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閒識得東風面: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

等閒識得東風面: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震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亚当·斯密
  • 孔子
  • 中西比较
  • 思想史
  • 古典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台灣大學校長、經濟學家孫震最新力作,
  剖析孔子與亞當.史密斯的政治經濟思想,
  為世界擘劃永續發展的未來!

  現代西方思想重視利益,主張追求自己的財富和權利。我國儒家思想重視倫理,強調做人的責任和義務。唯有讓倫理在利益前面,責任在權利前面,世界才會有和平與永續發展。這就是我在本書中要說的故事。——孫震

  過去兩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為現代社會帶來經濟成長、科技進步,卻也為人類帶來日益嚴重的社會與自然災難。

  正如亞當.史密斯所說,人的利己之心強烈,利他之心薄弱。
  孔子也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欲追求自利而不對其他個人、社會與環境造成傷害,需要外部的節制。
  唯有引進孔子的思想,才能挽救世界當前的危機。

  「等閒識得東風面」引自南宋儒學中興大師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東風是春天的風,比喻孔子的思想。和煦的春風吹過,百花齊放,萬物欣欣向榮。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智者之径:跨越东西方智慧的对话》的虚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力求详细、深入,且不包含您原书的任何内容。 《智者之径:跨越东西方智慧的对话》 作者: [此处留空,以保持中立] 出版社: [此处留空]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在思想的迷宫中寻觅永恒的真理 《智者之径:跨越东西方智慧的对话》是一部深刻而雄心勃勃的著作,它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跨越千年、横跨大陆的思想之旅。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哲学史梳理,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核心问题的深度剖析与融合。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精心构建了一个对话的舞台,邀请古希腊的哲学家、印度的吠陀智者、波斯的先知以及中国古代的思想巨匠们,让他们在现代的语境下,就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辩论。 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三个宏大范畴:个体的完善、社会的构建,以及对宇宙秩序的认知。 作者认为,尽管不同文明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迥异,但在探寻“何为良善生活”的道路上,存在着惊人的共鸣与关键性的互补。 第一部:自我的雕琢与伦理的基石 本书伊始,作者将目光投向个体精神的构建。在这一部分,我们追溯了斯多葛学派的“沉静之道”——如何通过理性控制情感,在变幻无常的世界中保持内在的平静。作者对比了这种内求的哲学与东方“正念”的实践,探讨了两者在培养自律、抵御外界干扰上的异同。 随后,视角转向了关于“德性”的讨论。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被置于一个关键位置,作者深入剖析了从“现象”走向“理念”的认知旅程,并将其与佛教中“觉悟”的层次进行对比。这种比较并非简单地进行一一对应,而是旨在揭示不同文化如何定义和追求最高的道德标准。例如,古希腊对“正义”的理性探究,与印度教中“达摩”(Dharma)所蕴含的职责与秩序的观念,如何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产生了不同的侧重点。 作者特别关注了“痛苦的意义”这一永恒主题。他引入了古希腊悲剧的视角,探讨人类面对命运时的勇气与尊严;同时,也将这种思考与早期印度教对“业力”(Karma)的解释进行碰撞。这不仅是对痛苦的哲学性解读,更是对如何将苦难转化为成长的实践指南。 第二部:社群的秩序与治理的艺术 从个体转向群体,本书深入探讨了理想社会形态的蓝图。作者细致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分析了其对公民参与和法律至上原则的强调。他对比了这种以城邦为中心的社会模型,与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哲学。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分析了“权力”与“道德”的关系。他引述了早期中国思想家对于“德治”的论述,强调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根本。这与西方早期关于“君权神授”或“契约论”的讨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书中探讨了,当个体利益与集体福祉发生冲突时,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如何提供解决方案的——是倾向于维护普遍的、理性的法律体系,还是更侧重于通过血缘、宗法和教化来实现和谐? 此外,本书还对经济伦理进行了探讨。虽然不涉及现代经济学的具体模型,但作者考察了早期文明中关于财富的分配、劳动的价值以及商业活动的道德边界的讨论。例如,早期波斯帝国对贸易路线的管理智慧,如何与地中海沿岸城邦的商业精神相融合,共同构建了早期的全球化雏形。 第三部:天人合一与宇宙的终极关怀 旅程的高潮在于对宇宙观和形而上学的探索。作者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对“道”(Tao)和“逻各斯”(Logos)的比较研究。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代表了人类试图把握宇宙运行规律的最高尝试。 书中详细剖析了古希腊哲学家对“本源”的追问——从泰勒斯的“水”到赫拉克利特的“变动”,再到巴门尼德的“存在”。随后,作者巧妙地将其置于印度吠陀哲学中关于“梵”(Brahman)与“我”(Atman)的统一论之下。这种对比旨在揭示:人类是倾向于在不断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法则”(Logos),还是倾向于在万物归一的“整体”(梵)中寻找意义? 更进一步,作者探讨了“时间”与“永恒”的概念。东方哲学中循环往复的时间观,与西方(尤其是受犹太-基督教影响的线性时间观)的巨大差异,如何影响了人类对历史的叙事和对未来的规划。书中也触及了神秘主义的维度,例如苏菲派对“合一”的追求,与道家“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之间的微妙联系。 结语:走向综合的智慧 《智者之径》的最终目标并非宣扬某一种思想体系的优越性,而是展示人类思想的共同遗产。作者以严谨的分析和富有激情的论述,论证了真正的智慧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文化之中,而是在不同文明的交锋、误解与融合中不断被丰富和强化的。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文明、哲学思辨和跨文化交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仅能拓宽读者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一套强大的认知工具,帮助我们在日益碎片化的现代世界中,重新定位自我,构建一个更具深度、更有韧性的精神世界。这是一次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深情回望与开拓性探索。 --- (本书特色): 跨界深度融合: 罕见地将古希腊、古印度、波斯和早期中国哲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的结构性对比。 问题驱动: 围绕个体、社会和宇宙三大核心问题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兼顾思辨与实践: 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挖掘不同思想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 语言典雅,叙事引人入胜: 采用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将枯燥的哲学探讨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盛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震


  孫震教授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從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主修經濟學,副修社會學。

  現任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台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歷任台大經濟系教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台大校長、國防部長、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中國經濟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群我倫理促進會理事長、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早期的著作以經濟學為主,2000年以來從企業倫理轉入儒學領域。近年研究的方向為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意義,及其對世界發展可能的貢獻。
 

图书目录

黃序
自序

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
一、孔子的時代
二、孔子的家世與成長
三、孔子的思想:從理想人生到理想社會
四、孔子的公職生涯與周遊列國
五、孔子的教育事業
六、孔子的晚年歲月

第二章 亞當.史密斯——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
一、生平
二、道德情操論
三、重商主義
四、國富論
五、不識廬山真面目

第三章 當亞當.史密斯遇見孔子——中華文化、世界和平與永續發展
一、中國海上事業的盛衰
二、大航海時代的探索與暴行
三、從重商主義到現代經濟成長
四、中國興起與美國的對華政策
五、中華文化的當代使命

第四章 我們曾經輝煌——蔣經國主政時期台灣的經濟發展
一、美元貶值與物價膨脹
二、十項重要建設與經濟自由化
三、兩個半英雄和東亞四小龍
四、科技產業發展與人才的培養與延攬
五、海外華人的祖國

第五章 李國鼎第六倫在台灣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變遷與倫理演變
一、生平簡介
二、第六倫的倡議與爭論
三、群我倫理運動與社會信任調查
四、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54382
  • 叢書系列:社會人文
  • 規格:軟精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著作的问世,无疑为当代思想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巧妙地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位巨人——亚当·斯密与孔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折服。每翻开一页,都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场,两位智者正襟危坐,探讨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秩序、繁荣与道德的基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没有陷入简单地将两者对等比较的窠臼,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想深处那些异中之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善治”的独特诠释。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理论和伦理规范,思考在后全球化时代,我们究竟应该继承哪种精神遗产,又该如何调和效率与公正的矛盾。那种读完后豁然开朗,却又留下无尽回味的体验,是极少数严肃学术作品才能带给读者的深刻震撼。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合璧”式的解读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怀疑,毕竟,将十七八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圣人放在一起论证,稍有不慎便会沦为猎奇或牵强附会。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疑虑烟消云散。作者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如同精密的钟表构造。他没有回避两者思想体系间的巨大张力,反而以高超的技巧,将这种张力转化为推动论述前进的内在动力。书中对于“人性的观察”一节尤其精彩,斯密关注的“同情心”与孔子强调的“仁爱”如何在商业伦理与社会契约的构建中找到了交汇点,这简直是对现代资本主义伦理困境的一次强力回溯。对于一个长期浸淫于古典文献和当代经济学理论的读者而言,这种深层次的交叉印证,无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工具箱,去解构我们这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

评分

此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学术比较范畴,它深刻地触及了当代社会最迫切的“意义危机”。在消费主义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效率视为唯一的价值尺度,而对那些关乎“何以为人”的追问置若罔闻。作者通过重拾两位古圣的智慧,温和却坚定地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在追求财富增长的同时,不忘培育支撑社群的道德土壤。阅读体验上,它像是一剂清醒剂,将我从日常琐碎的功利计算中拉扯出来,重新仰望那片关乎人类长远福祉的星空。书中引用史实的考证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都极为审慎,让人感受到作者多年积累的深厚功力,绝非一时兴起之作。

评分

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极高的“可读性”与思想的“深水区”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感到枯燥,对古籍研读又缺乏耐心,但他们一接触到这本书的某个观点,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作者没有使用那些让人望而却步的术语迷阵,而是用流畅、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宏大的哲学命题化解为可以被当下环境理解的叙事。例如,书中对于“利己”与“利他”的边界模糊处理,既尊重了斯密理论的基石,又赋予了孔子思想以新的现代阐释空间。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的声部(经济、伦理、政治)和谐共鸣,最终奏响了一曲关于“理想社会构造”的宏大乐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参与者”这个问题,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佳,既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又不失大众普及的亲和力。它绝非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腔”作品。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斯密的《国富论》的市集喧嚣和孔子的《论语》的静谧学堂之间。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礼”与“看不见的手”的对比分析,那种将无形约束与内在激励进行精妙对接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迫使我们思考:一个高效的经济体,其“自发秩序”是否必须建立在某种共享的、非强制性的道德框架之上?读完后,我立即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另一本关于制度经济学的专著,相比之下,这本书在文化维度的挖掘上,更具穿透性和操作性。它给予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更深刻的问题意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