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心出生東北,16歲隨母逃難台灣,89歲口述其一生經歷
趙文心出生東北,16歲隨母逃難台灣,89歲口述其一生經歷
趙文心
推薦序——能活著,就有希望!
自序
第一章——出生東北
一、我出生前的東北:各界角力的戰場
二、兩個帝國
三、九月十八日的空襲警報
四、火車入關
第二章——避居關內
一、五色旗降臨滿洲
二、九一八事變後的國共對決
三、日本帝國主義擴張
第三章——重回東北
一、生長於沃野千里的東北人
二、傳說奇譚與工業建設並存的大滿洲帝國
三、餘音繚繞的玉音放送
四、八月風暴
第四章——出逃東北
一、八路入侵:滿洲再掀戰火
二、穿越前線
三、共產主義席捲全球
四、中國大縱走
五、國民政府民心盡失
六、國共內戰歷史性的半年
七、國民政府機關大撤退
第五章——安居寶島
一、大遷徙
二、漂流海角一隅
三、異鄉安身立命
四、再見滿洲
後記
附錄
一、結婚五十年感言
二、遷居偶感
三、花蓮偶感
四、一位不平凡的母親
五、我們的姥姥
六、「趙廷舉先生公共衛生論文獎」籌設說明
这本书的文字流淌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是直接从作者的脑海中倾泻而出,没有任何刻意的雕琢痕迹,但又不失文学性。 尤其是那些对环境和人物细节的描摹,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 比如,对于某个特定时期那种特有的光影、气味乃至生活节奏的捕捉,都显得那么信手拈来,这绝非一般作者能够企及的功力,背后必然是深厚的生命体验作为支撑。 这种“不动声色”的功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而是完全沉浸在那个“过去的时空”里,与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所采取的视角——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微小的、个人的瞬间去折射时代的变迁,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使得主题既深刻又亲切,极具代入感。 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才能领悟的“难书”,但其回味无穷的耐人寻味之处,却足以让它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读罢某一节,常常需要停下来,轻轻合上书页,让那种久违的真实感在心头停留片刻,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次漫长而宁静的自我对话。 它的节奏是缓慢而深沉的,不急于抛出任何爆炸性的情节,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却构成生命基石的微小瞬间。 作者的笔触中,透露着对“时间流逝”本身深刻的体悟,他似乎明白,生命的重量往往不在于那些宏伟的成就,而在于无数个普通日子的积累与沉淀。 这种哲思层面的触动,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之一。 它引导读者反思自己的生活轨迹,审视那些被自己匆匆略过的“寻常日子”,并从中寻找那些同样值得被铭记的印记。 这种内向的、具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传记或回忆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度过一生”的温柔教诲。 读完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平静与释然,仿佛被提醒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种“被治愈”的感觉,是阅读一本好书最极致的享受,也让我对作者深表敬意。
评分从文学处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对整体把握的极强控制力。 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得非常巧妙,看似是零散的片段回忆,但当你把它们串联起来看时,会发现一条清晰的情感和时间主线贯穿其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技巧,恰恰最贴合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是跳跃的、片段化的,但当它们被一位高明的叙述者组织起来时,便能爆发出更强大的叙事张力。 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情绪的控制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 他既能描绘出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复杂,却没有让全书陷入悲观的泥潭;他也能展现出美好的瞬间和坚韧的力量,却又绝不流于廉价的乐观主义。 这种游走于复杂现实与深沉情感之间的精准拿捏,体现了作者成熟的艺术判断力。 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复杂而醇厚的风味层次,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发现新的角度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排版和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中。我特别喜欢那种看似随性却处处透露着匠心的细节处理,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记忆容器。 刚翻开目录,那种朴实的标题就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那样用晦涩的词语堆砌,而是直白地指向那些可能蕴含着人生沉淀和时代烙印的篇章。 读完前面几页,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老道,他似乎很懂得如何不动声色地铺陈背景,让你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他所描绘的世界。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很克制的真诚,没有过度的渲染和煽情,只是冷静地记录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正是这种冷静,才让故事的力量显得更加厚重。 这种写作风格,让人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长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那些早已被岁月冲刷却依然鲜活的往事,那种质朴和坦荡,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已经不多见了。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气质”与它可能蕴含的“内在深度”形成了非常和谐的统一,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寻其中隐藏的故事和情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扎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土壤性”。 那些在文字中反复出现的地理名词、风土人情乃至特定的生活俚语,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感觉作者不仅仅是在“写”回忆,更是在“重建”一个逝去的空间和社群。 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地方感”——那种只有在真正生活过、热爱过那片土地的人,才能如此细腻地捕捉并传达出来的情感纽带。 这种对“根”的执着与书写,使得全书拥有了一种超越个人经历的普世意义,因为它让我们得以窥见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下去建构他们的身份和意义的。 这种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记忆书写,对于身处异乡或对那段历史感到陌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珍贵窗口,它不仅提供了历史的侧面证据,更提供了“活生生”的人文温度,让人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据,而是充满了血肉的真实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