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臺語片純粹是為瞭爭一口氣,不是為著有什麼名跟利。想說就養成我們臺灣人自己會做臺灣電影,我的任務就是到這裡。」
「我常常在想,我們臺灣人的利己主義跟日本人大不同,這是臺灣人不明朗的所在,所以文藝的目標得先放在改善臺灣的文化。」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鞦,一位礦主之子,風華正茂時投身二戰期間帝都東京的演映產業,成為首位臺灣齣身的劇作傢;他在返臺後擎起新劇運動的火炬,至戰後初期依舊烈火熾熱。十年後接手礦場,傾個人之力投身臺語電影產業,創辦玉峯影業公司,打造湖山製片廠,以非營利方式培訓學員,目標是提升臺語電影整體水平,藉電影來養護、提升臺灣文化。《林摶鞦全集》以作品來說明和見證林摶鞦的生命及其時代,期許能化作春泥,壯闊臺灣。
◎跨語世代劇作傢的創作語言與書寫實踐
隨著林摶鞦的電影於1990 年代重見天日,他作為百年華語電影、臺語片傳奇製片傢、導演的光環越來越亮,然而他的劇作傢身分,卻逐漸隱沒瞭。日治晚期開始有臺灣人進入東京的演映產業中,但是以編劇立身者,林摶鞦是唯一一人。風光迴國之後,不過兩年,就麵臨戰後語言轉換的挑戰。好不容易能夠「用日語寫戲寫到能給日本人演給日本人看」,到瞭戰後,這份語文能力卻變得一夕無用!
為因應戰後「跨語」時代要求,他的劇本多以日文撰寫第一稿,再委由友人譯寫成臺文版本,自己再於其上修訂定稿,供劇組使用。日文雖然是他主要書寫語言,晚年也坦承曾因省籍情結而不願學習華語,不過,今日從作傢遺留的劇本手稿來看,仍然可以看到他試圖掌握新語言的努力——於臺文或「臺/華文」譯寫本上,經常可見作傢流暢的臺、華文修訂筆跡。此處所稱的「臺/華文」本,也是林摶鞦劇本基於文類本身的特殊性——為演齣/拍攝而寫——所產生的「臺詞使用臺語,指示/說明使用華語」的「混語」狀態。
林摶鞦的這批臺文、臺/華文劇本,無疑也是臺灣自1930年代臺灣話文運動以來書寫實踐的成果。
◎林摶鞦的影劇文學——多自深山、近海與底層人物的生活取材,是為土地與庶民大眾而寫
林摶鞦的原創劇本佔全部劇本比例超過一半,其他則主要改編自臺灣文學作品或日本的類型電影。這批原創劇本大多具有鮮明的通俗劇色彩,巧閤、意外、發現等情節套路經常可見。不過,從作傢手稿可以清楚看齣:他關注在山中生存、在海上討生活、在社會邊緣或底層翻滾度日的人,乃至在城鎮裡汲汲營營的一般庶民大眾,仿若速描般勾勒他們的生活圖景與生命情趣。其中題材選擇、場景安排、語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多非福至心靈的偶然決定,而是必須有過親身經歷或實地調查,方有可能。
他拍臺語片的初衷是希望提供娛樂給在田裡辛苦工作、在工廠裡揮汗做工的阿伯阿姆、大兄大姊,拍齣他們聽得懂、看得懂的電影。那是在電視尚未齣現、旅遊尚未普及的年代,電影鏡頭所至之處,總能拓展人們對世界、生命、生存的認識與想像。他希望為那些終其一生可能隻生活在熟悉的鄉裏間、識見或許有限的「升鬥小民」,打開一扇心窗;通過描繪市井人物或底層邊緣人的生活,帶領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找到可以認同、得以超越的對象或價值。如此貼近斯土斯民生活經驗與情感的電影想像,不隻是對比於同時期的臺語片相當特殊,在同時代文藝作品中更屬少見。
全集編成
《林摶鞦全集》共計五捲十二冊,捲一「舞臺劇劇本捲」、捲二「電影劇本捲」 8 冊、捲三「雜文.訪談捲」、捲四「文獻捲」與捲五「圖像捲」,總計收錄作傢舞臺劇劇本 6 部、電影劇本 17 部,版本共計36種,華譯劇本19篇,以及作傢雜文5篇,其他珍貴訪談與文獻70篇,圖片近500張,嚮世人展示林摶鞦於戲劇文學的卓越貢獻。全集的齣版象徵戲劇文類在臺灣新文學史的重新歸隊,也是林摶鞦在舞臺、電影導演的光環之外,藉著鮮為人知的劇作齣土,其「玉峯精神」重現人間的重要時刻。
全集特色
1. 臺灣重量級臺語片導演、跨語世代劇作傢林摶鞦的影視戲劇劇本23部,版本36種,首度公開問世。
2. 15部主要以臺文書寫創作的劇本,忠於原稿整理校注,為母語文學與文化的貴重遺產。
3. 同一劇本的各語言版本均擇一收錄,有日文、臺文、臺/華文與華文版,未有華文版者新譯華文劇本16部。
4. 逾20位中堅世代語言、文學、戲劇、電影、歷史等跨領域專傢學者通力閤作翻譯、校注。
5. 當代跨世代舞臺影視知名編劇施如芳、王友輝、簡莉穎、吳明倫、許正平等人,參與臺文劇本華譯。
6. 首度整理公開原屬私人或機構收藏的1990年代作傢受訪記錄。作傢親述東京與臺灣、戰前與戰後、戲劇與電影的重要經歷,接近原音重現,內容涉及1930-60年代臺灣政治、文化、文學、美術、戲劇、電影、農牧等各界代錶性人物。
7. 劇本以外,收錄林摶鞦雜文5篇,以及跨越日本與臺灣、戰前與戰後與林摶鞦創作活動相關的藝文報導、評論、史述、迴憶等文獻共64篇,其中逾1/3為新齣土資料,日文篇章均附華文翻譯。
8. 珍貴文獻圖檔與照片近500張一次齣土,「圖像捲」以圖像方式呈現包括作傢生平與創作軌跡,包括日治時期難得一見的舞臺模型、節目單、戲票、演員定妝照與劇照,還有國府時期臺語片的電影審查申請書、工作側拍、電影本事以及精彩劇照等。
9. 各捲捲首皆附精闢「導讀」,捲末均附作傢與作品年錶;第一、二捲為「劇本」專捲,捲末附各部劇本的〈解題〉與〈劇情提要〉,「雜文・訪談」與「文獻」等第三、四捲,捲末附〈索引〉。
10. 特別收錄5篇,包括日本重量級影評人山田宏一對林摶鞦電影的精彩讀解、王古勳對日治晚期最重要的文藝沙龍「山水亭」的追憶專文、以及臺灣早期散文漫畫傢雞籠生(陳炳煌)對林摶鞦的生動側寫等。
重磅推薦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李智仁 國傢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紀蔚然 劇作傢、國傢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係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