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文學中的生命議題:跨越文化的生命觀

俄羅斯文學中的生命議題:跨越文化的生命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心華
圖書標籤:
  • 俄羅斯文學
  • 生命哲學
  • 文化比較
  • 生命觀
  • 死亡
  • 存在主義
  • 倫理學
  • 文學研究
  • 俄羅斯文化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俄羅斯文學的特質,自古至今一直以來都是以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錶達而著稱。其中最為顯著的議題,就是攸關生命的議題,它一直是俄羅斯文學的核心主題,也貫穿於不同時期和不同作傢的作品當中。這些作品反映瞭俄羅斯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以及作傢們對生命、死亡和倫理道德的思考。本書的重點將聚焦於七位具代錶性的俄羅斯作傢,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探討瞭不同時代、不同視角的生命議題。
異域風聲:探尋東方文學中的生存哲學與文化圖景 本書深入剖析瞭以中國、日本、韓國為代錶的東亞文學傳統,聚焦於其對“生命”這一核心議題的獨特理解與錶達。它並非對既有文學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通過對經典文本和當代作傢的細緻解讀,構建起一座橫跨語言與曆史的文化橋梁,旨在揭示在儒傢、道傢、佛學以及本土神話體係影響下,東方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如何感知存在、麵對死亡、構建意義。 第一部分:古老土壤中的生命根係——神話、信仰與早期文學的奠基 本部分追溯瞭東亞生命觀的源頭,考察瞭先秦時期神話傳說、古代宗教(如薩滿教殘留、本土多神信仰)對生命起源與循環觀念的影響。重點分析瞭《山海經》中描繪的奇特生命形態與地理觀,以及早期詩歌中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一、中國:天人閤一的宇宙秩序與個體消逝 詳細探討瞭早期中國哲學(如道傢和墨傢)如何界定“生”與“死”的物理與形而上學意義。 1. 道傢的逍遙與順應自然: 分析莊子“齊物論”中對生命疆界的消解,以及“方生方死”的辯證觀。考察其對個體生命短暫性與宇宙永恒性之間張力的處理。通過對魏晉玄學時期文人筆記的梳理,展現瞭士大夫群體在亂世中對個體價值與曆史宿命的掙紮與超脫。 2. 儒傢的倫理化生存: 探討孔孟之道如何將生命意義根植於社會倫理與傢族責任之中。生命不再是個體獨立存在的原子,而是嵌入在“仁、義、禮、智、信”的社會網絡中的一個節點。重點分析瞭孝道觀念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定義,以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對生命超越的渴望。 3. 佛教傳入與本土化重塑: 考察自漢代起佛教對中國傳統生命觀的衝擊與融閤。重點分析禪宗思想如何在中國化過程中,吸收瞭道傢的直觀體驗與儒傢的務實精神,形成其獨特的“空”與“緣起”理論,並對宋明理學産生瞭深遠影響。 二、日本:物哀、幽玄與瞬間的永恒 分析瞭日本古典文學,特彆是平安時代的物哀(Mono no aware)美學如何塑造瞭日本人對生命易逝性的敏感和優雅的接納態度。 1. 物哀與瞬間之美: 細緻解讀《源氏物語》中對榮華富貴轉瞬即逝的細膩描摹,探討這種審美情趣如何將對凋零的哀傷轉化為對當下存在的珍惜。 2. 幽玄與未盡之意: 考察能劇和俳句中的“幽玄”概念,即對生命深層、幽微本質的捕捉。生命的美麗不在於完滿的錶達,而在於留白和未完成性。 3. 武士道精神的介入: 分析武士階層對“潔淨的死亡”的追求,以及“一期一會”理念對生命時間觀的約束,探討這種生死觀如何影響瞭日本文學後期的創作主題。 第二部分:現代性的衝擊與生命意義的重構 隨著西方思潮的湧入和工業化、戰爭的洗禮,東亞知識分子被迫重新審視傳統的生命哲學,探尋如何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錨定存在的價值。 一、中國的“啓濛”與“救亡”中的個體睏境 考察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中國作傢如何將文學視為改造國民精神、探討生命意義的工具。 1. 魯迅的呐喊與“鐵屋子”的絕望: 分析魯迅作品中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在救亡圖存的宏大敘事下,個體生命如何在麻木與抗爭之間徘徊的痛苦掙紮。探討其筆下人物(如祥林嫂、阿Q)生命意義的徹底虛無感。 2. 現代派的都市經驗與內在探索: 梳理施蟄存、穆時英等作傢對都市中異化、疏離狀態的描繪,探討現代都市生活如何瓦解瞭傳統的傢族與社群對生命意義的支撐。 3. 新中國文學中的“集體生命觀”: 分析特定曆史時期,個人生命如何被置於集體敘事之下,以及這種集體主義敘事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消解與重塑。 二、日本:戰爭創傷、異化與“私小說”的迴歸 深入研究日本明治維新後,在西方人文主義與本土傳統之間搖擺的生命書寫。 1. 夏目漱石對“個人”的焦慮: 考察夏目漱石如何通過知識分子形象,探討現代個體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衝突中的孤獨感和精神危機。 2. “私小說”的自剖: 分析“私小說”這種文體如何成為作傢直麵生命真相、進行近乎病態的自我審視的場域。探討這種極度內嚮化的書寫如何揭示瞭現代人生命體驗的碎片化與不確定性。 3. 戰後文學對“無常”的再確認: 審視二戰對日本社會帶來的集體性創傷,如大江健三郎對“怪我人”的關注,以及川端康成對審美純粹性與毀滅必然性的執著,探討如何在徹底的虛無中尋找新的生存美學。 第三部分:當代視野下的生命追問——技術、全球化與身份迷思 展望當代東亞文學,生命議題不再局限於倫理或曆史,而是與全球化、消費主義、科技發展等議題緊密交織。 一、當代中國:欲望的膨脹與精神的漂泊 分析改革開放後,物質解放與精神空缺之間的矛盾如何投射到文學創作中。 1. 反思“成功學”下的生命異化: 考察當代作傢如何描繪在高速經濟發展中被異化的個體,探討“有錢”與“有意義”之間的鴻溝。 2. 身份的流動與鄉愁: 探討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文學、移民文學中對“根”與“傢園”的失落,以及生命在地理空間位移中的身份焦慮。 3. 虛構與現實的邊界: 審視當代作傢如何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探討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真實生命體驗的定義正在被重構。 二、當代韓國:集體創傷、代際衝突與社會結構的反思 聚焦於韓國文學中強烈的社會參與性和對結構性壓力的揭示。 1. 高密度社會下的生存重壓: 分析韓國文學如何直麵激烈的教育競爭、職場文化和階層固化對個體生命意誌的壓製。 2. 女性主義視角的生命解放: 重點考察以韓江、孔枝泳為代錶的女作傢,如何通過細膩的筆觸,解構父權社會對女性生命經驗的規訓與傷害,探尋女性主體性的重建之路。 3. 曆史記憶的負擔: 探討曆史遺留問題(如殖民記憶、分斷悲劇)如何成為當代韓國人生命中無法卸下的重負,以及文學如何成為處理這些集體傷痛的場域。 結語:東亞生命哲學的互鑒與啓示 總結本書的跨文化比較成果,指齣盡管東亞各國在曆史進程中有所差異,但其文學傳統都展現齣對“中庸之道”、“瞬間之美”和“倫理責任”的共通性關注。最終,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生命觀,理解東方文學在麵對人類共同的生存睏境時,所能提供的獨特而深邃的智慧與審美維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心華


  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係教授,專研俄羅斯文學與文化研究、俄國文學中的性別研究、俄羅斯神話研究…等。多篇相關論著受到俄羅斯學界及兩岸學界肯定及正麵評價。其主要論著有:《俄羅斯文化與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負麵女性形象》專書、〈俄國古典文學中的厭女情結〉、〈俄國男性作傢觀照下的「惡婦」與「女巫」〉、〈從契訶夫筆下的女性空間探討19世紀末的俄國女性議題〉、〈從原型理論探討俄羅斯民族心理的特色〉等數十篇。

 

圖書目錄

壹、序言............................03
貳、論托爾斯泰中篇小說「伊凡‧伊利奇之死」中死亡的概念.....09
叁、論戰爭與和平中之生與死...................35
肆、論托爾斯泰的倫理思想與中國的古典哲學............73
伍、杜斯妥也夫斯基文學作品中二元對立的論述與超越....... 105
陸、從契訶夫筆下的女性空間探討十九世紀末的俄國女性議題.... 165
柒、亂世下的個人命運:巴斯特納剋的《齊瓦哥醫生》........193
捌、布寧文學作品中的佛學元素................. 221
玖、俄羅斯流亡作傢索忍尼辛的離散情結............. 277
拾、眾聲喧嘩的歷史:阿列剋希耶維琪作品中的集體文化記憶.... 321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61791
  • 叢書係列:人文叢書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