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 Children道標之歌:日本國民天團Mr. Children出道30週年首本文字紀實!【特別收錄經典歌詞中文版】 (電子書)

Mr. Children道標之歌:日本國民天團Mr. Children出道30週年首本文字紀實!【特別收錄經典歌詞中文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貫信昭
图书标签:
  • Mr
  • Children
  • 日本音乐
  • 音乐纪实
  • 道標
  • 出道30周年
  • 流行音乐
  • 摇滚
  • 经典歌词
  • 中文版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國民天團Mr.Children出道30週年全紀錄!
最好解讀Mr.Children的精選輯,
回顧出道以來的音樂歷程及經典歌曲!

透過這本書,會更加了解Mr.Children,
或許也會開始喜歡吧!
──櫻井和壽

  當徬徨迷惘、內心充滿不安時,
  Mr.Children的歌如同路標,指引我們前行!

  ★出道30年,32張冠軍單曲、17張冠軍專輯,唱片總銷量達7000多萬張!
  ★2019年首次海外演唱即獻給台北,門票在2分鐘內即完售,瞬間秒殺!
  ★首度收錄11首經典歌詞中文版!

  「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是奇蹟,經歷無數次偶然,才有現在的你和我」。

  1992年的5月,由四位團員組成的樂團Mr.Children推出首張專輯,正式在日本樂壇出道。正如團名所表達的,他們秉持想要創作「不拘泥於形式」、「無法歸類」的初心,創造出能留存在從大人到小孩,許許多多人心中的音樂。

  30年來,Mr.Children的歌曲感動無數聽眾,陪伴樂迷走過許多重要的人生時刻。四位團員彼此相似卻又各有特色,可以緊密結合又能各自獨立,一路走來共享許多時光,激盪出音樂的火花。他們每個創作,都彷彿是你我的人生縮影,時而溫柔,時而激烈,指示著我們返回重要的場所,或前往令人雀躍的未知之地。

  迎接出道30週年的現在,知名樂評家小貫信昭透過文字,將Mr.Children的魅力,一一展露出來。本書集結他多年來採訪Mr.Children的觀察,記錄四人從相識到成軍以來的點點滴滴。書中揭露許多音樂背後的故事,也重新採訪團員,邀請他們訴說創作背景及心情,希望將Mr.Children對於音樂的真摯及熱情,如實傳達給大家。

  如同櫻井和壽所說:「音樂不只是單方面的傳送,而是期望大家能同聲齊唱一首歌,用歌曲聯繫彼此的心。」這正是Mr.Children想透過歌曲完成的事。

本書特色

  ▍由最了解且獲得Mr.Children肯定的日本知名樂評家所撰寫。
  ▍記錄Mr.Children出道30以來從未曝光的小插曲。
  ▍收錄團員們從未公開的內心話。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dato∣音樂專欄作家
  小孩社長∣Mr.Children TAIWAN FANS CLUB板主
  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作家
  吳建恆∣音樂節目主持人
  施清元∣Ptt Mr.Children板前板主、文字工作者
  陳玠安∣作家、樂評人
  張維中∣旅日作家
  盛浩偉∣作家
  黃子佼∣跨界王
  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煮雪的人∣詩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我的青春軌跡,因為這本書而更加清晰。──dato,音樂專欄作家

  ▍在大人的音樂裡,聽見小孩般的純真世界。一本讓人看了不想停下來的音樂故事。──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作家

  ▍我淚流滿面,看完他們的演唱會。──吳建恆,音樂節目主持人

  ▍喜歡他們已經20多年,「我心中的少年,依舊滿身汗地騎著車,想趕快見到他們」。(註:「」內來自於歌詞)──施清元,Ptt Mr.Children板前板主、文字工作者

  ▍中文世界長期以來較為缺乏當代日本音樂文化翻譯書籍;聽聞此書已久,欣見譯本出版,盼能為台灣愛樂人帶來閱讀新篇章。──陳玠安,作家、樂評人

  ▍回想過去30年,從日劇主題曲開始認識他們,後來的現場演唱會……他們是我輩青春的精華!──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聽Mr.Children的歌,就像坐在陽光下喝著漂浮汽水。──煮雪的人,詩人
书名: 樱花树下的旋律:J-POP黄金时代的幕后故事与文化影响 作者: [此处留空,代表非特定作者的群像记录或非纪实类分析]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代表虚拟出版机构]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乐队或艺人的传记,而是以一个宏大且细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日本流行音乐(J-POP)如何从本土娱乐的边缘,一跃成为影响东亚乃至全球流行文化的重要力量。我们称之为“樱花树下的旋律”的时代,是音乐制作技术、视觉审美和时代精神激烈碰撞的黄金时期。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力求从不同的维度揭示这个音乐现象背后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搏——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文化转型 在泡沫经济的残余能量与随后的经济低迷期交织的背景下,日本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既能表达深沉的迷茫与焦虑,又能提供抚慰与希望的艺术形式。J-POP的崛起并非偶然,它恰恰满足了这种集体的情感需求。 本部分将追溯1990年代初期的音乐生态。探讨当时唱片工业的运作模式,尤其是“制作人中心制”对音乐风格的决定性影响。分析城市流行(City Pop)的余晖如何过渡到更具摇滚和叙事深度的音乐风格。我们将通过对当时热门单曲的榜单数据分析,揭示社会情绪的波动曲线与音乐流行的实时对应关系。例如,对“卡拉OK文化”兴起对歌曲传唱度的影响机制进行细致考察。 第二部分:录音棚里的革命者——制作技术与声音美学 J-POP的独特之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在录音技术上的大胆创新与对“完美音质”的偏执追求。本书详细梳理了当时日本录音棚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模拟时代的精细打磨到数字时代的合成与采样艺术。 我们重点分析了几种标志性的声音元素:电子鼓组的采样精确度、对和声编排的复杂运用,以及在母带处理中对动态范围的独特处理方式。通过对当时几位关键音乐工程师的访谈记录(此处为虚拟引用),还原他们在创作巅峰期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赋予流行歌曲超越一般商业范畴的艺术深度。例如,某一特定混响效果器在构建广阔听感上的作用,以及日本音乐人对“留白”这一概念在编曲中的独特应用。 第三部分:视觉的构建——MV、时尚与偶像叙事 音乐的成功从来都是多感官的体验。J-POP在视觉呈现上的投入与前瞻性,使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本部分聚焦于音乐录影带(MV)艺术的成熟与规范化。 探讨了导演风格如何塑造艺人形象,从早期充满实验性的短片,到后来高度概念化、电影化的叙事作品。同时,深入分析了“时尚”在日本流行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我们通过对几大时尚杂志和造型师的观察,解析了不同音乐流派如何通过服装、发型构建出各自的“粉丝社群代码”。这不仅仅是穿衣打扮,更是对社会阶层、青春状态的一种无声宣告。我们还将讨论“偶像工业”中,人设(Persona)构建的精妙之处,以及这种叙事如何引导了粉丝经济的初期形态。 第四部分:跨越国界的共鸣——亚洲流行文化的输入与输出 在九十年代后期,J-POP不仅是日本国内的主流,它也成为了亚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书探讨了其在韩国、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的传播路径和本土化过程。 分析了盗版光盘、电视引进剧集的主题曲等多种渠道对音乐的渗透作用。我们比较了J-POP的叙事结构与当时本土流行音乐的区别,尤其是在处理“青春的伤感”和“奋斗的激情”等主题时的处理方式的差异性。本部分还讨论了这种文化输出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日本本土创作者的自我认知,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内向型全球化”现象。 第五部分:流动的遗产——数字时代的冲击与反思 进入新千年,互联网和数字音乐的兴起对J-POP的传统发行和盈利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这一转型期的挣扎与适应。 探讨了实体唱片销量下滑对音乐人创作自由度的影响,以及流媒体时代下,老牌艺人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坚持。我们审视了新一代音乐人对传统J-POP美学的继承与颠覆,以及日本音乐界在面对全球流派融合时的应对策略。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一个曾经辉煌的音乐生态,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本书适合所有对亚洲流行音乐发展史、文化社会学以及二十世纪末的全球化进程感兴趣的读者。它是一部关于声音、图像与时代精神的编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貫信昭


  1957年出生於東京都。1980年開始在雜誌《Music Magazine》上發表與音樂相關的文章,是擁有40年資歷的音樂評論家。25年來,持續透過文字向粉絲傳達Mr.Children的音樂及成員魅力,並負責暢銷專輯《Mr.Children 1992-1995》、《Mr.Children 1996-2000》、《Mr.Children 2001-2005〈micro〉》及《Mr.Children 2005-2010〈macro〉》內的歌詞解說,可說是最精通Mr.Children的作家。

  著作包括《歌曲中的文字魔法》、《小田和正紀錄 1998-2011》,共同作品則有《es(エス)―Mr.Children in 370 DAYS》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譯作有《蜜蜂與遠雷》、《漣漪的夜晚》、《少年與狗》、《本命,燃燒》、《接受不完美的勇氣》、《超譯尼采》等。

图书目录

1988‐1992 有你的夏天
1993‐1994 innocent world
1995‐1996 無名的詩
1997‐1998 無盡的旅程
1999‐2000 口哨
2001‐2003 HERO
2004‐2007 Sign
2008‐2010 GIFT
2010‐2012 擬態
2013‐2015 足音~Be strong
2016‐2018 himawari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2621
  • EISBN:97895708632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關於Mr.Children,一本最好閱讀的書


  樂團不是「做出來」,而是「組合出來」的東西,所以如何搭配、組合很重要,Mr.Children(小孩先生)無疑是理想型;四人各有特色卻又相似,可以緊密結合又能各自獨立,各有千秋,這就是他們成為長壽樂團的祕訣。這樣的他們成軍三十年,共享許多時光,激盪出音樂的火花。

  Mr.Children團員們傾力合作,催生名為作品的「化合物」,絕非各自頭角崢嶸的「混合物」。其實他們本來就不是那種一拿起樂器就會丕變的個性,實際會面後,更覺得他們是讓自己負責的樂器盡情「鳴響」;而主唱櫻井和壽則是用歌聲「演繹」一首首作品中描寫的人物。

  專輯《重力與呼吸》最後一首歌〈皮膚呼吸〉,後半段歌詞寫道:「才是最真實的我,淡泊、天真的心願。」櫻井說他高歌的對象是吉他手田原健一。的確,田原的吉他聲不會猖狂到壓過其他樂器,而是如實表現他的想法。可以說,Mr.Children的音樂之所以是「化合物」,田原的吉他聲就是要因之一。

  如同前述,「如何搭配、組合很重要」,那就先來介紹四人組團的歷程吧!這就得追溯至他們的中學時期。

  田原與中川敬輔、鈴木英哉就讀同一所國中,櫻井則是就讀另一所。(櫻井與田原、中川就讀同一所高中,鈴木就讀另一所。因此,Mr.Children組團一事源於高中的輕音樂社,這也是鈴木高中畢業時才入團的原因。)

  當年就讀國二的櫻井開始沉迷音樂世界,因為親戚的關係,接觸並喜歡上甲斐樂團(從昭和時期活躍至今的日本資深搖滾樂團)、濱田省吾(日本創作歌手)的音樂,成了喜歡模仿他們唱歌,還會關上家裡的擋雨板,縱情歡唱、跳舞的少年。

  幸得姊姊大方餽贈吉他的櫻井買了歌本,參考書末的吉他和弦譜自學。當時的他練得十分拚命,甚至不惜犧牲睡眠時間。櫻井買了收錄〈斷絕〉、〈冰的世界〉等歌曲的井上陽水專輯卡帶反覆聆賞,也是這時萌生不如自己也來創作的念頭。

  櫻井漸漸覺得自己無法過著沒有音樂的生活,祈願將來成為專業歌手。中學畢業旅行回程的遊覽車上,發生一件讓他得意不已的事,當麥克風輪到櫻井手上時,他高歌一首甲斐樂團的〈安奈〉,朋友們紛紛誇讚:「還以為在聽唱片呢!」這讓櫻井發誓一定要就讀輕音樂社十分活躍的高中。

  田原從小學就熱愛棒球,參加的球隊還曾贏得全國少棒大賽亞軍。升上國中的他雖然繼續打青少棒,卻迷上YMO(坂本龍一、高橋幸宏、細野晴臣組成,一九七八年出道的日本流行樂團)的音樂,那時不少國中生都是如此。

  中川小學時也打棒球,所以知道田原這號棒球好手;但兩人不認識,後來因為朋友和田原同班,又在朋友的穿針引線下,和田原上同一間補習班,就這樣結識了。那時十分盛行組樂團,中川的好友們當中,也有人受到兄長影響,學彈電吉他,讓他覺得好酷。後來,中川與田原聊著聊著,也興起組團念頭。

  鈴木和田原、中川就讀同一所中學,但沒有共同朋友,所以沒機會往來。比起本名,那時的他常被暱稱「JEN」,而這暱稱是取自當時鈴木機車推出的輕型機車「Gemma」。喜歡音樂的好友們總是在他家聚會,但大家的喜好頗分歧,房間裡不是流瀉爵士鋼琴家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Sphere Monk,美國爵士樂鋼琴家、作曲家)的樂曲,就是BOOWY(冰室京介、布袋寅泰、松井恒松組成,一九八二年出道的日本流行樂團)的唱片、偶像淺香唯的歌,不然就是響起金屬製品( Metallica,美國殿堂級重金屬樂團)的轟隆樂聲。

  因為鈴木家就在多摩川附近,所以他常把國三時買的鼓搬到河邊練習。題外話,他說曾在附近親眼看到兩次河童。

  國三那年校慶,樂團初登舞臺。

  雖然高中聯考在即,但田原和中川想玩團的意念非常堅定,遂相偕前往位於涉谷公園大道的「ISHIBASHI樂器」選購樂器,中川以五萬日圓買了一把FenderJapan的貝斯「Precision」;田原則是在新宿伊勢丹百貨附近的「ISHIBASHI樂器」,買了一把兩萬八千日圓的電吉他「Squier」。

  為什麼田原彈電吉他,中川彈貝斯呢?那是因為田原先告訴中川:「我想彈電吉他。」中川想說:「那我彈貝斯吧。」畢竟比起個人意欲,組團才是他們的優先目標。

  成為高中生的櫻井總是提著電吉他上學。某天放學後,有個留著平頭的棒球隊隊員(即當時的田原)喚住正要去社團的櫻井,指著他手上的電吉他,問道:「這是Telecaster?」櫻井很詫異,沒想到打棒球的人會對電吉他感興趣。「我有一把Stratocaster……」田原說。

  櫻井很開心,因為班上竟然有同好。兩人大聊特聊甲斐樂團,而且讓一直只聽日本流行樂的櫻井開始接觸西洋流行樂的人就是田原,還借他像是老鷹合唱團、U2的唱片。

  其實櫻井與中川早就同屬輕音樂社,但向櫻井提議和中川一起組團的是田原,因為直覺告訴他:「這兩個人應該很合得來。」不久,櫻井聽聞田原退出球隊,遂向他提議:「你來當樂團的吉他手吧……。」原本平頭的田原也逐漸留長髮。

  當時的樂團共有五名成員,除了女鍵盤手之外,還有一位鼓手。因為社團活動教室要留給學長姊使用,所以只能花錢租借外面的練團室,即便如此,還是想繼續玩團的人,就只有櫻井、田原與中川。

  至於鈴木又如何呢?他一直都有參與音樂活動。具有一定程度演奏實力的鼓手在業餘音樂界十分搶手,鈴木也受邀為不少樂團跨刀演出,甚至有段時間同時參與六、七個樂團的演出。

  話題拉回櫻井他們三人身上。他們的樂團活動又是如何進展呢?起初他們翻唱了兩、三首甲斐樂團的歌,後來決定「將重心放在原創」。櫻井不記得當初作曲時有什麼痛苦、挫折回憶,就是將腦中浮現的旋律配上歌詞。當然,作曲並非易事,但在這大原則之下,他們留下了屬於那時代、屬於當時三人風格的作品。

  現實層面考量促使他們決定以原創為主,因為三人都是自學樂器,演奏技巧不夠紮實,卻想演奏自己很憧憬的樂團的曲子……。老實說,很難也很挫折,這情形在業餘音樂界頗常見。若是原創作品就沒這顧慮,只要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盡力表現就行了。畢竟翻唱這種事一旦做過頭,要想表現自我特色,就會有種難以掙脫的束縛感,不過他們倒是不用擔心這一點。

  當時三人每次表演時,就會發想各種團名,這也是樂趣之一。升上高三,實力劇增的他們以「THE WALLS」這團名參加大型比賽、甄選活動等,皆能挺進最後一關。若能在這些比賽奪冠,也能在有出道機會,由索尼舉辦的甄選活動中晉級決賽。無奈開賽前,鼓手退團,陷入窘境的三人勢必得在參賽前找到鼓手才行。吉祥寺車站中央出口旁,有座整棟都是樂器店的大樓。他們想說來這附近尋覓應該能找到適合人選,也會向來練團室練習的人搭訕,邀請入團。

  也有迫於現況,只有三人成團活動的時期,雖然櫻井也會打鼓,但卻在意外的場合,找到了適任人選。

  這是發生於一九八八年,一群玩樂團的業餘同好租下位於吉祥寺的「Silver Elephant」Live House(展演空間)時的事。三人偶然注意到一位鼓手,總覺得這男的好面熟,「他不就是和我們讀同一所國中的鈴木嗎?」田原和中川直盯著這男人。

  雖然鈴木當時活躍於另一個樂團,卻還是接受了三人的邀約。櫻井說,因為決賽迫在眉睫,所以「誰都可以,趕快找到就行」,鈴木卻說:「因為他們跪著求我,所以我只好答應。」不知哪一方的說法為真;但看在櫻井眼裡,鈴木的實力確實超水準,鈴木也對櫻井遠遠超過業餘水準的作曲實力,咋舌不已。

  「前情提要」到此為止,接下來要介紹Mr.Children一路走來的軌跡。本書是以二十五年來採訪Mr.Children的龐大資料檔案,以及為本書特地採訪成員、相關人士的訪談內容為底,並以他們的代表曲以及經典曲目為主,剖析Mr.Children的魅力,也會不時穿插從未曝光的小插曲,編綴屬於他們的歷史記錄。也就是說,這是Mr.Children目前最好「閱讀」的專輯。期盼藉由這本書,讓他們催生的一首首名曲,能以解析度更高的音質反覆迴盪於大家的腦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特別收錄經典歌詞中文版」這一點,我給予高度肯定。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設計,畢竟日文歌詞的意境要完全捕捉到,對非母語者來說始終是個門檻。但重點來了,中文翻譯的「信、達、雅」是極為考驗功力的。櫻井和壽的歌詞裡有太多微妙的雙關語、古典意象和口語化的哲思,要能將其精準且富有詩意地轉譯成中文,難度不亞於重新創作。我非常期待看到這次的中文版翻譯品質,它將直接影響到讀者能否真正「理解」Mr. Children的精髓。如果翻譯得生硬或過度直白,那失落感會非常大。所以,我希望這部分的收錄,是經過嚴謹的審核與打磨,能夠讓那些原本只能靠感覺聽歌的歌迷,能夠真正透過文字,與歌曲背後的靈魂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這部分做得好,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就會直線上升。

评分

這本紀實的出版,簡直是給廣大華語圈的歌迷們送來一劑強心針。想當年,要在台灣接觸到這麼詳盡、這麼官方的日團資料,簡直是難上加難,頂多只能從零星的日雜翻譯片段拼湊出一些邊角料。現在終於有這麼一本集結了30年精華的文字作品,而且還是電子書形式,隨時隨地都能翻閱,這便利性簡直是造福了我們這些忙碌的上班族。我最關心的部分是,它如何呈現Mr. Children如何在日本樂壇這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始終保持著他們獨特的「Mr. Children味」。他們不盲從潮流,卻總能引領潮流,這中間的拿捏藝術,絕對是需要深入探討的。期待作者能以一個非常客觀、但又不失溫度的角度,去剖析他們音樂風格的演變,以及他們如何在高壓的創作環境下,維持那種對社會、對人性的敏銳觀察力,不讓自己變成流水線上的機器。

评分

身為一個從他們早期《深海》、《BOLERO》時期就開始跟隨的歌迷,我對台灣市場這塊的呈現方式特別關注。畢竟,Mr. Children在台灣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很多我們的流行音樂創作者都深受其影響,但這些影響往往是隱性的。這本紀實如果能花點篇幅,探討一下他們如何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在台灣社群中紮下根基,那將會非常有趣。例如,他們某些曲目的共鳴點在哪裡?為什麼那些描寫日本社會疏離感的歌曲,會引起台灣聽眾的強烈迴響?這背後或許隱藏著亞洲文化共同面臨的某種結構性問題。此外,電子書的形式也讓我思考,相較於實體書,電子版在呈現歌詞的對照或補充資料上,是不是有更多元的互動性設計?例如能否點擊歌詞直接跳轉到相關的訪談片段?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就不只是單純的「文字紀實」,而是一種跨媒體的體驗升級了。

评分

欸,說真的,要我一個老歌迷來談談這次的《Mr. Children道標之歌》,光是拿到電子書的瞬間,心頭那股暖流就快滿出來了。櫻井和壽那幾個傢伙,從我國中聽到現在,簡直就是陪著我們這世代一起長大的。這本書雖然是文字紀實,但我翻開目錄的時候,那個「道標」兩個字就很有感觸。你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人生低潮,或是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的時候,一首歌突然就點亮了方向,那不就是道標嗎?Mr. Children對我來說,就是這樣存在。我特別期待看到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掙扎與突破,畢竟他們的歌詞,從早期的青澀懵懂,到中期的深刻反思,再到近期的溫柔包容,每一次轉變都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自己的成長軌跡。希望這本書能更深入地挖掘他們那些經典曲目的幕後故事,不只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他們作為創作者面對時代變遷時的心路歷程,那種真誠,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畢竟,這不只是一本樂團的傳記,更像是一本屬於我們青春的註解啊!

评分

老實講,對於這種出道三十週年的紀念作品,我總是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能看到那些私密、不為人知的幕後花絮,害怕的是怕內容過於流水帳,或者只是簡單的成就羅列。不過,既然是「文字紀實」,我更希望它能帶有一點文學性。櫻井和壽的歌詞本身就已經是極高水準的文學創作了,所以,撰寫這本書的文字工作者,其功力也必須能跟得上。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簡單的新聞稿彙編,而是真正深入到他們創作的核心概念,特別是那些被廣泛討論,但始終沒有標準答案的「終極主題」——像是生命、死亡、孤獨與連結。如果本書能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對那些聽了幾百遍的歌曲有「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張專輯的售價了。台灣的樂迷對於深層次的文化解讀一直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這本紀實能滿足我們這種「鑽牛角尖」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