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波療癒:人體能量場調諧法 (電子書)

音波療癒:人體能量場調諧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琳.黛.麥庫希克
图书标签:
  • 音波疗愈
  • 能量疗法
  • 人體能量場
  • 頻率
  • 振動
  • 身心靈
  • 冥想
  • 療癒
  • 健康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音波療癒情緒、記憶、疾病和創傷~
  ★音療領域及能量醫學長暢鉅作
  ★美國亞馬遜4.7星,2000多則至高好評,暢銷改訂第二版!

  現代科學終於認識到身體藍圖是能量構成的。
  而聲音的能量振動,可用於改變身體藍圖、提升身心健康平衡。
  這個發現對藝術及科學而言是一次開創性的突破,
  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新的療癒途徑。

  人類的「生物場」會紀錄從妊娠期開始迄今的痛苦、壓力和創傷。
  作者艾琳.黛.麥庫希克發現透過音叉,可聽出個案的生物場所受的干擾,且找出其位置。
  這些干擾通常與個案一生所經歷的情感和身體創傷有關;
  而將音叉伸入生物場中的這些區域,不但會改正聽到的扭曲振動聲,
  而且還可以——有時候是立即——緩解個案的疼痛、焦慮、失眠、偏頭痛、抑鬱、纖維肌痛、消化系統疾病和多種其他不適。

  經過科學及生物驗證,近二十年後的現在,
  麥庫希克完整開發出「聲音平衡法」的音波治療法,
  並製作生物場地圖,精確揭諸累積情緒、記憶、疾病和創傷的位置。

  《音波療癒:人體能量場調諧法》用多幅生物場解剖圖對聲音平衡治療法做了完整解說。
  解釋以音叉尋找並清除生物場中疼痛和創傷的方法,
  也揭示了傳統脈輪的原理及位置,與生物場直接對應的情形。

  麥庫希克檢視科學上對於聲音和能量的研究,藉以探索聲音平衡法背後的科學,
  並且解釋創傷經驗在生物場中產生「病態振盪」,
  導致身體秩序、結構、功能崩潰的過程,
  對於思想、記憶和創傷提出了的革命性的觀點,
  為能量工作者、按摩治療師、聲音治療師以及想要克服慢性疾病,
  釋放過去創傷的人提供全新的治療途徑。

本書特色

  ◎檢視聲音和能量的科學研究,藉以探索聲音平衡法作用的原理。
  ◎透過音叉,找尋生物場所受的干擾,揭諸累積情緒、記憶、疾病和創傷的位置。
  ◎非侵入性溫和緩解疼痛、焦慮、失眠、偏頭痛等身心問題,開創全新治療途徑。

專業推薦

  ◎缽樂多聲波能量療癒工作室/劉昱承(Kevin)
  ◎知己琴床聲動所/范晴雯
探索人类潜能的恢弘画卷:五部重量级非虚构著作导读 本书系一套汇集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思考及前沿生物学洞见的深度阅读选集,旨在引导读者穿越传统认知的边界,深入理解人类心智、行为模式的复杂结构及其与外部世界的深刻互动。以下五部著作,分别从不同维度剖析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命题,为您提供一套构建全面世界观的知识基石。 --- 第一部:心智的迷宫与认知的边界 《深度认知:大脑如何构建现实的错觉》 本书聚焦于人类认知过程的核心机制,挑战了我们对“客观现实”的朴素认知。作者,一位享誉国际的认知心理学家,通过对记忆重构、注意力偏差和自动化推理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并非一台被动的录像机,而是一个高度主动、充满“预测性编码”的构建者。 核心议题探讨: 1. 记忆的非线性本质: 详细阐述了记忆的提取、重组与再固化过程。我们如何凭空创造或无意识地修正过去事件,以及这种“可塑性”对个人叙事和群体历史认同的影响。书中包含了大量经典的神经心理学实验案例,如错误记忆植入实验、场景重建的统计学分析等。 2. 无意识驱动的决策: 深入剖析丹尼尔·卡尼曼模型之外的更深层决策机制。探讨系统一(快速直觉)如何依赖于潜意识中的启发式算法,以及这些算法在面对信息过载时的效率与局限。特别关注情绪在信息过滤中的作用,以及“情感标记”如何预先决定了我们对信息的接纳或排斥。 3. 感官的欺骗与全息感知: 探讨跨模态整合(Cross-modal integration)的奥秘。例如,视觉如何影响听觉的音高判断(麦格克效应的进阶分析),以及大脑如何利用有限的感官输入来“填补”信息空白,构建出一个流畅、连贯但本质上高度简化的世界模型。本书要求读者审视,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实”,究竟有多大程度上是生理结构而非外部世界的真实投影。 4. 元认知与自我监控的局限: 检验“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能力——元认知的有效性。通过对“达克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梳理,作者论证了能力不足者往往缺乏监控自身认知错误的反馈回路,从而形成自我强化的认知泡沫。 阅读价值: 帮助读者在信息爆炸时代,建立起对自身判断的审慎态度,理解偏见并非道德缺陷,而是高效认知系统的必然副产品。 --- 第二部:环境、基因与行为的交响曲 《表观遗传学的革命:后达尔文时代的人类适应》 本书跨越了经典孟德尔遗传学的范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生物学最前沿的领域——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作者结合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与进化心理学,论证了环境因素如何不通过改变DNA序列,却能持久地影响基因的表达,并可能跨代传递。 核心议题探讨: 1.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的机制详解: 以清晰的图解方式介绍了环境压力(如营养不良、慢性压力、毒素暴露)如何通过甲基化标签和染色质重塑,开启或关闭特定的基因开关。书中详细分析了几个关键基因(如BDNF、NR3C1)在早期生命经验影响下的表达变化。 2. “印记”的代际传递: 深入研究了创伤和重大环境适应如何“铭刻”在后代的生理系统上。特别关注了饥荒、战争等极端事件对后代代谢率、应激反应阈值的影响,这为理解某些慢性疾病的群体分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3. 行为的可塑性与环境干预: 探讨了表观遗传标记的可逆性。如果环境塑造了基因表达,那么积极的环境干预(如营养补充、行为疗法)是否能“擦除”不利的印记?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动物模型及初步人体干预研究的综述,指向了未来精准医疗与预防医学的可能性。 4. 进化时间尺度的挑战: 本书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自然选择”的作用。快速的环境变化要求生物体具备快速适应的能力,而表观遗传调控似乎是实现这种“软继承”的关键机制。 阅读价值: 提供了理解“先天”与“后天”辩证统一的全新科学框架,使读者对健康、衰老和心理韧性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动态。 --- 第三部:复杂系统与社会动力学 《涌现的秩序:从蚁群到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思维》 本书将焦点从个体转向群体,探索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的数学与哲学基础。作者认为,许多宏观现象——从交通堵塞到金融危机,从语言的演变到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源于大量简单元素之间基于局部规则的相互作用,最终“涌现”出超越个体理解的全局模式。 核心议题探讨: 1. 自组织临界性与雪崩模型: 介绍临界点理论,解释为何许多系统倾向于维持在“临界状态”——既不稳定到会随时崩溃,又稳定到能自我修复。通过沙堆模型(Sandpile Model)的类比,阐释了“小扰动引发大事件”的机制。 2. 网络拓扑结构与信息传播: 分析了不同网络结构(如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对信息、疾病或恐慌扩散的影响。本书强调了“中心性”的定义在不同网络中的差异,揭示了为何有些关键节点(Hubs)的移除会导致系统性的级联失效。 3. 反身性(Reflexivity)在经济中的体现: 引入乔治·索罗斯的理论框架,阐述在社会系统中,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认知与行为会反过来影响他们所观察的现实,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循环,导致系统远离均衡点。 4. 适应性与学习机制: 探讨CAS如何通过不断试错和局部优化来学习和进化。这种学习机制的效率往往高于集中控制的系统。 阅读价值: 为理解当前社会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供应链中断、社交媒体极化)提供了一种强大的、非线性的分析工具。 --- 第四部:时间的主观性与存在哲学 《流逝的维度:时间感知与人类意义的建构》 这是一部横跨现象学、神经科学和时间物理学的跨界之作。它不探究时间在宇宙中的客观物理定律,而是专注于时间如何被人类意识所“创造”和“体验”的过程,以及这种主观体验如何形塑我们的存在感和道德选择。 核心议题探讨: 1. “现在”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科学家如何测量“当下”的持续时间?本书探讨了时间知觉的“时间窗”(Temporal Window)概念,以及多巴胺水平、注意力资源如何拉伸或压缩我们对流逝的感知。 2. 叙事时间与生活时间: 区分了物理学上的线性时间(Chronos)和海德格尔式的存在时间(Kairos)。我们如何通过构建个人叙事(回忆过去、规划未来)来赋予生命意义,以及当叙事断裂时(如创伤后),时间感如何瓦解。 3. 预期、希望与未完成性: 分析了“未来”在人类驱动力中的核心地位。希望是基于对未来的一种认知建构,它将能量从当下的满足中引向一个尚未存在的彼岸。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悬置”状态对人类行动力的推动作用。 4. 死亡与时间限制的本体论意义: 探讨了明确意识到生命有限性,如何成为所有文化和哲学体系中意义建构的最终锚点。时间的不可逆性与有限性,是定义“价值”的必要前提。 阅读价值: 引导读者从日常匆忙中抽离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分配,并对生命中的重要性和优先事项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 --- 第五部:语言、符号与心智的结构化 《隐形的语法:词汇如何塑造我们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本书植根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的现代演绎。作者以跨文化语言学和认知神经影像学为依据,论证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结构(词汇、时态、格位)如何系统性地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并在我们尚未察觉的层面上,组织了我们的感知经验和情感分类系统。 核心议题探讨: 1. 颜色与空间认知的语言依赖性: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如某些原住民语言中对蓝色和绿色的单一词汇,或对方向的绝对方位描述而非相对方位)如何影响个体对色彩的区分速度和对空间位置的记忆,展示语言的结构约束力。 2. 时态标记与责任归属: 分析了具有严格时态区分的语言(如英语、法语)与缺乏严格时态标记的语言(如某些亚洲语言)在描述事故或过失时,对个体责任感和内在归因模式的影响。 3. 情感的词汇化障碍: 探讨了某些语言中缺乏对应特定复杂情感(如德语的“Schadenfreude”或丹麦语的“Hygge”)的词汇时,该情感体验是否会相应减弱或变得模糊。揭示了“命名即存在”的认知逻辑。 4. 比喻的底层逻辑: 深入分析了认知语言学中关于比喻(Metaphor)的研究。我们如何普遍地将“时间视为金钱”或“争论视为战争”,并论证这些深层的、自动化的比喻结构,指导了我们的日常互动策略。 阅读价值: 令人警醒地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交流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一套强大的、限制性的认知框架。理解这一点是实现真正跨文化理解和自我思维解放的关键一步。 --- 总结: 这五部著作共同构成了一套探索人类内在与外在世界的工具箱。它们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邀请读者以科学的严谨性、哲学的深度和系统的视野,重新审视“我是谁”、“我如何知道”以及“我们如何共同存在于这个流动变化的现实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琳.黛.麥庫希克(Eileen Day McKusick)


  麥庫希克自1996年以來即開始研究聽覺聲音對人體及其生物場的影響,持續至今。她擁有綜合教育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整合健康博士學位,另外在約翰遜州立學院(Johnson State College)任教,並在佛蒙特州斯托(Stowe)以聲音治療法執業。

譯者簡介

廖世德


  長期從事翻譯及翻譯論述工作,現有譯作近六十冊,其中包括《榮格:分析心理學巨擘》、《意識光譜》、《超靈七號系列》,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的《生與死》、《謀生之道》、《論自由》、《心靈自由之路》、《論上帝》等書。

图书目录

.二版序
.前言
.緒論
.科學與靈性
.懷疑的價值
.真相有很多面
.我的觀點

文字的力量
.何謂醫學?
.何謂意識
.何謂典範
.何謂宇宙學
.何謂文字?

聲音
.聲動學
.噪音
.為何將聲音用於醫療?

創立生物場調諧法
.學唱歌
.生物場調諧法的由來
.脈輪
.信箱
.發現全身上下的能量場
.效力於聲音
.我的第一組唱名音叉
.器材增添
.納入水晶媒介
.開始教課

聲音的醫療用途
.傳統醫學及替代醫學運動聲音的方式
.超音波
.超音波新用途
.音樂治療法
.體感原聲療法及托瑪提斯法
.聲音在替代醫學中的用途
.人聲
.音叉、鑼、頌缽
.其他聲音療法

進一步理解電漿及乙太
.電漿
.電漿各種屬性
.電宇宙論
.生物電漿
.舒曼共振
.創造新的宇宙學
.乙太
.自我覺知的宇宙

科學界呈現的生物場
.生物場研究的先鋒
.另外幾種生物能研究
.生物光子
.精微身
.生物場調諧模型
.意識與精微能量
.銜接現在與未來的典範

生物場解剖
.足部
.膝蓋
.海底輪
.太陽神經叢脈輪
.左側
.右側
.母區及父區
.心輪
.喉輪
.創傷後症候群的頭部
.第三眼直覺與知覺
.頂輪

音叉運用法
.音叉選用及啟用
.自行施作音叉
.學習振動的語言
.預備
.專心與接地
.陪有內在空心骨狀態
.讀取生物場
.開放音對封閉音
.場內施作
.梳理
.調整與上拉
.要是卡住了
.訴諸身體
.使用水晶
.利用個案的時間線
.命名及見證
.以呼吸移動能量
.聲音排毒及後續照護
.培養自我信任心

生物場剖學的智慧
.說不
.要求幫忙
.八十趴症候群
.洗紫
.管理情緒
.信念的影響力
.培養中立的態度
.創造實相或吸引力法則
.你是有價值的
.終極的治療工具──愛

.結論
.向前進

.附錄A
.附錄B
.附錄C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08666
  • EISBN:97862671087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图书试读

前言

  艾琳.黛.麥庫希克寫的這本書為稀世珍寶,對於音療領域及能量醫學有很大的貢獻。她是新興生物能場的醫療研究領域中了解音叉對人體各部能量的影響的英勇先鋒。另外,本書又是一個追求各個醫療疆界之真相、理解與融合的追尋者故事。

  我在二〇一一年開始認識艾琳,那一次她請我審核她的教育碩士論文。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當年秋天。我發覺她很有科學頭腦,喜歡探索,直覺很敏銳,而且她有很強的「超覺聽力」(clairaudience),能夠聽出人體生物能場的各種失衡狀態。值得讚揚的是,她立意以一種具有強大分辨力的科學態度,在自己一些不尋常的觀察中找出當中的意義,閱讀本書時應能發覺這種態度。她與病患合作,觀察他們的各種病痛,再對自己獨特的覺知內容進行理解及解釋。這個從最初的觀察到最後理解的過程,就是她的「發現」故事。從目前看,她已能夠與愈來愈多的學生分享她獨特的天份,這些學生如今都在應用她的聲音療法在處理個案。

  我自己親身體驗過她的音叉治療法,很早便覺得這個療法值得更進一步科學研究。她在我們加州的診所處理過不少個案,明顯改變他們的生理狀態,不但緩解他們的疼痛,而且還提高了他們活動力,讓他們感覺通體舒泰。我的一個個案了一個小時的生物能場療法之後,說他「肩膀一下子變得好輕鬆」。大部分個案都很驚訝艾琳竟能知覺他們保留在身體裡面的一些往事和創傷,而且知道得非常詳細。身體的生物能場就像「保存」了一些人生經歷的歷史資料,還有一些路徑讓我們得以接觸這些史料。如果能夠用科學方法驗證這種聲音治療法,我即能樹立一個新的醫療典範。

  一九六二年,托瑪斯‧孔恩(Thomas Kuhn)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使科學界開始認識到典範轉換(paradigm shift)的本質。「典範」,指的是當前維繫著公認實相的一組信念。當代醫學所持的主要典範之一是說我們人主要是一種生物化學存有(biochemical beings)。藥品產業在這樣的典範之下出現了一整個龐大醫藥產業些的壟斷獨行說,如藥物是調節及治療(最好是!)生物體各種病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現在不論是醫生或病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這個想法。

  近三十年來有一個新的典範開始浮現,那就是,我們人是能量及訊息的存有,我們的結締組織基質(matrix)內有一組複雜精密的高速通訊線路,能夠迅速影響身體組織、細胞過程,甚至是核酸DNA的表現。不過,這些過程要用量子物理學語言及原理來描述會比較精確,這些用語及原理包括量子共振(quantum resonance)、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非局部性(quantum nonlocality)或遠距作用(action-at-a-distance)等等。科學家現在已經開始把這些原理應用在生物體的宏觀過程之上。這個新物理學描繪出來的世界越來越顯得悖論,反直觀,讓我們基本的感官知覺陷入錯亂。現代醫學並不採用這一類概念,而是建立在古典的牛頓物理學以及盧克萊修(Lucretian)式生物化學原理之上。從這一種較為決定論及唯物論的觀點出發,現代醫學對於本書探討的這種音叉治療法將會持之以懷疑的態度。

  不過現在大家卻都相信我們是活在一個遍布能量的空間之海當中。希格斯(Peter Higgs)和恩勒特(François Englert)因為在理論上發現了一種機制,而於二〇一三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發現的這一種機制,幫助我們更加理解了物質的起源以及宇宙的多元。近年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 ;European Council for Nuclear Research )利用大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發現了預測中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證實了這種機制的存在。今日的尖端物理學家已經證明我們人實際上是活在潛能及潛在能量之海當中,這種潛在能量存在於量子真空(quantum vacuum)──但其實是量子飽滿狀態(quantum plenum)之中。在這一片幾近於無垠的能量之海當中,物質不斷顯化又消失。包括我們人的身體,一切顯化都浸淫在這一片看不見的能量之海之間。這些能量原野嵌入於時空(space-time)當中,我們全部都透過量子物理過程和這些能量原野互動。「療癒性能量」這種概念曾經飽受懷疑、嘲笑,現在卻已經開始獲得尊敬,也變成很多人積極探索的主題。

  大家的看法會有這樣的改變,幾個主因之一是現代電磁儀器的進步已經足以偵測到人身體四周的微小能量場。這種儀器,其中有一種叫做超導量子干涉儀(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QUID)可以偵測到人身體之內生理活動的微小生物磁場。這種微小生物磁場其實幾千年來就一直有一些很敏銳的人在討論,但是因為沒有辦法做客觀的測量,所以科學家不予理會。

  不過近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已經證明可以從體表測得身體細胞和組織所產生的電場。生命依靠電荷流動來維持,電荷流動的結果造成從細胞產生一些電流。這些電流接著又在周遭空間產生微小電磁場。將電極板置於體表可以測繪出心電圖,醫生可以從心電圖判讀心臟的電子活動。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頭部的微小電流甚至是潛在電流。在有設置特殊防護裝置的房間內,科學家可以應用上述的超導量子干涉儀從身體的遠端記錄到腦部或心臟發出的電流,分別稱之為腦磁圖(magnetoencephalogram)和心磁圖(magnetocardiogram)。未來的科學家很可能會應用這種精密的儀器來研究音場效應,對本書論及的那些發現做進一步的理解。

  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體組織和器官都會產生磁脈衝(magnetic pulsations),這種磁脈衝叫做生物磁場(biomagnetic fields)。測定全身各部位的生物磁場所顯示的生理疾病之狀況,往往比傳統的電磁場測量法來的準確,因為傳統的測量法所測量到是體表的磁場。一九八〇年代,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Colorado University’s School of Medicine)的約翰・齊默曼(John Zimmerman)曾經用量子干涉儀測量觸摸療法治療師的手部,結果發現這些能量治療師發出的脈衝,其頻率都在0.3到30赫茲(次/秒)之間,正好就是人腦平常運作的極低頻(extremely low-frequency,ELF)。這一段頻率可以在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創造巨大的療癒效果。

  齊默曼這一次發現一九九二年在日本獲得了瀨戶明及其同事的證實。瀨戶明以兩組八萬周線圈做成的磁力計,研究各種治療法及武功行者身上「發氣」的現象。從那個時候開始,這一類的研究又繼續延伸到聲音、光及氣功功行者發出的熱力場(thermal fields)之上。一些特定的頻率可以刺激神經、骨骼、毛細血管、韌帶、結締組織與皮膚的生長。二三十年來,骨科醫師也開始常用低度骨骼磁激儀(magnetic bone stimulators)治療不癒合骨折(nonunion fractures)。

  一九二九年之後,精神科醫師漢斯・貝爾格(Hans Berger)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不但使醫界發現腦電圖,也使我們開始了解腦波。現今的我們卻已經更加了解到這種低頻波並不只限於腦部才有,而是透過包覆神經的結締組織鞘(connective tissue sheaths)以及周邊神經遍布全身。已故的羅勃・貝克(Robert Becker)曾經描述這一種系統,說它是遍布全身的調傷修復程序(regulating injury repair processes)。以這種觀點來看,可以把整個系統想像成一組天線,它接收全身的生物磁力脈衝,同時也向全身的生物場放射生物磁力脈衝。周邊神經就嵌入在整個生命基質,亦即身體的能量交流系統之內。

  「生命基質」(living matrix)這個概念源自於克勞德・貝爾納(Claude Bernard)。貝爾納是十九世紀生理學的先鋒,「內環境」(milieu intérieur, the interior environment)一說就是其所創造。貝爾納不相信「生命能量」(vital energy)這種想法, 始終堅持用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詞彙描述生理調節交流系統。他向生理學界引介了「恆定性(homeostasis)這個說法。這是華爾特・坎能(Walter Cannon)一九二六年鑄造的一句話,意指身體有一種內在調節力,能夠為身體組織及器官維持穩定的環境。

  不過後來諾貝爾獎得主阿爾伯特・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對這一個內在能量交流系統的能量層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他得到的結論是,有機交流(organic communication)光是用分子偶然碰撞及純粹的化學程序無法解釋。結締組織基質之內透過電子及質子流進行複雜的調節作用時,會發生一些量子物理及生物能過程;他早在一九四一年就表示這種過程是一種如同半導體的水合蛋白質進行的電荷轉移(charge transference)的作用。 他這個理念最初受到大家的懷疑,不過如今大家卻都承認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大部分──即使不是全部──都具有半導體特質。因為這種半導體性質的緣故,所以生命基質看起來就像是複雜的資訊處理系統,和現代的電腦晶片很像,只是複雜精密許多。

  一九五〇年代,聖捷爾吉博士提出了「生物能」(bioenergetics)理論;他在這一理論中描繪說,由於生物體內普遍都有水,能量流經生物體內的電磁場之後,形成了生命基質。他寫說,「激發能(excitations energies)借由電磁耦合(electromagnetic coupling)作用在分子與分子之間輸送,並非只是推測。」人體內所有的分子99%以上都是水分子,人體體積有三分之二都是水,所以這種能量都是以水為流通途徑。所有的蛋白質,不論是骨骼、肌建,或是其他任何身體組織的蛋白質,都是以水合(hydrated)形式存在。身體內的水分要是降到50%以下,我們就會死亡。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傑拉德‧波拉克(Gerald Pollack)數年前已經證明,質子和電子藉由細胞膜隔開,形成了類似於電池的電荷層。生命的奧祕在我們身體中的「內環境」展開,這個環境可以透過聲音振頻施以重大的影響。

  學醫的人以往所學都說生命的基礎在於一些生化作用;分子嵌入接受器之後啟動了細胞內外細胞的反應。不過,聖捷爾吉、金・奧希曼(Jim Oschman)、阿爾布雷希特・比勒(Albrecht-Buehler)博士等科學家卻指出,生命的各種過程速度總是很快,用所謂分子在細胞內外移動或分散實在無法解釋。分子其實是透過類似於音叉或鐘擺的電磁共振互動。音叉或鐘擺會經由共振過程開始同步振動,發生共振現象的振動形式及媒介很多,如身體組織就有機械、聲音、電與磁等共振方式。醫學上使用的核磁共振,原理就是激發人體內水分中的氫原子,製造出身體部位可見的共振圖像,供醫學診斷之用。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振動。光譜學(science of spectroscopy)透過各種電磁波──包括可見光與不可見光──的釋放與吸收,偵測到原子與分子。分子內的電子一開始振動,就會產生具有特定頻率的電磁場,與鄰近的電子及分子互動。化學家利用光譜儀找出各種元素,生物物理學家利用光譜儀測繪細胞及組織內部分子與分子之間的互相作用。

  已故科學家羅斯・艾迪(Ross Adey)的研究證明生物效應有其特定的共振「窗口」,只容許幾種特定頻率及振幅,並且往往是低強度的訊號產生效應。訊號太強有可能引發不了生物反應,但是頻率正確的小訊號卻足以驅動膜蛋白在細胞或DNA遺傳物質中引發巨大的反應。因此,音叉釋放的能量雖然微小,但是因為正好對應到特定頻率,所以使身體上產生了原先未預見的治療效果。

  把能量和資訊(亦即精微能量)分清楚也很重要。資訊是具有一定型態的能量,可以交由各種電磁波攜載至各處。以外接天線的電視機接收器為例,我們可以用光譜分析儀偵測及測量各種頻率及其訊號強度。然而,僅僅測量這種能量或「場」的強度,還是無法得知這些電磁波所攜載的資料或資訊內容。要知道這種資訊如何重現為電視影像,必須了解發射台為這些資訊編碼的演算法。只要能夠在接收器之內將資訊解碼,就能得知某一頻道有新的節目、戲劇還是體育比賽的轉播。儘管必須要有電磁共振或載波才能夠將資料送到接收器之中,但是對觀眾而言,重要的卻是那個資訊,而身體運作的方式也類似於此。能夠將有益健康或容易致病的環境訊息串流中解碼。人的細胞幾乎都存有遺傳密碼或基因組,只要透過表觀遺傳發訊(epigenetic signaling)程序,就可以由環境訊號啟動。

  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聲音透過空氣傳播,是藉由空氣分子傳遞的縱向壓力波,會交替出現空氣分子的壓縮區和稀鬆區。麥克風就是一種簡單的傳感器,會將壓力波轉換成電子訊號,經過放大之後在音箱重現。這種看法其實是騙人的,因為聲音是透過球面波前(spherical wave fronts)從音源開始不斷擴大為一系列同心圓泡(concentric bubbles)所傳播。如此來看,聲音就類似於電磁波,因為電磁波也會擴張為球面場域,只是速度比較快,相當於光的速度(每秒30萬公里)。相較之下,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就慢多了(每秒340公尺或一小時1234.37公里)。

  聲音到了水中以及像是人體u一樣的含水固體當中,會形成聲子(phonons),或者說是聲波前剪(sonic shear waves),前進的速度會加快四倍。聲音從音叉出發,抵達人體體表之時會發生複雜的電子及聲子互動,因而改變身體組織,包括各個針灸穴位的介電質性質(dielectric properties)。穴位本身的電子性質和它周邊的身體組織不一樣。所以,像是由音叉產生的那種全息音場(holographic sound field)──相位關係(phase relationships)不斷變化之純頻率的複雜結構──撞擊到人體的生物場之後,將會喚醒各種組織的細胞記憶,隱約導向一種療癒效果。量子物理場論曾經預測細胞及組織裡的水分會發生一種相干動態現象;這種現象可以經由聲音的刺激而發生。這一個過程影響到的是存在於此種相干水域中的自由電子雲。聲音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和細胞膜上的「斥水區」(water exclusion zones)或說是「EZ層」(EZ  layers)互動;互動之餘,斥水區反過來又藉由其和包覆細胞膜接受器的水化層(hydration shell)的互動修正細胞過程。

  將量子物理學應用於生命系統並非什麼新觀念;赫伯特・弗勒里希(Herbert Fröhlich)是這一方面的先鋒。他曾經提議,生命系統中存有量子相干性。和他合作共事的幾個團體也闡明,那就是,身體的液晶(liquid crystalline)成分會產生強激縱向電模(strongly excited longitudinal electric modes)、長程相干性(long-range coherence)、細胞及組織內能量儲存(energy storage inside cells and tissues)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這使得生物體對於極弱電磁場產生生物反應,包括和環境進行精微能量互動。近年來,新一代量子物理學家更是發展出了「自場」論(self-field theory,SFT),將擴大後的新型量子物理學應用在生物分子及生物演化之上。自場論說的「場」是帶有內部雙棘結構(bispinoral structure)的離散光子流,不是馬克思威爾(Maxell)古典電動力學所說的連續場(continuous fields)。這種新型的光子,也就是電磁學所說的載力體(force carrier),和物質有三種互動方式,那就是電、磁與聲三種。如此看來,和物質進行聲式互動的新解釋不久就會為聲音治療生物物理學帶來較能為人接受的理論基礎。事實上,這種聲音治療途徑用於治療動物病症早已成功。

  東方的瑜伽科學,應用各種型態的意識描述實相已有悠久的歷史,西方科學卻是一直到二十世紀才開始處理意識以及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等問題。這支新物理學將意識納入量測過程中,改變了我們看待實相的觀點。根據量子物理學家伊莉莎白・羅夏(Elizabeth Rauscher)所見,意識不僅可以改變微觀現象,也可以改變宏觀現象。羅夏博士曾經提出一種涉及意識干涉(conscious intervention)的量子物理學過程;這包括四維以上時空(space-time)中的非線性過程。她明確描繪過一種複雜的八維幾何空間,這個空間裡面含有在意識的本地及非本地部分起作用的界域。這種另類的理論途徑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本書作者如何在生物場中運用音叉達到獨特的效果;那種效果,初見之時,看起來根本違反現代科學及醫學邏輯。

  聲音的傳送,早在子宮內胚胎生長的最初時刻就已經在身體之內發生。這種聲音交響曲及脈衝從母親身體傳到胚胎生長期中的寶寶身上,幫助他發展聽覺以及對振動、觸摸及質感的知覺。後者這種知覺將會形成脊椎及腦部的背脊通路(dorsal column pathways)。所以我們的整個神經系統從胚胎發展的最早時期開始,就已經訓練如何經由聲音及共振吸收治療性的振動。確實,聲音穿透身體組織之時,身體接受處置該部位的每一個分子──包括整個膜蛋白以及細胞內的DNA──都享有那些聲音的資料。環境中的聲音訊號會經由表觀遺傳發訊過程開始作動,經過界定之後開始調節細胞內的基因組和遺傳密碼,這和其他會影響膜蛋白的電磁場一樣。

  生物電磁科學家發現,現代人的各種無線器材發射的數位電磁脈衝會打開所有細胞膜內的壓力門鈣通路(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現代人生活環境中充斥大量的微波電磁訊號,科學家已經證明這種電磁訊號會對我們的身體組織及細胞產生不良影響。我們的環境當中有很多由無線通訊器材產生的背景微波輻射線,尤以城市更多。現代人擁有大量手機、無線電話、WiFi及無限智能電表(wireless smart meters),使得環境中的空氣波充滿了微波輻射線。今天的背景輻射線比三十年前足足多了近一百萬倍之多。無線通訊技術所依賴的脈衝電磁場對神經系統和腦部都有不良影響。 所以,如果有人說連續音調或音樂那種純類比聲音也許能夠矯正現代人身體或生物場內的能量失衡,甚至是修復細胞內失衡的DNA或RNA遺傳材料,這樣的說法也許是合理的。

  這種理念並非完全只是臆想。二〇〇七年,美國人夏琳・波姆(Charlene Boehm)以一種偵測治療性共振頻率的方法獲得了美國第7280847號專利。根據報告,這種共振頻率可以調節全部的基因組以及一部分基因材料,甚至可以應用於有折光率(refractivities)的媒介。如果能夠在現代醫療體系中付諸實現,聲音治療法也許就會成為現代醫藥常有的一部分。希望本書的問世有助於使聲音治療法成為一次醫療革命,也希望本書在北美及世界各地都廣獲傳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電子書的格式優化,看來是下了不少功夫。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時,如果排版不佳,很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疲勞,尤其涉及到一些圖表或詳細的步驟說明時,清晰度非常關鍵。我個人偏好那種圖文並茂的說明方式,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輔助性的音頻連結或QR Code,那就太棒了!想像一下,讀到某個關於特定頻率舒緩焦慮的章節時,可以直接點擊試聽,那種沉浸式的體驗絕對是傳統書籍難以比擬的。台灣的讀者群對於資訊的即時性和互動性要求越來越高,如果這本電子書能在這一點上做得出色,勢必會獲得極高的口碑。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靜態的文字讀物,而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隨時啟動的「療癒工具箱」。

评分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購買任何一本關於身心靈提升的書籍,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減少不必要的內耗與情緒波動。這本《音波療癒:人體能量場調諧法》光是書名就帶著一種強烈的「解決方案」導向。我希望能從中學到的是一套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系統,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知識點。例如,在面對工作壓力大、睡眠質量下降時,我該如何快速地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來穩定自己的「頻率」?我更看重的是那種「學會釣魚」的技能,而非僅僅得到一條魚的滿足感。如果這本書能真正教會我如何成為自己能量場的「調音師」,那麼這筆投資絕對是物超所值的,也期待它能帶來的不只是短暫的寧靜,而是長期的內在平衡與和諧。

评分

最近身邊不少朋友都開始嘗試冥想和正念練習,但對許多初學者來說,光是要讓腦袋安靜下來就已經是個巨大的挑戰。這時候,「音波」作為一個外部錨點,確實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區分不同音波頻率對應的不同身心需求。例如,Alpha波適合放鬆,Theta波可能與深度療癒或潛意識工作有關,那麼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科學理論與實際的「療癒法」結合起來的呢?是透過特定的樂器,如頌缽、音叉,還是更著重於人聲或自然聲音的運用?台灣的傳統療法中,雖然也有聲音的使用,但像這樣系統性地探討「人體能量場調諧」的書籍相對較少見,如果這本書能有效地彌補這個知識上的缺口,那麼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就會非常獨特且有價值。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型的書籍通常會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態。期待的是能找到一種非侵入性、不需要複雜儀器就能自我調節的技巧;怕的是內容過於空泛,只是一堆激勵人心的口號,或是引用了太多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無法驗證的學術名詞來唬人。不過,這本書的作者如果能成功地將看似抽象的「能量場調諧」概念,轉化為一般讀者可以理解並操作的步驟,那絕對是功德一件。我特別好奇書中對於「人體能量場」的定義和描述,是比較偏向脈輪(Chakra)系統,還是會結合一些現代物理學的概念?如果能提供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方法,讓讀者先了解自己當前的「頻率狀態」,再對症下藥地運用音波工具,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會大幅提升。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引導我進入這個聲音的奇妙世界,而不是丟給我一堆我聽不懂的術語就讓我自行摸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個充滿神秘感的靛藍色調,配上簡約卻又帶著流動感的線條圖案,立刻就抓住我的目光。光是看到書名,我就忍不住想像裡頭是不是藏著什麼古老的智慧,畢竟「音波療癒」聽起來就充滿了科學與玄學交織的魅力。我最近對聲音對身心影響特別感興趣,常常在YouTube上找一些白噪音或自然頻率的音樂來助眠,但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深度。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非常精緻,字體選用適中,看起來閱讀起來應該是很舒服的。光是外觀就給人一種「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感覺,希望內容也能像它的包裝一樣紮實且引人入勝,特別是對台灣讀者來說,能將這種比較偏向新時代(New Age)的療癒方式,用我們熟悉的語言和文化脈絡來闡述,會讓我更願意去嘗試書中提到的方法。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而不是純粹的理論空談,畢竟在我們這個生活節奏超快的社會裡,找到真正能讓心靈平靜下來的「頻率」是多麼重要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