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就懂台灣神明 (電子書)

一本就懂台灣神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虹因
图书标签:
  • 台湾神明
  • 宗教文化
  • 民俗信仰
  • 信仰
  • 台湾文化
  • 神话故事
  • 传统文化
  • 电子书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眾神故事要知道,拜得內行才有效!
一本弄懂台灣神明的來源、演變、發展!
從台灣神明的源流、傳說、檔案、祭祀廟宇。
台灣神明清楚易懂版!抓住各神明信仰特色!

  敬神,就從瞭解祂們的故事開始!

  神明朝聖、信仰故事、廟宇巡禮……
  讓我們一起進入台灣最特別的神明文化裡吧!

  ★55篇台灣神明故事,脈絡清晰易懂。
  ★根據神明形象繪製神明圖像,掌握神明特色。
  ★宗教名詞、小知識講解,對民俗祭典不再陌生。
  ★30座台灣廟宇介紹,兼具朝聖與觀光的人文巡禮。
  ★每位神明都配上「神明小檔案」,秒懂神明職司特色。

  本書先從台灣神明緣起入題,逐一圖解條列常見神明的傳說緣起,傳入台灣後的發展、演變、現況,並且介紹在現今台灣社會佔有相當重要地位的宮廟文化代表。

保佑推薦

  每一尊神明,都是解讀這塊土地的最佳符碼──王御風(《圖解台灣史》作者)

  以淺顯易懂的敘述,介紹台灣神明由來、變遷及文化意義──高凱俊(承天府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透過民間信仰理解土地與文化,就像是打開新世界的大門──楊晴惠(《高雄好過日》協會文史調查組)
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探索台灣信仰的奧秘與魅力 本書不是關於《一本就懂台灣神明 (電子書)》的任何內容介紹,而是一本獨立、詳盡的台灣文化與信仰探索指南。 這是一趟深入台灣島嶼心靈深處的旅程,旨在揭開這片土地上豐富多元、生動活潑的信仰面紗。台灣,一個在歷史長河中融合了閩南、客家、原住民以及近代外來文化的熔爐,其宗教信仰如同一座色彩斑斕的博物館,陳列著數千年來人們對天地、祖先與未知的敬畏、祈求與寄託。 本書不著墨於任何特定神祇的入門指南,而是專注於建構一個宏觀的視角,讓讀者理解台灣信仰體系運作的底層邏輯、社會功能及其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體現。我們將從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歷史學的角度,剖析台灣信仰生態的獨特性與複雜性。 第一部:信仰的地理學與歷史根源 台灣的信仰圖景,首先由其地理環境形塑。從亞熱帶的濕熱氣候到頻繁的自然災害,都深刻影響著人們對神靈的想像與需求。 一、 閩南與客家的遷徙印記 追溯台灣信仰的源頭,必須回到清代中後期大規模的漢人移民潮。這些先民為了適應新環境、對抗疾病與水土不服,將故鄉的信仰體系完整地移植過來。我們將探討「在地化」的過程,即如何將原鄉的神祇(如媽祖、王爺、三山國王)與台灣本土的環境、資源、族群關係進行重新編織與詮釋。 重點解析: 1. 守護神與開拓精神: 媽祖信仰如何從海神演變為全能的守護神,映射出移民社會對平安與順遂的集體渴望。 2. 王船信仰的社會學意義: 探討瘟疫與死亡的社會處理機制,以及送王儀式中對社區秩序與集體焦慮的釋放功能。 3. 客家信仰的獨特性: 三山國王信仰在客家聚落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與族群認同、土地連結的緊密關係。 二、 原住民信仰與自然和諧觀 台灣島嶼的文化基石,是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與自然的共生哲學。本書將獨立一章,探討在漢化與現代化浪潮中,原住民傳統信仰如何存續、轉型,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自然界中的萬物有靈。這不僅是宗教議題,更是文化主體性維護的實踐。 第二部:儀式、空間與時間的建構 信仰的生命力,體現在其儀式與空間的實踐中。本書將詳細解構台灣宗教活動的結構與意義,闡述宗教如何組織人們的社會生活與時間感知。 一、 廟宇的建築美學與社會功能 台灣的廟宇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地方社會的行政中心、文化聚會點和藝術殿堂。我們將剖析廟宇建築中的交趾陶、剪黏、彩繪等工藝的象徵意義,並研究廟宇委員會(管委會)在地方治理中的實際角色,以及其如何成為凝聚地方認同的物理載體。 深入探討: 空間的層級與秩序: 殿宇內神龕的擺設、香爐的次序,如何反映人間的倫理規範與神界的層級結構。 祭祀場所的變遷: 從簡陋的私壇到華麗的宮廟,反映了地方經濟力量的增長與信仰熱情的累積。 二、 祭典的循環與時間的重構 台灣的宗教活動以其繁複且熱鬧的「作醮」、「繞境」、「迎神賽會」聞名於世。這些儀式如何標誌著時間的流動與節氣的更迭? 繞境巡狩的動力學: 探討進香隊伍的組織結構、陣頭文化的專業化,以及繞境活動中社會階層的流動與互動。 陰陽兩界的交界: 對於中元普渡等儀式,我們將分析其如何管理社會對「無主孤魂」的恐懼,並將生死界線進行公開、儀式化的處理,以維護現世的穩定。 第三部:信仰的當代轉型與挑戰 在全球化與科技發展的衝擊下,台灣的傳統信仰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聚焦於當代現象。 一、 新興宗教與教派的興起 除了主流的民間信仰,台灣也是許多新興宗教與哲學團體發展的沃土。我們將考察這些新興力量如何回應現代社會的個體化、心理壓力以及對傳統權威的質疑。探討例如佛教改革運動、一貫道等在社會傳播上的策略差異。 二、 媒體、數位化與信仰的傳播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人們與神明的互動方式?從線上點燈、線上安太歲到廟宇直播,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傳統的儀式場域。這對信仰的「實體性」和「神聖性」帶來了哪些衝擊? 三、 政治、認同與信仰的交織 在台灣複雜的政治光譜中,宗教常被用作建構地方認同或民族情感的工具。本書將客觀分析,在不同歷史階段,特定神祇的敘事如何被挪用,以服務於更宏大的社會或政治目的。 總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不帶預設立場的文化考察。它是一把鑰匙,引領讀者進入台灣社會的脈動核心,理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如何透過信仰,尋求秩序、慰藉與意義。這是一部關於人、地與心靈如何共同編織出一個獨特而迷人的文化場景的深度田野觀察報告。讀者將會發現,台灣的信仰世界,遠比單一的解釋來得豐富與耐人尋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虹因


  高雄市右昌人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所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
  曾任《小達文西》雜誌專欄特約作者(2009.10~2012.10)

  曾參與計畫:
  2011 協助出版《俎豆千古.禮陶樂淑—臺南孔廟釋奠禮與禮樂文物》專書,著者:黃翠梅、李建緯,出版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發表著作:
  2017.02「咱後勁」-後勁導覽手冊(內文撰寫)
  2016.12〈再探後勁地區的地方公廟〉,《高雄文獻》(第一作者)
  2016.11〈踏著金路巡右昌-右昌地區四座廟宇調查研究計畫〉(獲2015年寫高雄-年輕城市的微歷史獎助計畫補助)(與謝筑恩合著)

繪者簡介

汪發蓉


  台中人,朝陽科技大學視傳系畢業,喜歡插畫創作,天馬行空,目前為自由工作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打開街頭巷尾廟宇的密碼/王御風
精準點出臺灣民間信仰的走向/高凱俊
透過信仰理解在地文化/楊晴惠

作者序   
花點時間了解家鄉廟宇與神明的故事

序章  神仙新天地 
渡海拓墾/定居社會/日本殖民統治/二次戰後

正篇  眾神大會-神明故事

第一類 海神信仰
1.天上聖母-媽祖
2.玄天上帝
3.水仙尊王
4.四海龍王

第二類 開拓神信仰
1.王爺公
2.福德正神
3.城隍爺
4.七爺八爺
5.東嶽大帝
6.開臺聖王
7.觀音菩薩
8.五福大帝

第三類 族群神信仰
1.保生大帝-泉州同安
2.開漳聖王-漳州
3.廣澤尊王-泉州三邑南安
4.三山國王-廣東潮州
5.清水祖師-泉州安溪
6.義民爺-客籍
7.法主公-泉州安溪
8.青山王-泉州三邑惠安

第四類 行業神信仰
1.關聖帝君
2.文昌帝君
3.神農大帝
4.巧聖先師魯班
5.張天師
6.西秦王爺、田都元帥
7.孚佑帝君
8.至聖先師孔子
9.中壇元帥太子爺
10.有應公、萬應公
11.九天玄女
12.易牙
13.濟公
14.魁星

第五類 愛情婦幼守護神
1.月老
2.註生娘娘
3.臨水夫人
4.七星娘娘
5.池頭夫人
6.花公花婆
7.婆姐

第六類 動物神崇拜
1.虎爺
2.天蓬元帥(豬八戒)
3.大聖爺
4.使者公、蛇神廟

第七類 自然神信仰
1.三官大帝
2.三清道祖
3.玉皇大帝
4.北斗星君、南斗星君
5.瑤池金母、王母娘娘
6.灶神(司命真君)
7.雷公、電母
8.石敢當
9.石頭公/石母娘娘
10.大樹公

參考資料

廟宇巡禮
臺中萬和宮
彰化南瑤宮
雲林北港朝天宮
臺南祀典大天后宮
高雄旗津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
臺南北極殿
南鯤鯓代天府
高雄代天宮
屏東東港東隆宮
宜蘭碧霞宮
嘉義城隍廟
高雄左營鳳邑舊城城隍廟
艋舺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
高雄後勁聖雲宮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彰化聖王廟
金門官澳龍鳳宮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臺北行天宮
臺南祀典武廟
三重先嗇宮
臺南孔廟
高雄三鳳宮
臺中樂成宮
臺南風神廟
臺南五妃廟
高雄右昌元帥府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841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8.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意思,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上一些传统庙宇的元素,一眼就能抓住眼球。虽然我还没开始细读,但光是看到这个“一本就懂”的标题,就忍不住会心一笑。在台湾,要说对神明没兴趣,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从路边的小土地公庙到香火鼎盛的大庙宇,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但真要系统地了解每位神祇的来历、职掌,以及背后的文化意涵,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是处于“知道名字,但了解不深”的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亲切的导览员,用最白话、最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看似神秘的宗教知识,掰开揉碎了讲给我听,而不是用一堆艰涩的学术名词把我轰出门外。如果内容真的能做到“一本就懂”,那它绝对会是家家户户书架上必备的“台湾文化入门宝典”。尤其是在现在年轻人越来越想追根溯源的当下,这种浅显易懂的读物简直是及时雨啊,希望能对那些我一直搞不清楚的“神明分工”有豁然开朗的解答。

评分

我个人对于台湾的民间信仰,最着迷的其实是它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那种“烟火气”。神明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他们就在我们的菜市场旁边、在我们家的客厅里。这本书如果能捕捉到这种氛围,我会非常欣赏。例如,不只是讲“关公是武神”,而是会描述在商业活动中,商家如何向关公祈求生意兴隆的“具体仪式”和“口头祝祷词”;不只是讲“月老掌管姻缘”,而是会提到年轻人去求红线时,有哪些“潜规则”或“禁忌”需要注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贴近生活的“使用说明书”,而不是纯粹的历史考据,那它就成功地打入了台湾读者的心里。它应该让人感觉,翻开这本书,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家族的私房生活百科,充满了亲切感和实用价值,让人觉得“原来拜拜也可以这么有条理、这么贴心”。

评分

电子书的格式在阅读体验上,往往是决定我是否会“追下去”的关键因素。对于一本讲求快速吸收知识的书籍来说,排版的可读性至关重要。我非常希望作者和编辑团队在设计这本书的电子版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手机或平板阅读的习惯。我的理想状态是:重要的神祇名称和法器图样,应该用粗体或醒目的图示标出,而不是一长串的文字叙述。此外,如果能针对同一神祇的不同别称(例如,保生大帝与吴真人),提供一个清晰的交叉索引或备注,那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在不同文献中看到不同叫法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省去了解码的时间。如果它的搜索功能强大,让我可以直接输入“文昌帝君”就能快速跳到所有相关的段落,那它就超越了一本传统纸本书的限制,真正发挥了电子书的优势。

评分

说实话,买这种类型的书,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一种“社交需求”。在跟外地朋友介绍我们家乡的庙会盛况,或者是在家族聚会中,长辈们兴致勃勃地聊起某个神明的“发愿故事”时,如果我能对答如流,那感觉绝对不一样。这本书的“一本就懂”定位,正中我的下怀。我不需要成为一个专业的民俗学者,我只需要在聊天时,能准确地把妈祖的“干线”和观音佛祖的“支线”理清楚。我更希望它能解答一些我从小到大一直困惑的小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庙里同时供奉着土地公和福德正神,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或者,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我们到底应该去求文昌帝君还是孔子?这种实用性的“神明指南”,远比那些长篇大论的宗教哲学来得实际。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下次去庙里拜拜时,能够更诚心、更有方向地祷告,那就是物超所值了。

评分

坦白讲,我对这类主题的电子书一向抱持着审慎乐观的态度。市面上的宗教书籍汗牛充栋,很多时候不是把事情讲得太玄乎,就是为了迎合特定信仰而带有强烈的说教意味。我比较担心的是,这本《一本就懂台湾神明》的作者,在处理多元信仰并存的台湾社会时,会不会不小心踩到地雷,或者为了追求“易懂”而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民间信仰体系。毕竟,台湾的神明体系是融合了闽南、客家、原住民,甚至早期外来影响的复杂产物,每一个神祇的演变都牵动着历史的脉络。我希望作者能保持一种尊重且中立的视角,既能描绘出神明显灵的趣味故事,又不失其文化根基的严肃性。电子书的媒介特性也让我很好奇,它会不会加入一些互动的小测验、或是不同县市的“私房推荐庙宇”地图链接?如果是的话,那绝对是加分项,让阅读体验不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变成一场探索台湾信仰地图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