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有夠「有個性」的啦!那個標題「七八五十六 2」,嘖嘖,完全摸不著頭緒,到底是數學謎題還是什麼暗號?翻開內頁,才發現它根本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教人如何理財、如何成為人生勝利組的勵志書。說真的,一開始我還在想,是不是我買錯了什麼實驗性文學作品?畢竟現在出版界什麼怪招都有,但這本……它給我的衝擊感,比我第一次看到我阿嬤用智慧型手機還大。它比較像是一種對話,但這個對話的對象有點像你家巷口那個總是穿著汗衫、拿著報紙晃來晃去的阿伯,他跟你聊的內容天馬行空,從他年輕時在市場賣魚的辛酸史,跳到外太空有沒有外星人,最後再繞回他今天早上吃什麼饅頭的哲學思考。整本書的結構鬆散得可以,但偏偏就是這種散漫感,讓我忍不住想一頁接一頁地看下去,想看看作者下一個腦洞會開到哪裡去。那種感覺,就像在聽一場漫長但又充滿驚喜的廣播劇,雖然偶爾會覺得「這到底在講三小?」,但下一秒鐘,又會被某個意想不到的比喻或觀點給拉了回來,心裡想著:「欸,這個角度好像有點意思喔!」總之,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看完保證你人生開掛」的類型,它更像是你深夜肚子餓,隨手從書櫃抓下來,配著冰啤酒慢慢品嘗的下酒菜,味道層次複雜,但絕對夠勁。
评分這本書的「氣味」非常強烈,如果書籍有氣味的話。它聞起來大概像是舊書店角落裡,剛被雨水打濕的發黃紙張,混合著一點點墨水乾燥後的化學味,還隱約夾雜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憂鬱感。我個人覺得,作者在寫作時,心境可能處於一個非常邊緣化、非常「局外人」的狀態。整本書的核心主題,如果硬要我抓一個的話,或許是探討「失語」與「邊緣地帶的聲音」。它沒有宏大的敘事結構,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更別提什麼高潮迭起的情節了。它更像是無數個閃現的意識流片段,如同夏日午後,從老舊電扇葉片間隙中透進來的光斑,忽明忽暗,捉摸不定。我記得有一章節,幾乎全都是由引述構成,但這些引述來自於各種稀奇古怪的地方:一張幼稚園的佈告欄、計程車司機的廣播電台廣告詞、還有某個古董鐘錶維修說明書的局部。作者將這些毫不相干的元素並置,創造出一種荒謬的美感。閱讀的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地在心裡為這些碎片打上自己的註解,自行建立起邏輯橋樑。這本書絕對不適合在通勤的捷運上閱讀,因為你一旦分心,可能就會錯過下車的站點,或者完全忘記你剛才看到那個讓人會心一笑的句子到底是什麼了。它需要的是一個安靜的午後,一杯熱茶,以及一種願意被它「迷惑」的開放心態。
评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形式大於內容」這個評價,在這本書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但這不是貶義,而是讚賞。我從來沒有看過台灣出版界有這麼大膽的裝幀設計。它的紙張選擇非常特別,有些頁面採用了略帶粗糙的道林紙,觸感粗糙;但轉過幾頁後,可能突然變成了一張光滑的銅版紙,上面印著高解析度的抽象畫。這種材質上的不斷跳躍,讓我懷疑作者是不是跟印刷廠老闆有什麼私交,才能把一本「非主流」的書做成這樣「主流」的質感。更絕的是,書脊的設計,它看起來像是被刻意做舊過,有點磨損的痕跡,彷彿它已經經歷過數十年的風霜,而不是剛從印刷機上下來的全新作品。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一種「歷史感」和「傳承感」。在內容上,它遊走在小說、散文、詩歌、甚至某種帶有社會學意味的田野調查報告之間,界線模糊到幾乎不存在。讀者在閱讀時,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預期。你以為它要開始講故事了,它卻突然切換成一篇充滿專業術語的學術論文節錄;你以為它要深入探討某個社會現象,它卻用一種孩童般純真的語氣,描述了一隻在屋簷下築巢的麻雀。這種「欺騙性」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了不斷的自我校準,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和接受度。
评分說實在話,我對這本的「內容」真的有點詞窮,但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它太「滿」了。這書的排版風格,簡直就像把一個文青的筆記本直接掃描出來送去印刷廠。邊邊角角塞滿了各種手寫的註釋、塗鴉,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從舊雜誌上剪下來拼貼上去的圖片碎片。你翻開任何一頁,都會覺得自己像是在偷窺別人的秘密日記,只不過這個秘密日記的主人,似乎對符號學、城市規劃,還有古代神話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愛。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試圖去解構其中一段關於「紅綠燈的靈魂」的論述,那段文字引用了至少三種我完全不認識的哲學家的觀點,再配上一張黑白照片——據說是某個歐洲廢棄火車站的內部結構圖。我承認,有些部分我真的看得一頭霧水,那種感覺就像是戴著老花眼鏡在看微雕藝術,需要極大的專注力,還得有足夠的耐心才能領會箇中三昧。但奇怪的是,儘管晦澀難懂,它卻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它不試圖討好讀者,不給予任何輕鬆的答案,反而不斷地拋出問題,逼著你動腦筋,去尋找那些潛藏在文字縫隙中的蛛絲馬跡。對於習慣了快速閱讀和資訊轟炸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種「反消費主義」的閱讀體驗,它要求你慢下來,用一種近乎朝聖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標點符號。
评分這本「七八五十六 2 (電子書)」——雖然書名聽起來像規格代號,但其所傳達的精神,卻極度反科技、反數字化的。電子書的形式,跟它那充滿手感和物質感的內在氣質,形成了一種奇特的張力。我猜想,作者或許有意為之,用最現代、最無形的載體,去承載這些充滿懷舊、關於實體世界、關於那些即將消逝的街角風景的文字。閱讀的體驗,就像是透過一台解析度極低的舊螢幕在觀看一幅巴洛克時期的油畫,你能感覺到背後深厚的底蘊,但呈現出來的卻是充滿顆粒感和訊號干擾的畫面。書中大量的篇幅都在描寫「等待」這件事:等待一班永遠不來的公車、等待一個永遠不會回覆的訊息、等待一場永無止境的梅雨季。這種對「延宕」的執著,讓整本書的節奏非常緩慢,近乎靜止。它沒有高昂的情緒,沒有戲劇性的轉折,只有一種持續不斷的、輕微的「存在感」。對我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冥想工具,當你覺得生活步調太快,被各種「效率」綁架時,拿起它,你會發現,原來放空、迷惘、甚至無意義的累積,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教會你與「無用之物」和解,這在今天這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社會裡,簡直是一種奢侈的叛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