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世界最偉大的繪畫和雕刻 (電子書)

藝術的故事:世界最偉大的繪畫和雕刻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海瑟‧亞歷山大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绘画
  • 雕塑
  • 艺术
  • 西方艺术
  • 艺术欣赏
  • 艺术入门
  • 电子书
  • 文化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關藝術的5大問題 :
  什麼是藝術?
  藝術有什麼重要?
  藝術在哪裡?
  你看到我所看見的嗎?
  藝術風格是什麼?
 
  本書從西元前18000年的洞穴壁畫開始談起,介紹了藝術史上各個時期的藝術和藝術家,舉出35位最知名畫家和雕塑家,包括米開朗基羅、林布蘭特、莫內、畢卡索和安迪‧沃荷等等及他們最聞名的畫作。美國畫家卡莎特如何成為19世紀極少數能上學的女性之一;西班牙畫家維拉斯奎茲如何在12歲的時候就成為藝術家的學徒,開始工作;以及歷史上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羅丹,曾經被巴黎最知名的藝術學校拒絕入學3次。
 
  另外,書中也揭露名畫隱藏的驚奇,例如西班牙畫家達利在他的畫作《記憶的永恆》裡,藏了一幅自己的肖像。同時,書中也透露了世界最著名畫作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幕後祕辛,例如達文西雇用了小丑和樂師們來娛樂真實的蒙娜麗莎,以及梵谷是從醫院的房間內畫出那幅《星夜》。
 
  最特別的是,你可以運用一些書中提供的方式,如棉花棒點描法、超現實拼貼,以及潑濺作畫,開始動手創作自己的藝術。

名人推薦

  什麼是藝術?我不清楚!什麼不是藝術?我很清楚!
  藝術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藝術就在你的生活當中!
  你不一定看到我所看到的,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才能看見藝術!
  藝術風格就是藝術成熟的標誌!
  ──臺灣畫廊協會資深顧問、新竹IC之音節目主持人陸潔民
 
  知性與感性兼備,有系統、深入淺出的帶領孩子進入藝術的殿堂 !
  ──台東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 游珮芸
 
  藝術,帶給我心靈的自由與改變現實的勇氣。
  ──華山文創執行長 劉惠媛
 
  藝術史追溯藝術的生成,探究什麼是藝術?所有的主義、流派,最後都要回歸到創作的出發點,那就是「人」。閱讀《藝術的故事》,就是看人如何努力的
  在天地間,大聲的宣告「我是誰」。
  ──小大繪本館資深義工及講師 莊世瑩
穿越时空的凝视:西方艺术史中的流变与永恒 一部深入探索西方艺术宏伟画卷的深度导览,侧重于绘画与雕塑之外,对艺术本体、社会语境及哲学思辨的独到解析。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流派的精选画作或雕塑的细致剖析,而是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艺术创作背后的深层动因、其在历史语境中的权力结构,以及艺术家个体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精神挣扎与创新实践。我们更关注“为什么”和“如何”,而非仅仅“是什么”。 第一部分:艺术的本体论与感知革命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对“艺术”这一概念本身的哲学拷问。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一种纯粹的视觉愉悦或历史记录,而是将其置于人类认知和存在论的框架内进行审视。 一、从模仿到创造:再现的边界与解放 在深入探讨古希腊雕塑的理想化人像或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精确构建之前,我们首先要探讨亚里士多德以来“模仿”(Mimesis)理论的演变。本书将追溯柏拉图对视觉艺术的怀疑,如何被后世艺术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解放力量。我们将分析,当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现实的忠实复制,转而追求对内在情感、潜意识或超越性真理的表达时,艺术的重心如何从客体转向主体。这涉及对“美”的标准的解构,及其在不同时代中如何被政治、宗教或科学观念所塑形。 二、光线、材料与媒介的物质性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讨论艺术媒介的物质属性如何影响其表达的效力。我们探讨颜料的化学构成(例如,从蛋彩到油画媒介的转变如何彻底改变了色彩的深度与光泽)、石材的纹理(大理石与青铜在表达永恒与运动上的差异),以及画布的张力在抽象表现主义中如何成为行为的残余。我们将分析,媒介的选择本身即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行使,它决定了作品对时间、空间和观众感知的干预程度。例如,对中世纪彩绘玻璃的分析,将不再仅仅关注其叙事内容,而是深入探讨光线穿透彩色玻璃时,如何将世俗空间转化为神圣体验的物理过程。 三、观看的伦理学与凝视的主导权 观众在艺术体验中扮演的角色远非被动接受。本书引入了批判理论的视角,审视艺术作品——无论是古典的裸体雕像还是现代的装置艺术——如何在历史中建立起一种特定的“观看伦理”。谁有权观看?被观看的对象(尤其是女性和边缘群体)的视角如何被系统性地压制或重构?我们将考察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在美术馆空间中的投射,以及当代艺术如何通过“反凝视”(Counter-gaze)来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 第二部分:语境的重塑:社会、权力与艺术的互动 本部分将艺术史的叙事从美学风格的更迭,转向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土壤。 一、赞助体系的变迁与艺术家的身份重塑 从教会与贵族的委托,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收藏,再到二十世纪国家机器的介入和后来的艺术市场化,赞助体系的变化深刻地定义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与主题范围。我们将考察“文艺复兴的工匠”如何逐渐演变为“浪漫主义的天才”,以及这种身份转变背后,对艺术价值评估标准的颠覆。分析将聚焦于艺术家的经济独立性与他们的表达忠诚度之间的张力。 二、历史的隐形叙事:意识形态的渗透 艺术作品往往是其时代意识形态的最佳载体。本书将超越对宏大历史事件的描绘,转而挖掘隐藏在官方叙事之下的思想缝隙。例如,在对启蒙运动时期古典主义绘画的分析中,我们将探讨其对秩序与理性的推崇如何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对稳定政体的渴望;而在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我们将关注其如何通过美学规范来驯服个体的反抗精神。这里的重点在于识别艺术如何被用作巩固或颠覆社会秩序的工具。 三、城市空间与艺术的公共性 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画廊和博物馆中,更根植于公共空间。本书将考察纪念碑、城市雕塑和壁画在塑造集体记忆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当一件艺术品被置于广场中央时,它如何成为社区对话、身份认同乃至政治抗议的焦点。这部分内容将延伸至对公共艺术伦理的讨论,即艺术家在干预共享空间时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部分:艺术的后现代转向与未来探寻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关注艺术界对传统范式和机构的剧烈反思与解构。 一、概念的胜利:从“物”到“思想”的跃迁 随着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的出现,艺术的价值被彻底地从精湛的技术和物质稀缺性中剥离出来,转移到了“观念”本身。本书将深入探讨概念艺术如何质疑艺术品的商品化属性,并迫使观众参与到意义的生产过程中。这种转向标志着视觉艺术向哲学论述的深刻回归。 二、机构批判与“去语境化”的尝试 艺术机构(博物馆、评论体系)如何建构了我们对“伟大艺术”的理解?本书将分析“机构批判”运动,研究艺术家如何通过直接干预或模仿博物馆的展示方式,来揭示艺术品在被体制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意义漂移和价值固化。我们将讨论,在去中心化的数字时代,艺术如何试图逃离传统权力机构的定义。 三、媒介的融合与边界的消融 面对技术飞速发展,当代艺术的特征之一便是媒介的互相渗透与跨学科的尝试。本书将考察表演艺术、数字媒体、生物艺术等新兴形式如何挑战了传统绘画和雕塑的定义边界。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新媒介的视觉效果,而是它们如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体验和互动模式,预示着艺术本体论的下一次重大转变。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多维度的视角,引导读者超越对艺术作品表象的迷恋,深入探究支撑起西方艺术史的哲学基础、社会动力学以及持续不断的创造性反抗精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海瑟•亞歷山大


  創作過很多兒童和青少年的書,包括這個系列之前出版的幾本書《給兒童的世界入門》和《給兒童的希臘神話入門》。她以前是一位童書編輯,現在住在美國紐澤西州巴斯金脊。
 
繪者簡介

梅瑞迪絲‧哈彌爾頓

  目前和先生及三個孩子住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擔任自由創作的插畫家。由她繪製插畫的書包括《管絃樂的故事》、《芭蕾的故事》等七本書。
 
譯者簡介

周靈芝


  師大歷史系畢業,曾任中學老師、中時晚報編譯,譯有多本社會、音樂和文學書,現在從事藝術創作。

图书目录

我們來談談藝術  8
 
一開始的時候  10
古代埃及  11
希臘和羅馬藝術  12
中古時期的藝術  13
世界各地的古代藝術  14
 
林堡兄弟   16
范艾克  18
波提切利  20
達文西  22
杜勒  24
米開朗基羅  26
布勒哲爾  28
維拉斯奎茲  30
林布蘭特  32
維梅爾  34
 
我們來談談色彩  36
 
哥雅  38
葛飾北齋  40
馬內  42
荷馬  44
莫內  46 
竇加  48
塞尚  50
雷諾瓦  52
卡莎特  54
 
什麼時候平面不是平的? 56
 
羅丹  58
盧梭  60 
高更  62
梵谷  64
秀拉  66
克林姆  68
孟克  70
羅特列克  72
 
藝術在那裡?  75
 
馬諦斯  76
克利  78
馬爾克  80
畢卡索  82
達利  84
波拉克  86
勞倫斯  88
安迪‧沃荷  90
 
現在藝術發生了什麼事?  9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498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界面操作和电子书的通用性做了些测试,作为习惯了实体书翻阅手感的台湾读者,不得不说,电子阅读的便利性是无可取代的。我可以随时随地打开,不用担心书本占空间或搬运的重量。然而,在处理那些细节繁复的画作时,电子屏幕的限制就暴露无遗了。比如某些风景画中远景的微妙色彩变化,或者某些雕塑作品上微小的刀痕纹理,在电子屏幕上就显得模糊不清,或者因为屏幕的色域限制而失真。我试着用不同的阅读设备打开,效果依然参差不齐。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用电子媒介来“欣赏”艺术的“伟大”时,到底保留了多少原作的精神?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如果这本书的电子版能够提供“放大到极致”的原始扫描文件,并允许用户进行色彩校正的尝试,那或许能稍微弥补这种“失真”的遗憾。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索引”,而非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光是捧在手上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大概是抱着朝圣的心情开始翻阅的,毕竟“世界最伟大”这几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一开始,我被那些色彩的冲击力给震慑住了,尤其是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油彩的厚度、光影的层次,即使是电子屏幕上也仿佛能感受到颜料的呼吸。但坦白讲,光看图片是远远不够的,眼睛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限的,真正的震撼需要更多上下文的铺垫。我总觉得,如果能多一点关于艺术家创作心境的描述,或者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催生出这些作品,那阅读体验会更加立体。现在看下来,虽然对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是肯定的,但总觉得少了点“人”的故事,少了点为什么这些作品能成为“伟大”的深层逻辑。比如,我看到一幅我以前只在博物馆里匆匆瞥过的素描,电子版放大后细节是看得清楚,可那种面对原作时,空间感和历史厚重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是冰冷的像素永远无法替代的。希望未来的电子书能想办法弥补这种物理上的距离感,也许加入一些高解析度的修复细节对比,或者专家的导览音频,会更有意思。

评分

说实话,当我点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导览,能像被一位学识渊博的策展人带着在各大殿堂里穿梭。但这电子书的编排逻辑,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有时候显得有点跳跃。它似乎更侧重于“收录”而非“叙事”。当然,能够一次性看到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杰作,本身就是一种福利,省去了我到处找图的麻烦。只是,这种“大而全”的结构,让我有时候感到有点消化不良。比如,从古希腊的雕塑突然跳到巴洛克的戏剧性光影,中间缺乏一个平滑的过渡或一个清晰的脉络来引导我理解艺术风格的演变。我更喜欢那种像讲侦探小说一样,层层递进,告诉你一个流派是如何诞生,如何被推翻,又如何催生下一个新思潮的过程。现在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走在一条由无数闪亮珍珠串成的项链上,每颗珍珠都很美,但少了那根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坚韧丝线,让我难以抓住艺术史那条清晰的主线。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尤其是章节之间的分隔和页眉页脚的设计,感觉上比较偏向传统的印刷品布局,而不是真正为电子阅读环境优化过的格式。我发现自己在快速浏览或跳跃章节时,操作逻辑不如那些专为电子书深度定制的App流畅。举个例子,当我想快速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时,需要通过目录层层深入,而不是像在实体书中那样,可以轻松地将两页打开对比。电子书的优势在于链接性和互动性,但这本书似乎只是把纸质内容“搬运”了过来,而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优势去创造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如果点击某位艺术家的名字,能立刻跳转到他/她的生平小传,或者点击某个艺术名词,能弹出简洁的定义框,那阅读的流畅度会大大提升。现在的体验,就是一本厚厚的、需要不断手动跳转的“电子大部头”,虽然内容扎实,但在“易用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对于追求效率和便捷的现代读者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评分

读完一部分关于抽象表现主义的内容后,我深感这本书的选材虽然权威,但在诠释上略显保守。对于我们这一代在网络信息爆炸环境中成长的读者来说,我们渴望看到更多关于艺术“争议性”和“当代解读”的部分。很多经典作品的介绍,感觉像是从教科书里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标准答案,缺乏新鲜的批判声音或多元的视角。艺术的伟大,往往在于它挑战了既有的认知,引发了持续的讨论。我希望这本书能更勇敢地引入一些当代艺术史学家的“颠覆性”观点,哪怕只是作为附录或延伸阅读。例如,对于一些被过度神化的作品,有没有探讨其背后赞助者或权力结构影响的分析?这种更具思辨性的内容,才是真正能让一个读者产生“我学到了新东西”的满足感的关键。目前的叙述方式,虽然安全稳妥,但对于寻求思想激荡的读者来说,难免有些意犹未尽的乏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