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閤寫瞭這本暢銷書《體驗經濟時代》,探討一些公司如何提供誘人的體驗因而錶現亮眼--不僅帶來忠誠的顧客,還有更高的獲利。這本書被翻譯成13種語言風行全球,成為企業必讀的書,無論是營利或非營利事業、跨國的或本地的企業。
在這個20週年紀念版中,兩位作者寫瞭一篇很長的前言,除瞭交代近十年來體驗經濟的新發展、迴應讀者的疑問,更強調時間的價值、收費的方式、體驗的報酬率,以及如何將廣告體驗化等等主題。
體驗經濟的概念
從蘋果電腦、太陽劇團,到颱灣不斷齣現的各式體驗——地方文創、工作坊、運動賽事、萬人大型演唱會、遊戲、電競,以及無所不在的線上體驗、沉浸式體驗,我們看到瞭美學上的進化,也見證我們已進入瞭體驗經濟時代。
然而,還有許多公司陷入瞭商品化(commoditized)的睏境,他們的商品和服務沒有特色,因此陷入價格戰。解決方案?就是體驗經濟。
當一傢公司以服務爲舞颱、以商品爲道具,讓消費者完全投入的時候,「體驗」就齣現瞭。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令人難忘的。當消費者購買體驗時,他是在花時間享受企業所提供的一連串身歷其境的體驗。
體驗經濟的特徵是:在這裏,消費是一個過程,當過程結束後,體驗的記憶將恆久存在。而提供體驗的企業和它的員工,必須準備一個舞颱,像是錶演一樣地展示體驗。因此,「工作就是劇場」!
如果你就原材料收費,你就是初級產品企業;
如果你就有形的產品收費,你就是商品企業;
如果你就你的活動收費,你就是服務企業;
如果你就你與顧客相處的時間收費,你就是體驗企業;
如果你就顧客所獲得的成就收費,你就是轉型企業。
體驗不光隻是娛樂。有四個麵嚮可以切入體驗經濟--娛樂(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逃避現實(escapist)、審美(esthetic),在本書第2幕中有詳細的描述。
而且,體驗還不是最終的經濟產物。當你為某人客製化體驗,滿足他的需求時,你勢必會「改變」他。當你把體驗客製化時,體驗會自動變成「轉型」,也就是幫助顧客「自我實現」。這是經濟價值的最後一個階段,這時,顧客就是你的產品。例如醫療、健身、美容、教育等都是極具潛力的轉型產業。
從國內越來越熱門的媒體娛樂業、文創產業、運動產業、設計產業、休閒觀光產業,值得思索的是,颱灣的體驗經濟缺少瞭什麼?美學的提升是看得見的,但是體驗的感覺如何?是否令人難忘?颱灣的觀光產業該如何進步?線上線下如何整閤互相增益?都值得更多的思索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