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攝影藝術 (電子書)

非線攝影藝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仁隆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非线性
  • 电子书
  • 创意
  • 实验
  • 视觉
  • 设计
  • 数码艺术
  • 当代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原來攝影可以如此特別,奇幻地突破刻板的複製框架——非線攝影手法,讓平面影像躍然紙上!

  ◎熱愛攝影的作者,將《非線文學》理論的特性,以實際拍攝技術化作精彩的影像藝術。
  ◎除了介紹「非線攝影藝術」,從攝影技術、藝術分類到美學的發展都有詳盡說明。
  ◎介紹自清末民初、從大陸到台灣各時期的攝影歷程,及當代知名的攝影家和學者。

  ★收錄四百多張彩圖,〈非線攝影藝術作品賞析〉更是一場豐富且驚豔視覺的饗宴。

  一本兼具專業與實驗性的攝影專書,以動態演繹靜態,讓文學平面空間化,創造令人驚豔的視覺藝術!

  簡而易懂的數位照相技術和科技設備,使得數位影像的取得和運用可以更多元,再透過軟體應用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非線攝影的特點是捨棄正經八百的對焦模式,不追求影像的真實感,而是追求影像的朦朧感、不確定感、動感、抽象化和介於抽象與具象間的非具象感覺,具有詩的特質,並打開攝影的另一面視窗

  非線攝影藝術(Non-linear Photography Art),是傳統攝影進入數位攝影後所發現的一種攝影藝術拍攝手法。本書除了詳盡介紹非線攝影及其拍攝手法並附作品賞析,也依據非線文學理論歸納的十七項特性來檢視「非線攝影藝術」,發現它具有非線性、遊戲性、可重寫性、去中心性、隨意與自由性、無固定性、相互交叉重疊性、多視線性等特性。

  作者的作品,〈墨韻圖〉呈現潑墨繪畫般的意境;〈流金歲月〉充分表現人生燦爛的輝煌感覺;而〈浮萍人生〉卻又為浮動不定的人生做了雋永的註解……這正是觀賞藝術作品的妙意:只在此心中,其趣意也在此心中!歡迎一起進入非線攝影的藝術世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9822.pdf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非線性攝影藝術(電子書)》的图书,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主题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光影的絮语:从古典肖像到当代纪实》 一部深度剖析摄影媒介本体论、技术演进与人文关怀的宏大叙事。 引言:凝视的悖论与时间的切片 摄影,作为一种源于光线、定格瞬间的艺术形式,其本质始终围绕着“再现”与“建构”的永恒张力。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技术流派或风格流派,而是以一种历史的、哲学的视角,系统梳理了从19世纪中叶达盖尔的银版法到21世纪数字影像革命的整个演变历程。我们试图探讨的,是光线如何被驯服、时间如何被压缩,以及观看者与被观看物之间,那微妙而不可磨灭的符号学关系。 《光影的絮语》将摄影视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它既是客观世界的镜像,又是主体经验的投射。我们将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熠熠生辉的影像背后的思想脉络,追溯那些定义了我们“看世界”方式的先驱者们的足迹。 第一部:机械的黎明与早期美学(1839-1918)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摄影术诞生的原点。我们不讨论任何关于“非线性”的结构,而是聚焦于摄影早期为确立其艺术地位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1.1 达盖尔的魔法与西尼科的哲学:再现的焦虑 我们将详细考察达盖尔银版法的化学过程与肖像摄影的兴起。早期的肖像,往往需要极长的曝光时间,这无意中催生了一种庄重、近乎祭祀般的姿态。我们分析了朱尔·勒布朗克(Jules Leblanc)在这一时期如何通过布景与道具,试图模仿古典绘画的构图与光影处理,以求得社会精英阶层的认可。这是一种对“时间凝固”的极度渴望,而非对时间结构的解构。 1.2 负片革命与风景的史诗 胶片技术的普及,尤其是负片和相纸的出现,极大地解放了摄影的灵活性。本章重点分析了英国和美国的风景摄影师,如蒂莫西·H·奥沙利文(Timothy H. O’Sullivan)和卡尔顿·沃特金斯(Carleton Watkins)的作品。他们如何利用大画幅相机,在广袤的西部荒野中构建出一种宏大叙事。他们的作品是线性叙事的高峰——从前景的细节到远处的山脉,每一个元素都服务于一个清晰、统一的“发现”主题。我们详述了他们的湿版火棉胶工艺,以及这种工艺对影像质感的独特贡献。 1.3 绘画主义的挣扎与“纯粹摄影”的呼唤 随着艺术界对摄影地位的争议加剧,绘画主义(Pictorialism)应运而生。我们细致考察了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在早期阶段,如何通过柔焦、印相技巧,试图赋予照片以绘画般的质感。然而,本书认为,绘画主义的努力最终为后来的“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运动埋下了伏笔。彼得·亨利·埃默森(Peter Henry Emerson)关于“自然主义”的论述,如何清晰地界定了摄影的视觉逻辑,并反对任何对影像的过度修饰,强调清晰的焦点和精确的曝光。 第二部:现代主义的秩序与纪实的力量(1919-1970) 进入20世纪,摄影开始从模仿绘画的泥潭中抽身而出,确立其作为现代视觉语言的独特地位。本部分关注的是结构、形式与社会责任。 2.1 对象的重构:包豪斯与新客观性 我们将探讨魏玛共和国时期,摄影如何被卷入现代主义的理性风暴。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的“光绘”(Fotogram)实验,与其说是对时间结构的打乱,不如说是对二维平面的空间几何学探索。同时,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的《20世纪的人们》展现了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分类学方法——清晰、中性、系统化的“类型学”肖像,旨在记录一个特定时代社会阶层的标准面孔。这是一种对现实的线性、分类式的记录。 2.2 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人道主义的镜头 二战后的欧洲和美国,纪实摄影成为记录社会现实、激发公共同情心的强大工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决定性瞬间”理论,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对其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剖析:它要求摄影师完全沉浸于现实流动的过程中,并在正确的时间点,捕捉到叙事高潮的那一刻。这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精准捕捉,强调因果关系的清晰性。我们同时研究了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对“美国精神”的描绘,聚焦于其影像中强烈的情感叙事弧线。 2.3 摄影作为自我探索:个体经验的浮现 进入50年代和60年代,摄影开始转向内部。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美国人》标志着一种对既有纪实美学的颠覆,但其颠覆性更多体现在对美国梦的“破碎感”和主观情绪的表达上,而非结构上的解构。他的作品虽然看似粗粝、不完美,但其内在逻辑依然是线性的——一条观察者穿越特定社会景观的旅行记录。 第三部:后现代的反思与媒介的未来(1970至今) 本部分将进入当代摄影的领域,重点讨论摄影如何应对媒介的泛滥、身份政治的兴起以及艺术馆的接纳。 3.1 观念摄影的崛起与“图像的自我批判” 我们分析了辛迪·沙曼(Cindy Sherman)等艺术家如何利用摄影的“再现”属性,通过扮演与模仿,揭示了媒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脚本和刻板印象。她的作品是对既有符号系统的解构,但其方法论仍是基于对既有线性叙事(如电影剧照、时尚杂志)的模仿与反转。 3.2 工业化尺度的转向与对“客观性”的挑战 大尺幅彩色摄影的出现,如安德烈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标志着对传统纪实视角的彻底转变。古斯基通过高耸的视角和极度详尽的细节,构建出一种宏大、几乎令人窒息的“超真实”场景。本书探讨了这种“全景式”的观看如何要求观众在一个巨大的平面上进行扫描式的、而非叙事式的探索。 3.3 数字革命的冲击与档案的重构 数字影像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影像的制作、传播和保存方式。我们探讨了档案(Archive)概念在数字时代的复杂性。当代艺术家如何处理“无限复制”的影像,以及历史档案(如旧报纸照片、家庭快照)如何被重新语境化,以构建新的历史理解。这部分更侧重于信息管理与视觉政治学,而非视觉结构的抽象变化。 结语:永恒的张力 《光影的絮语》最终回归到摄影术的根本问题:我们能否真正“看见”时间?本书通过对摄影史中那些清晰的、有结构的、强调瞬间决定性或系统分类的实践的梳理,旨在深化读者对摄影作为一种线性或循环叙事工具的理解。我们所探索的,是摄影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它对“现实”的有效表述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观看者进行着一场关于真实与幻觉的深刻对话。 本书适合于所有对摄影史、视觉艺术理论以及媒介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仁隆


  筆名蕭雲,祖居福建漳州,世居彰化社頭,出生台東池上,遷居花蓮富里,目前居桃園龍潭。自認花蓮人,現今是桃園人。自幼喜好文學及繪畫藝術等,深受父輩影響。攝影啟蒙於熱愛攝影得獎甚多的高中導師林章波老師,居台北期間加入台北攝影學會,目前為贊助會員。攝影作品收錄於基隆市攝影學會主辦之第十七屆中國攝影團體聯誼聯展作品專輯,彰化攝影學會主辦之第十八屆中國攝影團體聯誼聯展作品專輯,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雙月刊第200期,非線文學論附錄,非線攝影藝術。

  著作:
  《請不要說再見》2004年‧秀威
  《如夢令─蕭雲詩文選》2005年‧秀威
  《紅塵有淚詩卷》2010年‧聯合UDN
  《非線文學論》2014年‧白象
  《非線攝影藝術》2020年‧白象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從心的視野看世界
推薦序二:一本很特別的攝影專書
自序:打開攝影的另一面視窗

第一章 非線攝影藝術概說
1.1數位攝影新紀元
1.2非線攝影藝術及特性
1.3非線攝影發現及範疇
1.4初探非線攝影拍攝手法
一、攝影者靜態與被攝影者動態攝影手法
二、攝影者動態與被攝影者靜態攝影手法
三、攝影者與被攝影者皆動態攝影手法
四、攝影者與被攝影者皆靜態攝影手法

第二章 攝影技術發展
2.1攝影技術濫觴
2.2攝影技術發展初始
2.3攝影技術蓬勃發展
2.4數位攝影技術發展
CANON公司數位單眼反光相機產品現況
SONY公司數位單眼反光相機產品現況

第三章 攝影藝術美學與發展
3.1何謂攝影藝術美學
3.2攝影藝術分類與名詞釋義
人像攝影(Portrait Photography)
風景攝影(Landscape Photography)
生態攝影(Ecology Photography)
民俗攝影(Folkways Photography)
運動攝影(Motion Photography)
藝術攝影(Artistic Photography)
紀實攝影(Record Photography)
商業攝影(Commercial Photography)
3.3攝影藝術美學發展
肖像攝影藝術(Portrait Photography Art)
作畫式攝影藝術(Pictorialism Photography Art)
自然主義攝影藝術(Naturalism Photography Art)
純粹主義攝影藝術(Pure Photography Art)
印象派攝影藝術(Impressionism Photography Art)
抽象派攝影藝術(Abstract expressionism Photography Art)
達達主義攝影藝術(Dadaism Photography Art)
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Surrealism Photography Art)
現代攝影藝術(Modern Photography Art)
新現實主義攝影藝術(New Realism Photography Art)
堪的派攝影藝術(Candid Photography Art)
主觀主義攝影藝術(Egoism Photography Art)
寫實主義攝影藝術(Realism Photography Art)
紀實攝影藝術(Record Photography Art)
商業攝影藝術(Commercial Photography Art)
觀念式攝影藝術(Conceptual Photography Art)
系列式攝影藝術(Serial Photography Art)
自拍式攝影藝術(Oneself Photography Art)
天文攝影藝術(Astronomical Photography Art)
微距攝影藝術(Minimum Distance Photography Art)
顯微攝影藝術(Photomicroscope Art)
空中攝影藝術(Aerial Photography Art)
水下攝影藝術(Underwater Photography Art)
立體攝影藝術(Stereograph Art)
光波攝影藝術(Infrared & Electric Wave Photography Art)
數位攝影藝術(Digital Photography Art)
縮時攝影藝術(Time-lapse Photography Art)
全景攝影藝術(Panoramic Photography Art)
非線攝影藝術(Non-linear Photography Art)
圖庫攝影(Photograph Data Bank)
3.4我國攝影發展與知名攝影家學者
清末時期的攝影
民國初年的攝影
中國大陸的攝影
台灣的攝影:日本國內攝影發展
台灣的攝影:攝影文史資料
台灣的攝影:攝影發展劃分
台灣的攝影:清末時期的攝影
台灣的攝影:日治時期的攝影
台灣的攝影:戰後的攝影
台灣的攝影:六十年代後攝影
台灣的攝影:攝影家作品拍賣市場
台灣的攝影:名人政要攝影
台灣的攝影:台北攝影學會年會活動

第四章 非線攝影藝術總論
4.1非線攝影藝術緣起
4.2非線攝影藝術先驅朗靜山與集錦創作
4.3非線攝影藝術理論與特性
4.4非線攝影藝術拍攝手法與創作
一、攝影時的拍攝手法
二、攝影後的剪輯拼貼創作
三、沙龍展演的創作設計

第五章 非線攝影藝術作品賞析
5.1培養攝影藝術創作與鑑賞力
5.2全景攝影作品賞析
5.3非線攝影藝術作品賞析
5.4書上非線攝影作品沙龍展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學術論文
網頁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89822
  • EISBN:97898635898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從心的視野看世界


  我認識仁隆已經多年,當他請我寫序文時,初看《非線攝影藝術》一書的書名彷彿是一本硬書,然而在細細品味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攝影可以如此地特別;奇幻地突破刻板的複製框架!仁隆所發現的非線攝影手法竟可以從傳統的拍攝手法,單純的拍攝紀錄發展到更為寬廣,更多面向的拍攝技巧和採用暗房成像法;把攝影創作的美學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當人類可以透過數位攝影運用於太空拍攝星體,也可以從月球觀看地球時,數位科技已經一日千里。數位科技也可運用於科技界捕捉人們無法看見的激光脈衝現象,也可以運用於繪本,更讓攝影創作以不同的手法走入藝術的世界。在書中作者也揭露了攝影創作作品已經逐漸獲得藝術拍賣市場和收藏家的喜愛,並且視攝影創作作品為繪畫之外的藝術品,承認其美學的地位。誠如作者舉攝影前輩柯錫杰所言,攝影透過創新的手法來詮釋心的視界;與傳統的繪畫一樣都是一種繪畫藝術的表達,只是採用的媒介不同而已。試想繪畫作品必須從如何選定主題,營造畫面,組織背景,以及觀察光源和整體畫面的搭配等等的構思,最後才能完成一幅繪畫作品。攝影創作何嘗不也要經過這一系列的構思,然後在按下的瞬間完成作品。因為藝術創作所貴者在於心,所以,從心的視野看世界,就會發現這個世界變得不一樣了!尤其是透過攝影的拍攝技巧來詮釋內心世界的美學,讓觀賞者也能產生共鳴的反射,就是一禎成功的攝影作品。

  在《非線攝影藝術》中關於作者所創作的作品猶如其人,乍看之下似乎平實與平凡,卻可以從他的作品中領略其中充沛而豐富的內在意涵。我相當欣賞作品中的〈墨韻圖〉,想不到攝影也能呈現潑墨繪畫般的意境。那禎〈流金歲月〉充分表現人生燦爛的輝煌感覺,而〈浮萍人生〉卻又為浮動不定的人生做了雋永的註解。在作者這些作品中,只要細細品嚐,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感受在心頭!這正是觀賞藝術作品的妙意;只在此心中,其趣意也在此心中!

  期盼仁隆在《非線攝影藝術》書中所挖掘出來的非線攝影手法,可以分享給攝影界的同好,更能帶給同好們新的攝影思維,藉以創作出心中所見更美的,更不一樣的視覺世界,並在作品中傳達一種生活的美學!
 
陳玉秋
2019年10月28日
寫於飄渺的拉拉山達觀農場

一本很特別的攝影專書

  數位相機的發明才四十餘年,而真正運用數位影像技術的影像處理是近十餘年的事,拜電腦科技進步所賜,運用數位處理影像的工具和軟體,不再局限於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連手機、平板都有照相和錄影功能。簡而易懂的數位照相技術和科技設備,人手一機的普及,使得數位影像的取得和運用可以更多元,再透過軟體應用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當數位影像技術進步時,如果沒有傳統的攝影技術和經驗為基礎來打底的話,一幅完美的作品還是無法呈現在世人面前。數位影像技術除了攝影,也可以將以前紙本的黑白或彩色相片翻拍後以數位方式典藏,既節省了儲存空間,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還可以透過數位軟體的上色技術,將百年前的照片以接近於原色方式呈現,對於古蹟修復或歷史回顧方面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這次《非線攝影藝術》作者所揭示的非線攝影手法不同於以往只著重靜態的風景、建築和人物拍攝手法,強調更豐富多元的動態藝術美感,除了可增加攝影者的技術挑戰性之外;還可讓觀賞者有更豐富的想像空間。

  我的三叔自幼喜好讀書,進入職場後再繼續進修,而且雖已有些年紀仍繼續攻取元智資傳碩士學位,這樣的體力和精神,真的讓我動容!所以,我也效法他的精神在進入職場後重拾課本,繼續進修深造。他在工作之餘有許多文學創作並出版詩文集,上次更出版了《非線文學論》巨著。這次撰寫有關攝影創作的《非線攝影藝術》是他非線論著的第二部,也是他重新接觸相機以來,集在學期間的攝影創作,對於生活環境中所觸及的作品,以及關於中西方的攝影發展等研究的結晶。

  有興趣於攝影的讀者或是同好不妨細細品嚐玩味;這本異於一般攝影書籍的很特別的攝影專書,或許會別有一番靈動在心頭!
 
蕭爵增
於洄瀾108.10.26

自序

打開攝影的另一面視窗


  目前數位攝影大行其道,數位相機的強大功能已經讓傳統相機瞠目興嘆,攝影家們紛紛轉而學習數位相機的拍攝手法。「非線攝影藝術」(Non-linear Photography Art)正是在傳統攝影進入數位攝影後發現的一種新的攝影藝術創作拍攝手法。非線的觀念取自於電腦從線性運算的突破走向非線性運算系統技術,後來運用於文學和藝術創作的概念。

  我在研究非線文學之餘,於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把玩相機中發現此一攝影技巧的可行性。當初以「閃動攝影」或「晃動攝影」為名,直到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發現其攝影特質與非線文學的特點有諸多雷同之處,乃定名為「非線攝影藝術」,希望為攝影藝術增添更為多元的創作技法和作品。自發現非線攝影拍攝手法後,攝影藝術正如文學藝術開始以線性為區分的基礎,把傳統的攝影藝術劃歸為「線性攝影藝術」,除此之外的攝影手法劃歸為「非線攝影藝術」。本書也是自《非線文學論》出版後,第二部關於「非線」的著作。

  非線攝影的拍攝手法強調「動態」二字,非線攝影的攝影作品表現常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除了具有動態美感之外,尚有無法以人為方式刻劃與重複再攝的抽象之美,這正是非線攝影藝術與傳統線性攝影作品最大區別之處。至於對非線攝影藝術的觀賞,須以具象和抽象作為觀賞連結,在作品所呈現的色彩、線條,和形態變化中去體會作品的意涵,才能真正進入作品核心欣賞作品。非線攝影的特點是捨棄正經八百的對焦模式,不追求影像的真實感,而是追求影像的朦朧感、不確定感、動感、抽象化和介於抽象與具象間的非具象感覺,具有詩的特質。

  寫本書的動念在於希望把這個新發現提供給攝影界同好和諸多喜歡攝影的朋友,讓他們在拍攝時打開攝影的另一面視窗,採用不同表現手法的作品,然後對自己也可以拍出如詩如畫的作品而驚嘆!

  《非線攝影藝術》一書的完成,首要感謝雲林科大的鄭月秀主任,是她把我帶入非線性的世界,以及台灣藝術教育館出版的《美育》雜誌;接受我首次以「非線攝影」為名發表的〈透視非線攝影之美感〉論文,也感謝所有願意幫我寫序的朋友,以及願意協助出版的出版商。一本書的問世不容易,從計畫寫書時模糊的構想到蒐集資料歷經多年,然後開始著手寫稿到完稿也有年餘。寫書期間多次面臨參考資料和思路的困境,尤其是中國攝影和台灣攝影發展史料的凌散與不足,還有攝影美學發展及名詞歸納定義問題,最後總算整理出頭緒來。因此,這本書不僅僅是談論非線攝影藝術,也談攝影美學和發展脈絡!

  文末還是那句話,期盼本書問世後可以為攝影界打開攝影的另一面視窗!
 
蕭仁隆
於龍潭采雲居
民國108年(2019)2月14日西洋情人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我還沒拆封呢,說真的,我對攝影的熱情大多還是停留在用手機拍拍日常,偶爾搞搞濾鏡,想要深入研究「非線」這種比較抽象、需要大量理論基礎的東西,坦白講,還真有點膽怯。不過,身邊那群瘋狂迷戀底片和暗房的朋友,倒是對這類探討光影本質的書籍推崇備至。他們總說,真正的攝影藝術,在於突破我們習以為常的直線思維,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難以言喻的「邊界感」。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花很多篇幅在解析那些教科書上不會教的、關於透視變形、焦平面控制,甚至是光學物理學與心理感知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畢竟「非線」嘛,它暗示的不只是構圖上的不對稱,更可能是時間維度上的切割與重組。我比較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讓我這個純粹的視覺愛好者,能從純粹的「好看」進階到「有觀點」。不然,光是看那些深奧的理論,對我這種實戰派來說,可能還是有點懸空啊。總之,希望它能像一把鑰匙,幫我打開通往更高階攝影層次的大門,而不是又一本供奉在書架上積灰塵的「知識煉金術」。

评分

老實講,台灣的攝影書市場,大部分都是風景攝影的教學指南,或是明星、網紅的形象照集錦。要找到一本深入探討純粹理論與美學思辨的書籍,真的要費一番功夫。這本《非線攝影藝術》,光是書名就讓我聯想到前衛電影的敘事手法,那種跳躍式的剪輯,故意不給觀眾一個明確的因果關係。我推測,作者可能正在試圖解構數位時代下,圖像氾濫的現象。當我們每天被數不清的直角、方正的社群媒體版面轟炸時,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是否應該主動引入「雜訊」、「不協調」甚至是「故障美學」(Glitch Art)的元素來對抗這種視覺上的單調與制約?我希望書中能探討攝影中的「負空間」是如何被非線性的方式來處理的,例如,如何透過邊緣的模糊或刻意的留白,來引導觀者意識到「未被拍攝」的部分,而非僅僅關注畫面的主體。如果能將這些概念與當代視覺文化做連結,這本書就顯得極具價值。

评分

每次逛獨立書店,總會被那些探討邊緣藝術或後現代美學的書籍吸引。這本《非線攝影藝術》,聽起來就像是這類書單裡的重量級選手。我對攝影的理解,主要來自於那些強調「決定性瞬間」的大師作品,那種乾淨俐落、一擊斃命的敘事感。因此,「非線」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充滿了挑釁性。它或許在挑戰「時間」與「空間」的線性邏輯,意圖在單張靜態的圖像中,塞入多個時間點的碎片,或者讓空間的深度感產生錯亂,迫使觀者的大腦重新校準視覺資訊。我預期這本書的編排會非常實驗性,或許排版本身就是一種對「線」的解構,字體大小不一、圖片跳頁錯位。如果作者只是空談理念卻沒有提供清晰的藝術史脈絡來支撐,那這本書就容易淪為自說自話。我比較希望它能聯繫到像布列松後期的作品,或是某些行為藝術攝影師,他們是如何刻意打破畫面的穩定結構,來達到某種不安感或顛覆性的效果。這才是對「藝術」層面最有貢獻的地方。

评分

最近剛搬了新家,書櫃的空間簡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藝術史或攝影專論,總會讓我有點窒息感。我個人偏好的閱讀經驗,是那種可以隨手翻開、立刻吸收到新知,並且能立刻套用到手邊器材上的「實用手冊」類型。這本《非線攝影藝術》,光聽名字就感覺它走的是學院派的路線,可能充滿了各種晦澀難懂的術語,像是「非歐幾里得幾何在影像建構中的應用」之類的。我猜測,如果內容真的如其名,那它大概會非常著重於批判傳統的「黃金分割」和「三分法」的絕對權威性,轉而探討如何在失衡中尋求新的視覺平衡點。但說真的,對於我們這種業餘玩家來說,最難的就是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轉化為相機上可操作的設定。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案例分析,比如某位大師是如何利用廣角鏡頭的誇張變形來表達疏離感,或者如何透過極度淺景深模糊背景的邊界,來製造一種「非現實」的氛圍。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數位後製軟體中調整透視、扭曲畫面的實戰技巧,那我就給它三星推薦了。不然,純理論對我來說,還是有點「吃不下去」。

评分

最近在準備一個關於「視覺語言轉譯」的讀書會,大家都在找一些比較冷門、能激發深度討論的材料。這本《非線攝影藝術》似乎是個不錯的切入點。我對「線」的理解,最初是來自於建築和繪畫的透視法,是人類為了在二維平面上模擬三維空間而發明的一套嚴謹規則。如果攝影要「非線」,那它就是在質疑這套規則的普世性與必然性。我猜想,內容可能涉及大量的圖解,展示如何利用鏡頭的畸變、如何處理高反差的強光或深影,導致傳統的景深和焦點規則失效。這種對規則的挑戰,往往是藝術進步的動力。我比較擔憂的是,這類書籍的譯文有時候會顯得過於生硬,將外文的學術概念直譯過來,讀起來會很繞口。如果這本書的文字能保持流暢,並且成功地將攝影的技術操作與高階的美學概念結合起來,讓我可以跟朋友討論「當我們說一個畫面是『扭曲的』,我們究竟在扭曲什麼?是光線、是空間,還是我們看待現實的態度?」那就太棒了。這種能引導深度對話的書,才是真正值得珍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