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老通辨 (電子書)

莊老通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錢穆
圖書標籤:
  • 莊子
  • 老子
  • 道傢
  • 哲學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經典
  • 電子書
  • 文化
  • 先秦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中國學術思想史懸而未決的疑案!!
究竟老先孔後,還是孔先老後?莊子在前,還是莊子在後?

  舊說老子在孔子前,近代學人梁啟超批評鬍適《中國哲學史》,乃主《老子》書齣孔子後。顧頡剛、馮友蘭兩人從其說,主老子在莊子前。錢穆先生則主《老子》書應尚在莊子後。自民國十二年起,下迄四十九年,前後凡三十八年,先生歷年遞有發明,共撰文十八篇,於是彙閤以成此書。

  錢穆先生從歷史發展的脈絡著眼,以訓詁之法詳加考據,釐清哲學思想的承襲演進,進而對諸子成書的先後提齣新見解,遂使中國思想史之發展,有瞭另一種學術說法。

本書特色

  1.本書研究脈絡嚴謹、慎查明辨,是研究中國哲學史必讀論著。
  2.有別清儒陳說、考據舊法,別以訓詁新法詳加考據,解決歷史疑案。
  3.先秦諸子成書先後為史上著名學術公案,惜颱灣書市不易獲得清末民初著名學人(如鬍適、梁啟超)等相關論述,故錢穆本書猶為難得。
  4.近來莊老多作為養生之書,市麵對於莊老哲學闡發與應用已多,本書為少數能兼涉史學、訓詁問題者。
  5.當前坊間流行之老莊書,好直接闡發其哲學。但凡治學之人皆明「不辨成書先後將無法貫通思想演進」之道理。而本書不僅作年代先後考證,更由此梳理中國哲學發展脈絡,是先秦思想發微上勝之作。
史海探微:一部關於中古時期社會變遷的深度研究 書名:《史海探微:中古時期社會結構與民間信仰的互動研究》 作者:[此處填寫真實作者姓名] 頁數:約600頁 開本:16開 裝幀:精裝 --- 內容概要: 《史海探微》是一部聚焦於公元三世紀至九世紀,即通常所指的中古時期(或稱中世紀早期)的社會史著作。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政治軍事敘事,而是深入挖掘這一轉型時期復雜的社會肌理、經濟基礎的重構,以及民間信仰體係如何深刻地影響和重塑瞭社會結構。作者通過細緻梳理齣土文獻、地方誌、佛教石刻銘文以及零星的私人記錄,構建瞭一幅關於權力下移、士族階層變動、鄉村共同體重組的立體畫捲。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古時期的社會穩定與文化傳承,並非完全依賴於中央王朝的權威,而是根植於地方精英(無論是世襲的士族還是新興的鄉紳)與地方性宗教實踐之間形成的復雜互惠關係。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剖析,本書揭示瞭信仰的“地方化”過程,以及這種地方化如何成為抵抗中央集權過度乾預的緩衝器。 --- 第一部分:權力結構的重塑與鄉村基礎的夯實 第一章:從中央到地方:行政權力真空期的社會代理人 本章探討瞭王朝更迭與戰亂時期,國傢行政體係的衰微對基層社會治理帶來的影響。作者著重分析瞭“門閥”與“望族”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演變。他們如何從單純的政治寄生者,逐步轉化為社會秩序的實際維護者,甚至扮演瞭非正式司法和救濟的角色。 重點案例包括:對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定傢族莊園化進程的考察,分析其土地兼並、佃農供養體係的建立,以及這種體係如何替代瞭部分國傢職能。研究還涉及地方豪強在賑災、修築水利工程中的主動性,以及這種主動性如何轉化為他們對地方資源的控製權。 第二章:土地製度的變遷與佃農關係的深化 中古時期土地製度的變遷是理解社會結構的核心。本章摒棄瞭傳統上將所有土地製度視為單一化或直綫發展的觀點,而是強調瞭製度的“多中心性”。作者區分瞭公田、私田、莊園田以及新興的“義田”或“義莊”在不同區域的比例和影響。 通過對租佃契約殘片和賦稅記錄的比對,本章深入探討瞭佃農的依附性、人身依附與經濟剝削的界限。尤其關注瞭在某些相對穩定時期,佃農通過信仰共同體(如地方廟宇或宗族組織)獲得的一種“契約性保障”,盡管這種保障遠不如現代法律,但在特定環境下卻具有實際約束力。 第三章:新興的鄉紳階層與傳統士族的衰落痕跡 隨著時間推移,傳統的以“九品中正製”遺緒為基礎的士族壟斷地位開始受到挑戰。本章關注那些通過地方軍功、商業活動或精明的地方治理能力崛起的“新地方精英”。 研究發現,這些新興勢力往往采取瞭“文化模仿”策略,通過資助地方佛教寺院、修復古典文獻或參與民間禮儀,來閤法化其統治地位。這一過程揭示瞭社會流動性的存在,但同時也錶明,文化資本的獲取依然是精英階層自我延續的關鍵途徑。 --- 第二部分:信仰的“地方化”與社會秩序的維護 第四章:佛教的世俗化:寺院與地方經濟的交織 本書將佛教寺院視為中古時期重要的非國傢經濟實體和社會組織。本章詳盡分析瞭寺院的“莊園化”趨勢——即寺院通過接受捐贈、購買土地而積纍的龐大經濟體量。 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討瞭寺院如何在精神教化之外,承擔瞭社會功能:充當信貸機構、提供公共庇護所(如客棧、義診),以及管理集體性的祭祀活動。通過對某一著名寺院周邊聚落的社會調查(基於文獻重建),本章展示瞭寺院如何通過其宗教影響力,間接調節瞭地方精英與平民之間的矛盾,成為社區穩定的粘閤劑。 第五章:民間神祇的譜係重構:地方認同的載體 與主流史學對佛教和道教的關注不同,本章深入挖掘瞭那些未被主流史官記錄的、具有強烈地方色彩的民間神祇崇拜。這些神祇往往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如山神、水神)或特定職業(如行業守護神)緊密相連。 作者認為,對這些地方性神祇的崇拜,是地方共同體維護其獨特認同感的重要方式。在中央權威薄弱的時期,地方神祇的“儀式權力”往往比地方官的行政權力更具約束力。本章通過分析不同區域的“祈雨”、“祛瘟”儀式文獻,揭示瞭精英階層對這些儀式的參與深度及其目的——確保農業生産的穩定。 第六章:喪葬禮儀與階層固化:物質文化中的信仰錶達 喪葬儀式是中古社會階層差異最直觀的體現。本章結閤考古發現和文獻描述,分析瞭貴族、士族與普通平民在墓葬形製、陪葬品、以及宗教儀式上的差異。 重點分析瞭“安葬”的宗教目的——如何通過有效的宗教儀式確保死者在來世獲得安寜,以及這種“來世保障”如何被用於固化現世的社會等級。例如,特定經文的誦讀、特定神明的祈請,往往是精英階層獨享的“文化奢侈品”,這進一步強化瞭他們作為社區精神領袖的地位。 --- 第三部分:社會張力與衝突的隱秘錶達 第七章:民間抗爭的“隱秘戰綫”:信仰中的反抗敘事 社會並非完全靜止。本章探討瞭在無法進行公開政治抗爭的情況下,民間如何通過“異端”或“邊緣化”的信仰實踐來錶達對現有秩序的不滿。這包括對某些被官方壓製的神秘主義教派的短暫復興,以及在特定儀式中對“顛倒乾坤”主題的強調。 作者審慎地分析瞭這些反抗的局限性——它們通常是短暫的、情緒性的,並且很快會被地方精英收編或鎮壓。但它們的存在本身,為我們理解社會潛藏的壓力提供瞭一個重要的視角。 第八章:禮教、宗族與女性角色的空間 中古時期,儒傢禮教體係在鄉村社會的滲透是一個長期過程。本章專門探討瞭禮教對女性行為規範的塑造,以及宗族組織在維護這些規範中的作用。然而,與前代不同的是,本章強調瞭在地方宗教實踐中,女性往往擁有相對獨立或更受尊重的宗教空間(例如,某些女性祭司或神諭的傳達者)。 這種張力——世俗禮教要求下的順從,與宗教領域中潛在的能動性——構成瞭中古社會中女性經驗的復雜底色。 --- 結論:曆史的“韌性”與中古的遺産 總結部分重申瞭本書的核心觀點:中古時期是一個充滿流動性與地方化特徵的時代。社會秩序的“韌性”並非來源於一個完美的、統一的中央設計,而是源於地方精英、宗教機構和普通民眾在經濟利益、文化需求和精神寄托之間不斷協商、妥協和再創造的結果。本書試圖超越傳統上對該時期的“黑暗時代”的簡單描述,將其視為一種復雜的、充滿生命力的社會重建期。 《史海探微》通過對細節的執著挖掘,為我們理解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如何自我組織、自我維係提供瞭全新的、多維度的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


  字賓四,江蘇無錫人。年十八即任小學教師,歷中學而至大學。先後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等校任教。1949年,赴港創辦新亞書院。曾先後獲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1967年,來臺定居,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並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1986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

  賓四先生治學,大抵以史學為核心,廣涉諸經諸子之學,從而擴及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諸多領域;其中又以理學最為深刻,自雲「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其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畢生心力鑽研中國古典文獻,即使晚年苦於眼疾,仍著作不輟,冀以喚醒中華民族文化之靈魂,儼然為晚清以來,力抗西方文化洪流之中流砥柱。所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秦漢史》、《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硃子新學案》等八十餘種,俱享譽中外學術界。

圖書目錄

錢穆作品精萃序
自序

上捲
中國道傢思想之開山大宗師──莊周民國四十二年
中國古代傳說中之博大真人──老聃民國四十二年
關於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民國十二年
再論老子成書年代民國二十一年
三論老子成書年代民國三十六年

中捲之上
道傢政治思想民國四十二年
莊老的宇宙論民國四十四年
釋道傢精神義民國四十五年
莊子書言長生民國四十九年

中捲之下
比論孟莊兩傢論人生修養民國三十四年
莊子外雜篇言性義民國四十五年
老子書晚齣補證民國四十六年
莊老太極無極義民國四十四年
莊老與易庸民國四十年

下捲
記魏晉玄學三宗民國三十四年
王弼郭象注易老莊用理字條錄民國四十四年
王弼論體用民國四十六年
郭象莊子注中之自然義民國三十七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933184
  • EISBN:9786263078741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圖書試讀

錢穆作品精萃序

  錢穆先生身處中國近代的動盪時局,於西風東漸之際,毅然承擔起宣揚中華文化的重任,冀望喚醒民族之靈魂。他以史為軸,廣涉群經子學,開闢以史入經的嶄新思路,其學術成就直接反映瞭中國近代學術史之變遷,展現齣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不朽,並撐起瞭中華學術與思想文化的一方天地,成就斐然。

  三民書局與先生以書結緣,不遺餘力地保存先生珍貴的學術思想,希冀能為傳揚先生著作,以及承續傳統文化略盡綿薄。

  自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迄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多年間,三民書局總共齣版瞭錢穆先生長達六十餘年(一九二三~一九八九)之經典著作—三十九種四十冊。茲序列書目及本局初版日期如下:

  中國文化叢談(一九六九年十一月)
  中國史學名著(一九七三年二月)
  文化與教育(一九七六年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一九七六年六月)
  國史新論(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九七六年八月)
  中國歷史精神(一九七六年十二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一九七七年二月)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一九七七年五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一九七七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一九七八年一月)
  黃帝(一九七八年四月)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五)(一九七八年七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六)(一九七八年十一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七)(一九七九年七月)
  歷史與文化論叢(一九七九年八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一九八○年三月)
  湖上閒思錄(一九八○年九月)
  人生十論(一九八二年七月)
  古史地理論叢(一九八二年七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閤刊)(一九八三年一月)
  宋代理學三書隨劄(一九八三年十月)
  中國文學論叢(一九八三年十月)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秦漢史(一九八五年一月)
  中華文化十二講(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莊子纂箋(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硃子學提綱(一九八六年一月)
  先秦諸子繫年(一九八六年二月)
  孔子傳(一九八七年七月)
  晚學盲言(上)(下)(一九八七年八月)
  中國歷史研究法(一九八八年一月)
  論語新解(一九八八年四月)
  中國史學發微(一九八九年三月)
  新亞遺鐸(一九八九年九月)
  民族與文化(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一九九○年一月)
  莊老通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二○二二年,三民書局將先生上述作品全數改版完成,搭配極具整體感,質樸素雅、簡潔大方的書封設計,期能以全新麵貌,帶領讀者認識國學大傢的學術風範、思想精髓。

  謹以此篇略記齣版錢穆先生作品緣由與梗概,是為序。

三民書局
東大圖書
謹識

自序

  近人論學,好爭漢宋。謂宋儒尚義理,清儒重考據,各有所偏,可也。若立門戶,樹壁壘,欲尊於此而絕於彼,則未見其可也。清儒以訓詁考據治古籍,厥功偉矣。其謂訓詁明而後義理明,說非不是。惟求通古書訓詁,其事不盡於字書小學,《爾雅》、《說文》,音韻形體,轉注叚藉之範圍。此屬文字通訓,非關作傢特詁。如孔孟言仁,豈得專據字書為說?即遵古注,亦難愜當。阮元有《論語論仁篇》、《孟子論仁篇》,遍集《論》、《孟》仁字,章句縷析、加以總說,用意可謂微至。然所窺見,仍無當於孔孟論仁之精義。昔硃子告張南軒,已指陳其癥結所在。此必於孔孟思想大體,求其會通,始可得當。而豈尋章摘句,專拈《論》、《孟》有仁字處用心,謂能勝任愉快乎?又況抱古注舊訓拘墟之見,挾漢宋門戶之私,則宜其所失之益遠矣。

  清儒於考據,用力勤,涉獵廣,而創獲多。然其大體,乃頗似於校勘輯逸之所為。蹠實有餘,蹈虛不足。施於每一書之整理,洵為有功。其於古人學術大體,古今史跡演變,提挈綱宗,闡抉幽微,則猶有憾。此必具綜閤之慧眼,有博通之深識,連類而引申之,殊途而同歸焉,此亦一種考據,豈僅比對異同,網羅散失之謂乎。清儒於小學音韻,造詣深者,差已睎此境界。其他猶懸然也。

  清儒亦有言,非通群經,不足以通一經。推此說之,非通諸史,亦不足以通一史。非通百傢,亦不足以通一傢。清儒考據,其失在於各別求之,而不務於會通。章實齋號為長於平章學術,其分別清儒為學途轍,謂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傢。其實博涉必尚會通,否則所涉雖博,而仍陷於各別之專。清儒往往專精一史,專治一子。一史一子已畢,乃又顧而之他。故所繁稱博引,貌為博而情則專,實未能兼綜諸端,體大思精,作深入會通之想也。

  衡量清學一代所得,小學最淵微。整理經籍,瑕瑜已不相掩。至於子、史兩部,所觸皆其膚外,而子部為尤甚。此正其輕忽於義理探求之病。然求明古書義理,亦豈能遂捨訓詁考據而不務?後有作者,正貴擴其意境,廣其途轍,就於清儒訓詁考據已有業績,而益深益邃,庶有以通漢宋之囿,而義理考據一以貫之,此則非爭門戶、修壁壘者之所能知也。

  《老子》為晚齣書,汪容甫已啟其疑。然汪氏所疑,特在《史記》所載老子其人其事,固未能深探本書之內容。梁任公推汪氏意,始疑及《老子》本書。所舉例證,亦殊堅明。然梁氏亦復限於清儒舊有途轍,未能豁戶牖而開新境。且《老子》書晚齣於《論語》,其說易定。而其書之著作年代,究屬何世,莊老孰先孰後,則其讞難立。餘之此書,繼踵汪、梁,惟主《老子》書猶當齣莊子、惠施、公孫龍之後,則昔人頗未論及。持論是非,當待讀者之自辨。而本書所用訓詁考據方法,亦頗有軼齣清儒舊有軌範之外者。此當列諸簡耑,以告讀吾書者也。

  《老子》書開宗明義,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清儒訓詁小學傢恆見遇之,若不煩有訓釋。而實不然。先秦諸子著書,必各有其書所特創專用之新字與新語,此正為一傢思想獨特精神所寄。以近代語說之,此即某一傢思想所特用之專門術語也。惟為中國文字體製所限,故其所用字語,亦若慣常習見。然此一傢之使用此字此語,則實別有其特殊之涵義,不得以慣常字義說之。

  韓昌黎有言,道其所道,非吾之所謂道。《老子》書開宗明義,道名兼舉並重。即此一名字,其涵義,亦非孔子《論語》必也正名乎之名字涵義,所可一例而視。若深而求之,《老子》書中所用道名二字,不惟其涵義與《論》、《孟》有別,並亦與《莊子‧內篇》七篇所用道名二字涵義有不同。此正莊老兩傢之所以各成其為一傢言也。此非熟參深通於《莊》、《老》兩書之全部義理,將無法為此二字作訓釋。清儒惟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為能脫齣訓詁舊軌。焦裏堂、阮蕓颱繼踵,亦多新見。然清代學術大趨,則終在彼不在此。抽其耑,未暢其緒,故其所謂訓詁明而義理明者,亦虛有其語耳。

  今試就此名字,比觀《莊》、《老》兩書,分析其涵義內容,較量二氏對此名字一觀念之價值評判,則有一事甚顯然者。《莊子‧內篇》七篇,每兼言名實,此與《孟子》略相似。兼言名實,則每重實不重名。故莊子曰:「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此莊子之無重於名也。而《老子》書則道名兼重。有常道,復有常名。又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其名不去,即常名也。正因有此等常名,乃可使吾知眾甫之狀。然則常名者何指?是即吾所謂此乃一傢思想所特用之一種新語也。即常字,古經籍亦不多見。後世重視此常字,實承《老子》。讀古書者,貴能遊情於古作者之年代,其心若不知有後世,然後始可以瞭解此古書中所新創之字語,及其所影響於後世者何在。否則亦視為老生常談,而不知我之沉浸染被於此老生常談中者之深且厚也。俞麯園《諸子平議》,破此常字為尚字。此正其錮蔽於清儒小學訓詁傢之恆習常見,乃不知此常字乃老子所創用。故老子又鄭重申言之,曰:「不知常,妄作凶。」亦豈可以尚字說之乎?

  必欲求《老子》書中此常名一語涵義所指,則仍須一種訓詁,而此種訓詁,則仍必憑於考據。清儒解經訓字,或憑字書,或憑古注。因其重古注,遂重傢法。而諸子書固無傢法可循。為諸子作注,其事較晚起。注《老子》者莫著於王弼。弼之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曰:「無名則是其名也。」既曰無名,則並名而不立,烏得謂其名不去乎?是王注之未諦也。今以《老子》本書注《老子》,則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此必為《老子》書開端所謂之常名可知矣。然則何者乃始為常名?當知名實兼言,此為孟莊時代之恆語。一名指一實。此一實即一物也。惟由莊子意言之,萬物在天地間,若馳若驟,如莊周之與蝴蝶,鼠肝之與蟲臂,化機所驅,將漫不得其究竟。故名無常而不足重。老子則不然。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此所謂先天地生,即首章無名天地之始也。可以為天下母,即首章有名萬物之母也。謂之混成,則無可分別,故曰不可名。謂之不改,則常在不去,乃終不可以無名,故又強而為之名。而道則終是不可名者。故既曰「大道無名」,又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則道者乃無可名而強為之字,字與名之在《老子》書,涵義亦有別。今若進而問何者始為可名?在老子意,似謂有狀者乃始可名。狀即一種形容也。今若強為道作形容,則曰大,曰逝,曰遠,曰反,此皆道之狀也。道既有狀,故得強為之名。

  然則名字之在《老子》書,其重要涵義,乃指一種物狀之形容,因於有狀而始立。狀字在《老子》書,又特稱曰象。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然則就《老子》書釋《老子》,名當有兩種,一為物體之名,一為象狀之名。物之為物,若馳若驟,終不可久,故其名不去者,實是一種象狀之名,而非名實之名也。故曰《老子》書中名字,乃與《莊子》書中名字涵義所指有大別也。

  老子言道演化而生萬物,其間有象之一境,此亦老子所特創之新說,為《莊子》書所未及,故象之一字,亦《老子》書所特用之新名也。若循此求之,《老子》書中所舉有無麯全,大小高下,動靜強弱,雌雄黑白,榮辱成敗,種種對稱並舉之名,實皆屬象名,非物名也。以近代語釋之,此等皆為一種抽象名詞。然則老子之意,乃主天地萬物生成,先有抽象之錶現,乃始有具體之演化者。《易‧繫傳》承之,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易,即道體也。所謂儀,亦象也。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必先於地,故知象亦先於形。今試再淺釋之。天下凡黑之物,皆在演化中,皆不可久,皆可不存在而可去。獨黑之名則較可常在而不去。故黑物非可常,而黑名較可常。老子之意,似主天地間,實先有此較可常者,乃演化齣一切不可常者。而王弼之說《老子》乃主天地萬物以無為體,以無為始,又必重歸於無,此實失《老子》書之真意。郭象注《莊》,則已知王弼體無之論之不可安而力辨之矣。然餘之此辨,則非自持一義理,謂老子是而王弼非。餘實僅為一種考據,一種訓詁,僅指王弼之說之無當於《老子》書之本意耳。然試問若果捨卻訓詁考據,又何從而求老子、王弼所持義理之真乎?

  老子謂天地間惟有此較可常者,故人之知識乃有所憑以為知。故曰:「不齣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莊子認為天道不可知,而老子則轉認為可知。試問其何由知?老子亦已明言之,曰:「執大象,天下往。」以天地萬物一切演化之胥無逃於此大象也。故曰:「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此乃《老子》書中所特別提齣之一種甚深新義,所由異於莊周。居今而知此兩傢持論之異,則亦惟有憑於考據訓詁以為知耳。

  上之所述,特舉《老子》書開宗明義兩語為說,以見欲明古書義理,仍必從事於對古書本身作一番訓詁考據工夫。此即在宋儒持論,亦何莫不然?如程、硃改定《大學》,陽明主遵古本,此即一種有關考據之爭辨也。又如硃、王兩傢訓釋格物緻知互異,此即一種有關訓詁之爭辨也。居今而欲研治宋儒之義理,亦何嘗不當於宋儒書先下一番訓釋考覈之工乎?孟子曰:「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欲知聖人之心,必讀聖人之書。欲讀聖人之書,斯必於聖人書有所訓釋考據。否則又何從由書以得其心?象山有言曰「《六經》皆我註腳」,試問何以知《六經》之皆為我註腳乎?豈不仍須於《六經》有所訓釋考據?象山又曰「不識一字,我亦將堂堂地做一個人」,然固不謂不識一字亦能讀古人書,可以從書得心,用以知古人義理之所在也。

  然治《老子》書,欲知《老子》書中所持之義理,其事猶不盡於上述。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論其世也。」讀《老子》書,考覈《老子》書中所持之義理,而不知老子其人,則於事終有憾。不幸老子其人終於不可知,則貴於論老子之世。以今語說之,即考論《老子》書之著作年代也。雖不知其書之作者,而得其書之著作年代,亦可於此書中所持之義理,更有所瞭然矣。

  考論一書之著作年代,方法不外兩途。一曰求其書之時代背景,一曰論其書之思想線索。前者為事較易,如見《管子》書有西施,即知其語之晚齣。見《中庸》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語,即知其語當齣於秦人一統之後。梁任公辨《老子》書晚齣,亦多從時代背景著眼。餘定《老子》書齣莊周後,其根據於《老子》書之時代背景以為斷者,所舉例證,較梁氏為詳密,然就方法言,則仍是昔人所用之方法也。惟餘論《老子》書之思想線索,則事若新創,昔人之運用此方法者尚尠,爰再約略申說之。

  人類之思想演進,固有一定必然之條貫可言乎?此非餘所欲論。餘特就思想史之已往陳跡言,而知當時之思想條貫,則確然有如此而已。以言先秦,其人其世其書,有確可考而無疑者,如孔子、墨子、孟子、莊周、惠施、公孫龍、荀子、韓非、呂不韋皆是。就於其人其世先後之序列,而知其書中彼此先後思想之條貫,此亦一種考據也。然先秦諸傢著書,亦有不能確知其書之作者與其著作之年代者,如《易傳》、《中庸》,如《老子》,如《莊子》〈外〉、〈雜〉篇皆是。然其人雖不可知,而其世則約略尚可推。此於考求其書時代背景之外,復有一法焉,即探尋其書中之思想線索是也。何謂思想線索?每一傢之思想,則必前有承而後有繼。其所承所繼,即其思想線索也。若使此一思想在當時,乃為前無承而後無繼,則是前無來歷,後無影響。此則絕不能巋然顯於世而共尊之為一傢言。故知凡成一傢言者,則必有其思想線索可尋。

  探求一書之思想線索,必先有一已知之線索存在,然後可據以為推。前論思想條貫,即此各傢思想前承後繼之一條線索也。就其確然已知者,曰孔、墨、孟、莊、惠、公孫、荀、韓、呂,綜此諸傢,會通而觀,思想線索,亦既秩然不可亂。今更就此諸傢為基準,而比定老子思想之齣世年代,細辨其必在某傢之後,必在某傢之前。此一方法,即是一種新的考據方法也。

  思想線索之比定,亦有甚顯見而易決者。如《論語》重言仁,而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又曰:「天地不仁。」此即老子思想當晚齣於《論語》之證也。《墨子》書有〈尚賢篇〉,而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此又老子思想當晚齣於《墨子》之證也。世必先有黑之一語與黑之一觀念之存在,乃始有非黑之語與非黑之觀念之齣現,故曰此顯見而易定也。

  循此推之,莊、惠兩傢,皆言萬物一體,莊子本於道以為說,惠施本於名以立論。今《老子》書開宗明義,道名兼舉並重,故知老子思想又當晚齣於莊、惠兩傢也。然則先秦道傢,當始於莊周,名傢當始於惠施,不得謂老子乃道、名兩傢共同之始祖。老子特綜匯此兩傢,而別創一新義耳。此種思想線索之比定,則較為深隱而難知。

  然更有其深隱難知者。試再舉例。如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緻詰,故混而為一。」此一條立論甚新奇,遍求之先秦諸傢思想,乃甚少同持此意見者。有之,惟公孫龍之〈堅白論〉。公孫龍主堅白可以外於石而相離,故曰:「拊石得堅而不得白,視石得白而不得堅,故堅白石可二不可三。」就常識論,石是物體之名,堅白乃象狀之詞。物體是實,象狀則虛。石為一實體,而兼包堅白二象狀。故堅白相盈,不相離也。公孫龍顧反其說。循公孫龍之意,豈不象狀之名,可以脫離於物之實體而獨立自在乎?《老子》書正持此義。常識謂所視所聽所拊,皆必附隨某一物之實體。老子似不認此說,乃謂所視所聽所拊,本皆相離,各別存在,乃由於不可緻詰,故遂混而為一焉,此非其立論之有與公孫龍相似乎?

  詳老子之意,天地最先,惟有一物混成,是即其所謂道也。道之演變,先有象狀,再成具體。如此言之,則抽象之通名當在先,個別之物名當在後。淺說之,老子若謂:天地間當先有黑白之分,乃始有白馬、白石、白玉、白雪、白羽之分。黑白之分較先較可常,而馬石玉雪之分,則較後而較為不可常。故《莊子》書屢言物,而《老子》書屢言名,屢言象,更不言物。此兩書之顯然異緻也。蓋莊子雖屢言於物,然莊子實主未始有物。既謂未始有物,故老子承之,乃改就一切象狀之可名者以為說。此莊老思想大體之不同,亦可以由此而推也。

  蓋名之為用,愈具體,則可析之而愈小。愈抽象,則可綜之而愈大。惠施分言大一小一,即所以推論萬物之一體。而公孫龍變其說,謂堅白石相離不相盈,則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天地間萬名,各離而自止於其所指。而老子又變其說,乃成象名在先,物名在後,以證其天地之原始於不可名狀之道。然則老子之思想,豈不與公孫龍有一線索可尋乎?

  公孫龍又曰:「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若以公孫龍書與《老子》書互參,則公孫龍之用此指字,亦猶《老子》書之創用一象字也。就人言之曰指,就物言之曰象。凡天地間一切物之抽象之名,此兩傢皆認其可以離物而自在,此皆人之所由以知於物而就以指名於物,象狀於物者也。如曰此物白,白即此物之可指目之一端,亦即此物之可形容,可名狀之一象也。故知老子之說,實與公孫龍相近。而公孫龍之說,則顯為承於惠施而變者。而莊子則譏惠施,曰:「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然則,堅白之說,惠施唱之,公孫龍承之,所以成為當時之名傢。莊子不喜其說,主於觀化而言道,所以自成為當時之道傢。今老子乃承於莊、惠、公孫之說而又變,遂兼攬道名兩觀念,而融會為說。又不言堅、白,而更稱夷、希、微,則益見為抽象,此即老子之所謂玄之又玄也。即此一端,豈非思想線索之猶可微辨而深探之一例乎?凡此雲雲,則必博綜會通於先秦諸子思想先後之條貫而後始見其必如是,故曰:「非通諸子,則不足以通一子也。」

  言清儒考據者,率盛推閻百詩之《尚書古文疏證》。然古文《尚書》乃有意作偽,故有偽跡可尋。《老子》書則自抒己意,彼非有意作偽,又何從抉發其偽跡?故餘書之辨《老子》,與閻氏之辦《尚書》古文亦復不同。蓋餘之所辨,特亦孟子之所謂求知其人,而追論其世。作意不同,斯方法亦不得不隨而變也。昔宋儒歐陽脩,疑《易傳》,疑《河圖洛書》,其語人曰:「餘嘗哀夫學者,知守經以篤信,而不知偽說之偽經也。自孔子沒,至今二韆歲,有一歐陽脩者為是說,又二韆歲,焉知無一人焉與修同其說也。又二韆歲,將復有一人焉。然則同者至於三,則後之人不待韆歲而有也。《六經》,非一世之書。將與天地無終極而存。以無終極視數韆歲,頃刻耳。」是則餘之有待於後者遠矣。《老子》亦非一世之書。其書固不偽,而說之者多偽。以有偽說,遂成偽書。《老子》書至今亦逾二韆歲矣,至於餘而始為此辨,竊亦有意自比於歐陽。則餘說之成為定論,豈能不遠有待於後人乎?至於漢宋門戶之辨,則固不以厝餘懷也。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