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

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Walis Nokan
图书标签:
  • 传统表演艺术
  • 人间国宝
  • 艺人访谈
  • 文化遗产
  • 日本文化
  • 表演艺术
  • 口述历史
  • 艺术传承
  • 文化人物
  • 传统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好讀的人間國寶
  30位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用生命演繹臺灣
  以畢生心意妝點島嶼的面貌


  「人間國寶」是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他們是臺灣文化的守護者,更是創造者,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與突破,在地方與國際之間建立連結與交流,傾力將臺灣的美好呈現在每一場演出。

  在臺灣,「人間國寶」即是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和「重要傳統工藝」的保存者。如果說來自民間的國寶藝師是最貼近土地的藝術創作者,那麼《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及《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或許是親近「人間國寶」最好的讀本。

  為了提供國人以不一樣的視角認識「人間國寶」,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於2022年啟動《重要傳統藝術專書》編撰計畫,內容為2009年以來文化部(時為文建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登錄認定的40項重要傳統藝術59位保存者,期待以輕鬆、動人的風格呈現傳統藝術的生活面向,從保存者的生命故事出發,藉以吸引國人一探功力深厚技藝卓絕的國寶藝師。

  為此,文資局邀請臺灣當代知名作家訪問藝師、提筆為文,從前輩的李豐楙、廖輝英、陳銘磻、心岱、李昂、林文義、周芬伶、林央敏、方梓、廖振富、Walis Nokan、楊翠,到中壯代的鍾永豐、凌煙、鍾文音、邱祖胤、利格拉樂.阿、陳雪、葉淳之、甘耀明、乜寇.索克魯曼、李志銘,再到年輕耀眼的賴鈺婷、馬翊航、張郅忻、劉崇鳳、姜泰宇(敷米漿)、連明偉、潘家欣、崔舜華、楊富閔、蔣亞妮、吳曉樂、隱匿等,34位作家之中有的寫作超過半世紀,有的榮獲百萬文學大獎,共同之處在於每一位都關注傳統藝術,或曾義無反顧投身其中,或與藝師相互熟識,又或有同鄉之誼。

  在作家充滿情感的筆鋒下,人間國寶的內心世界與人生經歷點滴化成書頁。藝師創作或演出,令我們得以欣賞精采的作品,而作家描述他們近距離接觸的藝師,則開了一條指向「人間國寶」的路,讓國人可以在紙端閱讀藝師親近「國寶」。

  《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是一部融合重要傳統工藝與文學書寫的「作品」,期待這項為推廣重要傳統藝術及其保存者的跨界嘗試,能夠獲得國人青睞,開卷展讀如見國寶其人,更殷盼傳統藝術漸漸進入日常,融為生活的一部分。

 
《時光織錦:百年工藝傳承的無聲史詩》 書籍簡介 這是一部深入探究當代社會中,那些默默堅守著古老技藝、如同活化石般存在的匠人羣像的深度紀實文學。本書的筆觸並未聚焦於舞台上的華麗表演,而是轉向了那些在時光長河中,以雙手和生命雕琢歲月痕跡的「手藝人」——他們是陶藝家、木雕師、傳統織染工匠、古籍修復師,以及少數仍堅持使用失傳樂器製作樂器的工匠。 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篇章,如同四條交織的經緯線,共同編織出一幅關於「堅持」、「失落」與「重生」的宏大圖景。 --- 第一部:爐火與泥土的對話——物質文明的守護者 本篇聚焦於與土地、礦物、自然材料緊密相連的工藝師。他們的工作往往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他們的作品不僅是物品,更是特定地域文化和氣候的結晶。 陶藝復興的最後跬步: 我們走訪了居住在偏遠山區,堅持使用古法「拍打成型」而非拉胚技術的最後幾位柴窯陶藝家。他們的故事揭示了工業化生產對傳統陶土燒製工藝的致命衝擊。書中詳細記錄了他們如何尋找特定的礦土、如何堆砌需要數日才能燒成的蛇窯,以及成品出窯時那種充滿不確定性的震撼美學——每一件作品的釉色和紋理,都像是大自然的簽名,無法複製。其中,一位年逾八旬的陶師,耗費了二十年時間,試圖重現宋代某種失傳已久的「雨過天青」釉色,其間的失敗與堅持,幾乎構成了一部個人的史詩。 木的記憶:榫卯結構的哲學: 在江南水鄉,本書記錄了幾位堅持以純榫卯結構製作傢俱的木作師傅。他們的工作室瀰漫著樟木和檀香的氣味,工具清一色是鋒利的鑿刀和鋸子。書中詳盡地描述了「十字榫」、「燕尾榫」等複雜結構的原理,以及它們如何賦予傢俱超越時代的韌性。他們的訪談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現代人追求快速和便利,卻越來越渴望擁有那些需要時間來「養」的物件。書中記錄了幾位年輕學徒在面對極度枯燥的基礎打磨時選擇退出的場景,突顯了技藝傳承中「心性」層面的考驗。 植物染色的魔術師: 探索了在化學染料盛行之際,仍堅持從蓼藍、茜草、五倍子中提取天然色彩的織染匠人。他們的生活與季節緊密相連,採集、浸泡、發酵的過程,充滿了與自然生物的協商與妥協。書中特別記錄了一場耗時近一年的「萬物皆可為色」的實驗,展現了從植物到布料之間,色彩從虛無到凝實的奇妙轉化,以及他們對環境永續性的深刻體悟。 --- 第二部:光影與絲線的低語——纖維藝術的無聲敘事 本篇的焦點轉向了與服飾、編織和光影變化息息相關的精細工藝,這些技藝往往是女性智慧與耐心的結晶。 失傳的織機與經線的生命: 我們拜訪了幾位仍在操作著古老多綜踏板織機的織布師。這些織機體積龐大,操作複雜,織出的布匹紋理細膩到肉眼難辨。書中描繪了織師們如何將複雜的圖案編排到提花系統中,每一次踏板的升降都精確無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某一特定少數民族的「雲紋補繡」技藝的追蹤,這種技藝需要織師閉著眼睛也能準確找到經緯線的交叉點,其難度令人咋舌。書中探討了在現代服裝快速消費模式下,這些「可穿戴的藝術品」如何掙扎求存。 金繕的哲學:殘缺的美學: 重點介紹了一群專注於「金繕」(Kintsugi)的修復師。他們不試圖掩蓋破損,而是用漆和金粉來凸顯裂痕。書中深入探討了這種哲學觀念如何投射到修復師們自身的生命經歷中——他們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破碎」,並將其視為增添價值而非減損的過程。書中收錄了幾則修復師因細微操作失誤導致整件珍貴瓷器報廢的場景,體現了他們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敬畏。 --- 第三部:墨跡與紙張的呼吸——知識載體的守護者 本篇關注那些處理「無形資產」轉化為實體知識的工匠,他們的技藝是知識傳播與保存的橋樑。 古籍修復的微觀世界: 描繪了在國家圖書館或博物館角落裡,那些與古老文獻為伍的修復師。他們的工具箱裡裝著比髮絲還細的筆刷、特製的糯米漿糊和極薄的棉紙。本書以極為細膩的筆法描述了他們如何為泛黃的書頁進行加固、如何用鑷子取出蟲蛀的殘渣,以及如何耐心等待紙張吸收濕氣恢復平整。他們不僅是修復技術員,更是文獻的「醫生」,他們的工作要求對歷史文獻的年代、紙張的材質有著近乎苛刻的判斷力。 篆刻與印泥的氣味: 本書追蹤了幾位仍在堅持手工篆刻印章的藝術家。在數位化時代,印章成為了儀式性的符號,但手工篆刻的力度、線條的深淺,仍然承載著創作者當下的情緒。書中記錄了他們如何根據不同材質的石頭(如青田石、壽山石)調整運刀的角度和力度,以及如何為印泥的調配提供獨到的見解,因為「好的印泥,才能讓刀痕發光」。 --- 第四部:寂靜的迴響——當代處境與未來之問 最後的篇章將視角拉回社會層面,探討這些傳統工藝在快速變遷的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困境、文化身份的焦慮以及他們對下一代的期許。 本書並沒有提供廉價的歌頌或悲壯的結尾,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充滿敬意的筆調,記錄了這些手藝人如何在數位浪潮的邊緣,以其無聲的勞動,維繫著人類文明記憶的完整性。他們的技藝或許無法帶來巨額財富,但他們對「完成度」的執著,是對工業化時代「速度至上」觀念最溫和卻也最堅決的反抗。這些故事,是對所有熱愛「慢工細活」的靈魂的致敬。 總結而言,《時光織錦》是一本關於「時間的重量」的書。它不是關於表演藝術的絢爛,而是關於鑄造這些藝術的基石——那些被遺忘在角落,卻支撐著整個文化架構的堅實技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Walis Nokan


  文學家,泰雅族人,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里雙崎社區)。漢名吳俊傑,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畢業,曾任教於花蓮縣富里國小、臺中縣梧南國小、臺中市自由國小,並兼任靜宜大學台文系、國立成功大學臺文所、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師。早期曾用瓦歷斯.尤幹為族名,後來返回部落投入田野調查,理解泰雅族命名規則後,正名為Walis Nokan(瓦歷斯.諾幹)。創作橫跨詩、小說、散文、報導文學等,代表作如《當世界留下二行詩》、《戰爭殘酷》、《迷霧之旅》、《張開眼睛將黑夜撕下來》等。

乜寇.索克魯曼

  臺灣布農族人,1975年出生於南投縣信義鄉望鄉部落,一處打開家門就可以看見東谷沙飛(玉山)的地方。擅長魔幻寫實風格的文學創作,曾獲原住民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全球華文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主要作品有:《東谷沙飛傳奇》、《我為自己點了一把火:乜寇文學創作集》、《我聽見群山報戰功》、《Ina Bunun! 布農青春》、《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我的獵人爺爺:達駭黑熊》等。

甘耀明

  目前專事寫作,小說出版《神秘列車》、《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殺鬼》、《喪禮上的故事》、《邦查女孩》、《冬將軍來的夏天》、《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與李崇建合著《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等教育書。著作曾獲第九屆聯合報文學大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開卷年度十大好書獎、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首獎、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利格拉樂.阿𡠄

  漢名高振蕙,既是排灣族也是外省二代,二個名字、二種身分、二種認同,數十年來始終在身分認同的河流裡跌跌撞撞,流離在父系與母系的家族故事中,著有《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紅嘴巴的vuvu》、《穆莉淡Mulidan:部落手札》、《祖靈遺忘的孩子》等散文集,以及《故事地圖》兒童繪本,編有《1997原住民文化手曆》。近來投入「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暨相關人士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的拍攝工作。

吳曉樂

  居於臺中。喜歡鸚鵡。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流兒童》、《可是我偏偏不喜歡》、《我們沒有祕密》、《致命登入》。

李志銘

  1976年生於臺北,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臺語老歌。著有《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書迷宮》,以及聲音文化研究《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

李豐楙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第33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著有《從聖教到道教》、《山海經圖鑑》、《山海經:神話的故鄉》、《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文集》等專著。

周芬伶

  屏東人,政大中文系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系與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獎,《蘭花辭》榮獲首屆臺灣文學獎散文金典獎。《花東婦好》獲2018金鼎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有散文、小說、文論多種。近著《隱形古物商》、《情典的生成》、《張愛玲課》、《雨客與花客》、《花東婦好》、《濕地》、《北印度書簡》、《紅咖哩黃咖哩》、《龍瑛宗傳》等。

林央敏

  1955年生,嘉義太保人,1977年移居桃園市迄今。輔大中文系畢業。曾任大學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茄苳台文月刊社社長、公投會中央委員等。現任《台文戰線》雜誌社發行人。1983年開始台語寫作,倡導台語文學及臺灣民族文學。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各級學校教本與各類選集,部份被譯為英、日文。著有《睡地圖的人》、《家鄉即景詩》、《蝶之生》、《收藏一撮牛尾毛》、《走在諸羅文學河畔》、《蔣總統萬歲了》、《菩提相思經》、《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等。曾獲聯合報文學獎首獎、金曲獎台語最佳作詞人,以及其他文學與文化類獎項。

邱祖胤

  文字農夫,三個孩子的爹。1969年生於新北雙溪,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曾任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人間副刊主編。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長篇小說《少女媽祖婆》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心愛的無緣人》入圍臺北書展大獎,近作《空笑夢》榮獲第二十九屆「巫永福文學獎」。

凌煙

  本名莊淑楨,生於嘉義縣東石鄉。從小立志成為歌仔戲班小生,20歲時勇於追求理想,不顧父母反對而進入戲班學戲,半年後戲子夢碎,只能寄情於小說創作,將稿紙化為戲台。1990年創作長篇小說《失聲畫眉》,榮獲當時國內文壇獎金最高的「自立報系百萬小說獎」。2007年以《竹雞與阿秋》獲「打狗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並完成《失聲畫眉》續集《扮裝畫眉》。近著包括《乘著記憶的翅膀,尋找幸福的滋味》、《舌尖上的人生廚房》、《文學廚房的人生百味》。現於高雄開設「凌煙文學廚房」,以菜會友。

馬翊航

  1982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兼任助理教授。著有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詩集《細軟》,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成為人以外的:臺灣文學中的動物群像》。

崔舜華

  1985年冬日生。有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婀薄神》、《無言歌》,散文集《神在》、《貓在之地》、《你道是浮花浪蕊》。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

張郅忻

  1982年生於新竹。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專職寫作。希望透過書寫,尋找生命中往返流動的軌跡。著有散文集《我家是聯合國》、《我的肚腹裡有一片海洋》、《孩子的我》、《憶曲心聲》;長篇小說《織》、《海市》;兒童文學《館中鼠》。獲選《文訊》21世紀上升星座散文類、入圍2018年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並多次入選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九歌年度散文選,亦曾獲桐花文學獎、客家歷史小說獎等。

連明偉

  1983年生,暨南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英所畢業。曾任職菲律賓尚愛中學華文教師,加拿大班夫費爾蒙特城堡飯店員工,聖露西亞青年體育部桌球教練。著有《番茄街游擊戰》、《青蚨子》、《藍莓夜的告白》等。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第一屆台積電文學賞、中國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等。

陳雪

  小說家,寫散文療癒自己。曾獲2022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首獎。著有小說《你不能再死一次》、《親愛的共犯》、《無父之城》、《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無人知曉的我》、《陳春天》、《橋上的孩子》、《愛情酒店》、《惡魔的女兒》等;散文集《寫作課》、《少女的祈禱》《不是所有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當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等。

劉崇鳳

  好不容易,才回頭凝視原鄉,明白自己是誰。旅居花東九年後,返鄉美濃,書寫是貼近自己的秘密。散文與專欄散見各副刊與雜誌,著迷於探索人與土地、文明與自然的連結,著有《聽,故事如歌》、《我願成為山的侍者》、《回家種田》、《女子山海》等書。鍾愛登山、吟唱與自由舞蹈。寫作為職志的同時,也兼自然引導員和肢體開發導師,在家則為一名料理雜務的農婦。

鍾永豐

  出生於美濃菸農家族,為詩人、作詞人、音樂製作人及文化工作者。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高雄縣水利局長、嘉義縣文化局長、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文化局長,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祕。曾獲2000年金曲獎最佳製作人獎;2005、2007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14年入圍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2017年以《圍庄》專輯獲金音獎及金曲獎評審團獎。2022年以散文集《菊花如何夜行軍》獲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及蓓蕾獎。

隱匿

  寫詩、貓奴。著有詩集:《自由肉體》、《怎麼可能》、《冤獄》、《足夠的理由》、《永無止境的現在》、《0.018秒》。有河book玻璃詩集:《沒有時間足夠遠》、《兩次的河》。散文集:《河貓》、《十年有河》、《貓隱書店》、《病從所願》。法譯詩選集:《美的邊緣》。

图书目录

人間國寶,臺灣精氣神
成藝之路,來自民間的精彩
最好讀的人間國寶

臺灣第一苦旦 廖瓊枝
護衛寶貴的舞台 王仁心(王金櫻)
舞台上的百變精靈 陳鳳桂(小咪)
唱紅塵演人生 壯三新涼樂團
無後場行無腳步 林竹岸
靈魂灌注成戲精 陳錫煌
何必轟動武林 黃俊雄
戲海女神龍 江賜美
來自故鄉的聲音 漢陽北管劇團
寶島馳名亂彈嬌 潘玉嬌
演唱編全方位 王慶芳
血脈中戲胞奔流 彭繡靜
故人聲音未遠離 梨春園北管樂團
當代大音全能樂師 邱火榮
千載清音任迌𨑨 林吳素霞
來自傳統適時求變 張鴻明
唸歌越老越精神 楊秀卿
喜捨悲憫說相聲 吳兆南
天籟的守護者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
吹動靈魂的語言 許坤仲
千言萬語笛音裡 謝水能
族群歷史活字典 林明福
歌詠複音的奧秘 杵音文化藝術團
嗩吶聲裡思念縷縷 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莫忘老母親之聲 美濃客家八音團
傳奇囝仔仙 鄭榮興
前所未有的藝術之境 賴碧霞
欲聽歌來阮兜 朱丁順
手舉月琴壓心肝 陳英
牛母伴是母親的母親 張日貴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328955
  • 叢書系列:文化藝術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人間國寶,臺灣精氣神
文化部部長 史哲


  臺灣擁有豐厚的多元族群文化,藝師們的傳統工藝和傳統表演藝術繽紛多姿,並見證臺灣文化精粹的不朽傳承,其藝術根源不受地域所限,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樣著根、綻放。傳統藝術猶如盛開的花朵,有形有色,特出而動人,這是由土地生長出來的共同記憶,隨著藝師在日常營生的奮鬥中而茂盛勃發。

  這一群傑出的藝術家是文化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認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並為人所敬稱的「人間國寶」。自2009年迄今,已有59位「人間國寶」,其中有精於傳統工藝和長於傳統表演藝術者,兩者共同的特質是立足於傳統又不限於傳統,同時皆是「臺灣製作」。可以說,人間國寶的作品、表演與技藝亦即是臺灣的精氣神。

  人間國寶是無形文化資產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他們畢生以雙手、心靈與歲月創作動人的作品與演出,不但傳遞臺灣文化的特色與精神,也展現臺灣文化接納與融合的歷程。59位人間國寶遍布臺灣南北,不受山海阻隔,有原住民族、閩、客族裔,不論先來後到,都在這片土地上創作耕耘、雕塑島嶼的樣貌和唱誦臺灣的聲音。

  文化部自2012年改制以來,致力深化並開展臺灣的文化風貌,在59位人間國寶身上也能看出相似的軌跡,他們一方面守護傳統,一方面能創新突破,在細膩、傳神之外,每一部作品都體現了「傳統是創新最有力的後盾」的藝術法則,每一次述說也提醒人們關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

  在肯定人間國寶專業、嚴謹與辛勤的傳習工作之外,文化部也致力將人間國寶的事蹟和作品介紹於國人,因此策劃了兩本專書——《人間國寶—29位傳統工藝藝師的故事》及《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邀請李昂、林文義、周芬伶、鍾文音等34位臺灣當代知名的作家執筆,以流利的筆鋒書寫人間國寶其人其事。期待國人翻開新書,看看人間國寶如何經歷時代與生命的磨練,並付出歲月與熱情以護持無形文化資產的獨特價值,能以傳統為基底形塑島嶼的精氣神。

成藝之路,來自民間的精彩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陳濟民


  多元繽紛是臺灣文化的顏色,我們擁有的傳統藝術同樣豐富多彩,職人與藝師是守護與發揚傳統藝術的專家能手,個個身懷絕藝功力深厚,堪稱島嶼的「無盡藏」。他們有擅長傳統工藝者,也有專精傳統表演藝術者,都以精湛的技藝、恆持的毅力,將來自臺灣民間的藝術價值、族群文化和生活特色透過雙手或表演呈現給世人。

  2009年起,我國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及認定保存者,迄今已有19項30案。保存者常受人稱譽為「人間國寶」,是對於某一項無形文化資產有深入研究和傑出表現的人士,他不僅熟知、體現傳統表演藝術的知識、技藝和文化表現形式,更多年來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共同進行以四年為一期的傳習計畫,全心全意把傳統藝術的「無盡藏」一點一滴傳授給徒弟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責全國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工作,向國人介紹、推廣傳統表演藝術當是重要的任務。為使大眾一探人間國寶的成藝之路與生命經歷,本局特別邀請臺灣老中青三代的知名作家舉筆為文,如邱祖胤先生寫陳錫煌藝師、凌煙女士寫王仁心藝師……作家或長年關注藝師的表演,或同族相識齊為傳統文化盡心力,動人的故事於是從洋溢著文學氣息的筆鋒流淌而出,激發異於研究專書的閱讀經驗,從中能夠感受到藝師的熱情、堅持、智慧與創意,以及作家筆下情感流動的軌跡。

  《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是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與文學的燦爛邂逅。誠摯期待國人人手一冊,細細品讀,從人間國寶專注做好一件事的堅持獲得啟發,進而從他們不凡的演出獲得親近無形文化資產的滿足,並因此發現:原來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精彩與魅力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极了那些老电影的剪辑手法,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小的个体命运之间,进行着精妙的切换。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观察,和艺术家本人那种近乎禅修者的内敛表达之间的平衡。当我们阅读到那些身处社会剧变时期,依然固执地在小剧团里打磨一个眼神、一个指法的老前辈时,那种震撼是无声的,却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来得有力。这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心灵的访谈录,那些艺师们在镜头(或者说文字)前的坦诚,揭示了艺术与生活交织的复杂性。他们不仅仅是技艺的载体,他们是文化的容器,盛装着一方水土的情感、历史的伤痕与未曾泯灭的希望。合上书本时,我的脑海里没有轰鸣的掌声,反而是一种久违的宁静,那是对匠心精神最深沉的敬意,让人不由得反思自己日常工作中的敷衍与浮躁,艺术的力量,原来是如此润物细无声地重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阅读《人間國寶》的过程,像是一场漫长的、精神上的朝圣之旅。它不是在歌颂“复古”,而是在探讨“永恒”的意义。这些传统表演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将人类集体记忆编码进特定肢体语言和声波结构中的复杂技术。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细微差异的辨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得以领略到传统艺术领域中那些不为人知的“门派之见”与“心法秘诀”。不同于快餐文化的即时满足,这些故事需要耐心去品味,去理解那种几代人沉淀下来的“味道”。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戏会让人百看不厌,那是因为每一次观看,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捕捉到新的层次和意义。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宏大而精致的文化宇宙,它警示着我们,文化遗产的流失,远比一座建筑的倒塌更令人痛惜,因为它损失的是一种活着的智慧。我由衷感谢所有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认识“自己是谁”的宝贵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是线性叙事,更像是采风日记的集合,每一篇独立成章,却又在主题上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恢弘的艺术群像。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研究这些艺术的源流和变迁,这种学术的严谨性为故事增添了可信赖的基调,但令人称奇的是,它读起来却毫无晦涩感。那些关于调音、关于服装、关于道具制作的细节,被描述得如同美食评论般诱人,让人恨不得立刻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一次完整的传统演出。更令人动容的是,书中对于艺师们在面对市场冲击、技艺被误解时的无奈与挣扎的刻画,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们不是完美的雕塑,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对生存的焦虑,有着对家庭的责任,然而,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他们的艺术更加值得我们尊重。这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教会我,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最艰难的妥协与最坚定的不妥协之间。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庆幸感”的交织。失落的是,许多技艺的精髓,似乎只能在这些老一辈的记忆和身体中存在,后继乏人,如同沙漏里的细沙,无可挽回地流逝着。庆幸的是,感谢有人用如此详实的笔墨,将这些转瞬即逝的辉煌定格。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化记录本身,它成了一种对“时间”的挑战书。我注意到,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极为考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舞台,塑造了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地域文化与个人禀赋的碰撞,是催生伟大艺术的必然条件。这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现代娱乐工业所忽略的角落,那些偏远乡村的灯火下,是否还有人在默默练习着被世人遗忘的曲调?这本书成功地将“高雅艺术”拉下了神坛,还原了它们最初的泥土芬芳,让我明白,真正的国宝,就藏在那些最朴素、最坚韧的生命里,他们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某些美,是无法被工业化替代的。

评分

翻开这本《人間國寶:30位傳統表演藝術藝師的故事》,我立刻被一种跨越时空的厚重感所包裹。它并非仅仅是一本介绍艺术家的名录,更像是一部活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传统的灵魂。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戏台上,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汗水的混合气息。我看到了那些布满皱纹却灵巧无比的手,如何挥洒出惊鸿一瞥的绝美身段;听到了那些历经沧桑却依然清越悠扬的唱腔,如何穿透喧嚣,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些艺师,他们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朽的剧本,关于传承、关于牺牲、关于对“美”近乎偏执的追求。书中对他们技艺的描摹,细腻入微,让我深刻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非虚言。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高难度动作背后,是无数次跌倒、无数次重复,是与自我、与时间永恒的较量。这本书给予我的震撼,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字背后的温度和重量,它提醒我们,每一次谢幕,都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悄然隐去,而我们有幸,能在此刻窥见这些“活的文物”的呼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