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生死:宗教哲學論集 (電子書)

宗教與生死:宗教哲學論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見成
图书标签:
  • 宗教哲学
  • 生死哲学
  • 宗教研究
  • 死亡
  • 来世
  • 信仰
  • 伦理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心灵慰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亡是生命的終極問題,不論死亡是斷滅還是斷續,都是生命不可迴避的歸宿或必經之途。面對死亡是在世存有根本之生命責任,可以忽略,能夠拖延,但終究無可避免。 宗教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死亡之性質及其安頓乃構成宗教關懷的核心。

作者簡介

劉見成

  台灣苗栗人,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於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已出版著作:《形神與生死》(2001年)、《謬誤、意義與推理》(與張燕梅合撰,2004)、《修道成仙:道教的終極關懷》(2010)。詩集:《道心觀物吟:戊子詩稿》(2009)、《朝徹集》(2010)、《涵宇集:己丑詩稿》(2010)。 近年致力於道家道教思想與宗教哲學之研究,於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冥想的深渊与觉醒的彼岸:探索意识、存在与时间性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宗教教义的梳理,也不是对既有哲学流派的简单复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类心智最幽暗角落与最光明边界的探险,旨在挖掘“存在”这一宏大命题下,那些被日常经验和线性逻辑所遮蔽的维度。全书以“意识的拓扑学”、“时间的非线性结构”与“主体性的崩塌与重构”为三大核心支柱,构建了一个跨越现象学、后结构主义、认知科学边缘地带的理论迷宫。 我们从笛卡尔的“我思”出发,但立即转向了梅洛-庞蒂的具身认知理论,探讨身体(而非纯粹的心灵)如何成为我们感知世界、锚定意义的初始场域。意识并非一个封闭的、内在的容器,而是一种持续的、与环境交织、互渗的“在世性”(Being-in-the-World)。本书深入剖析了“意向性”的动态本质:当我们“指向”某个对象时,这个指向行为本身如何重塑了主体与客体的边界。我们追问:在深度冥想或极端体验中,当意向性的聚焦瓦解时,主体意识会坍缩为虚无,还是会涌现出一种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分的“纯粹觉知”? 第一部分:意识的拓扑学——边界的渗透与心智的地图绘制 本部分着重于研究意识体验的结构和局限。我们借鉴了当代神经科学对默认模式网络(DMN)的研究,将其置于现象学的框架下进行阐释。DMN被认为是自我叙事、规划未来和回顾过去的“我”的物质基础。然而,那些被视为“非寻常”的意识状态——如高峰体验、心流(Flow)或某些深度入静状态——往往表现为DMN活动的显著降低。 我们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传统的“自我”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为社会生存服务的“叙事性幻象”。当这种叙事功能被暂时抑制时,意识的拓扑结构发生形变。不再有清晰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界限,感知如水般渗透,体验的纹理变得极其细腻和原始。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文化中对这种“无我”状态的描述,将其视为对人类意识潜能的集体性探索,而非仅仅是认知失调。这里讨论的关键在于:如何描述一种“无法被概念化地描述”的体验?我们尝试运用“负面神学”的语言策略,通过指出“它不是什么”来逼近“它是什么”的本体论真相。 第二部分:时间的非线性结构——回溯、预感与永恒的现在 本书挑战了牛顿式、线性、均匀流逝的时间观。我们转而关注海德格尔对“时间性”(Temporality)的分析,即人的存在(Dasein)本身就是一种向死而在的、由过去投射于未来之中的结构。然而,我们更进一步,引入了当代物理学对时间箭头(Arrow of Time)的探讨,并将其与人类的记忆和期待机制对接。 “记忆”并非对过去事件的忠实重放,而是主体不断地、带着当前意义和情感色彩对过去进行的重构行为。同样,“期待”也并非对未来事件的准确预测,而是一种“预感”(Foreshadowing),它使未来在我们尚未抵达之前,就已经通过期望和焦虑的形态,开始塑造我们的当下行动。 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滞留”(Retention)和“预期”(Protention)在构建“当下”中的关键作用。如果当下只是一个无限薄的切片,那么我们所经验到的“流逝感”,恰恰来自于意识对过去与未来片段的持续编织。本书提出,在某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这种编织的效率和密度可能会改变,使得主观时间“拉伸”或“压缩”,从而让人得以“瞥见”时间作为一个纯粹维度的本质,而非仅仅是衡量变化的标准。 第三部分:主体性的崩塌与重构——在断裂中寻找连贯性 当代哲学,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深刻地质疑了独立、自足的“主体”概念。本书认为,主体性是一个不断在“权力关系”、“语言结构”和“身体限制”中被协商、被建构的动态过程。当我们试图剥离所有社会角色、语言标签和生物本能后,剩下的“裸露的自我”是什么? 我们分析了巴特(Bataille)关于“超越性”和“内在经验”的论述,探讨了在极端经验(如极度的恐惧、狂喜或自我牺牲)中,主体如何自愿地放弃其边界和身份认同。这种放弃并非简单的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激进的解放:只有当“我”作为既定的结构解体时,新的、更具适应性和开放性的存在方式才可能涌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意义的生成”——如何在主体性碎片化的世界中,依然建立起一种道德和伦理上的连贯性。答案不在于寻找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而在于拥抱和管理这种持续的断裂性。主体性的重构,是通过对每一次体验的“整合”而非“同化”来实现的,它要求我们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倾听的状态,随时准备让经验打破原有的框架。 本书面向对人类心智深层机制、时间本体论以及存在意义持有强烈探究欲望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弃对清晰答案的渴求,转而享受在复杂、多义的思维疆域中漫步的挑战。它是一份地图,但地图本身即是旅程的一部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孔孟的觀點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荀子的觀點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列子》中的觀點
死亡與生命的意義:一個哲學的省思
死亡、後世與生命的意義:《古蘭經》中的生死觀
作為後設科學的哲學觀點
柏拉圖的死後生命觀及其道德意含:從蘇格拉底之死探討起
一道同風.萬教歸宗:淺論宗教大同的哲學基礎
死後生命之信仰對生命意義的影響:以《中有大聞解脫》為例的哲學考察
淨土法門的臨終關懷
尋找上帝:人性中的宗教關懷──威廉.詹姆斯的宗教哲學
止於至善:人文精神與莊子的精神超越
和諧與至樂:威廉詹姆斯與老莊
修德以待神恩:康德的宗教哲學
科技危機與價值轉化:道家的思考與實踐
善終與生死超越:天帝教的臨終關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2152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知識的寶庫,尤其對於像我這樣對東方哲學和宗教思想有著深厚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相見恨晚。我記得上次翻閱類似的專著,還是在大學時代修那門「比較宗教概論」的時候,那時候的書籍大多是偏向學術性的硬底子,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或許是少了那種能觸動心靈的溫度。這本呢,它成功地在嚴謹的論述和引人入勝的敘事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彷彿帶著讀者親身走進了不同的信仰體系的核心地帶,去感受那些千年不變的追問與思索。特別是對於一些跨文化概念的比較分析,那種鞭辟入裡的剖析,讓人忍不住要停下來,細細回味,甚至拿起筆來做筆記。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而是會在你腦海中縈繞很久,不斷激發新的聯想和反思的那一類。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人為什麼活著」這個終極問題,又多了一層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單一面向的觀看。這本書,絕對是書架上值得反覆摩挲的珍品。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探討「終極關懷」的書籍有點抱持著保留的態度,總覺得很多論述到最後都會流於空泛的道德說教,或是過於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但這本讓我徹底改觀。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不是那種線性、平鋪直敘的寫法,而是像一個精緻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和迴響。作者在闡述的過程中,很懂得如何穿插一些歷史上的軼事或是文學作品中的片段來佐證觀點,這讓原本可能顯得沉重的哲學思辨變得生動起來,更有畫面感。對於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種瑣事纏繞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抽離點」,讓我們得以暫時跳脫出來,用一種更宏大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自己的處境。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爭議性議題時的公正與克制,他從不急於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面對那些未解的謎團。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告訴你該相信什麼,而在於教會你「如何更有品質地去懷疑和探求」。

评分

這本的排版和紙質(如果是實體書的話,但我猜測電子書應該也保留了這種質感)處理得相當用心,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不過,真正讓我驚豔的是作者處理複雜概念時的清晰度。很多關於存在主義或現象學的討論,常常讓人讀完一段就得倒回去看好幾遍才能勉強理解個七七八八。但這裡,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將那些複雜的、抽象的思辨,轉化為可以被一般讀者消化的語言結構,同時又沒有犧牲掉其原有的深度和精確性。這種「易讀性」和「學術性」的完美結合,在台灣出版的哲學類書籍中,其實是相當難得的。我特別推薦給那些想跨入哲學領域,卻又害怕被專業術語勸退的讀者。它就像一座設計精良的階梯,讓你一步一步、穩穩地往上爬,而不是把你直接丟到山頂上自生自滅。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們。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見解之深刻,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過去幾十年對許多既定觀念的接受程度。它挑戰了我很多想當然爾的預設,特別是在探討道德律令的根源時,作者提出的幾種觀點,簡直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了那些被傳統層層包裹的迷思。它的論證邏輯環環相扣,沒有任何一處是鬆散的或可以被輕易推翻的。這不是那種追求譁眾取寵、提出驚世駭俗論點的書,它的力量是沉穩而內斂的,是需要讀者投入時間和心力去慢慢體會的。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對「超自然」或「來世」的種種想像,其實都深深根植於我們對現世痛苦和有限性的回應之中。閱讀的過程,就像是一場深度的自我對話,雖然偶爾會感到思緒的拉扯和思想上的衝擊,但那種精神上的飽滿感,是其他任何娛樂都無法替代的。這是一本能真正提升一個人思想格局的嚴肅著作。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台北人,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圈子裡,大家對於「活著的意義」這個話題的討論,往往停留在追求物質享受或短暫的快樂上。這本書就像一劑清醒劑,溫柔卻堅定地提醒我們,在追求「如何活得好」的同時,更該思考「如何面對停止」這件事。書中的某些章節,描寫了不同文化中對於死亡儀式的看法,那種對生命盡頭的坦然或恐懼,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它不是在販賣恐懼,反而是透過理解他者的終極觀點,來讓我們更好地安頓自己的現在。我感覺這不是一本單純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生命指南。語氣上,它少了那種學院派的傲慢,多了一份長者對後輩的關懷與啟迪,讀起來非常舒服,有種被理解的溫暖感。每次翻開,總能從中找到新的共鳴點,這大概就是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