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嚴格說起來,這次聚焦在《鯨滅》之後,但也難以稱作是續集,頂多是借用許多相似概念,延續一些喃喃自語和莫名其妙的突發奇想,東拉西扯,造就了這個故事的完成。
前陣子在達米恩(Damien Rudo)的《悲傷地形考》裡看見他提到了馬克歐傑(Marc Augé)的超現代性和非地方(non-places),指稱汽車旅館、機場休息區、加油站、超市之類通行和消費的過渡空間,缺乏歷史和記憶,空間中的人只是某個正好身處其中的旅客,忽然覺得一直以來有興趣的部分事物聯結在一起,馬克歐傑的那本《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既薄且短,很適合隨手拾起翻閱,在此之前讀到更有趣的則是阿拉史泰爾(Alastair Bonnett)的《地圖之外》和《圖外之地》(不過他的新作《島嶼時代》卻讀得緩慢,第一章反覆看了兩遍,可能是他一口氣舉太多案例,腦袋一時難以吸收消化吧?),我有許多重要靈感都是來自這兩本書,地景與地圖的關係、空白地帶、游擊園丁、飛地、異托邦……如果說很多寫科幻的人其精神或啟蒙源自於科技發展,我想我則是來自地理和空間。
記得小學四年級時班導師辦了一份班級報紙(雖說是報紙,但其實只有一面,可以貼在教室後方的公佈欄),其中一個專欄就是在空格中填入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很多同學寫職業,也有人寫環遊世界,但我思考了許久之後,寫上了「我是陳建佐,長大以後我想要建造一座虛擬城市」。
看起來很像是被《模擬市民》還《模擬城市》之類的遊戲洗腦的可悲小肥宅,也可能是《世紀帝國Ⅱ》的成癮者,甚至因為寫了這個而被我姐取笑了一番,「虛擬城市是什麼啦?」她好像是這樣說的,可我當時真的時常在腦中規劃想像關於城市的建築與設計,空間如何運用,有什麼酷炫東西會出現在裡頭。之後高中考大學數學太爛進不去地政系,也沒辦法填什麼都市計畫相關的,就只好繼續保持幻想,然後試著用文字來建構出來,這樣或許也算是稍稍完成部分夢想吧?不知道其他同學是否也有好好往自己的目標邁進?
可能是沒有在城市裡長大的關係,從小到大對城市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嚮往,高中住在高雄車站旁邊,雖然更大一些之後總有高雄人跟我說「為什麼你比我在地的還要熟悉地理位置?」但總覺得跟都市還是有層近在咫尺卻永遠無法觸碰的距離,大學在台北城外那就更不用說了,後來回南部待了幾年,時間再推到現在住在台南市區,好像終於才又離城市近了一點,然而,城市住起來卻也不是那麼的舒適。
那天有碩專的同學說,沒有在台南出過車禍不能算是台南人;高雄的路直且寬,但每每被高雄同學載總是超乎常理的險象環生(包含人車一體,三不五時把自己當成行人橫越斑馬線);而待在台北三峽總得客運換捷運,大部分時間終究是在車內或地底遊走。也因此來到台南之後,有機會便會選個地方將機車停在騎樓,用走的到處亂逛,雙腿萬能,想用何種速率前進後退都無妨,老城市巷子多,東鑽西竄,每個地方都有有趣的東西會忽然被身體注意到,視線、氣味、溫度、坡度、材質、距離……時常是一團混亂,但我想一團混亂才是最酷的,所有異想不到的事物都會從中迸出,事後忘得一乾二淨也罷,當下總是讓人感到心情舒坦。
雖然還有一些關於夾在都市與鄉村之間的格格不入和適應,但畢竟是扯遠了,回到正題,無論手上有這本書的人們是否有真的花時間閱讀,我都報以萬分感激,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我會繼續努力的。
此外,我猜很大的機率會有下一部與此相關的作品,希望能有足夠的氣力來完成,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