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樸素的道理 (電子書)

一個樸素的道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雅蓉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自我成长
  • 思维方式
  • 简单生活
  • 智慧
  • 感悟
  • 电子书
  • 道理
  • 朴素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
寫著寫著寫著,
那些難以承接的,也就沒那麼難以承接了。

  ▌本書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蔡素芬專文推薦——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陳芳明——
  她觀察這個世界很久了,承受過各種眼光,但她不寫「痛」來博取同情,而是努力掙脫出一切框架與限制,自信地看待自己,也自信地看待這個世界。我相信她的文字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楊照——
  作者與想要寫的東西真誠相繫,沒有太過頭的自我憐憫,亦不流於說教,而是溫厚、真實地處理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個障礙者是如何長大的?
  面對障礙,幼嫩的身心,得先學會適應「殘」,適應輔具和疼痛,然後是桎梏的環境、刻板的觀念,還有那些窺奇、質疑、訕笑或嘲弄的眼色言語等等等等。是這樣長大的。這樣的長大,難免傷瘀處處,也難免活得搖搖晃晃。

  然後,時間經過。
  然後人總是得嘗試著自己躍升自己,別讓那些傷瘀枉費了,別枉費了獨一無二的此生。

  這本散文集,作者以感性筆調開篇,記憶之流,逆溯洄游又順行而下,幼時的寂寞凝視,彷彿定調了她的其後,世態情貌、人我關係乃至日常細節,在諳於冷靜的她的注視裡,化作光影翕動的景深一瞬;論及障礙議題時,則施以理性筆鋒,探入本質,融會各式文本,藉由不斷的詰問再詰問,意圖透析殘與非殘之間的諸般困局,以達致更深刻的理解與體諒。

  即便肉身受限,透過文字的足履,作者一步一印,盡可能地趨近她心中想望的散文版圖──那裡,有不說破、不說盡、留有餘地餘味的情意;那裡,展示著多樣敘事手藝,形式與內容,呼應變化;辨析說理,可以鋒利,卻也願意守住溫厚。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寫著內在幽微、寫著人性的虛弱,那是她的遊戲之道,專屬於她的旖旎與奇魅。

  全書架構,分為兩輯,以及後記一則。

  【輯一】
  此輯寫童年印象,寫學生時代,也寫旅行,寫生活中的漣漪與撞盪,寫自己的疲憊沉痾、想望追求以及對於人生的凝視、質疑與想像。

  【輯二】
  針對「障礙」議題進行思索與詰問──以文學的方式。

  此輯所收錄的六篇文章,既是各自獨立的,亦可將它們視為環環相扣的一整套文章。

  〈一個樸素的道理〉:從蒙田的偶遇說起,談畸形,談殘與非殘,揭示「同樣都是人」的核心命題。其後的五篇文章,處理的議題指向雖不同,但皆將與本文所提及的概念彼此牽連,遙相呼應。

  〈我們的舞步〉:寫盲人。以盲眼朋友的觀影經驗為經,以波赫士的智慧為緯,交相織就對於盲的想像與思量,化入日常行動,便是一場默契的共舞。

  〈局外人〉:寫聾人。一則企業詐欺案的報導,一段從生理構造的角度所剖析的「聽」與「說」之間,一部以導演自己的聾人父母為主角的紀錄片,逐次探見關於「聽」的本質與真諦。

  〈太多寂寞〉:以鄭清文短篇〈校園裡的椰子樹〉為文本,鋪展一場作者與小說女主角(上肢傷殘者)的對話。兩名障礙女子的對話,談愛情,談寂寞,也談人生。

  〈絮叨〉:啟發自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全文以「言語」、「語詞」乃至「句式」及其背後的刻板觀念為闡述重點,牽領讀者潛入障礙者的幽微心境,窺見刻板的觀念和語詞所烙下的深度傷痕,爬梳殘與非殘之間的不解與誤解。

  〈另一種城市〉:結合想像之筆與現實的叩問,勾繪「無障礙環境」藍圖。敘事脈絡,參酌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並融入CRPD所倡議的無障礙理念,讀者在穿行漫遊不同城市之際,或能看清所謂理想城市的真正面目。

  【後記】
  收錄〈倖存者〉一文。

  本篇敘事方式,採雙線並陳,一條敘事線是擷取小兒麻痺症的相關歷史事件,另一條敘事線則是作者個人的生命經歷。半個世紀以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或許將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名小兒麻痺症的倖存者,沒有了,不見了,悉數消逝為塵埃──唯有文字,尚能留存幾許曾經的倖存者之聲罷?

得獎紀錄

  本書曾以《鐵鞋踏破》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好的,这是一份以“一個樸素的道理 (電子書)”为标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图书简介。 --- 书名: 浮光掠影:都市边缘的微光与尘埃 作者: 陆子涵 出版社: 蓝鲸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书籍简介: 《浮光掠影:都市边缘的微光与尘埃》是一部细腻入微的社会观察录,它以散文与短篇小说的交织形式,描绘了当代大都会光鲜外表下,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和在夹缝中生存的灵魂。本书并非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日常的碎片、偶然的相遇,以及那些在高速运转的城市节奏中被“暂停”或“遗忘”的人生片段。 一、 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细微纹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走进“城中村”与高架桥下的世界。作者陆子涵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城市化进程中最具张力的地带。 在《第十九号筒子楼的晚祷》中,我们跟随一位夜班保安,看他在凌晨三点时分,透过模糊的监控屏幕,窥视着不同楼层居民的“安静生活”。保安的视角是独特的,他既是这个社区的守护者,又是最疏离的旁观者。他见证了深夜的争吵、秘密的聚会,以及清晨六点急促的脚步声,这些场景被描绘得如同一场无声的默片,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接着,在《高架下的咖啡店》里,叙述者观察着一家开在桥墩阴影下的独立咖啡馆。这家店的主人试图用精心烘焙的咖啡豆,为那些在桥下穿梭的出租车司机和外卖小哥提供片刻的喘息。文字细腻地勾勒出食物与疲惫之间的微妙联系,探讨了“仪式感”在物质匮乏或极度劳累下的价值和意义。这里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重复劳作后的片刻宁静,以及那份对尊严的无声坚守。 二、 漂泊者的精神地图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流动性”这一现代都市主题。在信息爆炸和地域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身份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寻找“归属感”成为了许多人的隐形需求。 《候车室里的第十个故事》收录了十个发生在火车站或长途汽车站的素描。这些人物可能是返乡的务工者、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或是在异地漂泊多年的中年人。作者没有过多渲染他们的悲惨,而是通过他们交谈的内容、携带的行李,以及对窗外景色的凝视,勾勒出他们内心的轨迹。他们谈论着家乡的泥土、远方的薪资,以及对未来那个“不确定的明天”的复杂情感。其中一篇关于一位辞职旅行的年轻女性,她带着一副沉重的行囊,却只在每一个地方停留不超过48小时,她寻找的似乎不是风景,而是一种不断前行的动力。 《电子档案中的故乡》则深入探讨了数字化生存对记忆和地域概念的重塑。当故乡只存在于手机相册和云端备份中时,我们如何定义“家”?作者通过对几位网络内容创作者的描摹,揭示了他们在屏幕后重建和贩卖“乡愁”的职业逻辑,以及这种虚拟构建与真实情感之间的张力。 三、 错位的时间与无声的对话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城市中不同生活节奏人群之间的“时间错位”。 在《午夜便利店的哲学讨论》中,作者构建了两个极端相悖的角色:一个是在凌晨三点还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另一个是刚刚结束通宵工作的急诊室护士。他们在这间灯光明亮的便利店里,因一瓶矿泉水而产生了一段短暂的对话。这段对话关于“效率”与“存在”的本质。大学生追求的是在既定时限内完成任务,而护士则面对着生命本身的时间不可预测性。他们的交流看似随意,实则暗含着对时间价值的深刻拷问。 《周末市场的慢镜头》则将视角拉回到城市中的一处有机农贸市场。与平日里冰冷的超市购物体验不同,这里的交易充满了人情味和冗余的细节。老农对蔬菜新鲜度的坚持、顾客对价格的讨价还价,以及对季节更替的讨论,构建了一个对抗现代“快消”文化的微型生态系统。文字在这里变得温润而富有质感,通过对气味、光线和声音的捕捉,重建了一种被遗忘的“慢生活美学”。 结语:在“无用之用”中寻找慰藉 《浮光掠影》最终没有给出任何解答,也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道理”。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生活在复杂社会结构中的个体,他们如何适应、挣扎,以及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展现出的生命韧性。 本书旨在邀请读者放慢脚步,从宏观的叙事中抽离出来,专注于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掩盖的、日常的、甚至有些“无用”的细节。正如那些在城市边缘闪烁的微光,它们或许微弱,但正是这些微光,构成了我们理解这个庞大世界时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它献给所有在奔波中,仍愿意抬头看一眼身边风景的人。 --- 主题关键词: 都市观察、社会切片、边缘叙事、时间流逝、城市生存、个体记忆、慢节奏、人情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雅蓉


  寫字的人,坐著看世界的人。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文薈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譯有《浮生若夢:最詭奇的蒲松齡童話》。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不囿於形的探見/蔡素芬

【輯一】
我凝視

讀帖
何妨
那張臉
MAY DAY
北國的夏天
兩個男孩

老子曰
如果

【輯二】
一個樸素的道理
我們的舞步
局外人
太多寂寞
絮叨
另一種城市

【後記】
倖存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35088
  • EISBN:97898632351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一个喧嚣的集市中,忽然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竹林。它没有任何花哨的装帧或夸张的宣传,仅凭着内容本身的厚度和深度,就足以让人驻足。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复杂议题的方式——他总能将那些看似宏大、抽象的概念,拆解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具体情境。比如,在谈论“价值”的时候,他没有陷入经济学的泥潭,而是从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和连接入手。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避免了说教的空洞感,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与作者一同在探索真理的路上行走。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脆弱性”的思维模型。在社会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太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击垮。这本书却教你如何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将那些看似微小的、基础的“道理”作为自己的锚点,无论外界风浪多大,都能稳住阵脚。我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里回荡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论,而是那些朴素到让人心安的共识,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层层递进,却又处处留白。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的、强迫性的论证逻辑,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短篇论述,构建起一个完整却又充满弹性的思想体系。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反而更贴合我们真实生活的碎片化体验。我发现,即使是隔了几天再重新翻开某一页,也不会有脱节的感觉,因为每一个“道理”本身就足够坚固和自洽。它对人与时间的关系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在那个部分,作者没有去渲染“时间就是金钱”的焦虑,而是从“耐心”和“积累”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时间的价值。他似乎在轻声告诉你:真正的成长,需要的不是爆发式的突进,而是日复一日、微不足道的坚持。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引用古典哲学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姿态,它既尊重传统智慧的恒久价值,又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现代困境的剖析中,使得这些古老的教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是沦为生硬的复古。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魅力并不在于它能让你对未来充满盲目的乐观,恰恰相反,它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中的那些固有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清醒的认知,带来了一种更踏实的力量。它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你身边,没有给你任何空洞的安慰,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世界的运行规律。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情绪波动非常小,这在阅读哲学或思想类书籍时是很少见的。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安定剂”效果,它帮你把内心的噪音降到最低。它教会你,很多我们视为“大问题”的困扰,如果用一个更长远、更本质的眼光去看待,也许根本不值一提。例如,它对“意义感”的剖析,不是去寻找一个外在的、宏大的使命,而是聚焦于我们如何在每一个微小、具体的行动中去构建它。这种将宏大命题“降维打击”到日常生活的技能,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我敢肯定,在未来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读,都会有全新的领悟。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名字的书是抱持着一丝警惕的,总担心它会落入“老生常谈”的俗套。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朴素”不是平庸,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的返璞归真。作者的文字里透着一种深厚的学养,但表达方式却极其克制和精准,犹如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用最少的材料,雕刻出最精妙的纹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选择”的那几个章节,里面探讨的不是如何做出“最优解”,而是如何接纳“不完美的选择”并从中找到意义。这在如今这个追求“完美主义陷阱”的时代,无疑是一剂清凉药。它承认了人性的局限性,允许我们犯错,允许生活存在瑕疵,而这种接纳,恰恰是通往内心平静的必经之路。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陪伴之书”,而不是一本“速成手册”。它不需要你一口气读完,更鼓励你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放下书,望着窗外发呆许久,思考着书中的观点如何在我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投射出新的光影。这种沉浸式的、自我对话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畅销书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仿佛能一下子抓住你内心深处那些被忽视的、最本质的东西。我最近刚读完,心中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哲学著作,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成功学口号,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不得不直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盲点”。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句子都像被精心打磨过的鹅卵石,光滑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引导你去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到底追逐的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外界的声音裹挟着向前冲,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和内心的声音。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者,告诉你慢下来,去倾听那些最基本、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很多纠结已久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新的出路,不是因为书里给了标准答案,而是它教会了你如何去提问。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转变,需要时间去消化和践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