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電子書)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書帆
圖書標籤:
  • 地震
  • 臺灣
  • 火環帶
  • 地質學
  • 自然災害
  • 防災
  • 電子書
  • 地理
  • 科學
  • 環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記九二一地震二十週年==
  給每一個曾經經歷地震的臺灣人
  不恐懼的勇氣!
 
  ◎九二一地震改變瞭什麼?在臺灣歷史上造成什麼影響?
  ◎以闆塊為尺度,透過地震帶分布、活動斷層分布圖重新認識臺灣
  ◎災後重建揭開社會不同層麵的問題,也改變瞭這一代人,成為重要社會資產
  ◎九二一地震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裏程碑,推動臺灣科研與防災係統大躍進
  ◎在下一次地震災害來臨前,建立應有的傢居建築與防災避難知識,提升整體防災能力

  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X春山 閤作齣版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淩晨一點四十七分,臺灣歷經瞭一百零二秒的劇烈搖晃,全臺十多個縣市共兩韆多人喪生,逾十萬戶房屋倒塌,其中包括中部地區近二分之一的學校校捨。電力設備塌垮造成震後立即停電,多處山線鐵路中斷,公路災損更嚴重,尤以臺三線與中橫公路最劇,全臺災損總計超過三韆五百億元。這場芮氏規模七點三的世紀地震,從震央南投集集擴延全島,史稱九二一地震。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闆塊交界處,因為億萬年來未曾停歇的闆塊碰撞與造山運動,臺灣纔得以形成今日樣貌。然而,闆塊運動引發地震,讓島嶼注定要麵對這些災難。一九○六年時日屬嘉義廳打貓東頂堡梅仔坑莊(梅山)巨震造成一韆多人遇難;一九三五年苗栗因獅潭斷層與屯子腳斷層引發新竹—臺中巨震,三韆多人罹難,是二十世紀臺灣最嚴重的震災。二○一六年二月六日高雄美濃地震、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都因不同震因造成傷亡。大自然一方麵帶來毀滅,另一方麵卻也創造生命。因為造山,臺灣的生物與地質多樣性得以盡情展現。

  本書以九二一地震為核心,構築齣一部因山崩地裂所寫下的臺灣當代自然環境與社會史,更盤點全球與臺灣重要地震與海嘯事件如何牽引國際科學閤作與社會重構,多視角重新理解地震。

  九二一地震為何造成如此巨大的災害?活動斷層是闆塊構造作用下的必然產物,九二一地震即是車籠埔斷層劇烈錯動、猛烈釋放能量所緻。九二一之後,臺灣全麵關注活動斷層研究,二○一二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公布瞭臺灣三十三條活動斷層,透過活動斷層分布、地震帶分布,希望解開斷層構造與再現週期之謎,讓人們對斷層有更多的理解並卸除未知的恐懼。

  此外,九二一地震讓人們看到地震導緻的複閤型災害,除瞭山崩地滑、建物橋梁毀損,更引發重視的是土壤液化。全國土壤鑽探資料庫,以及全國液化潛能圖建置完成,土壤液化與地質成因的研究延續到二○一六年二月六日高雄美濃地震、二○一八年二月六日花蓮地震,不斷有新的進展。

  全世界地震研究也因九二一地震而有重大突破。一九九九年以前,規模大於七級、距斷層二十公裏以內的近斷層強地動資料,全世界隻有八筆,九二一地震後,貢獻瞭六十多筆,這項紀錄至今尚未被超越。此外,臺灣將九二一地震研究資料公開分享全球,促成許多國際重量級學者來臺交流,全球以車籠埔斷層為主題的研究有六、七百篇,更培養齣臺灣如今中生代的一批重要學者,讓臺灣地震科學大步躍進。

  九二一後,臺灣從地震觀測躍進到「地震即時速報」,計算單位由「分鐘」縮短成「秒」,領先全球,並將此係統迴饋國際社會。透過九二一後的「深井鑽探」,科學傢從地底一韆一百一十一公尺處取得斷層帶的新鮮岩心,藉此瞭解斷層錯動過程中發生瞭什麼化學、物理變化,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而利用地裂進行的「槽溝研究」,更足以對中部地質與斷層的再現週期有深刻理解。

  迴返現場。九二一重建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大社會工程,揭開不同層麵的問題,本書從山區、市區到原鄉,帶齣不同的重建麵嚮,包括重災區南投埔裏、雲林草嶺村、大安溪沿岸原住民泰雅部落、臺中集閤式住宅太子吉第等。當時,許多宗教與社會組織在重建工作中擔任要角,本書特別以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為例,從二十年歷程迴看九二一經驗是如何讓教會青年與年輕社工陪同災民一起摸索、操練能力,從此改變瞭這一代人,改變瞭他們未來要走的路,不論是社工或是災民,都成為臺灣非常珍貴的資產。

  九二一地震不僅將全球地震學研究推往新的裏程碑,更促使臺灣在社會重構、災害防治上進步,例如:地震參數本土化研究的防災應用、耐震設計標準法規化、建立常備緊急應變係統,以及建立大規模地震情境模擬機製等。當防災可以直接進入日常生活,麵對注定再來的地震,我們將有更多的瞭解與準備,不再恐懼。

名人推薦

  吳逸民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係教授
  馬國鳳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係教授
  曹恕中 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係教授
  陳亮全 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前主任、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傢諮詢委員
  費立沅 中央地質調查所前環境與工程地質組組長
  黃世建 國傢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楊耿明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係教授
  鄭明典 中央氣象局副局長
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電子書)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臺灣地震現象、地質構造、歷史脈絡,以及社會防震與調適機製的專著。它不僅梳理瞭臺灣坐落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火環帶)的地理宿命,更細緻剖析瞭闆塊碰撞如何形塑這座島嶼的動態麵貌,並以前瞻性的視角,審視現代科技與古老智慧在防災上的交會點。 第一部:島嶼的誕生與地質的低語 一、火環帶上的獨特地質畫布 臺灣,這座形狀近似番薯的島嶼,其地質活動的頻繁性與複雜性,在全球名列前茅。本書開篇即將讀者帶入地球深層的動力學現場——環太平洋地震帶。此一巨大的「火環」是如何構成?它牽動瞭哪些主要的闆塊運動? 我們將重點聚焦於歐亞大陸闆塊與菲律賓海闆塊的劇烈交會。這兩大闆塊不僅是碰撞的,更是互相擠壓、俯衝與轉移的綜閤體。透過清晰的地質圖解與模型分析,讀者將理解所謂的「聚閤邊界」如何以數公分/年的速度雕刻著臺灣的山脈與海溝。特別是中央山脈的崛起,並非一蹴可幾的過程,而是數百萬年來闆塊擠壓纍積的宏偉工程。 二、斷層係統的精細描繪 臺灣的地震活動,其根源在於複雜的斷層係統。本書詳盡地分類與描述瞭臺灣主要的活動斷層,包括瞭西部麓山帶的逆斷層、縱榖帶的剪切斷層,以及東部海域的複雜結構。 西部活動斷層群: 深入解析車籠埔斷層、梅山斷層等如何影響人口稠密的西半部平原。這些斷層的特性多為淺層且具有高潛在破裂風險,是都會區防震規劃的重中之重。 花東縱榖: 作為闆塊交界帶的「磨刀石」,縱榖地區的構造活動具有走滑與擠壓的雙重性質,解釋瞭為何此區的地震常伴隨複雜的地錶變形。 海溝與隱沒帶: 討論琉球海溝與馬尼拉海溝的隱沒作用,這類活動往往孕育著週期長、規模極大的「海溝型地震」,對臺灣東部沿海乃至整個島嶼的結構穩定性構成長遠威脅。 本書運用最新的地殼測量數據(如GPS與InSAR技術),具體呈現闆塊運動的即時形變,讓讀者直觀感受地殼的動態壓力積纍過程。 第二部:歷史的迴音與記憶的刻痕 三、臺灣歷史大地震的座標 地震不是近代纔齣現的現象,而是構成臺灣歷史記憶的重要篇章。本書迴顧瞭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有文字記載的重大地震事件,並將這些事件置於其時代背景下進行考察。 清代與日治時期的紀錄: 分析《臺灣府誌》、地方文獻中對嘉義、臺南地區地震的描述,這些記載不僅是科學數據的雛形,更是早期社會對天災的集體恐懼與應對方式。 二十世紀的轉捩點: 深入剖析數次決定性地震,例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1935 年的關刀山(新竹-苗栗)地震,以及 1964 年的白河地震。這些事件直接催生瞭臺灣現代建築規範的萌芽與演變。 四、九二一與後續的省思 本書將極大篇幅聚焦於 1999 年集集大地震(九二一地震)。這不僅是一次自然事件,更是一場社會、工程與政治的總體檢視。 破裂過程的精確重構: 結閤遙測與地錶調查資料,詳細描繪車籠埔斷層的破裂情形,解析為何不同地質區域的震害會有顯著差異(例如,盆地效應與坡地破壞的對比)。 震後重建與社會韌性: 探討災後社區的重建模式,從傳統的自力救濟到政府主導的集體規劃,分析重建過程中社會資本的重塑與功能喪失後的恢復能力。 第三部:風險評估與未來調適 五、科學預測的邊界與機會 地震預測,是科學界永恆的挑戰。本書客觀闡述當前科學對地震發生的理解程度。我們不能「預測」精確的時間與地點,但可以進行「概率評估」。 地震危害度分析(Seismic Hazard Analysis): 介紹臺灣如何基於歷史數據、斷層活動速率和模擬技術,繪製齣區域性的地動加速度圖。探討不同工程結構(如高樓、橋樑、核電廠)所採用的設計地震力標準的演進。 前兆研究的迷霧: 審視近年來在電磁波異常、地下水化學變化等方麵的前兆研究,分析這些探索的科學價值與實際應用上的局限性。 六、工程防禦與都市規劃的韌性 麵對無法避免的威脅,工程技術成為保護生命財產的最後防線。 耐震設計的演進: 追溯臺灣建築技術規範從「允許破壞」到追求「韌性設計」的轉變。探討隔震、製震技術在臺灣的應用案例,以及在既有老舊建築中進行結構補強的挑戰與策略。 都市尺度的空間防災: 討論都市規劃如何納入地震風險因子。例如,液化潛勢區的劃定與限製開發、重要公共設施(醫院、消防局)的抗震韌性要求,以及建立安全疏散路網的必要性。 七、公民參與與心靈的修復 最終,一個社會麵對天災的強度,不僅取決於鋼筋混凝土的強度,更取決於其人民的準備程度與心靈韌性。 本書探討瞭教育在提升全民防災意識中的角色,從中小學的地震演習到社區層級的物資儲備規劃。更重要的是,它關注瞭地震後心理創傷的長期影響,以及建立有效的災後心理支持係統,確保社會在經歷劇烈創傷後能夠有效地「復原並變得更強大」(Build Back Better)的理念。 結語:與活斷層共存的島嶼哲學 本書總結道,臺灣的地震活動是其地理存在的一部分。對抗地震的努力,不應僅是短期應急的反應,而應轉化為一種長期的、融入日常生活與發展策略的「共存哲學」。這座火環帶上的島嶼,必須以科學為基石,以歷史為鑑,持續精進其防禦之道,確保其文明的延續。

著者信息

閤作齣版單位

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簡稱災防科技中心)

  災防科技中心前身是防災國傢型科技計畫辦公室,這個防災計畫也是國傢科學委員會(現為科技部)推動的第一個國傢型計畫,希冀經由跨領域的整閤,推動防災科技研究,並落實於災害防救工作。幾經轉型後,現為科技部下的行政法人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延續成立之初的脈絡,持續做為防災科技研發的推動者,並以防災科技支援災害應變作業,將研究成果落實於災害防救的各個麵嚮。近期更緻力於以資訊整閤的能力,發揮在災害預警技術、災害監測、緊急災害訊息傳遞、大數據分析能力上,深化災防科技研究應用,解決臺灣社會防災需求,發揮以科技守護全臺灣的使命。

作者簡介

林書帆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畢業,在這個特別的係所學到蝴蝶的遷徙是文學,週期錶是文學,山脈隆起大陸漂移亦是文學,遂有瞭本書的文字。曾閤著《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並以閤著作品《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齣島嶼身世》獲金鼎獎。

黃傢俊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畢業,遊走於地質與藝文之間。《Geostory聽聽地球怎麼說》科普平臺共同創辦人之一,緻力於探索更優質的自然科學教育。夢想買一棟鄉下三閤院改裝成自然科學工作室。曾閤著《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

邱彥瑜

  臺灣大學社會學係、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新聞e論壇特約記者。為瞭有趣的故事與人而當記者,現職探索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的高齡社會。曾閤著《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齣島嶼身世》獲金鼎獎,也開鑿齣從地質學觀察世界的視角。

李玟萱

  九二一後投入南投原住民部落的重建工作,長期以寫作關懷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二○○八年齣版《失去你的三月四日》,後改編為電視劇《失去你的那一天》,獲金鐘獎四項提名。二○一八年以《無傢者》獲臺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王梵

  曾就讀臺大圖書館係,倫敦城市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喜愛自然,擔任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誌工超過十五年。目前從事齣版工作。曾閤著《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齣島嶼身世》獲金鼎獎。

 

圖書目錄

序文  大地震撼的挑戰與麵對  國傢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陳宏宇

Chap01深時間

Chap02、眾石覺醒:從太平洋火環到臺灣活動斷層
2-1火環帶上的地質多樣性之島
2-2改變地震研究史的關鍵事件
2-3繪一張新的臺灣地圖

Chap03、鼓動與爆發:地震帶來的災害與啟示
3-1動盪之島:九二一地震引發的山崩地裂
3-2震齣地質敏感帶:○二○六高雄美濃地震、○二○六花蓮地震
3-3海嘯:南亞海嘯與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

Chap04、與震共舞的日常
4-1地震時,建築為什麼會殺人?
4-2校捨耐震補強
4-3臺灣第一高樓如何抗震?
〔專題〕地震危害度分析:融入耐震設計,應用於未來防災

Chap05、科研最前線
5-1最先進的預警係統:地震速報研究者吳逸民
5-2從古地震解析大地裂痕:槽溝研究者陳文山
5-3斷層錯動機製解密:深鑽計畫與井下地震儀
5-4監測海底地震:中央氣象局「媽祖計畫」(MACHO)

Chap06、那些人、那些事:九二一重建故事
6-1大學在地方:南投埔裏
6-2大傢一起的部落廚房:沿著大安溪播種
6-3在地質中毀滅又重生:雲林草嶺
6-4蓋自己的傢:霧峰太子吉第
6-5改變一群人的未來:龐大的九二一社區重建關懷體係
〔專訪〕如何運用全國賑災捐款?——訪九二一震災基金會執行長謝誌誠

Chap07、當九二一再來,我們準備好瞭嗎?
7-1災害可以管理嗎?臺灣災害管理體係演進
7-2情境防災推動關鍵:地震災損評估技術細緻化
7-3大規模地震模擬讓防災動起來
7-4不能全靠政府:防災社區的重要
 
〔附錄〕地震常備防災守則
誌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042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2.0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