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安平迎媽祖上香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明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迎媽祖」是臺灣媽祖信仰文化中最盛大、最受矚目的祭典活動。
  本書透過在地口訪與文獻史料的蒐羅整理,完整呈現安平迎媽祖有別於其他區域的地方信仰特色。

  「戰後復振的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祭典,是沿海地區居民重新凝聚生活信仰與文化認同的努力。」——臺南市長黃偉哲

  西元1661年鄭成功將湄洲媽祖帶來安平,媽祖信仰開始於安平落地生根,浸入每一代人的骨髓,成為世世代代安平人心中最崇敬的信仰。歷經360餘年的歲月,安平開臺天後宮已不僅僅是安平的公廟,更是聞名遐邇的媽祖信仰中心。

  每個地方的民俗都是其獨特而不可取代的標誌,做為安平最熱鬧、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安平迎媽祖當然也是如此,遠在清領時期,濱海彈丸之地的安平,當時迎媽祖的民俗,就有成韆上萬人前來觀看的盛況。

  日治時期由於安平媽祖廟遭受兵禍之災,廟堂被佔用,神尊被迫寄於安平角頭廟中,迎媽祖的習俗也被迫停止,直至戰後纔又陸續恢復舉行,在所有安平人的努力下,不但重建瞭天後宮,使媽祖不再寄人籬下,迎媽祖規模逐漸越來越盛大……

  ★2015年臺南市政府將「安平迎媽祖上香山」登錄為臺南市市定民俗,正式成為臺南的法定無形文化資產。

  ★特別邀請民俗插畫設計師B/S故事集(陳怡揚)繪製封麵插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明勳 


  臺南市安平人,現任安平開颱天後宮文化基金會董事、颱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對於臺灣民間信仰,有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與觀察研究。著有《臺南王爺信仰與儀式》、《臺南過火儀式研究》、《安平靈濟殿孤棚祭》、《開颱佑民:安平媽》等專書十餘冊。

繪者簡介

B/S故事集(陳怡揚)


  1991年生於新竹竹東,建功國中、新竹高中、中原商設畢業,現居颱東。

  比起電腦,更喜歡手繪。也許是因為紙張給我的真實感,也可能是因為愛上瞭紙張和筆接觸所產生的聲音,然而不管是什麼媒材,畫圖是我目前最忠貞的夥伴,也是我與生活溝通的途徑。

  同時身為臉書粉絲頁「B/S故事集」的創作者,以遊擊方式齣現在網路社群中。

  臉書搜尋:B/S故事集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紀錄與宣揚


  西元1661年鄭成功將湄洲媽祖帶來瞭安平,媽祖信仰開始於安平落地生根,浸入每一代人的骨髓,成為世世代代安平人心中最崇敬的信仰。歷經360餘年的歲月,安平開臺天後宮已不僅僅是安平的公廟,更是聞名遐邇的媽祖信仰中心。

  每個地方的民俗都是其獨特而不可取代標誌,做為安平最熱鬧、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安平迎媽祖當然也是如此,遠在清領時期,濱海彈丸之地的安平,當時迎媽祖的民俗,就有成韆上萬人前來觀看的盛況。日治時期由於安平媽祖廟遭受兵禍之災,廟堂被佔用,神尊被迫寄於安平角頭廟中,迎媽祖的習俗也被迫停止,直至戰後纔又陸續恢復舉行,在所有安平人的努力下,不但重建瞭天後宮,使媽祖不在寄人籬下,迎媽祖規模逐漸越來越盛大,並在2015年獲得臺南市文資管理處,以「安平迎媽祖上香山」之名,登錄為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成為臺南市的市定民俗。

  民俗是人類最樸實的生活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安平迎媽祖上香山」這個民俗也有所變化,不變的是安平媽返鄉省親謁祖,所體現的孝道精神。在麵對不可擋的改變中,以文字、影像記錄這過去、現在所知的情況,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嚮,在2014年時,便以〈上香山-安平迎媽祖〉為題,於《臺南文獻》第5期中,發錶一篇介紹安平迎媽祖文章,讓更多人知道並且能夠來認識安平迎媽祖。此次非常感謝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黃文博校長邀約撰寫《安平迎媽祖上香山》一書,也要感謝安平開臺天後宮主委盧友禮、總幹事林國明、常務監察委員黃鏡月,還有已故前安平觀音亭主委吳高明月,於我田調期間的幫忙協助,謹在此嚮大傢緻上最誠摯的謝意。

  本書主稿完成於2019年10月,當時文稿主要是紀錄到2018年的安平迎媽祖,待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通知本書即將印刷齣版時,安平天後宮又已於2022年4月,舉行瞭一次迎媽祖活動,故2022年6月時,筆者又針對本書做瞭一次文稿增修,呈現祭典最新近況,期望更多人瞭解安平媽祖的信仰文化,並達到宣揚推廣《安平迎媽祖上香山》這項文化資產之目的。
 

圖書試讀

安平迎媽祖自古即為安平之大事,更是名聞遐邇的盛事。《安平縣雜記》載「郡民往觀者幾萬。男婦老少或乘舟、或坐車、或騎馬、或坐轎、或步行,樂遊不絕也。」。 而安平民間也留下許多形容當時迎媽祖的諺語,例如「安平迎媽祖,百百旗有瞭瞭」、「安平迎媽祖,百百奇」、「安平迎媽祖,臺南伏地虎」、「安平迎媽祖,無奇不有」等, 足見祭典之盛大。

日治時期安平媽祖廟被占用,神像暫寄其他安平廟宇,迎媽祖祭典也被迫停止無法繼續舉辦,但安平人對媽祖之信仰始終堅定,未曾消亡。戰後,民國36年(1947)隨即復辦迎媽祖祭典,可惜連辦3年後又因臺灣戒嚴被迫再度終止,此一終止又停辦瞭12年之久。民國50年(1961)時又短暫恢復舉辦一次。民國55年(1966)安平開臺天後宮開始於今址重建完成,舊時所有寄祀於外的神像除觀音佛祖外,都迎迴宮中奉祀。民國65年(1976)則配閤舉行五朝建醮,也舉辦瞭迎媽祖上香山祭典。民國70年(1981)起,臺灣經濟起飛,社會安定、開放,於是舉行迎媽祖逐漸頻繁,慢慢形成瞭寅、午、戌年,4年舉行一次的型態。

這個百年的傳統祭典,在時局的動盪中受到種種挑戰,但對於復辦迎媽祖與重建天後宮,安平人從未放棄,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纔有瞭現今的成果。當然在時代的進步與生活環境改變中,傳統祭典也難免會有變化,例如舉行香山地點的改變,清時安平迎媽祖會行船至北汕尾舉行香山祭典,戰後香山地點移迴到安平海邊,最後因三鯤鯓成為安平轄境,在繞境路線考量下移至三鯤鯓。又安平迎媽祖本是年年農曆3月20日舉行辦,因政局因素形成不定期舉辦,後來變成逢寅、午、戌年4年舉辦一次,日期也因生活型態的改變,改在媽祖聖誕前的假日來舉行。

民國107年(2018)的迎媽祖上香山祭典,齣現瞭歷史性的變化,開臺天後宮管委會決議,在考量保護歷史悠久的3尊鎮殿軟身媽祖金身下,新塑一尊齣巡媽祖來齣巡繞境。這個決定使得因日治時期「寄祀」神像,形成的由海頭社廣濟宮負責大媽神轎、港仔尾社靈濟殿二媽神轎、王城西社西㡣殿負責三媽神轎、十二宮社三靈殿負責四媽神轎的文化消失,此年特殊的迎媽祖情況,讓部份安平人感覺失去瞭安平迎媽祖該有的味道。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