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怪物以前 (電子書)

成為怪物以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瑋萱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成长
  • 怪物
  • 黑暗
  • 青少年
  • 电子书
  • 小说
  • 轻小说
  • 异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都曾經那樣的澄明而美好,
  直到內心深處暗藏的怪物張口將我們吞噬。


  怪物只是個概括的詞,底下有很多類別。人們總以為它距離很遙遠,或者跟它不同,但其實不是。很多人只是還沒開始變成怪物而已……

  弟弟死後,楊寧失去了敏銳而細膩的超人嗅覺,直到佇立命案清理的工作現場,在死亡的撩動下才再度甦醒重生。然而她卻因此無端背負凶殺的嫌疑,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證明自身的清白。

  她只能追索殘存在命案現場的幽渺香水氣味。為了揪出真凶,楊寧甚至不惜師事連續殺人犯程春金,讓自己化身為獵人,揣摩凶手扭曲的心態與思維,一步一步踏入怪物的領域。但隨著線索逐漸深入,也令自己陷入更深的危險之中……

  極具企圖心的新銳小說家蕭瑋萱,初試啼聲即帶來有如台灣版《香水》,令人燒腦又絢目的犯罪小說。以氣味穿透人性偽裝,用怒火滌盡世間罪惡,重構出一幅不可見卻又堅實存在的另類台北圖景。作者於書寫過程中,輔以大量犯罪偵查與命案清理的訪談及田調,直面當代社會的灰色角落,創造出最真實且迷幻的秀異之作!

名人推薦

  何致和(作家)
  李靜宜(東美文化總編輯)
  吳曉樂(作家)
  臥 斧(文字工作者)
  既 晴(推理小說家)
  馬 欣(作家)
  高翊峰(作家)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
  蔣亞妮(作家)
  ——一致好評

  滄涼暗夜裡,一首溫柔吟唱的生命之歌。——李靜宜

  蕭瑋萱展示了她就不同命題,縝密、紛然,完整的辯證。不同階級職業人物的聲腔,她也是輕車熟路,策動角色們一一活出聲音。——吳曉樂

  在腐敗的氣息中奮力呼吸,在荒愴的廢墟中重拾勇氣,在絕望的沉溺中觸碰浮木,在闇黑的孤寂中探尋光明……本書是一首惡臭裡散發著香氣、死亡裡隱匿著新生的情愛之詩。——既晴

  作者在這個首作裡,建構完成敘像小說的切片模樣。我想,近二十萬字的首部長篇小說《成為怪物以前》,已經為蕭瑋萱展開了一條特殊的小說之路。——高翊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人类潜能、社会构建与自我发现的深度探讨,书名为《心灵的迷宫:解构现代人的内心秩序》。 心灵的迷宫:解构现代人的内心秩序 引言:迷失在效率的时代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二十一世纪,人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连接性”,然而,对许多人而言,内心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却日益加深。我们被裹挟在社会高速运转的机器中,追逐着被量化的成功指标——更高的职位、更稳定的财务、更光鲜的社交形象。在这种近乎偏执的“效率崇拜”下,我们逐渐失去了对自我深层需求的关注,将本应属于个体内在探索的时间,无谓地投入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迎合之中。本书旨在提供一面棱镜,映照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真实结构,探讨在高度结构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构建、维护,乃至瓦解其赖以生存的“内心秩序”。 第一部分:身份的碎片化与社会剧本的重塑 人类的自我认知并非一块坚固的磐石,而更像是一幅由无数社会角色拼贴而成的动态挂毯。在传统社会中,身份的界限相对清晰,个体通过固定的家族、职业和地域归属,更容易获得一种稳固的“我是谁”的认知。然而,现代性带来的流动性、职业的跨界化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身份成为一个可以随时编辑和发布的“产品”。 本书深入分析了“人设”的构建过程。它不再是内在品质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精密的市场营销策略。我们如何在职场中扮演“可靠的执行者”,在家庭中扮演“完美的伴侣”,在网络上扮演“有见地的评论家”?这种多重身份的并行运作,虽然保证了社会适应性,却极大地消耗了精神能量。当这些外在剧本相互冲突时,核心自我的声音便被淹没。 我们将探讨“社会剧本”的无形约束力。从童年时期对父母期望的内化,到教育体系中对标准答案的推崇,我们学会了如何“表演”一个成功人士,而非真正地“存在”于当下。这种对外部认可的过度依赖,形成了现代焦虑的温床:害怕被揭穿、害怕不符合预期、害怕在竞争中落后。这种对“被看见”的渴望,实质上是对“被接纳”的深层恐惧的补偿机制。 第二部分:内在景观的侵蚀:意义的稀释与情感的麻木 现代生活最大的悖论之一在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带来精神的同等富足。当生存的压力被降到最低时,意义的追寻便成为新的挑战。本书将“意义”视为个体精神世界中的“引力中心”,一旦失衡,整个内心秩序便面临瓦解。 我们审视了“意义的稀释”现象。技术进步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如快速切换的娱乐内容和即时通讯,极大地缩短了我们的心智耐心。深度思考和长期投入所需的“心流体验”被碎片化的刺激所取代。当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时,主动创造意义的能力便会退化。 情感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高度理性的职场文化和追求“情绪稳定”的社会风气下,复杂、负面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嫉妒)常常被视为“不成熟”或“低效”的表现,被压抑或“毒性积极化”(Toxic Positivity)。我们学会了如何有效地管理外部形象,却忘记了如何与自己内在的真实情感共处。这种情感的“去真实化”,导致了深层的疏离感——与他人疏离,更与自我疏离。当个体无法真实感受和处理自身的痛苦时,便容易陷入精神上的麻木,表现为对周遭世界漠不关心,或对生活失去基本的激情。 第三部分:重构秩序:探寻“未经驯服”的自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如何从被动的适应者转变为主动的构建者。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回归自然”,而是在现代复杂性中,为自我开辟出一条清晰、可持续的内在路径。 1. 边界的重建与“拒绝的艺术”: 现代人过度透明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个体边界极其脆弱。本书强调,真正的内心秩序建立在清晰的个人边界之上。这包括对时间、精力以及情感投入的审慎分配。学习说“不”,并非出于自私,而是对自身核心价值的一种捍卫。我们分析了“边界感”与自尊的关系,指出清晰的边界是稳定自我的基石,它能有效过滤掉那些试图侵占我们精神空间的噪音和要求。 2. 拥抱“非效率”的价值: 为了对抗效率至上的文化,我们需要重新发掘那些看似“无用”却滋养灵魂的活动。阅读长篇、沉思、手工劳动、甚至是纯粹的漫步,这些活动强迫我们慢下来,与自己的意识进行深度对话。它们是精神上的“土壤改良剂”,恢复了我们处理复杂信息和感知细微生命体验的能力。 3. 叙事的重新编辑: 我们的生活由我们讲述的故事构成。长期以来,我们可能在不自觉地重复由社会灌输的“成功故事”。重构内心秩序,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质疑和修改这些旧有的叙事。这意味着承认自身的脆弱性,拥抱那些不符合主流定义的成就。通过写作、艺术创作或有目的的对话,个体可以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编写自己生命的“作者”。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安顿 《心灵的迷宫》并非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答案或一套简单的操作指南。它是一份地图,标记出了现代人内心世界中常见的陷阱、迷宫和岔路口。真正的安顿不在于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是生命力的体现——而在于培养一种内在的韧性,一种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能在自我核心找到立足点的能力。当我们停止以外部的标准来衡量内心的丰盛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成为自己内心秩序的设计师。这本书鼓励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审慎的自我审视,最终,从被动的社会适应者,蜕变为有意识、有深度的存在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瑋萱 Katniss Hsiao


  現為邊境映象電影企畫統籌、獨立電影編劇、小說作者。曾獲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台灣華文原創故事編劇駐市計畫、紅樓文學獎等。

  喜歡到綠地行光合作用,看侏儸紀公園第十遍還是會哭,夢想是做個稱職的沙發馬鈴薯,然後繼續每天睡到下午兩點的自由生活。

  FB.IG:Katniss Hsiao

图书目录

敘像小說的單次擬態——讀蕭瑋萱《成為怪物以前》  高翊峰
死亡的香氣  吳曉樂
第一章 現場
第二章 剖繪
第三章 呢喃
後 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5772
  • EISBN:97898638759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敘像小說的單次擬態——讀蕭瑋萱《成為怪物以前》
高翊峰


  這個故事開始,就以性與死亡消弭的執念,吸引著我閱讀。先是隱藏的性,發生殺,然後緩緩流向愛殺。只不過,在這個長篇小說裡,與性同行的是軀體與肉身的毀壞,愛殺則成為接近信仰,或說是,宛如信仰的闡釋。

  喬治・巴塔耶在《愛華坦夫人及其他》的前言中,曾這樣論及:「最常見的禁忌涉及到性生活與死亡,使得這兩者構成一個神聖領域,從屬於宗教。」我想將《成為怪物以前》這個故事,先由禁忌的門進入。

  之所以論及禁忌,是故事的多個角色,都在道德的天秤上,執行著當下普遍值觀無法同意的犯罪行為——不論是殘殺、凌虐、施暴,或者搜集關於死者遺物,乃至於亡者遺留的氣味。

  這些禁忌,我接借巴塔耶在《情色論》中有關食人禁忌的說法來進一步描述。現代社會明示了「食人肉」作為禁忌,可能比「殺人」更為難以接受。因為這涉及殺,以及其後的吞食遺體。在禁忌的規範下,食人肉已經退下信仰供桌,在殺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對於死者遺物的再蒐集。現代的殺,也依舊與傳統的狩獵有所連線。狩獵,有生存的目的,也含有遊戲的成分,在傳統部落裡,依舊留有成年禮的象徵意圖。這些都與這個長篇小說隱含的底層訊息有關。然而,喬治・巴塔耶在《愛神之淚》描述到中國刑罰的一段話,「展示在此的酷刑是凌遲,專門對治最嚴重的罪行。」或許是將殺與罪結合之後,刺探《成為怪物以前》的可能一手。

  故事的主角楊寧,擁有特殊工作:人死後的特殊現場清潔員。這個故事一開場便昭示了異於常態的變態設定。多數人的工作,是在活著的時候進行。有一些人,在人死了、再也無法做些什麼之後,他們的工作才開始。異化的經驗感,以及這經驗進入敘事之後的展現,成為閱讀這個故事值得細究的部分。如前述,蒐集亡者遺物。特殊清潔員楊寧在清潔亡者的現場時,那些透過文字描述重建的,是曾經活過的痕跡,也是一個人的指紋、皮屑、毛髮、都是曾經的那個人。那個曾經未死的世界。

  這個小說有一迴旋式的設定:依賴嗅覺的人,因創傷症候群失去嗅覺之後,只有在「死亡發生」的現場,才能重新恢復正常。這個迴旋現場,建構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個迴旋之後的正常,意味能夠重新恢復蒐集關聯亡者死前的世界。這份生與死的牽連,藉由愛殺,彼此抵達。除了無法洗去如屍臭般附身的濃烈愛欲之外,另一面則含有遊戲本質——一人對另一人生命存續的捉弄,其中富含掌控欲的人性。在這樣的思索下,《成為怪物以前》裡頭躲藏著的濃烈「愛與殺」,便能落實在細細編織與安排的命運蛛網。

  「命運要人去嘲笑自己的生殖器官。」喬治・巴塔耶的這句話,也為這個故事理想註解。

  我試著進一步思索《成為怪物以前》的敘事問題時,無法迴避電影與串流平台影集的故事敘事方式,對更年輕世代寫作小說的影響。

  過去,我思索這類小說的寫作方式,應為戲劇故事的小說化,也是視影環境影響小說敘事本身的正常化學反應。我也從這樣的視角去思索年輕世代所寫的小說,是否有真實意義的異變誕生。隨著時間過去,當較長的連續性影像故事小說化逐漸轉化出影集概念的連續意義時,我開始想像一種動態影像的文字敘事擬態可能。這種「動像敘態」的說故事的方式,多少影響了傳統敘事的啟動、拼貼情節脈絡的接縫,以及抵達的結尾。故事先有畫面,再以區塊式的動態畫框,進行敘事。敘事多為塊狀的線索而生,每一塊又增生新的線索,為下一個動態畫框提供敘事的必要。

  雖如此描述,但這些企圖,若是為影像目的而寫,可能減損小說在敘事上的純粹內涵。若十分堅實,甚至偏執地為小說以寫而生,或有機會誕生我想像中的敘像小說。

  真實的想像,遠比想像中的難以誕生。從A塊到C塊的脈絡,有時沒有B塊,依舊是故事銜接技術的考驗。剪接點所帶來的問題,會出現敘事進行時,敘事者錯接的扞格。這些問題點,在《成為怪物以前》的幾個小地方,依舊發生。另外,這種直接剪入戲劇分場的敘事,是否能成為更大量的能量,而形成一個時代的同質者的認同,還需要更多作品奠基,也需時間考驗。這或是對傳統小說敘事的破壞,還有待更為成熟的技巧,才能更熟成文本。但無法迴避,這正在發生——《成為怪物以前》,便是一次敘像小說的華麗發生。

  蕭瑋萱在後記裡為這個犯罪小說賦予了文學的自我期許,是這部犯罪文學小說最為抒情的單次告白。

  凶手必須是可以被猜測的最後一人——《成為怪物以前》便是以這項律令,以嗅覺召魂,也召喚愛、欲、殺、罪,翻轉小說的設計元素。運用犯罪者尋找犯罪者。透過死者遺物,描繪活時的輪廓。透過氣味,描述另一個人的模樣。推理剖繪,犯罪側寫,從文學的企圖,試著去將好萊塢的經典故事設定的擬態,最終在性的變態與汙穢的氣味之中,誕生意義。我想,這個故事是試著對《香水》的擬態,是對《沉默的羔羊》的擬態,是對《看見魔鬼》的擬態。

  小說敘事觀點,時有切換,也不時切換,有意與無意之間,都像似圍繞而坐的西洋鏡觀看者——他們也正是這個長篇小說的角色。在說時,即是看。目的是為了粗糙但有機會成立的全景幻燈——動態影像的古老前身,卻可以適切說明作者在這個首作裡,建構完成敘像小說的切片模樣。我想,近二十萬字的首部長篇小說《成為怪物以前》,已經為蕭瑋萱展開了一條特殊的小說之路,期待她的下一次敘像,也獻上祝福。

推薦序

死亡的香氣
吳曉樂

 
  我聞過死亡的氣味,就在幾星期前。

  十五歲的白狗走了。我不是白狗的家人,更像是偶爾出現的玩伴,但總之是愛過的。放下工作去送白狗一程,白狗的家人M當著我的面打電話給禮儀社,對方客氣詢問白狗斷氣的時間,停頓半晌,說他們幾個小時後會來帶走白狗。M反問,明日清晨如何,白狗生前好戀家。接下來的台詞我猜想禮儀社已經對著不同客戶重複了好幾次,冷靜,沒有起伏:但牠的身體接下來會出現讓你們不知所措的變化,也許會影響你們的印象。M掛上電話,以躊躇的語氣轉述。起初我們都不以為意,或者說,我們認為自己應該要不以為意,直到那股氣味流竄於鼻間。我們以為是廚餘塑膠袋沒綁好,見到粉色液體自白狗的眼角,鼻孔流出,才不甘心地承認,是白狗。理智說,那是白狗,偏偏氣味一再侵襲,腦中投映出不潔,腐敗,病菌,蛆蟲的圖像。閉上雙眼,還能佯裝清風明月,但我們總不能閉氣,每一次呼吸,空氣裡的死亡從鼻子攝入體內,循環繞經我的心,肺,甚至腳趾。從此想起白狗,那抹腥稠就浮現。

  小說主角楊寧一出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所疑懼的氣味,是她的藥引。

  楊寧在命案清潔公司工作,走入一個個陌生的空間,盡職地埋首刮除沾黏在纖維衣料上的人體組織與屍水。楊寧自幼嗅覺格外靈敏,能清晰地辨識出沾染髮梢、指甲縫以及腳趾的屍味與死蟑螂老鼠的惡臭,但她沒有怨懟。老闆給薪優渥,楊寧期盼有一天,將弟弟自老家接走,好生照顧。

  豈料楊翰對老家一往情深,拖延離巢時間,還為了這份愛,捨身墜樓。楊寧哀痛逾恆,嗅覺大衰,竟然是從前畏避的屍味,能喚醒感知。楊寧從這些致鬱的氣味,蒸餾出他人難以理解的撫慰和啟發。從此,她成癮似地,密切尋找死亡現場,直到死亡也鎖定了她:一日,楊寧被有心人利用,無心抹除掉凶案跡證。為了證明清白,她動身獵追凶手,所依憑的僅有凶手遺留的一縷香氣。有趣的是,楊寧每回要啟動她的天賦:嗅覺,就得先找到死亡逗留過的物件。

  小說裡我喜歡的設定琳琅滿目,其一是楊寧將凶手名之為「葛奴乙」(說到「氣味向小說」,怎能遺忘徐四金的《香水》)。再來是程春金此一要角。程春金姦殺少女無數,他冷血,重視邏輯,內在自有體系。楊寧把程春金視為「葛奴乙」的同類,程春金反問,楊寧何嘗不是。兩人後續的對答與互動,暗示雙方並非善良聰穎的年輕女探員,試圖從殺人魔的嘴裡挖掘靈感的老派敘事,自始自終,都是魔高一尺,魔高一丈。抓緊這把鑰匙,方能撬動書裡眾多機關。

  暫擱小說,且說《香水》。主角葛奴乙,天生嗅覺極佳,自身竟沒有體味。氣味,是存在的隱喻,楊寧能夠從氣味建構陌生人的日常,甚至深及祕而不宣的願夢。換句話說,沒有氣味,宛若不曾在人間占個座位。我們噴灑香水,不也是嘗試修飾、變化既有的痕跡?《香水》的葛奴乙,起初誤解體香即世界,是以下手殺人,以油膏覆蓋美軀、煉取香氣,非但沒有碰觸到永恆,還錯過了愛。《成為怪物以前》裡每一位葛奴乙,倒是老早醒悟,香氣無非媒介,繚繞脖頸耳側臉頰的,不僅僅是那些化學分子,更有我們無以名狀的感情、遺憾與舊日時光。

  《成為怪物以前》亦如香水,因閱讀時滲入的血溫而顯示不同調性。越是深入,我們越能辨識出,懸疑緊湊的情節,包裹著古典的母題:如何放下。楊寧喚弟弟「小鯨魚」,作者還介紹了J35。數年前,代號J35 虎鯨吸引全球矚目,她將死去的孩子攜在身邊,長達十七天,小虎鯨不慎沉沒,J35 也會立即下潛,拉回屍身。研究人員分析理由:因為悲傷。這些動物們感受到壓力和痛楚,牠們明白事情不如預期。

  楊寧也是J35。缺席的父親,暴戾的母親,姐弟倆好似童話《漢塞爾與葛麗特》那對小姊弟,不同的是,童話裡這對姊弟不曾分離,小說裡楊寧先行遠走,迎來心痛的轉折。史學家普遍認同童話原型來自一三一五年一場大飢荒,父母放任孩子自生自滅,減輕糧食消耗。最早的幾個版本,都是父母決定遺棄姊弟倆,一次改版,為了「社會和諧」,母親改為後母。但我們早知饑荒不只一種,心靈挨餓時,父母也會吃用他們的孩子。小說裡屢屢提到《貝茲旅館》,主角諾曼貝茲的原型為艾德蓋恩。蓋恩犯下的凶案次數不算格外驚人,他的生平卻讓人過目難忘。蓋恩的母親奧古絲塔偏執多疑,嚴禁艾德與哥哥亨利與人來往。母親始終是艾德的唯一。母親死後,孤寂的蓋恩留存母親的屍體,另一方面靜靜展開殺戮,他剝下受害者的皮膚,製作成許多物件,或穿戴,或坐臥其上,從中召喚母親。命案曝光後,蓋恩住進病院,傳言他低調安靜,跟人說話都羞赧。《成為怪物以前》也能找著一個又一個,形銷骨立也要照顧母親的孩子。昆德拉說,「父母一出生,自由即死亡」。瑞典作家瑪莉亞恩尼斯坦的小說《巴斯特的耳朵》,五十六歲的伊娃得到孫女贈禮的日記本,她在第一頁寫下:「我在七歲時,決定殺死我的母親」。有些親子關係,只允許一人獨活,楊寧選擇孩子,且一直如此。「角色塑造」的教科書,其後應該增添楊寧一筆,感官上的稟賦是一回事,讓這號人物徹底脫俗的是,她為許多意識形態敲響喪鐘。

  《成為怪物以前》的布局、場景調度,輕快,但不失從容,恢宏,又精巧有餘。蕭瑋萱展示了她就不同命題,縝密、紛然,完整的辯證。不同階級職業人物的聲腔,她也是輕車熟路,策動角色們一一活出聲音,光看對白就知此刻是誰在說話,可不是一年半載的功夫。基本田野更是不在話下,遺屋清潔,警方問案,法醫解剖,調香原理,無一不是有模有樣、天工開物般精采。雞蛋裡挑骨頭的話,大抵是親子關係的排列組合,有過多重複。

  她描述氣味,是這幾年來罕有的絕作,尤其寫萬華一段,我讀到鼻子都顫動了起來,「青山宮、中藥行、香鋪、糕餅店、甜湯、茶行、印刷廠、洗衣店⋯⋯艋舺的氣味因子非常複雜,刷洗地面的氯化清潔品和糞尿爭相搶奪地位,檳榔渣和嘔吐物的氣味也會被風捲起,衝入鼻腔。公園金屬長椅上有些榕樹葉的生氣、土味與新鮮,滴漏在上頭成垢的甜湯散著沉舊蜜味,又同時存在揮之不去的體臭和飽嗝,將鼻子往鐵條上碰,還能聞出鏽蝕的金屬味以及屬於不同布料的溽濕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拿到這本電子書,我第一反應是,現在的創作真的越來越敢觸碰那些社會檯面下,大家心照不宣卻避而不談的灰色地帶了。現在這個時代,資訊爆炸,每個人都活得像個資訊處理器,但真正的「人味」好像越來越淡薄。「成為怪物以前」,這個時間點的設定非常巧妙,它不是在展示最終的惡果,而是在解剖「形成」的過程。這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像在觀看一場慢速分解的化學反應,充滿了預示性和張力。我個人特別關注創作者如何處理角色的「內在辯證」——那種「我知道不該這樣,但我卻不得不這樣」的無力感。如果只是單純的壞人製造機,那太膚淺了。真正精彩的是,當角色一步步被環境、被慾望、被誤解所推擠,直到最後一根稻草落下,那個「嘭」的聲音,就是「怪物」誕生的瞬間。這本書,光是從標題就能感受到那種沉重的宿命感,它可能用極簡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極其複雜的靈魂崩解史。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市場上充斥著各種「爽文」,要找到一本真正能讓人「痛」的書不容易。而「成為怪物以前」聽起來就充滿了痛感,那種還沒完全黑化,卻已在黑暗中掙扎摸索的過程,才是最折磨人的。這種書籍往往需要極高的敘事技巧,才能在不美化惡行的前提下,讓讀者理解角色的動機。如果寫得太過用力,很容易變成說教;若寫得太過輕描淡寫,又無法突顯主題的嚴肅性。這本書的電子版形式,或許也象徵著這個故事的某種「數位化」的疏離感——我們的痛苦和異化,是否也隨著網路和科技的發展,變得更加冰冷和隱蔽了呢?我猜測,作者可能用了很多破碎的、非線性的片段來呈現主角內心的混亂,迫使我們必須像個偵探一樣,拼湊出那個「怪物」誕生的完整圖像。

评分

我通常對這種帶有強烈暗示性的書名比較保留,因為太多時候,名字取得很大,內容卻浮於表面,只會灑狗血,沒什麼實質的探討深度。不過,電子書的好處就是隨時可以試閱,幾頁下來,如果作者的文字功力能撐得住這個宏大的命題,那它絕對會讓人一口氣讀完,甚至讀完後還會找不回來自己的現實感。重點在於「以前」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過去式,一種已經發生的、無法挽回的狀態。這讓讀者產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也許我們現在還在「以前」的階段,但我們隨時可能滑入那個「以後」。我很好奇,作者的敘事風格是偏向冷硬寫實,還是帶有一點魔幻寫實的色彩?如果是後者,那這個「怪物」的形象或許就不是單純的人性黑暗,而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寓言。無論如何,能夠激發讀者對自身道德邊界進行反思的文本,絕對值得一看,這不只是一本小說,它更像是一場針對現代人道德潔癖的挑戰書。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腦袋裡跑過好幾百個畫面,光是那個「電子書」的標籤,就讓人聯想到那種摸不著實體,卻又能在各種載具上隨時展開的閱讀體驗,彷彿在說,這個「成為怪物以前」的過程,隨時都能被我們打開、審視。我常常在想,人是怎麼變成「怪物」的?這裡的「怪物」肯定不單指那些奇形怪狀、口吐白沫的恐怖形象,更多的是指那些在社會壓力下,為了生存或追求某種極致目標而扭曲了本性,甚至失去了良知的人。或許作者想探討的,正是那條從平凡到異化的臨界線,那條一旦跨越就無法回頭的界線。會不會,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小小的、隨時可能爆發的「怪物種子」?這本書,或許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不敢直視自己內心深處最黑暗的角落。它不只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份深層的心理側寫,逼著讀者去思考,如果換成是我,在同樣的極端情境下,我能堅守住多少人性?這種對人性幽微處的挖掘,才是最讓人著迷也最讓人不安的地方。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膩地描繪出那種「蛻變」的掙扎與必然性。

评分

這書名很有梗,很抓人,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個超越流行文化的深刻見解。我們都知道,社會結構、家庭教養、創傷經驗,都是「造物主」。但這個「造物主」是怎麼運作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積月累的。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轉折點」——那個決定性的瞬間,當「人」決定卸下防備,允許「怪物」部分接管身體和心靈的那個微小的、幾乎無法察覺的決定。這種內部戰爭,才是最引人入勝的戲碼。如果作者能精準地捕捉到那種從「正常」向「極端」過渡時,身體與精神上產生的細微顫動與不適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過一般娛樂讀物了。它提供的不僅是故事,更是一種對生命脆弱性的集體警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