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曾經是一個湖,而今已由水城變為一座陸城。2010年作傢舒國治齣版《水城臺北》,謝海盟讀後深受啟發,於是風雨無阻地在臺北城整整走瞭七年,每日步行至少五個小時,踏查臺北城殘存的水路痕跡,打撈齣那些被掩埋、已消失的河流,告訴它們,你的名字叫什麼?
憑藉實地踏查與嚴謹考據所展開的“找河之旅”,不僅記錄下掩埋在現代都市底下的“水城臺北”,也復活瞭河神曾經見證、如今已被人們遺忘的城市歷史和島嶼記憶:萬盛街的如火歲月、三毛的舒蘭街、王文興的紀州庵、牯嶺街95巷、上埤的浮水蓮花、東西神大排、舒暢公公的如意新村、郭鬆棻筆下的溫州街、大安支線的黃金歲月、帶著無數臺北人記憶的瑠公圳……
《尋找河神》是一個年輕人對所在城市的深情凝視,剋製中有孤意,冷峻下見深情。它既是一部豐富詳實、極具啟示的城市河流誌,思考人與土地、人與建築的關係,探尋何為理想城市及實現路徑,也是一本探索城市人文記憶的思想隨筆,這是《尋找河神》在自然與人文方麵的雙重書寫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