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之旅(平裝本經典迴歸,啟發後世女性探險傢與登山傢經典之作) (電子書)

拉薩之旅(平裝本經典迴歸,啟發後世女性探險傢與登山傢經典之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亞歷珊卓‧大衛─尼爾
圖書標籤:
  • 拉薩
  • 西藏
  • 探險
  • 女性探險傢
  • 登山
  • 旅行文學
  • 冒險
  • 歷史
  • 文化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十世紀最傳奇的女性旅行傢
歷代達賴喇嘛首次接見的西方女子
十四世達賴喇嘛特別撰文作序

這是一本動人而雄辯的書,是西方人瞭解西藏的重要著作,
也是啟發後來許多女性探險傢與登山傢的經典之作。
──詹宏誌

 

 紐約時報書評:
《拉薩之旅》……為我們深入引介瞭一個逝去已久的世界!

                   

       堪稱二十世紀一代傳奇女子的亞歷珊卓‧大衛─尼爾,齣生在一個女性仍將婚姻與子女視為終生事業的時代,她,毅然背棄傳統,遠離傢鄉巴黎,前往遠東、中亞,及其他地區的荒僻角落旅行。就在五十四歲那年,抱持著一股不服輸的堅持,她成為第一位踏入禁城拉薩的白人女性,進入一度拒絕所有外人的「獨立西藏」。

     她帶著養子紅教喇嘛喇嘛阿普‧雍殿,偽裝成乞丐母子朝聖者,衣服下藏著左輪手槍,靴子裡夾著手抄筆記和地圖,從雲南齣發,花瞭四個月時間,徒步穿越海拔三、四韆公尺的崇山峻嶺,在一九二三年完成前進藏傳佛教聖城拉薩的大膽行徑,最後更以兩個月時間遊覽城市內的藏傳佛教名寺,同時參與瞭熱鬧莊嚴的西藏新年慶典。

    在這段提心吊膽前進拉薩的途中,他們沿途乞食,或靠雍殿為民眾加持換取溫飽;在險惡的雪山之巔還曾瀕臨死亡邊緣,濛受身體的苦楚和惡劣的環境:「從頭到腳都是白的,身與心都痲痺瞭;我們勉強地在沉默中前進。在那怪異的景象中,我們像是應西藏術士召喚要前往某地的兩個幽魂……。」

    然而,也因為她的這種旅行方式,讓我們能透過她的文字,看到瞭西藏高山的美麗景緻,親炙西藏庶民的日常生活,更深入體會瞭他們他們的虔誠的宗教觀。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瞭她對西藏這塊土地的熱愛。

好的,以下是一本關於探索、自然與人文關懷的圖書簡介,不涉及您提到的具體書目內容: --- 《群山低語:失落文明的迴響與未竟的徵途》 導言:當大地開始敘事 在這部宏大的非虛構作品中,我們邀請讀者跨越地理的界限,潛入那些被時間塵封、被現代喧囂遺忘的角落。這不是一本關於徵服或打破紀錄的記錄,而是一次深入的對話——與古老的岩石、變幻的河流、以及那些在極端環境中尋求意義的人們進行的真誠對話。《群山低語》聚焦於人類在麵對浩瀚自然時所展現齣的脆弱、堅韌與深刻的哲學思考。 本書的敘事結構如同盤鏇上升的山路,從對特定地理奇觀的細緻描摹,逐步過渡到對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復雜關係的哲學反思。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幾近消失的族群的生活智慧,探討他們如何在高寒、乾旱或潮濕的特定環境下,發展齣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獨特生存模式。 第一部分:冰雪王冠下的記憶迷宮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入喜馬拉雅山脈的腹地,但重點並非攀登技術或海拔數字,而是對“失落”的村落和傳統知識的尋訪。我們深入探索瞭那些因氣候變遷和外部世界湧入而瀕臨瓦解的喜馬拉雅高海拔牧民文化。 章節精選: “風蝕的經幡與現代性”: 記錄瞭一位試圖在傳統遊牧生活與現代教育之間尋找平衡的年輕牧民的故事。通過他的視角,我們審視瞭傳統知識的價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評估和保護。 “冰川之下的低語”: 詳盡考察瞭冰川融化對當地水文係統和神靈信仰産生的雙重衝擊。書中包含人類學傢對當地口述曆史的記錄,揭示瞭冰雪景觀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宇宙觀和倫理體係。 “岩壁上的幾何學”: 並非側重於地質學分類,而是探討古代工匠和修行者如何在這些極端的自然畫布上,通過修建寺廟、瑪尼堆和灌溉係統,刻畫齣他們對秩序與永恒的理解。這些建築奇跡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而非簡單的對抗。 這一部分的敘事基調是沉靜而充滿敬意的,它提醒我們,每座山峰都承載著數代人的故事與信仰。 第二部分:沙漠之眼與文明的韌性 敘事轉嚮地球上另一極端——廣袤而乾燥的沙漠地帶。這裏的挑戰是缺水、高溫以及無邊無際的孤寂。本書揭示瞭在看似貧瘠的土地上,生命如何以最精妙的方式紮根並繁衍。 章節精選: “琥珀色的河流:被遺忘的坎兒井群”: 深入考察瞭古代波斯和中亞地區復雜地下水利工程的智慧。作者細緻描繪瞭這些工程的維護與傳承,將其視為一種社會契約的物理體現——共同的生存依賴於嚴格的協作與公平分配。 “沙丘上的遷徙者:時間感知的重塑”: 描述瞭撒哈拉和戈壁地區遊牧民族的“慢時間”哲學。在沒有固定參照物的環境中,他們的時間感與城市文明的綫性時間截然不同,這影響瞭他們的決策、藝術和人際關係。 “鹽湖邊緣的生態煉金術”: 記錄瞭在極高鹽堿地帶,如何通過生物多樣性的巧妙搭配,實現植物的共生與特定礦物質的提煉。這部分是對古代農業生態工程學的一次緻敬。 在沙漠的敘事中,我們探討瞭“擁有”與“使用”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如何在資源極度受限的環境下,實現可持續的社會結構。 第三部分:潮濕的迷霧與心靈的地圖 最後一篇章將視野拓展至熱帶雨林和迷霧籠罩的島嶼生態係統。這裏的核心議題是生物多樣性的脆弱性,以及現代發展模式對古老生態知識的侵蝕。 章節精選: “雨林中的聲音圖書館”: 記錄瞭一位語言學傢與亞馬遜土著社區閤作,搶救性地記錄他們的傳統草藥知識和動植物分類係統。這些知識體係的消亡,意味著人類對生命復雜聯係理解的永久性損失。 “火山島上的創世紀:地質的憤怒與重塑”: 以一座活火山島為中心,探討瞭島嶼居民如何將地質災害視為自然循環的一部分,而非純粹的災難。書中描繪瞭他們從熔岩流中汲取新土並重建傢園的過程。 “邊界的消融:全球化與地方知識的交匯”: 通過對比不同地區對“野外知識”的態度,本書提齣一個尖銳的問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是否正在用標準化的、可量化的知識,取代那些難以被翻譯和編碼的、基於經驗的深層智慧? 結語:未竟的徵途 《群山低語》最終迴歸到人類自身的探索精神。我們所探索的遠方,不僅是地理上的遙遠,更是對生命可能性的深度挖掘。本書的結論是,真正的探險並非是為瞭插上旗幟,而是為瞭學會傾聽——傾聽腳下土地的脈動、傾聽曆史的殘留、傾聽那些在極端環境中依然選擇堅守生活尊嚴的人們的聲音。 這部作品獻給所有相信,最偉大的發現往往發生在地圖的邊緣,獻給那些願意放下已知,去迎接未知世界深沉智慧的求知者。閱讀它,就是踏上一場不僅重塑你對世界的認知,更重塑你對自身位置理解的旅程。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歷珊卓‧大衛─尼爾Alexandra David-Néel
集多重身分於一身:旅行傢、歌劇聲樂傢、隱士、義大利突尼斯賭場經理,更是歷代達賴喇嘛首次接見的西方女性。
一八六八年生於巴黎,是傢中獨生女,父母不和諧的婚姻導緻她不斷逃傢。在巴黎研習東方宗教後,旅居印度與錫蘭,之後又前往遠東、中東及北非進行歌劇巡演。一九o四年,在突尼斯與菲利普‧尼爾Philippe Néel結縭,但不久即分居;不過,菲利普仍資助她後來的許多旅行,兩人也持續通信,直到一九四一年菲利普去世為止。
一九一一年,亞歷珊卓離開巴黎,前往印度北部完成喇嘛訓練。接著,她和錫金喇嘛阿普‧雍殿穿著單薄的白色棉袍,在山洞中度過一整個鼕天,研習佛法。一九一六年,她與雍殿由加爾各答經緬甸前往日本、朝鮮、北京遊歷;接著,以騾子、犛牛及馬匹為交通工具,穿越中國,上達濛古和戈壁,進入西藏東北部。一九二三年,結束瞭在青海塔爾寺的三年研習後,兩人抵達薩爾溫江。由此處開始,他們喬裝成朝聖者,嚮拉薩齣發,本書的故事也從此展開。原書以英文寫成,一九二七年問世,是亞歷珊卓最生動的作品,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旅行文學經典。
在亞洲生活瞭十四年後,亞歷珊卓於一九二五年返迴法國,著書演講,聲名鵲起。她總共書寫二十五本著作,並獲得許多榮譽大獎,包括「地理學會金質獎章」。一九三七年,在雍殿陪同下,她最後一次到亞洲,住瞭八年。這位一代奇女子逝世於一九六九年,她一o一歲生日前夕。


譯者簡介

陳玲瓏
輔仁大學食品營養學係畢業,美國堪薩斯大學醫療人類學博士,從事應用人類學研究多年。經常遊走古今西藏文化區。

圖書目錄

導讀   詹宏誌
推薦序  達賴喇嘛
自序
邁嚮未知的旅程
外國人朝聖
住在藏人屋簷下
初探通往波密的路徑
寒原雪山上的驚險鏡頭
攔路搶劫的波巴土匪
拉薩,我來瞭
拉嘉洛!諸神勝利
附錄  亞歷珊卓‧大衛─尼爾小傳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09170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20歲~88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7MB

圖書試讀

 

<導讀>      詹宏誌

拉薩之旅

 「去吧,去學西藏文」

    就像威爾斯(H. G. Wells, 1866-1946)科幻小說《世界的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 1898)的著名開場說的,人類從來沒有想到宇宙中有另一個更高文明的智慧生物,在一旁盯著地球上人類的發展已經數百年,終於決定無情地襲擊它占領它並奴役它。在讀任何與中國、英國關係的近代歷史時,常常讓我想到同樣的場麵;我們常常以為英國遠隔重洋,必須船隊橫渡,纔能與上國天朝有所接觸,卻忘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一六○○年,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堅船利砲的英國早已在一旁(印度)虎視眈眈兩百多年瞭。

    看中英印藏之間的糾纏歷史,尤其值得放在這樣對照式的時間框架裡,我們常常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景觀與體會。在地理上印度緊貼著西藏,英國人想對西藏有更大影響力的念頭從未間斷;尤其到瞭十九世紀末,英國人擔心俄國人的影響力自新疆南下,恐將危及印度,更覺得需要控製西藏做為緩衝;兩個強權在中亞地區爾虞我詐地暗自角力,被英國作傢吉蔔齡(Rudyard Kipling, 1866-1936)稱之為「大競局」(The Great Game),更在小說《阿金》(Kim, 1901)中把它不朽地形象化。

    在「大競局」的最高峰,一九○四年英國軍官也是著名探險傢的楊赫斯本(Francis Younghusband, 1863-1937,清廷文獻譯作榮赫鵬),領印度總督寇仁(Lord Curzon)之命,帶領武裝使節團入侵西藏直達拉薩,逼迫十三世達賴喇嘛簽訂城下之盟,打開瞭神秘禁錮的香格裏拉,西藏韆年以來因為自然天險所帶來的與世隔絕從此也被迫打開。就在楊赫斯本揮軍入拉薩城時,十三世達賴喇嘛倉皇齣走青海;英國人逼迫藏人簽下英藏拉薩之約,終於驚動瞭清廷。中國長期為西藏的宗主國,但與現代國傢的主權與領土的概念不盡相容,究竟「上國」(宗主國)是不是「主國」(主權國)?當時在加爾各答舉行的中英談判,你來我往有一場精彩的較勁,今天讀來仍有經典之議的感覺,當時清廷大使唐紹儀侍郎的錶現尤其值得一記。

    一九○六年(光緒三十二年),中英續訂藏印條約簽訂,以拉薩之約為附約,清廷保住瞭主權國傢的地位;後來英國論史者鹹以為,這是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齣兵西藏,徹底視西藏為中國領土的前驅事件,在歷史上有關鍵性的轉摺意義;因為經此一役,西藏永遠失去因主權模糊而隔絕獨立的地位瞭。清廷議約之後,懲處有過之臣,其中清廷覺得達賴輕啟邊境爭端,降旨革去達賴名號以示儆,達賴失誌之餘頗有投俄之意;光緒皇帝乃淮達賴進京覲見,並對之懷柔有加。但清廷內部也到瞭帝國之末,光緒死後,十三世達賴喇嘛齣京欲迴西藏,並聯閤俄使以求外援,清廷則決定派川軍入藏,直抵布達拉宮,達賴再度逃難,越邊境入印度。

    達賴流亡到印度,英國人大喜過望,迎往大吉嶺,百般籠絡。就在達賴流亡期間,一九一二年,有一位歐洲女子試圖要訪問他,十三世達賴喇嘛風聞此一歐洲女子通曉佛學與藏密,也識得梵文,便接見瞭她,這是受到歷代達賴喇嘛第一位接見的西方女性。見麵時,兩人暢談佛理,達賴喇嘛訝異於她的不凡,感嘆地要她:「去吧,去學西藏文。」

    這位奇女子真的學成瞭幾如母語般流利的西藏文,並在多年後假扮藏人乞丐潛入藏境,更成瞭第一位進入拉薩的西方女性。這位奇女子,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本書作者亞歷珊卓.大衛—尼爾(Alexndra David-Néel, 1868-1969)。

 

「勝利瞭,惡魔消失瞭」

    亞歷珊卓的姓氏像英國人,但卻是一位法國人;父親是一位政治活躍者與新聞記者,母親則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望族,傢庭是相當富庶的布爾喬亞典型。如果以她從小保母環繞的成長環境看,理論上可能她更應該成為鎮日參加晚宴或舞會的高雅淑女,但她彷彿有著不安的因子,她自己說她五歲時:「我渴望穿越花園大門之外,沿著行經它的道路,一路啟程至未知之地。」而六歲開始,她又發展瞭一項同年齡少女罕見的興趣:比較宗教學(一位她的傳記作者認為,她極可能是注意到她自己父親的清教徒信仰與母親的天主教信仰的差異)。她自己則說她十三歲開始投入瞭對佛學的研究,後來更全心全意獻身於東方哲學、東方宗教與神秘主義的研究,也引發她第一次到印度的旅行(一八九一年)。

    中間一段時期她企圖成為一位「正常的人」,亞歷珊卓以她的好嗓子加入瞭輕歌劇團,後來又追隨父親的生涯成瞭記者;最後嫁給瞭一位富傢子弟工程師菲利普.尼爾(Philip Néel),這場婚姻隻維持瞭五天,兩人就分居瞭。但她與他的友誼卻維持瞭四十年,終其一生,菲利普始終是她非正式的經紀人和贊助者,亞歷珊卓在亞洲旅行時幾乎是天天寫信給他。她有一次在一封信上說:「我相信你是世上唯一讓我有歸屬感的人,隻是我天生不是婚姻生活的材料。」

    亞歷珊卓.大衛—尼爾掙紮瞭一段時間,一九一一年她真正像她童年的夢想,走齣「花園大門之外」來到東亞旅行,在不丹(Bhutan)奇緣似地與十三世達賴喇嘛相見,達賴喇嘛說:「去吧,去學西藏文。」彷若天意,這個女子後來竟然以驚人的體力與毅力,穿透禁城拉薩而成為歷史傳奇。

    亞歷珊卓說她一開始並沒有特別的興趣造訪西藏,這場與達賴相見的經驗確實是開啟瞭嚮往之門,她自己記錄說:「我在這位僧侶君主的周圍,發現瞭一個奇怪的僧眾王室,他們穿著耀眼的黃色絲綢、深紅色衣裳及金色錦緞,訴說著神奇的故事,談論著仙境般的國土。聆聽之際,我明智地保留瞭神話與誇張的空間,但直覺地感到隱藏在我麵前這片濃密森林後麵,在雪峰高聳入天的另一邊,確實有個與眾不同的國度。」

但亞歷珊卓並不是第一位進入西藏的西方女性旅行傢,在她之前已有戴如意(Annie Taylor, 1855-?)和蘇西.李金哈(Susie Rijnhart, 1868-1908);戴如意是安妮‧泰勒的中文名字,本身是虔誠的基督教,欲往西藏傳教,她在一八九二年(即光緒十八年)自甘肅洮州啟程入西藏,歷經七個月的艱苦旅程,最後被阻於拉薩東北的那麯,不得不轉往康定,但她仍然堅持留在亞東與鍚金邊境傳教(颱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九年齣版有《藏中行:一個女基督徒的日記》一書,即為戴如意女士的入藏記錄)。蘇西.李金哈則是加拿大的醫生,也是一位熱情的傳教士,她與丈夫帶著他們的新生兒赴藏欲傳基督福音,他們事實上已到距拉薩僅三百公裏處,但他們在此因惡劣天氣失去瞭兒子,又被西藏官員發現逐他們離去,路上蘇西再度失去瞭丈夫,兩個月後纔凍餒不堪抵達打箭鑪(康定)。

    亞歷珊卓遠比她的前驅幸運,也更有準備,她已能說和當地人無異的藏語,又熟諳佛教教義,使她能把麵孔塗黑打扮成往拉薩朝聖的信徒;與她同行的是她後來多年的旅行夥伴錫金人雍殿(Yonden),長期相依為命,她最後甚至收養他為兒子(亞歷珊卓自己沒有子嗣,她不是說她不是婚姻的材料?)。因為英國政府不許她入不丹,亞歷珊卓隻好取道中國內陸,之前她更先走訪日本、韓國,在日本她還先拜訪瞭入藏的前輩日本和尚河口慧海。

    也許她一九二三年的入藏行程毋庸我再做介紹,她的書《拉薩之旅》(My Journey to Lhasa, 1927)就是最好的記錄。這是一本動人而雄辯的書,是西方人瞭解西藏的重要著作,也是啟發後來許多女性探險傢與登山傢的經典之作,幾位七十年代以後登喜瑪拉雅山的女性登山傢,不約而同都提到大衛—尼爾對她們的召喚。儘管旅行倍極艱辛,亞歷珊卓.大衛—尼爾的健康保持得極好,她活得比丈夫、養子都久,死時高壽一百。

    十三世達賴喇嘛促成瞭她進拉薩的夢想,十四世達賴喇嘛卻在一九九二年為她新版書寫序,對她不敬擅入拉薩不但沒有責怪,反而承認西藏昔日的自我隔絕付齣瞭太大的代價,他並且稱讚她的獨特與勇氣。一位西方女子,得到兩世達賴的稱許,奇緣此生可說是極盡瞭。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