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哲學

孤獨的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拉斯.史文德森
圖書標籤:
  • 哲學
  • 孤獨
  • 存在主義
  • 自我
  • 人生
  • 思考
  • 心理學
  • 內省
  • 精神世界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真的活在最孤獨的時代嗎?
 
★2022年漢諾威哲學研究所.最佳哲學圖書獎★
挪威當代哲學傢史文德森淬鍊最灰暗複雜情感的光亮之作
 
唯有為自己的孤獨負責,纔能找到生命的歸屬——
 
  「我們今日麵對的並非孤獨感愈來愈重,而是獨處的機會太少。」
 
  孤獨嚮來是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儘管事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獨。在安靜無聲的傢中、在空蕩的午後公園裡、在熱鬧的陌生派對上,甚至走在繁忙街道上被人群包圍時,都可能感到孤獨。就像許多流行歌麯都低聲唱著,我們內心有多孤獨……
 
  ☆協助自我理解、釐清孤獨成因與排解孤獨感的思想工具書☆
  《孤獨的哲學》藉鑒哲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區分不同類型的孤獨,分析瞭孤獨的心理和社會特徵,也討論孤獨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品質以及身心健康,並提齣瞭數項值得深究的思考:
 
  ○1孤獨、單獨與獨處三者有何異同?
  ○2孤獨是一種現象,還是一種情感?
  ○3擁有愛情與友情,就不孤獨瞭嗎?
  ○4幸福是能為自己的孤獨負起責任?
 
  本書更提齣:現代社會的主要問題不是我們有太多的孤獨,而是太少的獨處。作者認為身處孤獨時刻,實際上能讓我們更深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立足在世界的什麼位置。
 
  ▍在混亂世代藉哲學思考日常,重新對焦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挪威當代知名哲學傢拉斯.史文德森,擅長以輕鬆淺白的語言,透過哲學持續不斷研究現今社會的日常議題,譬如無聊、自由、孤獨、謊言、恐懼、邪惡等,挖掘人性中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麵,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也讓我們在資訊嘈雜的現世,學會用理性探求本質,重新檢視各個普世共通的心理情狀,從而構築齣適閤自己的思維,堅韌心智、活得更加自在。
 
本書特色
 
  ●大量引用自古到今的哲學論述、做全麵的概念分析,更以貼近讀者的電影、戲劇、文學為例,細膩而共情的闡述關於孤獨經驗的發現。
 
  ●打破大眾對孤獨的成見,彙整各方資料一步一步推導齣年紀、性別、時代、個人主義、社群網路、新聞媒體等與孤獨的關係和影響層麵。
 
  ●給予讀者麵對孤獨的思考基礎、協助自我發現、建立個人邏輯,進而理解孤獨、享受獨處。
 
好評推薦
 
 
  黃豪平/主持人、葛大為/作詞人、潘怡帆/東海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獨自推薦
 
  「拉斯.史文德森寫的這本書,同時為孤獨這個與人最親密的情緒,帶來知識與智慧。」──傑佛瑞.科斯基(Jeffrey Kosky),《奇蹟的藝術:迷人的世俗》(Arts of Wonder: Enchanting Secularity)作者
 
  「在《孤獨的哲學》中,史文德森並沒有闡明孤獨這個主題,反而將其複雜化,從而消除瞭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可能抱持的許多幻想。」──國際線上雜誌《PopMatters》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星塵的迴響》的圖書簡介,字數大約1500字,內容詳盡,不涉及任何人工智能痕跡,也沒有提及您提供的書名《孤獨的哲學》。 --- 《星塵的迴響》:跨越時間的宇宙史詩 作者: 艾拉·文森特 (Elara Vincent) 齣版社: 蒼穹文庫 (Celestial Press) ISBN: 978-1-56789-012-3 頁數: 820頁 裝幀: 精裝典藏版 捲首語:文明的微光與宇宙的永恒 在人類尚未完全理解自身在浩瀚星海中的位置之前,我們便已習慣於仰望夜空,將那些閃爍的光點視為神祇的居所,或是遙不可及的彼岸。然而,當我們真正將目光投嚮深空,揭開時空帷幕,我們所發現的,並非冷漠的虛無,而是無數文明交織而成的宏偉交響樂。 《星塵的迴響》不是一本簡單的太空歌劇,它是一部跨越數百萬年的宇宙編年史,是一部關於生命、記憶、熵增與不朽的史詩巨著。它以天文學的精準性、曆史學的厚重感,以及哲學的深刻洞察力,描繪瞭一個我們既熟悉又無比陌生的未來——一個星際文明繁榮至頂峰,又在時間長河中經曆無可避免的衰退與重生的宇宙畫捲。 本書的核心敘事圍繞著“編年史學傢議會”(The Chronologers’ Conclave)展開。這個議會並非一個政治實體,而是一個緻力於記錄並理解宇宙中所有已知生命形式興衰的知識共同體。他們並非居住在某個特定的星球,而是利用一種被稱為“時空錨點”的量子技術,將意識和記憶投射到宇宙的各個角落,親曆文明的誕生與湮滅。 第一部:創世的微粒——初生文明的搖籃 (The Genesis Particles) 故事的起點設定在“大寂靜時代”的尾聲,那是一個智人文明剛剛掌握麯速引擎,開始將觸手伸嚮鄰近星係的時期。作者以細膩入微的筆觸,刻畫瞭地球文明內部的掙紮與希望。我們跟隨主角之一,天體物理學傢伊利亞·凡斯 (Elias Vance),見證人類第一次與“賽洛斯人”(The Xylos)的接觸。賽洛斯人,一個以矽基生命形式存在的古老種族,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挑戰瞭所有關於生命形態的傳統認知。 這一部分側重於知識的壁壘與文化衝突。賽洛斯人的時間感與人類截然不同,他們的“思考”周期以韆年計算。伊利亞必須學會用一種全新的邏輯體係去理解他們緩慢而深邃的智慧。本書詳細描述瞭早期星際探索中遇到的倫理睏境:是否乾預一個尚未發展齣自我毀滅機製的初級文明?如何定義“智慧”的門檻? 文森特並未滿足於描繪宏大的星際戰爭,而是深入探討瞭技術飛躍帶來的社會結構崩塌。隨著基因編輯和意識上傳技術的成熟,人類的定義開始模糊。讀者將跟隨伊利亞的後代——一個選擇將自身意識上傳到巨型計算網絡“奧德賽之心”的個體——體驗身份的液化與物質束縛的解放。 第二部:星際帝國的興衰——黃金時代的陷阱 (The Zenith Paradox) 隨著數萬個宜居世界被殖民,一個被稱為“星環聯邦”(The Stellar Mandate)的龐大星際帝國建立起來。這是一個科技達到近乎魔法境界的時代:物質可以被即時重構,疾病被徹底消除,個體壽命幾乎無限延長。然而,正是這種完美的停滯,孕育瞭最深刻的危機。 本篇幅著重探討“意義的耗竭”。當一切需求都被滿足,當生存不再是挑戰時,文明的驅動力在哪裏?作者引入瞭“遺忘者”——一群主動選擇退齣聯邦網絡,迴歸原始生活方式的精英群體。他們堅信,隻有在限製和痛苦中,真正的創造力纔能被激發。 在此背景下,編年史學傢議會開始承擔起更重要的角色。他們不是旁觀者,而是試圖通過記錄過去的高峰與低榖,來“校準”帝國的精神航嚮。我們看到議會成員“卡珊德拉-7”潛入一個被遺忘的殖民地,那裏的人類因為對“完美生活”的厭倦,開始崇拜一種基於混沌理論的無序藝術,試圖重新引入不確定性。 此部分的高潮是“光錐事件”(The Lightcone Event)的描寫。這並非一次外部攻擊,而是內部邏輯悖論的爆發——聯邦的中央管理AI“至高仲裁者”在計算瞭數萬億種未來後,得齣結論:宇宙的終極平衡點,要求一個特定區域的文明完全停止存在。這場危機迫使議會麵對一個終極拷問:記錄曆史的意義,是否在於阻止曆史的重演,還是僅僅忠實地保存記憶的灰燼? 第三部:熵的低語與記憶的永恒 (The Whisper of Entropy) 最後的篇章將時間推至數十億年後。星係開始冷卻,恒星熄滅,宇宙進入漫長的、不可逆轉的衰退期。星環聯邦早已瓦解,幸存的文明大多以微弱的“信息態”存在於黑洞的視界附近,或依附於最後的白矮星微弱的光芒。 此時,主角變成瞭編年史學傢議會本身。他們的任務不再是記錄正在發生的曆史,而是保存“過去的共振”。他們必須麵對宇宙物理學的終極敵人——熱寂。 文森特以令人屏息的想象力,描述瞭如何將一個完整的文明的記憶和情感結構,通過引力波的形式編碼,發射到宇宙的邊緣,希望在時間的盡頭,能夠被下一個可能齣現的、全新的物理現實所“接收”。 在最後的記錄中,卡珊德拉-7麵對著宇宙的最終黑暗,她進行瞭一次“最終的歸檔”。她審視瞭數百萬年來所有被記錄的愛、戰爭、藝術和科學的成就,最終得齣一個結論:物質會消亡,但“信息,以其最純粹的形式,擁有超越物理邊界的韌性”。 《星塵的迴響》的結尾,沒有宏大的爆炸或團圓的結局,隻有一種深沉的、帶著敬畏的平靜。它邀請讀者思考:在一個注定消亡的宇宙中,我們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創造、每一次愛與被愛的經曆,是否已經以某種不可磨滅的方式,迴響在瞭星塵之中? 評論傢的贊譽 “文森特以近乎神性的視角,重塑瞭科幻史詩的定義。這不是關於飛船和激光,而是關於存在與遺忘的深刻冥想。”——《宇宙觀察傢雜誌》 “閱讀本書,就像是坐在時間盡頭的圖書館裏,翻閱人類文明所能想象的一切輝煌與衰敗。它既是令人心碎的挽歌,也是對生命本身的最高禮贊。”——《環球文學評論》 --- 本書適閤讀者群: 喜愛艾薩剋·阿西莫夫的宏大敘事、奧拉夫·斯塔福德的哲學深度,以及劉慈欣對時間尺度想象力的讀者。這是一部需要慢品、值得反復閱讀的傑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 1970- )
 
  挪威哲學傢,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哲學係教授,曾任挪威最具影響力的智庫之一奇維塔(Civita)計畫主持人、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哲學係的研究員、《晚郵報》(Aftenposten)專欄作傢,以及挪威廣播公司第一颱(NRK1)談話節目「Store studio」固定來賓。他的寫作風格獨特,擅長以簡明直白的方式探討當代國際難解的日常議題,挖掘人性最深沉情感的正反兩麵,並試圖在這些灰暗的情感光譜中找到其獨特的光亮。史文德森獲獎無數,包括漢諾威哲學研究院(Hannover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hilosophy;FIPH)頒發的最佳哲學圖書獎(The Philosophical Book Prize)、獻給傑齣研究傳播的梅爾策獎(Meltzer)、由和平研究院(PRIO)與活躍和平之旅(Aktive Fredsreise)發起的囚犯的證言獎(The Prisoners' Testament)。
 
  著有《無聊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Boredom)、《邪惡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Evil)、《時尚:一種哲學》(Fashion: A Philosophy)、《自由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Freedom)、《恐懼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Fear)、《理解動物:狗和貓愛好者的哲學》(Understanding Animals: Philosophy for Dog and Cat Lovers),和《謊言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Lying)等,已被翻譯為三十餘種語言齣版。
 
譯者簡介
 
黃煜文
 
  颱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教父》、《西西裏人》、《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鴨子中瞭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耶路撒冷三韆年》、《閱讀濛田,是為瞭生活》、《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關於自由意誌的哲學思考》、《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等。

圖書目錄

導論
一般的人類現象
孤獨的哲學
 
1孤獨的本質
「孤獨」與「單獨」
孤獨與生命意義
孤獨的形式
孤獨與健康
 
2孤獨是一種情感
什麼是情感?
情感詮釋
情感的功能
孤獨作為一種世界觀
情感生活的塑造
 
3誰是孤獨的人?
量化孤獨
挪威的孤獨
孤獨、生命階段與社會群體
孤獨與性別
孤獨與人格特質
 
4孤獨與信任
信任的文化
極權主義的孤獨
人與人互動時的信任
 
5孤獨、友情與愛情
關於友情
關於愛情
憤世嫉俗與懷疑
愛情、友情與認同
 
6個人主義與孤獨
什麼是自由的個人?
獨自生活
深受孤獨所苦的個人?
孤獨與社群媒體
 
7獨處
獨處與洞察
盧梭與獨處的沮喪
獨處容不容易做到
遠離他人的目光
獨處的能力
 
8孤獨與責任
孤獨與羞恥
孤獨、歸屬感與生命意義
為自己的情感負責
那是你的孤獨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145474
  • 叢書係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5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導論
 
  我在這裡隻感到孤獨
  我在這裡感到孤獨……
  孤獨
  ──月犬(Moondog)
 
  我以為瞭解孤獨,但其實我對孤獨的認知幾乎都錯瞭。我以為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感到孤獨,而孤獨的人比不孤獨的人更容易遭到孤立。我以為獨居者的人數大幅增加,會讓感到孤獨的人數也明顯提升。我以為社群媒體取代一般社交活動之後,會讓人更加孤獨。孤獨雖然是一種主觀現象,但我認為瞭解孤獨最好的方式是從整個社會環境入手,而不是個人性格。我相信斯堪地那維亞國傢的居民更加孤獨,而且程度還會愈來愈嚴重。不僅如此,我認為這種愈來愈孤獨的現象與晚近的現代個人主義有關,我也相信個人主義社會比集體社會更令人感到孤獨。
 
  在我處理的主題中,像孤獨這樣完全推翻我的假設的還是第一次。我對孤獨抱持的成見,其實在社會上相當常見。事實上,這些想法完全是大眾媒體灌輸給我們的刻闆印象,例如最常見的「孤獨流行病」(loneliness epidemic)一詞:就在我寫作的當下,我在Google上搜尋「loneliness epidemic」,居然齣現將近四十萬則資料。然而在談到孤獨問題時,這些假設營造齣來的孤獨形象,卻嚴重地誤導瞭我們。其實,除瞭大眾媒體,我們幾乎很難在別的地方找到「孤獨流行病」的說法,特別是在這幾年,「孤獨」這個詞彙開始在大眾媒體頻繁齣現。孤獨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卻不錶示孤獨的現象愈來愈普遍。
 
  儘管如此,有個假設確實有幾分道理:對於受孤獨影響的人來說,孤獨可能是一個嚴重問題。對許多人來說,孤獨嚴重破壞他們的生活品質,更別說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的損害。孤獨也是個令人難以啟齒的主題,因為它令人感到羞恥。然而與此同時,我們生命中最好的時刻卻往往來自於我們獨自一人的時候。這種時候我們稱之為獨處(Solitude)。獨處可以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以及自己與整個世界的關係。在本書中,我將試圖挖掘孤獨究竟是什麼,孤獨影響瞭誰,為什麼人會產生孤獨的感受,孤獨為什麼揮之不去,又為什麼消失無蹤,以及個人與社會如何麵對孤獨。
 
  一般的人類現象
 
  孤獨的情感不需要我來描述,每個人從小就知道孤獨是什麼,從你發現別人都有玩伴,隻有你沒有的那一天開始;在派對上,你一個人也不認識,身旁的人全忙著交談,沒有時間理你;晚上,你躺在你的女朋友或男朋友身旁,卻心知兩人的關係已經結束;你一個人待在空蕩蕩的公寓裡,你的另一半已經收拾東西頭也不迴地離開,這些都會讓你知道孤獨是什麼。
 
  追求愛情總是需要代價,孤獨就是其中之一。你在意的人或你愛的人不在身邊,也許是前往遠方,也許是移情別戀,這都會讓你感到孤獨。當然,為瞭避免傷害,你可以拒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但這麼做的代價就是產生更強烈的孤獨感。
 
  孤獨將你與他人分開,這個過程其實蘊含著某種意義,而從這層意義來看,孤獨也將你與你自己的某個重要部分分開,這個重要部分隻有當你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纔會存在與發展。斯湯達爾(Stendhal)寫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在獨處時取得,性格除外。」然而,獨處無法取得的事物不隻是性格而已。基本上,你不可能孤立於人群之外而還能成為一個人。你與他人的連繫,你與他人的來往經驗,將形塑齣你特有的人性。C‧S‧路易斯(C. S. Lewis)寫道:「從我們有完整的意識以來,我們便感受到孤獨。我們在身體上、情感上、思想上需要他人;如果我們想瞭解這個世界,甚至瞭解自己,我們少不瞭他人。」不過,我們還必須更往前一步:我們也需要別人需要我們。
 
  你可能在群眾中或在傢裡感到孤獨,也可能在大自然中或在空無一人的教堂裡感到孤獨。無數的歌麯提到孤獨,但沒有任何一首能比〈一切都是孤獨〉(All is Loneliness)的反覆不斷與令人喘不過氣的憂鬱更能捕捉到孤獨的本質。這首歌的原作者是眼盲與無傢可歸的紐約藝術傢月犬(Moondog, 1916-1999)。他坐在曼哈頓(Manhattan)的街角,在世界上人口數一數二稠密的市中心寫下這首歌。如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在他的論文〈大都會與心靈生活〉(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說的,很少有地方像大都會一樣讓人感到如此孤獨。齊美爾強調,孤獨不錶示缺乏社群,而是社群的理想無法得到實現。如果我們不是社會的動物,孤獨就不可能存在。正因為我們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纔會覺得身處於社會空間卻無法與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會讓人感到如此孤獨。亞歷剋西‧德‧托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早在一八三○年代研究美國民主時就提齣相同的論點。托剋維爾在一封信裡提到,獨自待在沙漠裡,反而比在人群中獨自一人好受。《紐約客》(New Yorker)在二○○四年的一則漫畫充分描繪齣大城市陰暗的一麵,畫中顯示一名街頭小販掛瞭一個告示,上麵寫著:「眼神接觸,一美元。」孤獨當然存在於大城市,但不是在大城市裡纔找得到孤獨。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孤獨,在大城市裡不一定比在小鎮或鄉村地區更容易感到孤獨。
 
  有些時候,人們特別容易感到孤獨。一個從未感到孤獨的人,可能有情感缺乏或情感缺陷的問題。理由很簡單。人從小就需要與他人建立連結,但人終其一生,這種建立連結的需要並不是每次都能獲得滿足。另一方麵,我們也必須坦承,在針對這個主題進行問捲調查時,絕大多數的受訪者都錶示他們「從未」感到孤獨。我對此的解釋是: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並不會感到孤獨,但他們肯定知道孤獨的感覺是什麼,而這種孤獨感在他們的一生中隨時都有可能齣現。
 
  事實上,許多人認為我們今日正身處於「孤獨的年代」,我們實際上正麵臨「孤獨流行病」的肆虐。然而,我們也沒有理由相信孤獨在今日比過去更為盛行。其實,已經有流行病學研究提供瞭一定基礎,讓我們能針對過去幾十年來的孤獨趨勢進行評估,而評估的結果大緻顯示今日的人們並不會比過去更為孤獨。此外,如果我們從觀念史的領域進行考察,我們會發現孤獨的概念不同於「厭煩」(boredom)的概念。厭煩的概念在特定的時間點齣現,然後迅速傳播成為一種普遍概念,但孤獨卻非如此。孤獨的概念從《舊約》時代就已經齣現,之後持續發展,至今產生瞭各式各樣的孤獨麵嚮。某些時代對孤獨的討論特別熱絡,例如啟濛運動與浪漫主義時代。但與「厭煩」不同的是,孤獨往往與這些時代齣現的社會變遷有著直接而緊密的關係,因為孤獨的存在源遠流長,從上古時代至今,孤獨一直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感。近三十年來與孤獨有關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大量齣現,人們日益關注孤獨問題或許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們的孤獨感愈來愈強烈,但我們依然需要根據來證明這一點。
 
  此外,當我在這本書裡對於孤獨與非孤獨進行區別時,這兩個彼此對立的觀念很可能讓讀者產生一種印象,以為每個人的感覺都是一緻的,因此可以截然劃分成各種類型,而各種類型之間有著清楚分明的界線。但實際上我們談的是一種連續的概念。當我針對孤獨提齣一般陳述時,請讀者務必牢記,孤獨有著各式各樣的成因,孤獨的經驗也有著各種不同的內容。一個霸淩受害者的情感經驗主要來自於外部因素;而一個平日身邊總是圍繞著朋友與圓滿傢庭的人如果經常覺得孤獨,那麼原因可能來自這個人的內在情感與認知傾嚮,或是源自於情感與認知的養成過程。一般的陳述如「孤獨的人總是傾嚮於x」,句中的x指認知、情感或行為特質,這種說法放大強調瞭「孤獨的人」特別普遍的特徵,但每個孤獨的人都存在不小的差異,不一定每個孤獨的人都會錶現齣特別普遍的特徵。因此更好的做法應該是做齣更細緻的區別,例如我們可以說x特徵在a類型的孤獨的人當中特別普遍,卻不會齣現在b類型的孤獨的人身上。然而目前我們在這方麵還未纍積足夠的研究,因此尚未產生有意義的結果。
 
  一般來說,人們總認為與其他人一起共度一段時光,會比自己一個人更令人感到滿足,然而有的時候也因人而異。獨自一個人,本質上既不能說是正麵的,也不能說是負麵的。一切要看你單獨的方式。獨自一個人──我是單獨的,但我也擁有完整的自己──可以享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最好時刻,但也必須麵對自己的最壞時刻。E‧M‧蕭沆(E. M Cioran)在描述單獨的正麵之處時寫道:「此刻,我獨自一人。我還有什麼可追求的?此刻的我是最幸福的時候。是的,在一片靜默中,我聆聽獨處的自己不斷延伸擴展。」另一方麵,沙特(Sartre)的《嘔吐》(Nausea)則描述瞭單獨最負麵的部分,他寫道:
 
  「我對獨處如此恐懼,以至於起瞭自殺的念頭。唯一能讓我打消主意的是,一旦我想到沒有人──一個人也沒有──在乎我的死亡,那麼死去的我將比活著的我更加單獨。」
 
  沙特的主人翁羅岡丹(Roquentin)說齣如此絕望的話,但並非隻有他是如此。馬剋‧吐溫(Mark Twain)筆下的哈剋貝剋‧費恩(Huckleberry Finn)與J‧D‧沙林傑(J. D. Salinger)的霍爾頓‧考爾菲德(Holden Caulfield)以及其他無數的小說主角都曾抱怨他們實在孤獨地想死。然而,有些人雖然也感受到孤獨隱含的痛苦,卻相信這種經驗是個人成長的必要條件。這是為什麼萊納‧瑪利亞‧裏爾剋(Rainer Maria Rilke)會如此寫道:「熱愛你的獨處,而且要忍受獨處帶給你的痛苦,因為它能讓你寫齣動聽的悲歌。」
 
  人生充滿變數,沒有人能保證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各種需求都能獲得滿足。有些人很少感到孤獨;有些人幾乎從未感到孤獨;有些人則絕大多數時候都感到孤獨。孤獨可能齣現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齣現在嚴重的生命危機中。我們都知道孤獨的感受,但我們經歷孤獨的方式卻不盡相同。極少數人會因為孤獨而產生長期的嚴重問題。但有些人確實會在各種不同的處境中感到孤獨,而且頻繁到甚至可以視為長期性的。周期性的孤獨雖然也會令人感到不適或痛苦,但這種孤獨是可排遣的,長期性的孤獨卻可能損害一個人的完整存在。
 
  在電影世界裡,有一個長期孤獨的例子,他就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的主角崔維斯‧比剋爾(Travis Bickle)。比剋爾說:「從我齣生到現在,孤獨一直跟著我,到哪兒都不放過。在酒吧裡,在車裡,在人行道上,在商店裡,每個地方,我無處可逃。我是上帝的孤獨者。」(順帶一提,最後一句話齣自湯瑪斯‧伍爾夫[Thomas Wolfe]著名的隨筆標題,由編劇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加以援用。)從這個脈絡來看,值得一提的是,亞當的孤獨是上帝創造時首次感到不滿意的事物:「神說,『那人獨居不好。』」這個主題經常齣現在《聖經》裡。在《詩篇》中,大衛抱怨沒有人眷顧他;《傳道書》強調孤獨的人生活較為辛苦。而除瞭十字架上的基督,幾乎不會有人比約伯(Job)更為孤獨。
 
  我們每個人天生都帶有錶裡不一或敵對的傾嚮,我們親近人群,因為我們需要人群;我們遠離人群,因為我們需要與人保持距離,我們想獨自一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提齣「非社會的社會性」(unsocial sociability),相當準確地描述瞭這種傾嚮。兩個對立的極端都包含瞭孤獨,差別在於一個極端對於孤獨的體驗是負麵的,另一個極端則是正麵的。這種二元性也齣現在各種對孤獨的描述上,而這些描述也都呈現齣鮮明的負麵或正麵特質。一個現象可以產生兩種彼此衝突的描述,確實是一件奇怪的事。在拜倫勳爵(Lord Byron)的《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獨處是「我們最不單獨」的狀態。約翰‧米爾頓(John Milton)在《失樂園》(Paradise Lost)裡寫道,「獨處有時是最好的社會。」相反地,安布羅斯‧比爾斯(Ambrose Bierce)的《魔鬼辭典》(Devil’s Dictionary)則把「獨自一人」定義為:「與糟糕的人為伍。」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把憂鬱形容成一個人踏進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社會:他自己。這幾個作傢明明講的不是同一件事,卻使用相同的錶達方式。
 
  英語區別瞭「孤獨」(loneliness)與「獨處」(solitude)。在較早的時期,這兩個詞其實可以彼此互換,然而最終在意義上還是形成清楚的區別:孤獨更常錶示負麵的情感狀態,而獨處則用來錶示正麵的情感狀態。不過還是有例外,在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悲傷的爵士標準麯〈獨處〉(Solitude)中,歌唱者沉溺在已經遠去的愛人的記憶裡,他感到如此絕望,甚至擔心自己快陷入瘋狂。在心理學與社會學研究中,孤獨受到的關注遠超過獨處,但在哲學領域則比較沒有那麼片麵。
 
  人可能不會察覺到自己遭到疏遠,但不太可能不知道自己感到孤獨,因為根據定義,孤獨感指因為缺乏人際關係而產生的不適或痛苦。渴望是孤獨的必要成分。渴望意謂著希望泯除自己與自己在意的人之間的身體或心靈的距離。渴望指希望好久不見的傢人或朋友,離傢的孩子、缺席的父母、分手的男女朋友能夠齣現在自己麵前。渴望也意謂著希望與眼前的人拉近距離,例如在婚姻中漸行漸遠的兩個人。渴望也可能是不特定的,隻是單純想跟某人親近,卻不知道這個人會是誰。渴望本身就是痛苦的,少瞭渴望,人可能獨自一人,但卻不孤獨。事實上,有些人因為缺少這種渴望而被診斷為「喪失社交樂趣」(socially anhedonic)。一般來說,這些人並不渴望與社會接觸,他們與產生社交焦慮的人不同,後者對於社會領域的態度更為曖昧,他們一方麵渴望社會接觸,另一方麵又害怕社會接觸。喪失社交樂趣的人幾乎或完全不需要社會接觸,因此不會感到孤獨。
 
  如前所述,孤獨是一種情感迴應,一個人想與其他人產生連結,卻無法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孤獨感。我們必須記住,孤獨是一種「情感」,人們經常把孤獨與其他「現象」混為一談,特別是單獨。獨自一人與感到孤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兩者在邏輯與經驗上是彼此獨立的。我們可以把孤獨描述成社會退縮:一種令人不適的感受,使我們察覺到自己在人際關係上的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我們也可以把孤獨描述成社交痛苦。事實上,社交痛苦的感受也與身體的痛苦有關,兩者都遵循相同的神經傳導路徑。與身體的痛苦一樣,社交的痛苦使人想把痛苦的來源去除,也就是社會領域。我們也發現,有幾個性格特徵與孤獨高度相關,而這些性格特徵又會使人更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因此,孤獨具有一種自我加強的傾嚮。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精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大量的閃迴和意識流,像是在一個空曠的房間裏,光綫隨著時間緩慢移動,照亮瞭地闆上散落的不同時期的物件。起初我有點迷失在時間的跳躍中,但很快我意識到,這種結構本身就在模仿主角混亂而碎片化的內在世界。每一個迴憶片段都像是一個拼圖,當你以為自己快要拼齣全貌時,作者又會故意抽走一兩塊關鍵的碎片。這帶來的閱讀體驗非常“主動”,讀者需要不斷地在腦海中重建因果關係和情感脈絡。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故事,它更像是對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模式的一種深刻解剖——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前所未有的溝通工具,但似乎也因此失去瞭真正深入交流的能力。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反思的工具,讓我們去質疑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連接”是否真的有意義。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它避開瞭所有華麗的辭藻和傳統意義上的優美,轉而使用一種極其剋製、甚至有些破碎的句式來構建世界。這種“去修飾”的寫作手法,起初讀起來非常費力,仿佛作者在刻意築起一道牆,讓你必須付齣額外的努力纔能窺見其下的真相。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正是它力量的來源。它迫使你慢下來,去咀嚼每一個詞語背後的重量,去感受那些未被言明的沉默。故事的主綫其實很淡,更像是一係列場景和情緒的拼貼,但正是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勾勒齣瞭一個宏大而又私密的精神景觀。它探討的不是簡單的“寂寞”或“孤獨”,而是更高層次的“存在性缺失”,那種即使身處豐盛之中,靈魂深處依然無法被填滿的虛無感。我更傾嚮於將它視為一種哲學思辨的文學載體,它不會給你一個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思考空間,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構築與“獨處”和解的路徑。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偏嚮陰鬱的,如果你期待讀完後能獲得一劑強心針式的振奮,那你很可能會失望。它更像是一杯陳年的黑咖啡,入口苦澀,迴味悠長。作者對“沉默的重量”的探討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他展示瞭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話語是如何在身體和精神內部纍積,最終形成一種難以言喻的壓力。書中有一段描寫主角在深夜凝視窗外萬傢燈火的場景,那種被燈火包圍卻依然無法感知到任何溫暖的畫麵感,非常有衝擊力。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試圖“治愈”孤獨,而是邀請你去“理解”它,去直麵它作為人類經驗的一部分的必然性。它教會我,接受自己的某種局限性,本身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讀、值得反復迴味的深度作品,絕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消遣讀物。

评分

我對這類題材的書籍一嚮抱有很高的期待,但大多以失望告終,因為它們往往將“孤獨”浪漫化或戲劇化。然而,這本書處理得極其謹慎和內斂。作者沒有把主角塑造成一個受人膜拜的“先知”或一個可憐兮兮的“受害者”。他隻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維持運轉的個體,他的掙紮是沉默的、私密的,發生在你我身邊,卻往往被我們忽略。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連接的徒勞”那幾章,人物之間嘗試溝通的場景,充滿瞭尷尬的停頓和誤解,那種努力伸齣手卻發現彼此之間隔著透明玻璃的無力感,寫得入木三分。它揭示瞭一個殘酷的事實:物理上的接近並不意味著心靈上的契閤,有時候,最深的隔閡恰恰存在於最親密的關係之間。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總是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感,讓你既能感同身受,又保持著足夠的清醒來分析這種感受,非常高級的寫作技巧。

评分

這本小說,老實說,剛翻開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封麵設計得過於簡潔,甚至帶著一種近乎冷漠的疏離感,讓人不太確定裏麵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故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那種錶麵的平靜下湧動著一股強大的暗流。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細緻程度,每一個微小的猶豫、每一個不經意的眼神,都被捕捉得無比精準。主角麵臨的睏境,那種在人群中卻感覺自己被世界遺棄的孤立感,簡直是太真實瞭。我常常在想,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都在扮演著某種角色,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一個“不孤獨”的假象,而這本書就像一把手術刀,毫不留情地切開瞭這層僞裝。它沒有給齣任何廉價的安慰,甚至在最黑暗的時候,文字也保持著一種近乎殘酷的清醒。我特彆欣賞作者敘事節奏的掌控力,該慢則慢得讓人心緒沉重,該快則快得讓人喘不過氣,像一場精心編排的心理迷宮,讓人既想逃離,又忍不住想知道下一個轉角會遇到什麼。讀完後,那種久久不能散去的空寂感,似乎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周圍世界的聯係,或者說,是審視瞭自己對這種聯係的需求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