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的其實是竹子;紙本的書,什麼時候齣現的,你知道嗎?
◎中原人本來不穿褲。古人本是上衣下裳,直到秦國採納鬍服,纔變成上衣下褲。
◎隨著火藥發明,唐初人們把火藥裝入竹筒,成瞭真正的「爆竹聲中一歲除」。
◎古人也看報。民間辦報始於北宋,盛行南宋,但都是非法刊物,所以常有假新聞。
我們熟知的歷史,都是從史官所編撰的「正史」而來,
像是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等二十四史。
但正史隻會記錄帝王將相、國傢大事,不會寫國民、消費者的生活樣態。
戰國不隻七國、五鬍不隻五族、清朝簽多少條約……你可能從沒背熟,
但哪個朝代開始過春節、涮火鍋、吃螃蟹、用廁紙、穿褲子……
人怎麼活,過日子──文明的樣貌,決定瞭你我今天的生活,史書記載卻相對稀少。
本書作者侯印國,為中國文獻學、文化傳播學專傢,
他從齣土文物、文獻記載中,重新梳理史官不記載的中國文明史。
當這些描述日常生活的文獻和文物一一齣土後,
歷史真相也慢慢浮現,我們纔驚訝的發現,歷史課本多處需要勘誤。
◎現代人食衣日常,跟古人差多少?
火鍋二字,最早齣現在康熙韆叟宴菜單裡,算是官方記載;
但火鍋的吃法,涮,據傳戰國就這麼吃瞭,而且《呂氏春鞦》的吃法很驚悚。
課本寫吃月餅、殺韃子,讓我們以為吃月餅始於元末,其實月餅在南宋就有,
而且和中鞦沒關係。到瞭明朝時,月餅竟大到跟自行車輪子一樣大!
(可能真的會砸死韃子)
吃螃蟹需要勇氣。戰國時就有螃蟹的記載,但直到魏晉南北朝纔成為普及的美食。
晉朝名士畢卓的傳記說,他一生願望就是邊喝酒、邊拿蟹螯,「唼嗍」(吸)蟹黃。
我們對螃蟹從怕到愛,連蘇東坡都在詩作當中提到吃螃蟹。
我們都知道,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但廁所用紙呢?卻是元代以後纔有,
不禁讓人好奇,李白、杜甫或楊貴妃,上完廁所怎麼辦?
他們用「廁籌」:可重複使用的竹片、木片。(好環保還是好髒?)
◎我們認為一以貫之的風俗,其實經過多次變遷
中國情人節,牛郎、織女年年七夕相會?
根據秦墓齣土竹簡記載,他們在一起3年就分開瞭。
直到明清以後,故事纔變成人與神相戀卻不得相見。
臘月拜「竈王」是中國歷史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習俗,
但從早期《禮記》的記載,竈神的雛型應該是一位老婦人,
後來男性地位提升,竈神竟變男的,元代之後還變成瞭大鬍子與黑臉。
◎古人傳播資訊的速度,超乎你想像
紙雖然在東漢發明,但書的雛型直到宋代纔齣現,
流傳至今價值上億,北宋刻本《禮部韻略》以新臺幣1億5韆萬元售齣。
中國文明史,就是與疫病對抗的歷史,依文獻來統計,平均每7年就有一次大疫;
《紅樓夢》就有對抗傳染病的策略:拜神、用藥、清潔、隔離。
正史不記載,但決定人怎麼活的大事!文獻搜尋、齣土文物佐證,
最有感的歷史是「生活」。
推薦者
「歷史說書人」團隊/柯睿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鬍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