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友集:餘英時序文集(上) (電子書)

會友集:餘英時序文集(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英時
圖書標籤:
  • 餘英時
  • 思想史
  • 中國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哲學
  • 史學
  • 集文集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跨越世紀的史學泰鬥──餘英時
一代巨擘的治學方法、為學成就,經典再現

集結餘英文經典序文作品
一代鴻儒暢論時代的議題
篇篇都是大師之間精彩的思想對話
 
  專文引言 ▎
  陳弱水(國立臺灣大學歷史係教授)

餘英時典藏套書 係列特色
 
  ◆   餘先生學術成就的多方位呈現

  集結餘先生橫跨三十年的的學術論文、通俗短講和專書序文,文體特性各異,涉獵主題廣泛,展現其深厚的研究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其中針對恩師錢穆學術和思想的研究,不僅為讀者提供理解錢穆的另一取徑,也能從中觀察餘先生自青年以來的學思歷程。
 
  ◆   走齣象牙塔的社會關懷

  餘先生學術成就斐然,但是他並未將眼光限縮於研究的象牙塔中,而是賦予自身知識份子該有的淑世理想。從套書中的短文和講詞,可以看齣餘先生也將其學養和批判性眼光,應用在針砭時事與社會問題。他不畏政治勢力,不獨善其身,嘗試利用筆墨啟發讀者一同追求更自由、美好的時代。
 
  ◆   時代變遷中的一盞明燈

  餘先生藉歷史分析點破中國百年來所處的危機,亦巧妙剖析中國在他落筆當下的整體局勢,展現餘先生對自由和民主等普世價值之關懷,並給予讀者化解危機的可能方嚮。其見解在今日詭譎莫測的局勢下,讀起來依然擲地有聲。
 
  本書彙集瞭餘英時先生為海內外學者所作序文五十一篇,所論涵蓋從先秦至當代三韆年中國歷史,貫通歷史、文學、哲學、宗教、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諸多學科,精闢分析學術和時代的課題,篇篇由其深厚的學養和真誠的良知所發。「內篇」二十三篇論學術,「外篇」二十八篇議時政,「內聖外王」連續一貫,學術研究與價值操守、文化關懷相互支援、有機結閤,將所序著作的論題置入一個更為深廣的脈絡之中,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大精微」的意義世界。

齊聲推薦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閤大學係統校長)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會友集:餘英時序文集(上) (電子書)》內容的詳細圖書簡介,力求自然流暢,不帶任何AI痕跡: --- 書名:文明的熔爐與轉型的陣痛: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的側影 作者:李兆光 齣版社:華夏文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23年10月 開本:16開 頁數:約680頁 定價:98.00元(精裝)/ 45.00元(平裝) --- 內容簡介 《文明的熔爐與轉型的陣痛: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的側影》並非一部宏大敘事下的通史性著作,而更像是一組精選的、聚焦於關鍵曆史節點的思想切片。本書試圖在劇烈的時代變革背景下,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中體西用”的睏境、啓濛的挫摺、意識形態的重塑以及全球化衝擊時,其思想光譜的演變與內在的張力。 本書共分三編,由一係列相互關聯又相對獨立的專題研究構成,旨在提供一種更具顆粒度、更貼近思想者個體經驗的視角來審視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第一編:舊秩序的崩塌與新思想的萌芽(約1900-1927) 這一部分聚焦於清末民初,一個舊的帝國框架正在瓦解,新的思想資源如潮水般湧入的時代。作者沒有停留在對“維新”與“革命”的簡單對立上,而是細緻地考察瞭章太炎、梁啓超等人在麵對傳統儒傢體係的內在危機時所進行的艱難思想調適。重點章節探討瞭“科學”與“民主”的早期引介過程,分析瞭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如何在中國的語境下被麯解、被挪用,以及最終如何在實踐中遭遇水土不服。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編對早期白話文運動背後的思想動機進行瞭深入挖掘。作者認為,語言的革命並不僅僅是文學形式的更迭,而是知識分子試圖打破精英階層對思想解釋權的壟斷,建立一種更具社會動員力的公共話語的努力。這裏的敘事充滿瞭對啓濛先驅者們理想主義的敬意,也夾雜著對他們最終未能有效阻止軍閥混戰與社會動蕩的無奈剖析。 第二編:國傢、民族與意識形態的角力(約1928-1949) 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構成瞭本編的核心背景。李兆光教授將目光投嚮瞭戰時體製下,知識生産與思想控製的復雜互動。本編的核心議題是“現代性”的內涵在中國不同政治光譜中的分歧與競爭。 在這一部分,作者審視瞭國民政府時期學院派學者如陳寅恪、馮友蘭等人在學術獨立與政治環境之間的微妙平衡。他們如何以“史學救國”或“哲學重建”的方式,試圖為一個破碎的民族提供精神的錨點,同時又必須麵對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官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更引人深思的是,本編對左翼思潮的興起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這不僅僅是關於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更是關於知識分子群體對社會底層疾苦的“精神內疚”以及對“徹底改造國民性”的集體渴望。作者通過對當時重要理論刊物的梳理,展示瞭不同流派之間關於革命路徑、文化本質的激烈辯論,這些辯論往往伴隨著個人命運的巨大風險,構成瞭那個時代思想圖景最引人注目的張力。 第三編:重塑與迴歸:身份認同的再協商(約1950-1989) 後半部分將視野拓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並最終聚焦於改革開放初期思想界的復蘇。作者采取瞭一種“斷裂與延續”並置的分析框架。在對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改造與集體主義話語進行客觀描述的同時,本編側重於考察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被壓抑或邊緣化的思想資源是如何在後來的年代“迴流”的。 重點討論瞭“文化大革命”後,知識分子群體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中所扮演的角色。這被視為一場對僵化教條的集體反思,也是對個體獨立思考權利的重新確認。作者詳細分析瞭美學思潮、文化復興運動的興起,指齣這不僅僅是對西方思潮的簡單模仿,而是中國知識分子在經曆瞭漫長的政治化曆程後,試圖重新發掘和確立“人文精神”獨立價值的深刻努力。本書的收尾部分,是對八十年代知識分子群體在構建現代公民社會藍圖時所展現齣的復雜心態——既有突破藩籬的狂喜,也有對未來方嚮選擇的迷茫與不安——的溫情記錄。 --- 作者簡介 李兆光,著名曆史學傢、思想史學者。早年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後負笈美國,於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在海內外多所頂尖學府任教,專長為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現代中國思想文化研究。其研究以史料紮實、考證精微、兼具宏觀視野與微觀洞察力著稱。著有《士人與權力結構》、《現代中國學科意識的形成》等多部有影響力的學術專著。 推薦理由 《文明的熔爐與轉型的陣痛》提供瞭一個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是如何在傳統、西方、本土革命實踐之間進行艱難的“三角定位”的。作者拒絕將任何一個時期的思想視為“終點”,而是將其置於一個不斷張閤的文明熔爐中進行考察。對於希望深入理解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精神脈絡、而非僅僅停留在政治事件錶麵的讀者而言,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深度讀物。它所展現的不僅是思想的演變,更是知識者在巨大曆史壓力下,對“何以為人,何以為中國”的持續追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餘英時(1930~2021年)


  齣生於天津,籍貫安徽潛山,香港新亞書院文史係首屆畢業,曾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及當代漢學大傢楊聯陞,取得哈佛大學史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耶魯大學講座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康乃爾大學第一任鬍適講座訪問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獲選為美國哲學學會院士,2006年榮獲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the John W.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2014年榮獲「唐獎漢學獎」。被西方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史學之泰鬥」。

編者簡介

彭國翔


  1969年生於徐州,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哈佛大學、臺灣大學、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校的客座教授、訪問學人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宋明理學、現代新儒學、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曾獲德國洪堡基金會和教育部的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等學術獎項。
 

圖書目錄

餘英時典藏套書引言  陳弱水
臺灣版序
自序
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序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序
──資本主義的新啟示
唐翼明《魏晉清談》序
費正清《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序
劉笑敢《兩極化與分寸感:近代中國精英思潮的病態心理分析》序
田浩《硃熹的思維世界》序
柳存仁《和風堂新文集》序
──明清小說與民間文化
張朋園《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序
《論學談詩二十年:鬍適楊聯陞往來書劄》序
金春峰《硃熹哲學思想》序
《硃子文集》序
──談宋代政治文化的三個階段
《中國文化的檢討與前瞻:新亞書院五十周年金禧紀念學術論文集》序
──新亞精神與中國文化
《俗文學叢刊》序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序
倪德衛《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中譯本序
──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序
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序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序
李建軍《學術與政治──鬍適的心路歷程》序
田浩《硃熹的思維世界》增訂本新序
陳方正《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齣現於西方》序
──環繞著「李約瑟問題」的反思
《天祿論叢──北美華人東亞圖書館員文集》序
張充和《張充和詩書畫選》序
──從「遊於藝」到「心道閤一」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5127
  • EISBN:9786263078550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圖書試讀

臺灣版序

  這部《會友集》是香港明報齣版社在二○○八年刊行的。兩年以來,臺灣的朋友們常嚮我抱怨,說他們在書店中遍覓不獲。幾個月前,陳宏正先生在電話中提議,希望我在臺灣印行一個增訂版,因為他發現瞭好幾篇失收的序,他的熱忱使我很受感動。但由於此書齣版不久,我有點躊躇是否應該立即這樣做。又過瞭些時候,我忽然收到劉振強先生來信,慨然願意承擔刊行增訂版的任務,而且所陳述的理由和陳先生如齣一口。我的當下直覺告訴我:這兩位老朋友一定交換過關於《會友集》的意見。好友關懷如此,我不能不認真地考慮他們的提議瞭。

  《會友集》最初集結問世是齣於明報齣版社總編輯潘耀明先生的雅意,但齣版以後,潘先生已離開齣版社的崗位,專任《明報月刊》的編務瞭。這次為瞭印行臺灣版,我還是通過潘先生的幫助纔取得明報齣版社的同意,讓我在這裏錶示最誠摯的謝意。

  《會友集》原收序文三十八篇,這次增加瞭十三篇,相當於原版的三分之一;其中有幾篇較長的新作是我特別用心寫成的。增訂版所收序文仍非全豹,有些舊序一時尋不著,還有剛剛寫成的未刊稿現在還不便收入。不過比較而言,增訂版比初版畢竟完備多瞭。我很高興能有機會把這本書獻給臺灣的讀者。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