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中,離開世界,特別關心世界,卻又什麼也不掛念。
本書描繪加爾默羅會隱修院在台灣建院的故事,藉由隱修女充滿天真喜樂、素樸的畫作,如實呈現隱修生活的面貌與角落;並透過畫家奚淞與聖三保拉姆姆的對談,洞見不同宗教相通的深處,直探隱修真諦。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隱修院的生活方式及經驗分享得到啟示,在內心製造一些空間和靜默,面對真正的需要,找到自己的路。
當一個人收斂心神、集中於一時,最靜默也最平安。隱修院看似不可思議的格窗,隱藏的是人世間早已消失的真理。
從實務操作層面來看,我有點好奇,面對現代社會無孔不入的噪音干擾——不管是手機通知聲、快速剪輯的短影音,還是永無止境的待辦事項清單——作者建議的「靜默」是如何達成的?這會是冥想練習的深入探討嗎?還是會觸及到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的相關議題?我個人認為,現代人最大的障礙,是「無法忍受空白時間」。只要一閒下來,大腦就會自動播放焦慮或雜訊。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幫助讀者從對「忙碌」的依賴中脫身,重新找回對時間的主導權,那就太有價值了。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而不僅僅是幾週的短期挑戰。一個能讓人重新設定生活頻率的讀物,絕對值得我花時間細讀,並且推薦給所有感到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朋友們。
评分說實在話,光是看到「靜默」這兩個字,我就立刻聯想到幾位我很欣賞的作家,他們的作品總是有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不是靠華麗的詞藻堆砌,而是透過簡潔的句子,直擊核心。我對這本書最感興趣的一點是,它如何處理「獨處」與「連結」之間的平衡。靜默似乎暗示著獨處,但書名卻又提到了「擁抱世界」,這中間的辯證關係非常耐人尋味。我總覺得,真正的世界連結,不是來自於無止盡的社交或訊息往來,而是建立在對自我足夠清晰的認知之上。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一個懂得靜默的人,如何用更真誠、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去影響或關懷身邊的人,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會被極大地提升。它不該只是一本自我療癒的工具書,而應該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觀察者和參與者」的指南。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一些東方哲學,特別是禪宗和道家的思想,那種「不爭」與「自然而然」的境界,與「靜默」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本書如果能巧妙地融合東方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的困境,那肯定會是一部突破性的作品。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不會引用歷史上或文學作品中那些擅長以靜制動的人物作為例證?文學性的鋪陳,往往能讓抽象的哲理變得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我希望它讀起來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心靈成長的書籍,最怕的就是讀起來像在啃教科書,讓人望而生畏。如果能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在耳邊輕聲細語,分享他的體悟,那就太棒了。這種親切感和知識性的深度,是兩者缺一不可的。我對這個平衡點抱持著高度的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低調卻又充滿力量的留白,讓我想起以前在誠品書店閒晃時,偶然翻到的那些質感很好的獨立出版品。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不只是書的重量,更像是一種無聲的承諾。我對這類探討心靈層面、又帶點哲思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畢竟現在這個社會,大家腳步都太快了,常常忽略了內在的聲音。我特別期待作者在文字中如何描繪那種「靜默」的力量,它不是指全然的寂靜,而是一種有意識地抽離喧囂,去聆聽與自己共處的狀態。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那就更棒了,畢竟光用想的,是體會不到那種深層次的寧靜的。我猜測,這應該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書,不適合趕著在通勤時間快速掃過,它需要你找個舒服的角落,泡杯熱茶,讓思緒隨著文字緩緩沉澱下來。這種能讓人慢下來的書,在現在的市場上已經越來越稀有了,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我給予高度的肯定。
评分我最近剛好經歷了一些生活上的轉折,特別能體會那種需要重新校準自己內在指南針的感覺。市面上很多心靈成長類的書籍,常常給人一種「趕快變好、立刻成功」的急迫感,讀完後反而讓人更有壓力,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這本《用靜默,擁抱世界》從書名來看,似乎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徑。我比較偏愛這種「接納現狀、由內而外修復」的論調。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擁抱世界」這個概念的?是因為內在的靜默足夠強大,外界的風雨才能被溫柔地包容,還是說,透過這種沉靜,我們才能真正看清世界的樣貌,而非被表象迷惑?從包裝的質感來看,我認為這本書的編輯群在選材和裝幀上是下了苦心的,這種對細節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內容的紮實。如果它能提供一種在紛擾日常中維持清醒的方法論,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聖經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