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土著的迷思 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 (電子書)

懶惰土著的迷思 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賽胡先・阿拉塔斯
图书标签:
  • 馬來人
  • 菲律賓人
  • 爪哇人
  • 殖民主義
  • 資本主義
  • 文化研究
  • 歷史
  • 東南亞
  • 迷思
  • 圖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賣命工作,就是懶惰?
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

  《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討論去殖民東南亞研究和亞際研究的經典社會科學著作。該書探討16世紀至20世紀間,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土著視為懶惰民族的意識形態建構。在卡爾・曼海姆和知識社會學的基礎上,阿拉塔斯分析西方殖民者如何構建殖民地土著形象,以及這些迷思的塑造如何加強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

  這部發表於1977年的經典之作,旨在解構這個「懶惰土著的迷思(神話)」,並替這個形象除魅,是系統性批判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的早期典範。用阿拉塔斯自己的話說,這本書的課題便是:「糾正單方面加諸於亞洲土著及其社會的殖民觀點⋯⋯對馬來西亞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則歷史研究習題: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象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象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視:一些雇主避免聘用馬來人,因為他們認為馬來人懶惰。許多人也認為,馬來人天生不具備經商能力。這一切觀念都是源自於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

  本書的討論對象涵蓋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尼,超越現代民族國家界限和藩籬,思考群島(nusantara)共有的豐富多元文化、思想和傳統,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遭到扭曲。在殖民主義依舊魅影幢幢的現在,本書作為一本「去除殖民心靈」的經典,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歷史地回顧與批判殖民主義的來龍去脈,並檢視殖民統治賴以存在的前因後果。

本書特色

  1. 1970年代吹響批判西方帝國/殖民主義號角的經典之作,為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最重要著作的亞洲首次「無刪改」譯本。

  2. 特別收錄賽胡先・阿拉塔斯之子賽法立・阿拉塔斯為本書撰寫的中譯版序言。

  3. 挑戰西方帝國/殖民主義針對馬來世界具有剝削性的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4. 對抗殖民主義論述,重建被殖民者自我形象與民族自信,看見被殖民者的真實面貌。

共同推薦

  ・王智明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王賡武 /中研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
  ・林建國 /陽明交通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林開忠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系副教授
  ・高嘉謙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錦忠 /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陳光興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主編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黃子堅 /馬來亞大學文學院院長
  ・劉紀蕙 /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蔡秀敏 /東南亞歷史學者
  ・蔡明發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
  ・魏月萍 /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副教授
  (依筆劃序)

專文推薦

  ・本書是分析殖民東方主義公然運作的實例名著。作者阿拉塔斯可謂是最早提出「從殖民主義價值觀中解放出來是文明之舉」的東南亞學者之一,並對學院中所教授的社會科學基礎提出過批判質疑。阿拉塔斯受訓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彼時,社會科學家們正積極研究現代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起源,故本書對懶惰土著迷思的全面研究,徹底展演了被殖民者如何受誘導並吸納西方學術話語,進而更不加以懷疑其資本主義的根源。──王賡武/中研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

  ・《懶惰土著的迷思》無疑是一部恩古基稱之為「去除殖民心靈」的著作,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阿拉塔斯藉歷史考察介入政治批判,他的重要指涉始終沒有脫離他所身處與關心的政治現實。這可能也是重讀《懶惰土著的迷思》最令我感動卻又不免心情沉重的原因。──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前所長、本書導讀

  ・賽胡先・阿拉塔斯寫作這本挑戰殖民主義對東南亞土著建構的卓越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五年之久,而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所創造和強化的土著形象卻依然長存於今時今日的亞洲,故本書仍相當具備現實意義。希冀透過中文版的出版,阿拉塔斯教授所倡導的思想能夠觸及更多關心殖民和後殖民主義的讀者。──黃子堅/馬來亞大學文學院院長

國際評論

  ・在阿拉塔斯的《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中,最尖銳的抨擊之一是針對那些在自己的思想中複製殖民意識形態的馬來西亞人,這個意識形態製造並維繫「懶惰土著」的理念。在若干教人想起法農非難民族資產階級的段落中,阿拉塔斯指出殖民資本主義的遺緒如何殘留在新近獲得獨立自主的馬來人的思想中,將他們局限在「殖民資本主義的思想」的類別裡──換言之,他們在方法上並未自我意識到與發現到階級屬性對思想造成的影響。──薩伊德(Edward Said)/《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主義》作者

  ・阿拉塔斯的開創性作品《懶惰土著的迷思》揭穿了歐洲殖民國家對於東南亞被殖民者所建構的破壞性迷思和成見。阿拉塔斯是後殖民研究的先驅,與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薩伊德等學者齊名。──《新加坡無界》(Singapore Unbound)

  ・阿拉塔斯的《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討論了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馬來人領導層濫用殖民資本主義行政方法的問題。除非這本書的主題被現任領導層認真對待,否則馬來西亞將繼續進一步滑向落後。──《記憶》(Ingatan)

  ・阿拉塔斯挑戰了主流敘事,從被殖民者的角度審視了東南亞被殖民者被貶低的形象。──《全球亞洲》(Global Asia)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避免提及您提供的书名及其内容。 --- 《古老文明的现代回响: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与身份重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浪潮对传统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以及经济模式产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聚焦于几个关键的非西方地理区域——从东南亚的群岛到东非的内陆腹地,再到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描绘这些地区如何在外部力量的驱动下,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化的痛苦而关键的转型过程。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连续性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审视殖民遗产的持久性。我们并非简单地重复关于殖民统治的叙事,而是着重分析殖民行政、教育体系以及经济剥削模式,如何在后殖民时代演化成了新的权力结构。例如,在探讨某些依赖单一经济作物出口的地区时,本书详细剖析了殖民时期建立的劳动分工体系,如何通过“依附理论”的视角,继续限制了这些国家在当代全球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 我们关注“精英的挪用”现象。在许多新生的民族国家中,本土精英如何继承并改造了原有的殖民官僚机器,用以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这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问题,更涉及到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书中通过对早期民族主义运动中知识分子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他们是如何在“被规训”的知识体系内,寻找民族自决的合法性基础。 第二部分:资本的逻辑与地方的抵抗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转向经济层面。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并非均匀分布,它总是在寻找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渗透。我们考察了跨国公司在资源开采和制造业转移过程中,与地方社区产生的结构性张力。这种张力并非简单的“先进对落后”的对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互动过程。 通过对特定案例的研究,我们发现,地方性的经济实践——例如传统的互助网络、非正式的市场机制——如何在面对现代金融工具和国家经济政策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适应性。书中详细分析了这些“灰色地带”的运作模式,它们既是资本逻辑的漏洞,也是社区自我保护的屏障。例如,在某个案例中,传统宗族间的土地共享协议,如何被重新诠释并用以规避现代产权法的限制,从而保障了小农户的生存空间。 此外,本书对“发展话语”进行了批判性解构。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往往将特定区域的贫困归咎于其内在的“文化落后”或“技术不足”,而忽略了外部环境的结构性制约。本书力图重建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探讨发展援助、国际贷款以及贸易协定,是如何在无形中固化了全球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第三部分:身份的构建与流散 身份认同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经历了深刻的重塑。本书深入探讨了“身份政治”的兴起,分析了在现代化冲击下,传统社群边界如何模糊、重组,以及新的民族、宗教或族裔认同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分析了大规模的劳工迁移和人口流散现象。移民群体在新的土地上,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必须适应接收国主流社会的规则和文化期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维系与原乡的文化和经济联系。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展示了移民社群内部代际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例如,第二代移民如何重新诠释祖先的传统,将其转化为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符号。 我们还探讨了文化产业在全球化中的作用。流行音乐、电影、时尚等,如何成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同时也成为身份认同的战场。在探讨某个特定区域的“文化软实力”时,我们审视了本土文化元素如何被“异域化”并进入全球消费体系,以及这种“被观看”的身份,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本土人民对自身的认知。 第四部分:环境、科技与未来图景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环境危机与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工业化扩张带来的生态破坏,往往不成比例地压迫着那些最缺乏政治发言权的边缘群体。书中分析了环境不公义的案例,探讨了传统生态知识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价值与局限性。 同时,信息技术和数字连接的普及,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带来完全的解放。我们考察了数字鸿沟如何加剧了现有的社会分化,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如何被用于新的社会动员和意识形态渗透。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预言,而是通过对当代案例的细致梳理,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高度互联的、资本驱动的世界中,地方性的社会正义和文化自主性应如何被重新定位和实践。 本书旨在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所有关注全球不平等和身份政治议题的读者,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充满细节的分析框架。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份对我们共同当代处境的深刻反思。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


  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曾任新加坡大學馬來研究系創系教授、馬來亞大學校長、馬來西亞國民大學首席研究員。也是馬來西亞多元族群政黨民政黨的創黨主席。長期關注殖民主義、貪腐社會學、伊斯蘭思想、發展中國家知識狀況等問題。著作多本,包括《貪腐社會學》(1968)、《東南亞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1972)、《伊斯蘭與社會主義》(1976)、《懶惰土著的迷思》(1977)、《發展中社會的知識分子》(1977)、《貪腐的問題》(1986)等。

譯者簡介

陳耀宗(Tan Yau Chong)


  馬來西亞檳城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畢業。2000年開始專職從事翻譯、審校與編輯工作,並曾在學院兼任翻譯課講師。譯作以文史類專書與論文為主,兼及小說與詩。

審校者簡介

蘇穎欣(Show Ying Xin)


  馬來西亞柔佛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博士,目前為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研究興趣為東南亞歷史、文學與知識生產。譯有新加坡作家亞非言(Alfian Sa’at)的《馬來素描》。
 

图书目录

中譯版序| 賽胡先・阿拉塔斯思想脈絡中的《懶惰土著的迷思》/賽法立・阿拉塔斯
導 讀 | 《懶惰土著的迷思》的當代意義/李有成
 
導 論
第一章 | 萊佛士時代以前的馬來人形象
第二章 | 19世紀末至20世紀英國人的馬來人形象
第三章 | 17世紀至19世紀的菲律賓人形象
第四章 | 18世紀至20世紀的爪哇人形象
第五章 | 懶惰形象與相應現實
第六章 | 19世紀與20世紀初的殖民資本主義及其對勞工的態度
第七章 | 菲律賓人的懶惰
第八章 | 殖民形象與民族性研究
第九章 | 馬來人關於勤勞與懶惰的概念
第十章 | 「精神革命」與馬來人的懶惰
第十一章| 馬來民族性的扭曲
第十二章| 土著商人階級的消失
結 論
參考書目
縮 寫
索 引
 
審校後記| 作為思想的馬來世界/蘇穎欣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70197
  • EISBN:97898654702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4MB

图书试读

中譯版序

賽胡先・阿拉塔斯思想脈絡中的《懶惰土著的迷思》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 in Context
/賽法立・阿拉塔斯 Syed Farid Alatas


  雖然《懶惰土著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作為一部批判性著作所針對的是殖民政治經濟,更具體而言是針對馬來世界中具有剝削性的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但它對中文世界的學者和知識分子也不無意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部發表於1977年的作品是系統性批判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的早期範例之一,所有對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生產問題和對這種知識形式的批判方法有所關注的人,都會對它感到興趣。但這篇序文並非旨在討論《懶惰土著的迷思》的內容,而是要說明,在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 1928-2007)的整體思想脈絡中,這本書占據著怎樣的位置。

  賽胡先・阿拉塔斯了解到第三世界相當多的社會科學研究乃處於心智被俘虜的狀態(mental captivity),因此他大力主張建立一個自主的社會科學傳統。根據其思想被俘之說,「被俘虜的心智」(captive mind)是東方主義(Orientalism)和歐洲中心主義(Eurocentrism)的受害者,這種心智的特徵在於,它的思維方式因對西方思想亦步亦趨且不加批判而受其宰制。無論是親身前往西方,或是透過本國教育中心所提供的西方著作,心智被俘者幾乎都是接受西方學科的訓練,他們所閱讀的是西方作者的作品,教導他們的主要也是西方教師。對西方思想不加批判的模仿滲透到學術活動的所有層面,影響了問題的設定、分析、提取、概括、概念化、描述、解說與詮釋。但在阿拉塔斯看來,就社會科學與廣大社會的關係而言,它的問題並不僅限於認識論或方法論的層面。他闡述了「卓越理念」(ideals of excellence)這一概念,藉以區分不同類型的人,並說明道德所扮演的角色。人必須擺脫心智被俘虜的狀態,以便能夠獨立思考和有效分析我們所面對的種種社會問題,並致力解決這些問題。而能夠讓卓越理念主導我們世界的,唯有生活各個領域中開明、道德高尚的領導者。《懶惰土著的迷思》應放在此脈絡中予以審視。
 
  賽胡先・阿拉塔斯的思想

  賽胡先・阿拉塔斯的思想還有待作為一個整體,以一種有系統的方式連結其各種興趣與關懷,呈現為一種關於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理論。他的研究興趣十分廣泛,包括知識分子與心智被俘狀態、穆斯林極端思想、貪腐社會學、發展研究等,但始終有一條線索貫穿其眾多作品。

  簡單來說,賽胡先・阿拉塔斯的思想關注以下問題:

  (1)發展中社會的核心問題,即其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都處於低度發展的狀態。

  (2)此低度發展狀態之所以持續存在,主要原因在於知識分子的領導力,或更正確地說,在於此領導力之匱乏。

  從一九五○年代開始,阿拉塔斯就極為關注馬來西亞及其他發展中社會缺乏有效運作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問題。他認為,知識分子的任務是去思考社會的具體問題,並力圖找到其解決方案。他對圍繞著知識分子的各種問題的關注,催生了他的《發展中社會的知識分子》(Intellectuals in Developing Societies)一書。

  阿拉塔斯把知識分子定義為「利用理性能力對思想觀念與非物質問題進行思考的人」。他認為,「對某個學科有所認識或持有某個學位的人,未必就是一個知識分子,儘管這兩者往往重疊。許多學位持有者和教授並不參與其領域的發展,也不嘗試為其領域的具體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反之,沒有學術資歷的人如果善用其思考能力,並且對其感興趣的學科有足夠的認識,也可以成為知識分子」。

  《發展中社會的知識分子》所探討的問題集中在以下三點:(1)為什麼發展中社會需要知識分子?(2)什麼類型的知識分子最能滿足這一需要?(3)阻撓這一類型知識分子群體興起及發揮作用的障礙是什麼?在這裡我也許還可以補充一點:這一類型知識分子群體所要解決的問題可分為兩種,即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被俘心智作為知識分子的理論問題

  理論問題是指存在於知識領域的問題。對阿拉塔斯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所面對的基本理論問題,就是心智被俘虜的問題。

  阿拉塔斯在一九七○年代創發並形成了「被俘虜的心智」這一概念,藉以概念化發展中世界的學術性質,尤其是其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被西方宰制的狀況。他把被俘虜的心智定義為「受外來源頭宰制、不加批判地一味模仿、思維方式偏離獨立視角的心智」。外來源頭指的是西方人文與社會科學,而不加批判的模仿則影響了科學活動的所有組成部分,諸如問題的選擇、概念化、分析、概括、描述、解說、詮釋等。心智被俘者的特徵包括:缺乏創造力且未能提出具有原創性的問題,沒有能力設計出具有原創性的分析方法,以及對於本土社會的主要問題多所疏離。無論是親身前往西方,或是透過本國教育中心所提供的西方著作,心智被俘者幾乎都是西方學科訓練的產物,所閱讀的是西方作者的作品,教導他們的主要也是西方教師。心智被俘狀態也體現在其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和政策上。再者,這種狀態會同時在理論層面和實際層面上自我顯現出來。

  雖然阿拉塔斯是在一九七○年代初發表的兩篇論文中闡述這個概念,但他早在一九五○年代就已提出了這個問題。當時他提到,未適當考量社會歷史脈絡而「把來自西方世界的思想觀念全盤引進東方社會」,乃是殖民主義的一個基本問題。他也認為,被殖民民族所體現的思維模式,是和政治與經濟帝國主義並行的,因而有「學術帝國主義」(academic imperialism)之說。被俘虜的心智就是在此學術帝國主義脈絡下出現。

  然而,心智被俘虜的現象固然很重要,關於阿拉塔斯所闡述這一概念的討論卻不多,只有對他所展開的那種批判有共鳴的學者,才會在他們的著作中引用他的說法。對這個概念的系統性闡釋或駁斥至今依然闕如。它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尤其是在西方的社會科學體制內,但即便是在他自己的國家馬來西亞,以及在他從事教學與研究長達二十一年的新加坡,他的這一概念也未受重視。

  被俘心智之所以形成的知識與社會脈絡

  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印度、東南亞、中東等非西方地區的學者意識到人文與社會科學諸學科乃源自西方,於是針對這些知識領域是否適用於他們社會的需求和問題提出了質疑。一九五○年代,人們開始深刻認識到第三世界在社會科學領域對西方的學術依賴。這種依賴既可見於學術界的結構,也見諸於源自不同環境、其適用性受到質疑的思想觀念。前者可以從學者取得第一世界研究經費的相對容易性、英美期刊發表的論文所享有的較高聲望、西方大學教育所受到的高度重視、非西方大學的課程設計與其所採用的教科書等等指標來衡量。至於對西方思想觀念的依賴,只需檢視發展中世界各學科領域中盛行的概念和理論,即足以說明。被俘虜的心智即存在於這一依賴脈絡之中。

  在社會科學文獻的分類中,關於被俘心智的論述與那些有意識地處理第三世界社會科學領域各種問題的論述屬於同一種類型。這些問題可歸納在幾種概念和運動之下,如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學術帝國主義、(知識)去殖民、批判教育學、東方主義、歐洲中心主義、被俘虜的心智等。

  被俘虜的心智是發展中世界特有的現象,因為那不加批判地一味模仿的思想,是在外來的西方文明宰制之下出現的。

  社會科學的未來方向

  意識到了被俘心智的問題,理所當然就會設法發展出一個自主的社會科學傳統,以摒除或制止知識上的示範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或被俘心智。根據阿拉塔斯的界定,自主的社會科學傳統必須能夠在知識上不受另一個傳統宰制的情況下,獨立地提出問題、創造概念和創造性地應用研究方法。這並不表示它不受其他傳統的影響,也不表示它不向其他傳統學習。把自主社會科學這一概念轉化為實踐,牽涉到以下幾個層面:(1)鼓勵對西方知識進行有選擇和獨立的吸收,遏制被俘心智之形成;(2)對在地及區域的社會科學和發達國家的社會科學進行比較,制定較高的科學與知識標準;(3)在社會科學家的培訓上,激發其對比較研究的興趣;(4)在政府和菁英階層中催生出發展自主社會科學傳統的意識;(5)向那些對此想法有共鳴的外國學者爭取支持;(6)針對在地的具體目標,對那些因被俘心智的運作而出現的錯誤發展規畫和社會科學思想濫用現象展開抨擊;(7)喚醒社會科學家,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知識上受奴役的處境。

  知識分子的任務之一,就是參與到解除心智被俘狀態的論述之中。賽胡先・阿拉塔斯以其對歷史進行再詮釋的著述,作為履行這項任務的方式之一。這樣的歷史再詮釋就是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所說的「修正主義式」(revisionist)的學術研究,這類著述「為自己設定了修正主義式的批判任務,即採用一度專供歐洲人使用的學術與批評的技巧、論述和武器,直接面對宗主國文化」。阿拉塔斯有兩部作品可作為這一類型著述的範例,即《湯瑪士・史丹福・萊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 1781-1826)和《懶惰土著的迷思》。在後一部作品中,阿拉塔斯針對東南亞殖民時期殖民觀點中的懶惰土著形象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功能,以及此意識形態在本土菁英階層中的延續,予以揭露和批判。在許多亞洲國家,尤其是印度和菲律賓,修正史學(revisionary history)的傳統已經紮根,但在馬來西亞,這一傳統還有待形成。

  (未完,全文請見全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比较在意的是,这本书在材料的选择上会有多大的突破性。要论证一个意识形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光靠官方的殖民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报告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载体。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那些被殖民者日常接触到的文本——比如早期的旅行文学、传教士的信件、地方政府的行政备忘录,甚至是文学作品中对“土著”形象的描绘。这些材料才能真正揭示出,那种“懒惰”的刻板印象是如何渗透到日常的社会互动和权力实践中的。如果作者能深入挖掘这些“非主流”的文本,并且精准地定位出这些文本是如何被纳入殖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例如,如何影响劳动力配给和土地占有),那么这本书就不只是一部历史研究,而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度解剖。这种对文本细微差别的捕捉,往往决定了一部历史著作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拿出来,那种沉甸甸的历史重量感就扑面而来了。「懶惰土著的迷思」,光是这个词组,就足够让人停下来深思。我在念书的时候,历史课本里对于东南亚那块区域的描述,总是带着一种奇特的、居高临下的视角,好像那里的居民天生就缺乏进取的动力,只能等着外来的“文明”去唤醒他们。这本书的名字,明显是在挑战这个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而且它聚焦在16到20世纪这段关键时期,横跨了欧洲列强势力大举进入南洋的整个过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抽丝剥茧地去解构殖民者是如何炮制出“懒惰”这个标签的,这个标签对维持殖民资本主义的运作,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工具角色?毕竟,只有将当地人塑造成不适合自我管理的群体,殖民统治的正当性才能被合理化。这种历史论述的重构,往往需要极大的学术勇气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把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重新拉回聚光灯下,用精确的历史证据,去撕开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偏见外衣。

评分

看到副标题里提到了马来人、菲律宾人和爪哇人这三个群体,我立刻联想到不同殖民宗主国(英国、西班牙、荷兰)在处理其殖民地“土著问题”时,虽然策略上各有侧重,但其根本的意识形态逻辑恐怕是殊途同归的。殖民主义的核心,从来就不是为了建设或教化,而是资源的掠夺和权力的固化。那么,这三地人民的“形象塑造”——无论是被描绘成顺从的、需要被教化的,还是被刻画成野蛮的、需要被“规训”的——必然是紧密服务于当时经济掠夺的需要。比如,如果一个群体被描绘成“懒惰”的,那么强迫他们进行高强度的经济作物种植就成了“文明的使命”;如果被描绘成“未开化的”,那么建立严苛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不同殖民势力之间对同一“土著”形象的互相参照和竞争性构建,是否存在某种有趣的镜像关系,这会深刻反映出欧洲帝国主义内部的权力博弈是如何投射到殖民地社会建构上的。这种跨地域的比较研究,往往能提供更宏大也更具批判性的视角。

评分

从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研究东南亚殖民历史,总会激起一种近亲般的共鸣感。我们自己的历史经验里,也充满了被外来政权贴标签、被定义“族群特质”的痛苦过程。因此,这本书探讨的“形象塑造”与“意识形态功能”,对我来说,具有强烈的现实回响。我们必须明白,任何关于“族群”的概括性描述,背后都隐藏着政治经济的驱动力。这本书试图揭穿“懒惰土著”这个神话,就好比是在挑战所有以“文明/野蛮”、“勤劳/怠惰”为轴心构建的等级秩序。我期待看到作者在最后如何总结这种“迷思”在后殖民时代依然留存的影响力,以及我们当代读者,尤其是身处儒家文化圈边缘的我们,如何通过理解这段历史,来审视和解构自身文化认知中的隐性偏见。这不仅仅是关于马来人或爪哇人的故事,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他者”与“自我”的普遍性议题。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浸淫在东亚史观下的读者来说,殖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逻辑,其实是理解现代世界格局的基石。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关于“现代化”和“落后”二元对立的论述,而这种论述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科学。这本书既然把研究的焦点放在“迷思的形成与功能”上,那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做历史描述,更是在进行深层次的批判理论建构。我想知道的是,作者如何处理“迷思”与“抵抗”之间的辩证关系?土著群体是否完全被动地接受了这些标签,还是在被标签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自身的能动性或反向的文化策略?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被压迫者永远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在回应和挪用权力的话语。如果作者能揭示出被殖民者在这些既定框架下如何展现韧性,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高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