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記: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 (電子書)

鯨豚記: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磊
图书标签:
  • 鯨豚
  • 海洋生物
  • 攝影
  • 台灣
  • 自然
  • 生態
  • 紀錄片
  • 動物行為
  • 水下攝影
  • 夢想與堅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國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
法國P×3巴黎國際攝影大賽
美國IPA國際攝影獎

  ★★★國際攝影大獎桂冠殊榮★★★

  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
  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

  之於海洋,
  之於鯨豚,
  之於攝影的一趟英雄之旅。

  「在歷經了這麼多海洋與鯨豚賜予的難忘經驗之後,
  卻越發感受到大洋是如此的寬闊無盡,
  向自然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才初窺入門之徑。」——金磊

  「故事從美麗的台灣花東海域說起,
  來到湛藍溫暖的南太平洋東加島國,
  海風冷冽的巴塔歌尼亞,
  甚至是白雪覆蓋的極圈峽灣。

  抹香鯨啊、大翅鯨啊、南方露脊鯨與虎鯨,
  還有家鄉周邊的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老鄰居……,
  這20年的旅程,真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啊!」

  榮獲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民眾票選大獎、法國「P×3巴黎國際攝影大賽」金牌 、美國「IPA國際攝影獎」榮譽獎等國際攝影大獎殊榮,台灣首位水下鯨豚攝影師金磊,大學畢業後,來到花蓮成為海上解說志工,開啟他往後20年的鯨豚追尋之旅。

  從水面上的影像開始,為了熟悉活動於不同海域的鯨豚種類,金磊前往世界各地下水拍攝鯨豚,磨練出深厚的水下拍攝技能與心法。一路追尋,堅持夢想的他,足跡遍及東加王國、日本御藏島、阿根廷巴塔歌尼亞、挪威極圈……,與夢幻如抹香鯨、大翅鯨、南方露脊鯨、藍鯨、虎鯨……近距離接觸,並拍下牠們的美麗身影,其中包括悠游台灣海域近30多種的鯨豚紀錄。

  全書收錄超過200多幅珍貴影像,《鯨豚記》一書可說是金磊20多年拍攝經驗的一次反芻,是他之於海洋,之於鯨豚,之於攝影的一趟「英雄之旅」。

  這些年的旅程,金磊從拍攝鯨豚中認識自己,享受過在水中與鯨豚共游的震撼奇妙感,突破了恐懼、沮喪、撞牆的內心爭戰,更體悟到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透過過往生命歷程的反思,他在書中娓娓道出一張張令人驚奇影像的背後故事,那一段段的海洋冒險,難忘的神奇旅程,亦是他為邁入第30個鯨豚拍攝生涯所做的一次深度回顧。

  這是一本關於鯨豚、關於海洋、關於自然生態,以及一位攝影師自我實現的精采有趣故事!

本書特色

  第一部  海洋的召喚

  20多年前,大學剛畢業我來到花東,想認識鯨豚這樣的生物,跑去敲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門,成為海上解說志工。那時起,我發現台灣這片美麗海域周邊,存在著可愛如飛旋海豚和花紋海豚這樣的老鄰居,也有像抹香鯨和虎鯨般的稀客上門。那是我初識海洋與鯨豚的第一個十年,亦開啟了我往後的神奇旅程!

  第二部  啟蒙與試煉
  加入黑潮,開始邁入了調查和拍攝鯨豚生涯的第二個十年。無法滿足於單純的水面攝影,於是土法煉鋼下水拍攝,並萌生了出國取經,到賞鯨天堂東加學習下水拍攝的技能與心法。每年造訪的這十年間,我經歷了鯨豚拍攝的蜜月期——與大翅鯨在水中共游的震撼奇妙感,更有過恐懼、沮喪、撞牆到突破的內心爭戰,東加的養成讓我體悟到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  自在中探索
  從日本御藏島的「瓶鼻海豚」,阿根廷瓦爾德斯半島的「南方露脊鯨」,到挪威北部極圈內的王者「虎鯨」,為了追尋世界各地的鯨魚海豚,我展開隨著牠們蹤跡跑來跑去的日子。這些年的旅程,我與鯨豚們相遇,從牠們身上我學習、震撼、感動,乃至欣喜若狂,這真是很棒的一件事情啊!

  第四部  想法的昇華
  「我們不會因為要拍到好照片,而去欺負鯨魚!」在國外進行水下鯨豚拍攝的這些年,我逐一確認自己在拍攝上的想法和態度——對的照片 VS. 好的照片,同時我也反覆不斷地思考,人之於海洋和鯨豚之間的關係為何?重返台灣之後,當我有幸親眼見到鯨豚在台灣土地襯托之下躍身擊浪、玩耍翻滾,這一切的一切,都帶給我滿滿的感動啊!

  第五部  回歸到初心
  最初,我在台灣磨練鯨豚基本功,接著到國外熟悉水下拍攝技巧,之後回來台灣海域嘗試,留下屬於台灣的鯨豚紀錄。而在邁入鯨豚攝影領域的第 30 個年頭,我更回頭思考這20年一路走來的歷程,當初為什麼選擇這條路、想將鯨豚拍好的用心、如何在創作上突破,及做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所謂的「初心」。然後,一切都豁然開朗了起來。

各界好評

  小林賢伍(攝影作家)
  余欣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
  林生祥(音樂人)
  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栗光(作家)
  徐至宏(插畫家 ‧ 作家)
  張卉君(作家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黃嘉俊(黑糖導演)
  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劉崇鳳(自然書寫作家)

  ————————各界好評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金磊因愛而選擇在對的剎那間拍攝鯨豚,看了你也會想跳海。」——余欣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顧問)

  「金磊是壯闊太平洋鯨豚的海王子。」——林生祥(音樂人)

  「這本書是你窺探鯨豚與海洋的窗,帶你進入離岸不遠的蔚藍中,一起分享我們的海洋日常。」——林東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浮沉於海洋精靈之間、 直擊跳躍剎那的永恆。」——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星球上的每一座島嶼都是鯨豚休憩的殿堂。」——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親近海的人並不一定都擁有海的光,但金磊大哥有,更將之化作文字與影像,帶我們去到更深更有同理的地方。」——栗光(作家)

  「一起被大海融化與感動!」——徐至宏(插畫家 ‧ 作家)

  「金磊拍的不僅是海,鏡頭裡思考著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他窮盡半生追逐的並非世界各地的鯨豚,而是夢想萌芽那一刻的初心。」——張卉君(作家 ‧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台灣水下鯨豚攝影第一人,更是國際級頂尖水準,身為海島子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本!」——黃嘉俊(黑糖導演)

  「充分展現了大海的典雅和壯闊。」——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

  「十二年前,從事行政的他站在基金會門口,落寞的眼神讓我不忍直視……海下鯨豚攝影是什麼?無人知曉。謝謝你金磊,十二年後,你為全台灣揭示了。」——劉崇鳳(自然書寫作家)
書籍簡介:島嶼的呼吸——當海風與記憶交織的時光繪卷 一場關於海的深度對話,一次關於土地的情感回溯。 這本書,並非關於任何特定的攝影作品集,也不是對單一物種的學術研究。它是一部深刻捕捉了台灣島嶼與海洋之間複雜關係的散文、歷史、博物誌的綜合體。它試圖穿透日常的喧囂,探究海洋在台灣文化、經濟、乃至於精神層面的多重意涵。 我們將一同潛入的,是一段跨越數十載的時光長河,透過一系列精心構築的敘事片段,來理解這座被海洋環抱的島嶼,是如何塑造了其人民的性格與命運。 第一部分:鹽分的記憶與祖先的航跡 (The Salty Heritage) 本卷深入探討了台灣傳統漁業文化在現代化浪潮中的變遷與韌性。我們不再聚焦於單一的影像紀錄,而是回溯至數百年前,從原住民族群對海洋的敬畏與索取,到漢人移民跨越黑水溝時的生死抉擇。 關鍵敘事線索: 漁村的衰微與再生: 描寫了老一輩漁民口中那些已然失傳的捕魚技藝,如傳統的延繩釣、鏢旗魚的搏鬥場景,對比當代過度捕撈與漁業轉型的困境。書中細膩描繪了傳統漁港在清晨時分的氣味、喧鬧與寂寥,呈現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神祇與信仰的海洋學: 探討了媽祖信仰在台灣海事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不同於宗教儀式的記錄,本章側重於從人類學的角度解析,為何海洋的不可預測性,催生了如此堅韌的集體慰藉。我們將分析祭典的儀式細節,如何映射出早期居民對風浪的恐懼與期盼。 島嶼的邊界: 討論了台灣在冷戰時期作為軍事前線的角色,以及海防設施如何無意中成為了劃定「內陸」與「海洋」心理疆界的標誌。這裡的「海洋」是政治性的,是權力角力的場域,而非單純的自然景觀。 第二部分:地質的低語與生態的脈動 (The Deep Ecology and Geological Time) 此部分將視角從人類社會抽離,轉向更宏大的地質時間尺度,探討台灣特殊的地理構造如何孕育出豐富的海洋生態系。這是一場關於板塊運動、洋流交會和物種演化的深度沉思。 關鍵敘事線索: 黑潮的生命線: 詳述黑潮洋流對台灣周邊海域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的決定性影響。內容將以科普散文的形式展開,解析暖流帶來的熱帶物種,與東北季風帶來的溫帶水域生物在台灣海峽的奇異交匯。不涉及特定物種的影像,而是側重於「水文地理」如何形塑了生物的遷徙路徑與棲地選擇。 珊瑚礁的「城市」故事: 以類比的手法,描述台灣東部及南部珊瑚礁生態系統的複雜結構。探討珊瑚白化現象背後的全球暖化議題,但聚焦於本地科學家與環境工作者在珊瑚礁保育上的在地實踐與挫折,例如人工繁殖技術的嘗試,以及棲地保護區劃設的社會阻力。 海底的沉積與歷史的痕跡: 探究海底地形的形成過程,從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到峽谷、海脊的地理意義。這些地質事件如何影響了歷代船難的發生地點,以及水下考古的潛在價值,提供了一個「無聲的歷史」的維度。 第三部分:現代性之下的海洋焦慮 (Modernity and Marine Anxiety) 書籍的最後一部分,轉向當代社會對海洋的態度與衝突。隨著休閒、觀光產業的興起,以及全球塑膠污染問題的加劇,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與海的關係是否正在走向一個不可逆的斷裂點。 關鍵敘事線索: 觀光化對海岸的侵蝕: 批判性地分析了大型海洋觀光設施(如大型水族館、遊艇碼頭)對地方生態與社區結構的影響。內容將深入剖析「海洋體驗」的商品化過程,以及其背後潛藏的環境成本。 塑膠幽靈與海洋廢棄物: 本章以數據與田野調查為基礎,描繪了台灣海岸線所面臨的微塑膠困境。重點在於探討政府、NGO與在地居民在清理行動上的不同策略與成效,以及這些「人造沉積物」對食物鏈的長期威脅。 海洋的聲音與寂靜: 探討在日益喧囂的現代航運與聲納探測背景下,海洋生物所承受的噪音污染。這部分探討了噪音如何干擾了鯨豚等聲納依賴型動物的溝通與導航,將議題從視覺紀錄轉向聽覺感知,凸顯海洋「寂靜權利」的議題。 總結而言,《島嶼的呼吸》 是一部旨在喚醒讀者對台灣周遭水域的深層連結感的作品。它拒絕將海洋僅視為一個美麗的背景或單純的資源庫,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歷史重量、地質變遷和當代危機的複雜系統。全書以文學性的筆觸,引導讀者思考:在這座島上生活,我們究竟還記得多少關於海洋的記憶,又願意為它的未來承擔多少責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磊 Ray Chin

 
  自由生態攝影與環境教育工作者,從大學時期開始接觸攝影,攝影主題多為自然中的生物與環境;因著喜愛海洋緣故,來到東海岸的花蓮,邂逅神祕的鯨豚,為之著迷,落腳在花蓮並擔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研究志工,投身環境教育領域,並深入海洋生態資源調查工作。超過20年的海洋生態攝影經歷,從水面上的影像,到近年來探訪世界各地的水下畫面,以及台灣海域的相關紀錄。期望能夠透過所拍攝的作品,讓更多的朋友開始認識環繞在我們周圍的藍色大洋。
 
  Facebook:Ray Chin Images
  Instagram:raychinimages
 
  ▍  展覽
  2019年  國立中正紀念堂《魚裳:熱情洋藝》特展
  2019年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拍岸鯨奇》特展
  2019年  DIGI WAVE 2109《大海裡的迴旋踢 科技 × 海洋》
  2019年  Canon海洋鯨豚攝影展
  2021年  SKM PHOTO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聯展《緯度間的噴氣聲》
  2021年  Tittot琉園特展《鯨天‧明天》
 
  ▍  獎項
  2017 年  53th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 People’s Choice Award | 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 民眾票選大獎
  2017 年  P×3 Prix de la Photographie Paris – Gold Award | P×3法國巴黎國際攝影大賽 金牌
  2020年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 – Nature-Underwater – Honorable Mention | 美國IPA國際攝影獎 榮譽獎

  ▍  作品
  2008年  《後山鯨書》攝影作者
  2010年  《海豚的圈圈》鯨豚紀錄片導演
  2011年  《作家與海》攝影作者
  2013年  《台灣常見21種鯨豚圖鑑》攝影作者
  2019年  《黑潮島航》共同攝影
  2021年  《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演出

 

图书目录


 
第一部 海洋的召喚


黑潮引力
海洋之子
鯨奇之島
海上調查這檔事
虎鯨之聲
壞天氣時海豚在幹嘛咧?
小天使與抹香鯨
My Moby-Dick
追尋那巨大的湛藍

第二部 啟蒙與試煉

巨鯨國度
關於「追鯨」這檔事
在東加下水
出海症頭百百種
很玄的……大鯨的眼神
Heat Run
跨越恐懼之後的多近算是近
有個性
跳躍的意義
大鯨的時間差
鯨魚其實也不願意的,好嗎!
被撞
跨越那個門檻

第三部 自在中探索

好好的感受一個地方
豚口普查和小海豚
關於傷痕
10℃低溫保鮮
瓦爾德斯半島
Patagonia之鯨
巴塔歌尼亞的其他動物們
It’s sad, but it’s nature
虎鯨
鯡魚狹灣
拜見大王
挪威虎鯨的鯡魚獵場
關鍵時刻拉鍊卡卡
群鯨之舞

第四部 想法的昇華

海豚好朋友
一種名為「大翅鯨」期盼
鯨魚寶寶的偉大航路
寶寶們
大翅再臨
Everyday is a good day?
一張對的照片遠勝於一張好的照片
怪咪呀機動隊
1 Good Day, 2 Bad Days
半片尾鰭

第五部 回歸到初心

感動與關心,遠比恐嚇有力量
心中盼望已久的那張影像
蒼白之軀,巨鯨是樹
藍鯨記憶
看海不是海,繁星不是星
水的雜記
夏日的午後陽光
等待那片最美的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7154
  • EISBN:97898607772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3.4MB

图书试读

序  

  對於一個小時候聞到海邊曝曬後腥羶氣息會反胃、國小時期要特別去上作文班、到現在寫個500字還是要磨整個下午的人來說,不論是專情於鯨豚與海洋攝影,又或者是完成了一本書籍的出版,都是始料未及的事情,搞不好連以前的作文老師都會覺得訝異。

  曾經多次被問到「是有特別怎麼樣地去適應海洋嗎?」其實沒有耶,因為鯨豚,踏上了船出海、端起相機學習平衡、套上蛙鞋下水,當然可以說生物觀察、拍照、潛水這些先備技能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摸索,但後來也就自然而然地套用至海上的環境。
 
  我想,這20多年一路上走來,與其說我去適應海洋,在許多難忘經驗發生的當下,如同我在書中提到收錄虎鯨的叫聲、幼鯨好奇地跑來身邊打轉、跟鯨魚的對到眼、與藍鯨共處於同一片海水之中、甚至是被好奇個體「摸到」這件事情,更多反而是感受到大海接納了我!

  ● 為什麼出書?這20年的夢想與堅持?
 
  從沒事就背著相機往山裡跑的大學時期開始,成為「生態攝影工作者」就是埋在我心裡最深處的一粒種子,但誰都說不準「想做的」跟「能做的」這兩條線有沒有機會交疊在一起。就像許多徬徨的大學畢業生一樣,我不知該往那個方向邁進,以及該怎麼走——一路上嘗試了學術研究、修了教育學程、考過領隊導遊、在基金會任行政職——繞了一大圈,也反覆自問了無數次,最終還是決定既然要花時間花資源,當然就要賭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
 
  這些年,我邊走邊看邊學習,卻不知道能夠走到何時跟怎樣的程度,就像我第一年去東加時,覺得下次再訪搞不好是多年之後。然而,因為有許多朋友的看見和支持,陸續拿到「農委會林務局」的生態紀錄片補助,拍了《海豚的圈圈》鯨豚紀錄片;「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的「海外藝遊專案」;「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等等的協助,讓我稍微站穩了腳步。
 
  也許是身處於自然之中久了,看著環境不同時刻的變化,並想辦法用能力所及的方式,捕捉住當下自己覺得最佳的畫面,成了再理所當然不過的想法,而不太會有一定非要拍到什麼不可的強求心態。

  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那片海,這本書的出版,如果能對那些還在尋找方向,或著是猶豫裹足不前的朋友們,有著些微的影響;不論是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更堅定了前行的方向,甚至有了邁出第一步的動力,也就很足夠了!

  ● 為什麼要拍?為什麼會想要從事海洋攝影?
 
  不只別人總是會問,其實,我也常問自己同樣的問題, 尤其是當金錢及時間在無止境地投入後,我的心底也會不時地竄出問號。
 
  對目前的我而言,已經無法分辨從事海洋攝影這件事情,是因為喜歡攝影,還是因為喜歡進入到那深遂的大藍之中。在拍攝過程中,往往需要長時間將自己整個放進大海裡,讓自己能夠用身體去體驗在海洋的波浪或水流與更多隱藏的氛圍,專心面對、仔細觀察拍攝對象。就像每次出海的時候,自己總喜歡站在船艏,低頭望著粼粼波光迅速地往後退去,也感受著海風的吹拂、海浪的韻律。
 
  而攝影這件事情,雖然是發生在瞬間那一刻,可是拍出來的每一張相片,卻是在那一整段時間,我與海洋發生的故事,這樣的過程讓我自己對於環境與生物有著較為深刻的感受並且發生思考。
 
  回到最初的原點,我視我自己跟所拍攝出來的影像是一座橋梁,是最直接把訊息傳遞出去的方法。不論是在演講過程或是聽到別人分享我所拍攝的影像回饋後,我發現許多人對於所身處的環境並不是真的無感,而是在他們過往的生命經驗當中缺乏與環境的互動;又或者是那一篇篇放在架上的生硬報告,當中隱藏著研究者的辛苦與熱情,以及圖、表、數據背後所包含的有趣故事。
 
  如果能透過小小的觀景窗,用自己所按下的快門,用影像把感動分享出去。當人們感受到這些讓人屏息的美麗、生物的真實,或是科學圖、表後面所隱藏的熱情與趣味,就有可能讓他們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關注我們所身處的環境。當然,最核心的動力,還是因為自己喜歡;整個人完全被眼前的畫面所震懾,享受著那種拍攝時的澎湃悸動與全神貫注,所以才能夠讓人義無反顧地一直往前進吧!

  ● 鯨群們對人總是那麼親近、那麼和善嗎?
 
  這是另一個我常被問到的問題。如同大海雖有著無波似鏡的柔美時刻,但不可諱言的,有時也會展現狂風巨浪的起伏。自然或生物不會只具有一種面貌,而需要學習的,便是如何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當身處於深不見底的開闊大洋中,面對動輒十幾公尺的巨大生物,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且微不足道;近乎不動漂浮於安定的大翅鯨母子身旁、迴身閃避直衝而至的好奇小鯨、奮力踢著蛙鞋希望能暫時跟上游動的鯨群、拱身下潛只為了捕捉即將隱沒於湛藍的瞬間,學習著如何在最佳的時機,用適當的方式達成目標。
 
  這樣的過程中,除了磨練技術之外,也是訓練心智跟體能,更是面對自己的內心。有時當碰到不理想的環境因素、鯨群狀況,疲累與倦怠感就整個忽然湧現。但自己心裡也清楚,與自然環境一起工作,這是經常會遭遇的情形。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又會精神抖擻滿心期待地去跳海。

  到了現在,長時間等待畫面的心境,也形成了一種生活態度吧!因為不論再怎麼想拍到虎鯨也好、大翅鯨也罷,沒有目擊就是沒有目擊,就算在岸邊跳斷腳也沒用。但如果真的出現,相關條件又適當的時候,卻沒有把握到機會,就是自己有沒有準備好的問題了。

  ※

  本書攝影作品的編排是以篇章為主,而非拍攝時序。從最初藉由觀察與了解動物的行為,學習著如何凝結鯨豚身形的精準瞬間,跟把畫面塞好塞滿的圖鑑式拍攝手法,到後來越來越喜歡將動物當下的行為、身處的狀態、環境的條件,融合在同一個畫面故事之中。所以其中一些比較著重寬闊、光線、寧靜感的作品,或許就比較是近年所拍攝的囉~

  而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想到在國外學習與磨練水下鯨豚的拍攝技術,是我在台灣拍攝海面上鯨豚影像十年後,第二個十年的新目標,如今則是正式邁入第三個十年。而每次述說這些經歷的最後,總會興沖沖地表示自己當然希望能去更多不同地方,拍攝不同的鯨豚。但不論國外的拍攝行程再怎麼安排,我一定會讓自己6月到8月留在台灣進行拍攝與調查,持續記錄台灣的鯨豚。為什麼?

  因為台灣的海是培育了我,給我養分,是我起始的地方,也是永遠不會放掉的地方!台灣是家。而在歷經了這麼多海洋與鯨豚賜予的難忘經驗之後,卻越發感受到大洋是如此的寬闊無盡,向自然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我,才初窺入門之徑。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那個藍綠色的漸層和略帶水墨感的線條,讓人一眼就感受到海洋的深邃與生命力。光是看到這樣的視覺呈現,就讓人忍不住想翻開來看看。我猜測,作者在選擇影像作為記錄方式的同時,一定也花了非常多心思在如何「敘事」上,畢竟,水下的世界是瞬息萬變的,要如何將那種震撼、那種孤獨,或是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感動,透過靜態的照片傳達出來,絕對需要高超的技巧和敏銳的觀察力。我相信,光是從攝影技術的角度切入,這本書就值得深入探討。想像一下,要在漆黑的深海中捕捉到鯨豚轉瞬即逝的眼神,那種對光影的掌握和對時機的精準判斷,光是用想的就讓人肅然起敬。這不只是一本風景照集,更像是一份獻給海洋的深情告白,透過鏡頭,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屬於海洋哺乳動物的秘境,一份對土地上的人們來說,既熟悉又無比遙遠的國度。

评分

我對「鯨豚」這兩個字特別有感覺,牠們的智慧和複雜的社會結構,一直讓我著迷。如果作者真的有機會在水下與這些龐然大物近距離共處二十年,他一定捕捉到了許多科學界尚未釐清的行為模式,或是展現了人類對待這些海洋巨獸時的態度轉變。我尤其關注「人與自然」的互動敘事。攝影師在記錄時,是保持純粹的旁觀者視角,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參與或干預?這種記錄者與被記錄者之間微妙的界線,在生態攝影中始終是個值得探討的哲學議題。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台灣海域鯨豚的習性、遷徙路線的私房觀察,那就太棒了。畢竟,這是台灣本土攝影師的第一手資料,其珍貴性遠超過任何翻譯自國外的圖鑑。

评分

說實話,台灣四面環海,但我們對於海洋生態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教科書上的片面知識,或是偶爾電視新聞裡那些短暫的驚鴻一瞥。這本書的出現,對我這個長期關注本土環境議題的人來說,簡直像是一盞及時的明燈。我非常期待能從中了解到,一位「首位」的攝影師,在起步階段會面臨多少技術上、資源上的巨大挑戰。畢竟在二十年前,潛水設備、水下攝影器材的普及度和先進程度,跟現在根本不能比。光是想像他一個人摸索如何在高壓、低溫、能見度極差的環境下架設設備、調整曝光,就覺得這背後累積的絕對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這種「堅持」不只是為了拍到照片,更是為了替那些我們不常看見的生物發聲,建立起我們與海洋之間的連結。這份對在地生態的投入和熱情,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

從書名「夢想與堅持」這幾個字眼裡,我讀出了一種濃厚的職人精神。在台灣這個影視產業相對不那麼重視生態紀錄片的環境下,投入二十年光陰去專注於一個如此冷門又高難度的領域,背後肯定有著非常堅定的信念在支撐著。我很好奇,這份夢想是如何萌芽的?是某次偶然的潛水經驗,還是一直以來對海洋生物的童年嚮往?更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他能年復一年地面對可能數月的徒勞無功,只為等待那幾秒鐘的完美瞬間?這種近乎苦行僧般的自我要求,絕對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做到的。我相信,書中必定會描述許多「差點放棄」的時刻,而正是那些低谷,形塑了最終呈現出的那些令人屏息的作品。這本書,或許不只是一本攝影集,更是一本關於「如何不被世界磨平稜角」的勵志手冊。

评分

老實說,在數位化、速食資訊爆炸的時代,一本耗費二十年心血的實體(即使是電子版)作品,它的重量和分量是難以取代的。我預期這本書的編輯排版一定非常用心,每一張照片的擺放位置、旁邊搭配的文字長度,乃至於整本書的閱讀節奏,都經過深思熟慮。因為好的攝影書,讀者不只是「看」照片,而是被引導著進入一個完整的感官體驗。我希望這本書不只停留在炫技層面,而是能引發讀者對台灣海洋環境保護的更深層次的反思。畢竟,當我們讚嘆這些美麗生物的瞬間,也必須面對牠們在快速變遷的現代海洋中可能面臨的困境。這份美與憂的交織,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