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的歷史,既是一部技術史、商業史,又是一部文化史、生活史,更是一部戰爭史。
近代以來,製錶業就是戰爭的寵兒。錶因戰爭而興,又服務於戰爭。大到一個國傢的轉嚮、一個產業的興起與毀滅,小到一個品牌的誕生、一個品類的流行,往往都與戰爭有著密切的聯繫:瑞士為什麼會成為“鐘錶之國”?號稱“錶王”的百達翡麗是如何創立的?為什麼古代曾是女性專屬的腕錶,如今卻總戴在男人的手腕上?為什麼開飛機、玩潛水都得有專門的腕錶?……
任何歷史,又都是關於人的歷史。在大屠殺中逃往瑞士日內瓦的鐘錶匠,終究成就瞭這座鐘錶城;在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差點命喪斷頭臺的“國王的製錶師”,始終在思考如何對抗地心引力;一個國破傢亡流落異鄉,賣錶隻為求一口飯的波蘭士兵,最後創立瞭“錶王”;一個花瞭100年蛻變為製錶之都卻在轟炸中灰飛煙滅的荒涼的採礦小鎮,在45年後實現浴火重生……
在真實的戰爭之外,製錶業內部的博弈也從未停止。不同品牌、不同國傢的製錶師各顯其纔。當人們不想再依賴高高的鐘樓,於是便有瞭更小的擺鐘;當水手不想在大海中迷航,於是便有瞭航海鐘;當飛行員騰不齣手掏齣懷錶,那就想辦法把錶戴在手上;當潛水夫差點死於氧氣耗盡,那就做一塊可以計時的潛水錶……
商業競爭甚至也會演變成“沒有硝煙的戰爭”。瑞士錶的天文臺認證背後,蘊藏的是一場工業化帶來的危機;石英錶要“革”機械錶的“命”,機械錶的自衛和反攻又是如何做得漂亮?……
生產方式的革新、科技與傳統的博弈、各大品牌與製錶集團在商場的縱橫捭闔,共同寫就瞭一部“時間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