看待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並形成自己有根有據的獨立見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