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認清現實與週期的有效預測框架 (電子書)

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認清現實與週期的有效預測框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可.帕皮奇
图书标签:
  • 地緣政治
  • 投資
  • 國際關係
  • 經濟
  • 預測
  • 週期
  • 全球化
  • 風險管理
  • 策略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全球大企業都開始雇用國際政治學人才,
我們正見證地緣風險不可忽視的劇烈時代!

  今天,投資者面臨著一個因政治典範轉變而震盪的不和諧世界。
  在這本書中,地緣政治投資策略師帕皮奇分享了他理解世局的新宏觀框架。通過關注「現實約束」,投資者可以忽略轉瞬即逝的和無關緊要的媒體資訊雜音,即使面對極端不確定性也能產出豐厚報酬。同時,本書也是任何對地緣政治、經濟和金融感興趣的人的未來指南。

  戰爭、全球供應鏈重組、大國競爭──這些事市場會如何定價或錯誤定價?
  想領先趨勢交易贏得真金白銀,必須正確認知訊息背後的現實條件!

  本書以一種清晰而有見地的工具預測地緣政治和市場,為讀者提供了一種獨創且引人注目的方法預測未來,並在此過程中擊敗市場。這本書由投資策略師和地緣政治分析師撰寫,採用了一個新穎的框架來理解地緣政治風險的雜音,著眼於產生與投資相關的見解。

  在本書中,作者假設投資者應該忽略媒體大肆宣傳的敘述、像是那種「煙霧繚繞的決策房間」故事以及他們的大多數政治顧問偏好,而應該只關注政策制定者面臨的可衡量物質限制。在決策者偏好與其約束之間的拉鋸戰中,後者總是勝出。帕皮奇使用過去十年的大量例子來說明如何使用他的約束框架導引出的地緣政治投資法。在此過程中,本書討論了:

  ※哪些政治模式轉變將推動未來十年的投資回報
  ※為什麼投資和企業專業人士不能再將地緣政治視為外生風險
  ※如何忽略媒體並專注於推動產生回報的市場敘述

  本書非常適合投資者、高階主管和投資專業人士,也適合對地緣政治、經濟和金融交叉領域感興趣的任何人。

特別推薦

  〈彭博〉年度選書
  當下即時思維大作!
  國際關係大師級學人、《大國政治的悲劇》作者 米爾斯海默
  前美聯儲理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施泰因

  │書評推薦│

  馬可.帕皮奇是精明的策略分析師,隨著世界從單極轉為多極化,他深知現在地緣政治對投資人的重要性遠勝以往。這本引人入勝的書既簡單又吸引人:絕對不要低估決策官員面對的實質限制的影響力。--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芝加哥大學教授,名著《大國的政治悲劇》作者

  一本引人入勝、有趣且可讀性強的書。帕皮奇對地緣政治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獨特而引人注目的觀點,並以清晰的知識框架來指導宏觀投資決策。--施泰因(Jeremy C. Stein),哈佛大學經濟學Moise Y. Safra講座教授/前美聯儲理事

  很多人會問,下一個布里辛斯基或是季辛吉會是誰?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的假設是,沒有幾個人有這樣的教育、經歷和背景,可以針對我們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提供一個全球性的視野。先父茲比格涅夫.布里辛斯基和季辛吉早年旅居海外、學習外語,而且他們父母都是出生於海外、因二戰而被迫前往美國的人。
  他們特殊的背景再加上教育,使得他們能重新定義美國,不再只是扮演傳統的國對國、權力制衡的角色,而是更符合他們時代挑戰的角色。這時(本書作者)馬可.帕皮奇就登場了:他生於東南歐,早年在加拿大求學,現在則是為美國投資人思考地緣政治風險。因為他看到政治風險分析師的分析與策略規劃失誤,促使他提筆撰寫《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這是一本對全球投資與美國領導地位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馬克.布里辛斯基(Mark Brzezinski),已退休美國大使

  馬可.帕皮奇在《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中,以精明又幽默的方式解讀投資與決策的世界。不論是想要尋找下一個好交易的投資人,或是官員想要做出更好的決策,本書都可以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以及如何將你的理解化為實質的操作。--馬克.海夫勒(Mark Haefele),瑞士銀行(UBS)投資長

  《地緣政治投資大局觀》是全球市場新典範開始的第一本書。地緣政治現在對投資人的重要性,就和總體經濟和中央銀行在舊典範中扮演的地位一樣重要。--亞倫.霍華德(Alan Howard),布瑞芬霍華德資產管理公司(Howard Asset Management)創辦人

  本書對宏觀投資的作用可能與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證券分析》對選股的作用相同:它提供一個工具箱,並通過專注於嚴格的框架和清晰思考的結果來產生超額回報,而不是由媒體迴聲驅動的那些令人窒息的敘事會議和市場的竊竊私語。帕皮奇將年輕人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與資深戰略家的歷史觀點相結合,創造出一部聰明而重要的作品,它將在每個認真的投資者的書架上佔據一席之地。--史考特.貝松特(Scott Bessent),Key Square Group 投資長

  從第一章開始,帕皮奇就告訴我們什麼不能做。「馬基雅維利錯了」,他大膽地宣稱。「不要研究國王。研究他的限制。」帕皮克借鑒卡爾.馬克思和情報分析大師理查茲.修爾等多變的思想家,闡述他所謂的「基於約束」的分析框架。--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比上帝更多的錢:對沖基金和新精英的形成》(More Money Than God: Hedge Funds and the Making of a New Elite)作者

  當我們討論一個無序世界的未來時,應該考慮一個發人深省的地緣政治之旅。只有最好的書才能引起熱烈的掌聲和抗議。帕皮奇為這兩種反應奠定了基礎。因此,閱讀它!--卡爾-西奧多.祖.古騰堡(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Spitzberg Partners董事長;德國前國防部長

  帕皮奇的風格是冷靜、有著棋手的邏輯而且精力充沛。他知識淵博,下結論時冷酷無情又非常有趣。……帕皮奇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戰略家,他的方法論培訓課程中穿插著生動的軼事,講述了從支離破碎的南斯拉夫到金融高峰的終生智慧之旅。本書是當前市場的經典地緣政治分析。--麥特.傑肯(Matt Gertken),BCA Research地緣政治戰略首席策略師
《全球新秩序下的智慧抉擇:洞悉宏觀趨勢與市場脈動》 一、 時代變革的宏觀透視 我們正處於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傳統的地緣政治格局正在被重塑,全球供應鏈面臨結構性調整,技術迭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著產業邊界。在這樣的背景下,單純依賴歷史經驗或傳統經濟學模型進行投資預測,已顯得捉襟見肘。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超越傳統視角的宏觀分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當前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我們將深入探討全球權力結構的轉移、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戰略競爭,以及這些宏觀力量如何具體地影響著資本的流向與資產的定價。 核心內容概述: 大國戰略博弈與全球治理的碎片化: 分析當代國際關係中的主要矛盾點,探討區域衝突與全球合作的平衡藝術。我們將剖析不同陣營在能源、技術標準、貿易規則制定上的角力,並評估這些博弈對全球化進程的深遠影響。 「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塑的經濟學: 探討安全考量如何凌駕於效率之上,推動供應鏈的區域化、在地化甚至碎片化。這不僅是貿易戰的表象,更是全球生產網絡的結構性重組。我們將分析這對不同產業(如半導體、關鍵礦物、綠色能源技術)的長期影響。 技術革命的顛覆性力量: 聚焦於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發展,分析這些突破性技術如何重塑生產力、改變社會結構,並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新賽道。理解技術的周期性與突破點,是把握未來投資機遇的關鍵。 二、 洞悉經濟周期的內在規律 經濟周期並非線性的,而是由多個相互交織的變量所驅動,包括貨幣政策、財政刺激、信貸擴張與收縮、以及市場情緒的波動。本書將提供一套分析和解構這些周期的實用工具。 核心內容概述: 貨幣政策的長期轉向與利率環境的重估: 在經歷了長期的低利率環境後,全球正進入一個利率中樞抬升的時代。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對固定收益資產、房地產市場及企業融資成本的實質性影響,並分析央行政策在應對結構性通脹時面臨的困境。 信貸與資產泡沫的辨識: 教授讀者如何通過分析銀行體系、影子銀行和企業債務結構,識別潛在的金融風險點。理解槓桿的積累與釋放,是避免系統性風險的基石。 通脹的結構性根源與預測: 通脹已不再是單純的供需失衡問題,而是混合了地緣政治風險溢價、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短缺以及能源轉型成本等多重因素。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通脹的特徵,並提供相應的對沖策略。 三、 資產配置的戰略調整 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傳統的「股債平衡」模型需要被重新審視。有效的資產配置必須建立在對宏觀形勢的深刻理解之上。 核心內容概述: 戰略性資產類別的再評估: 股票市場: 分析不同地域(成熟市場與新興市場)和不同產業板塊(防禦型、週期型、增長型)在當前周期中的相對吸引力。著重探討在重塑的全球供應鏈中,哪些地區的製造業和創新中心將迎來結構性增長。 債券市場: 探討在收益率曲線波動的環境下,如何配置不同期限和信用等級的債券,以及主權債務風險的演變。 大宗商品: 深入分析能源轉型、地緣政治衝突對工業金屬、稀有金屬和農產品價格的結構性推動,理解大宗商品在對沖通脹和地緣風險中的作用。 另類資產: 評估私募股權、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在特定監管環境下,黃金和優質房地產的避險與增值潛力。 風險管理與情景規劃: 強調投資決策應當基於多重情景預測,而非單一的樂觀或悲觀假設。我們將提供一套建立「反脆弱」投資組合的方法論,確保在面對極端事件時,資本能夠保持韌性。 四、 投資者的心態與決策紀律 在信息爆炸和情緒波動的市場中,投資者的心理狀態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聚焦於投資哲學的修煉。 核心內容概述: 克服認知偏差: 識別並對抗確認偏誤、損失厭惡等常見的行為金融陷阱。理解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並將其轉化為可利用的機會。 長期視角與週期性耐心: 闡述巴菲特式的長期價值投資在當前快速變化環境中的必要修正。學會在等待宏觀趨勢兌現的過程中,保持戰術上的靈活性,並學會在市場恐慌時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結 本書提供的不僅是對於當前市場動態的解讀,更是一套系統性的思維工具箱。它教導讀者如何將破碎的國際新聞、複雜的經濟數據,整合成一個連貫的、具有預測價值的分析框架,從而做出更加知情且具有前瞻性的投資決策。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理解「大局觀」是獲得長期超額回報的必經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可.帕皮奇(Marko Papic)


  鐘樓集團(Clocktower Group)的合夥人兼首席策略師,該公司是一家位於美國加州的另類投資資產管理公司。他領導該公司的戰略團隊,為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地緣政治、宏觀經濟和市場方面的客製化研究。

  在加入鐘樓之前,帕皮奇於2012年創立了BCA Research的「地緣政治戰略實踐」(Geopolitical Strategy Practice, GPS),這是金融業第一個專門的政治分析投資戰略產品。GPS服務通過識別市場政治預期與公司預測之間的差距而獲取超額報酬。帕皮奇並且是該公司的資深副總裁和首席地緣政治戰略家。

  帕皮奇的職業生涯始於全球情報機構Stratfor的高級分析師,他為該機構的全球地緣政治戰略以及分析師招聘和培訓計劃做出了貢獻。而在他的學術工作中,他幫助創建了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歐盟研究中心。帕皮奇擁有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政治學碩士學位和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這本書中,帕皮奇將向投資者介紹了他基於「約束條件」的分析框架。他曾在全球三大洲七個國家生活過。

譯者簡介

呂佩憶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口語傳播碩士,專職英法文翻譯,領有多張金融證照,曾任財經新聞編譯、券商研究報告翻譯。譯有《從鬱金香到比特幣的泡沫狂歡》等多本商管書籍,以及多部歐美電影、電視影集和紀錄片。

  譯文賜教:misslupeiyi@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史帝芬 德羅布尼 撰文
引言
 
第一部 建立架構
第1章 世界變了
第2章 限制條件架構的三大支柱
第3章 奧茲國的巫師
 
第二部 限制條件
第4章 政治
第5章 經濟與市場
第6章 地緣政治
第7章 憲法與法律限制條件:「限制條件-偏好」的混合
第8章 時間限制條件:當偏好占了太多時間
 
第三部 實際運作
第9章 淨評估的藝術
第10章 賽局理論──不是鬧著玩的!
第11章 地緣政治大贏家
第12章 結語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689809
  • EISBN:97895796899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5MB

图书试读

引言

  「德國總統剛辭職了。我們要賣了所有東西,就這樣。」

  2010年5月31日,時任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Horst Köhler)辭職。

  我看到電子信箱中的新聞快訊,我每天早上都要看上百則新聞條目,但我忽略這一則。我做了分流,和那天其他大部分的新聞一樣,這是為了確保我不會看新聞看到發瘋;我認為這則新聞不重要。

  幾個小時後,我雙眼盯著德州奧斯汀市的地緣政治分析公司史卓佛(Stratfor)會議室裡的多方通話設備。這是我生平第一份工作,而我當時決定忽略那則新聞,現在可能會害我失去這一份工作。我緊張得胃都打了好幾個結。

  這個客戶是位於康乃迪克州的一個大型避險基金,而女業務員死命地盯著我看,快把我的腦袋盯出一個洞來。我幾乎可以聽到她心裡想:「天啊…這個外國來的小子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我不知道為什麼德國總統辭職,還有為什麼避險基金覺得這和市場有關(而且我只大概知道避險基金是什麼)。我根本連德國總統是誰都不知道!

  到了2010年5月,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已經徹底爆發。2008年的大衰退發生過又結束了,並沒有造成西方文明的崩解,但一切仍是且戰且走。人們對接下來又會爆發什麼未爆彈而感到謹慎。2009年10月時,即將上任的希臘總理喬治.巴本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揭露,前任政府嚴重低報預算赤字。其實不是6.7%而是12.7%(最後一次修正時則是15.4%)。未爆彈爆了。到了2009年12月,大蕭條以來已開發國家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爆發了。

  這間公司裡沒有人在乎。這不是經營者的錯;公司本來就不在乎金融市場。過去三十幾年來大部分的時候,投資圈和地緣政治圈幾乎互不相干,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瞭解彼此。他們變得過於專業化,築起高牆,設立進入門檻主要是為了保障他們的工作,就像中世紀的同業公會一樣。

  歐元區危機爆發時,我在公司收到的指令是別花太多心力。我被告知要專注於美國在歐洲的彈道飛彈防禦,和其他首都圈以外的人一樣不在乎的地緣政治事件。我完全沒有研究資本市場的優勢──公司沒有幾個分析師看得懂自己的信用卡帳單。但是身為公司的歐洲分析師,我不可能忽略正在發展中的複雜事件。這件事不只創造很多可怕的新聞標題和客戶郵件灌爆我的信箱,我也有種感覺,這會是一生難得的事業機會。

  2010年初時,我的事業還沒真正開始就停滯了。我暫緩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博士課程。政治學課程和研究很簡單,但並不有趣。我本來可能會一輩子在大學教政治學入門,但社會科學的就業市場供過於求,就算你有博士學位,只要能找得到工作就要偷笑了,就算這表示要讓我的家人去某個鳥不生蛋的學術殖民地,我也得接受。

  我接受了史卓佛的工作,因為它就在奧斯汀。我運氣不錯。公司的步調很快、年輕而且很殘酷。這讓我學會不要說廢話、快點消化資訊,以及創造知識捷徑。但我仍不覺得自己對任何人的生活造成任何影響。

  我會有這種感覺主要是因為我的工作類型。到了2010年代初期時,歐洲已經有四分之一個世紀沒有發生地緣政治風險了。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以及世界最大貿易團體的成立,全都是重大的事件,但這些全都是全球經濟的助力。有人認為歷史好像在歐洲已經結束了,而尚-克勞德.榮克(Jean-Claude Juncker,譯注:第12任歐盟執委會主席)是歐洲最後一個人。

  同時,我明確受雇擔任公司的歐洲分析師。由於史卓佛的根基是「強權地緣政治」,所我的地位就像瑞士的海軍上將一樣。大部分全員到齊的會議都在討論戰斧(譯注: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汽車炸彈和聖戰士。中東、反恐和東亞分析師講完剩下的時間,我通常要和非洲分析師搶著發言。

  「但是…里斯本條約…」我的話還沒說完,我就感覺到不屑的態度,來自補助我歐盟觀察的「真正的分析師」的不屑。

  四億歐洲公民的不幸反倒成了我的幸運。雖然我也看不懂信用卡帳單,但我知道現在就是我為公司帶來價值的時刻。

  雖然是這麼說,2010年5月31日那天早上,這一切還不明顯。我被負責公司財務關係的業務員帶進會議室。我約略知道這些客戶的工作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動使用公司的服務。他們看到我發表在網路上的分析、給了一點意見回應。大部分的時候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在乎我寫的東西。但是接下來的12個月,是我一生中最多專業盟友的時候。我發現絕對瞭解利率如何運作的人之中,有很多都在讀我的研究報告。

  「德國總統剛辭職了。我們要賣了所有東西,就這樣。」

  我看著多方通話設備。我必須做個決定。我該閒扯,慢慢退出對話,還是乾脆咬牙承認?

  電話那一頭的腔調中有些威嚴,令人感到害怕。我想是所謂的「長島腔」。我無法確定到底是哪裡的腔調,因為我是塞爾維亞人,我只在美國住了四年而已。在我來到美國前,我對美國的瞭解只來自電影和《辛普森家庭》。直覺告訴我別跟「長島腔」瞎扯,否則他會知道。我深呼吸,然後承認。

  「各位,我不知道德國總統是誰。」

  沉默。時間漫長得令人感到不自在。我瞄了一眼同事;她正在即時更新履歷。我想像老闆在下次全員會議時,會在這張桌上砍了我的頭。

  「什麼意思?你不是這間公司的那個歐洲佬嗎?!」

  好吧,開始了。長島腔生氣了。他花了錢卻沒得到服務。我可以理解。但是我的塞爾維亞人性格開始顯露了。我毫無理由感到充滿信心。

  「不…我道歉。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沒錯,我就是那個歐洲佬。如果連我都不知道德國總統是誰…」電話另一頭陷入沉默…該出擊了。

  「…那這則新聞就不重要。德國總統就像伊莉莎白女王;負責剪綵、親吻小寶寶、在機場和人握手。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辭職,但是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重要性。」

  這是一招險棋。辭職的事可能和歐元區危機有關。

  德國總統霍斯特.克勒於2010年辭職的原因是,當時德國的政治人物仍不應該說柏林會動用武力以保護經濟利益,例如維持貿易路線開放。他是廣受敬重而且民意高的非政治領袖。諷刺的是,他的繼任者(後來也辭職了)稍後也說過差不多的話,只不過他沒那麼大張旗鼓,所以就沒有下台的壓力,這顯示世界在2010年代初期的變化有多快。

  這時傳統的觀點認為,德國不會紓困歐盟成員國。德國對財政撙節和通膨風險非常執著,而「施瓦本的家庭主婦非常量入為出」。也許總統是「強硬派」狂熱者,反對紓困那些揮霍成性的歐元區國家,例如希臘。也許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以美國前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Andrew Mellon)的話來說就是「全部清算掉」(liquidate everything),這位前財長差一點憑一己之力把嚴重的衰退搞成大蕭條。

  不過…我忽略這則新聞是有原因的。我有一個架構,好幾個月來它告訴我別管疑歐派的言論。這個對歐觀點會成為成功的投資主題,而我所開發的原型架構將成為未來十年我的工作和熱情所在。

  這個架構著重於決策官員面對的實質限制條件,而本書就是在談這個。

  架構說到底就是:馬基維利錯了。就算君主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克服不了際遇。所以,不要研究君主,要研究他的限制條件。

  話說回到2010年,我冒了一個險,因為「長島腔」惹毛我了。但這是經過研究所下的賭注。長島腔只專注於相關性──「會怎樣?」──迫使我做出決定。不要胡扯,不要談「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不要在「難以估計機率」上鑽牛角尖,而是用不到三句話告訴他和投資相關的觀點。德國總統辭職不重要。回去賺錢吧。

  「哦…我知道了。謝謝你。我們再聊。」
  結束通話。
  吐氣。

  我坐直身子、轉向面對同事、胸口感到舒坦,臉上帶著「你好嗎?」的表情,同時還懷著「我一直都有把握能搞定他」(其實沒有)的信心。

  她用緩慢、斷斷續續的聲音說:「這些傢伙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碰!這就是我的《征服情海》的時刻。如果這是一部卡通,我的頭上就會有一盞燈炮正在微微閃爍。我回答她:「他們不是笨蛋。那個傢伙能買得起我,要我下半輩子負責虐待他的孩子。他們不蠢,只是…太忙。」

  而且他們是人。而且他們過於專業化。2010年時如果想以投資為業,你必須對很多主題胸有成竹,但是對政治的基本瞭解並非其中一個主題。這不是因為投資人忽然變得對全球事務和歷史無知,而是因為這些技能從至少是1985年以來,就對大部分的投資人來說不重要。

  那一刻讓我做出會改變事業的決定。我決定開發一個以真實世界為基礎的架構來預測政治。不是根據「和智者在吞雲吐霧的房間裡」的對話,也不是地理和歷史事先決定結果的那種狹隘、沒有彈性的觀點,而是根據真實的研究和基本面。一個不只是容易使用的架構,而且想要洞見未來的人也能照著作的架構。

  我有兩個理由可以充滿信心地說德國總統辭職並不重要,而且都是以實質的限制條件為根據。第一,總統的重要性受限於德國憲法。第二,我已經有一個架構可以知道,德國的決策官員和選民在歐元區危機中會被迫接受什麼事。就算我對這個新聞事件的觀點錯了,我對歐元區危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也有一個結構性的總體觀點,不太可能因為一個人辭職就不會發生。

  正如我在第四、五章中提到的,歐元區危機闡述了實質限制條件不只衝擊決策官員,還有選民也是。歐洲整合不只會繼續下去,而且因為這些劃時代的限制條件,未來十年內還會加速整合。

  看完以限制條件為基礎的架構後,讀者就能不再依賴新聞來分析了。正如錨能讓船不會被風吹到海上,限制條件可以將聰明的投資人限制在以現實為依據的主觀機率範圍內。

  簡介

  我會花一章的時間來解釋這個架構。重點是:投資人(和任何對預測政治有興趣的人)應該專注於實質的限制條件,而不是決策官員的偏好。
 
  偏好是可有可無的,而且受限於限制條件,而限制條件既非可有可無,也不受限於偏好。

  對地緣政治無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投資人和企業決策者不需要瞭解政治就能做出成功的決定,那樣的日子將會成為史書中的註腳。在第一章中,我會快速帶過這些典範轉移,因為在我撰寫本書時,「世界變了」已經很明顯。

  與此同時,並非所有人都得急著去報名政治學課程。限制條件架構對我來說就夠好用了,能提供充分的工具讓我理解政治情況。因此我希望能為需要認真對待政治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預測地緣政治的捷徑──而非絕對不會錯的科學方法。

  本書其他的部分著重於架構本身。雖然我一開始建立了限制條件架構以幫助投資人理解地緣政治,並在過程中賺錢,但企業高階經理人也可以用這個來制訂長期投資決策。記者可以用這個來找出訪談時該提問的要害,選民也可以因為這個而變得更瞭解政治。

  第二章說明以限制條件為基礎的架構靈感來源。混合了政治學和政治理論、情報分析和社會心理學,還有巫毒和嘗試並犯錯(trial and error)。

  為什麼要看架構以外的部分?聽人家描述架構是一回事;看到架構的運作又是另一回事。就好像告訴正在學滑雪的人:滑雪的重點是平衡和解讀地形。聽起來很棒。好了,從最陡的山坡滑下去吧。因此,我把架構拿來運用,並以最近發生的地緣政治和政治事件為賽道。

  本書的結語是將架構投入運作,因而我們想出這個書名:地緣政治大贏家。在本書中,原書名裡的Alpha是指投資人擊敗大盤的報酬,這是金融界的用語,而不是像一般指獸群中的領袖,或是在健身房待最久的人。

  有三件事並非本書的主旨。

  首先,本書並不是在教讀者認識世界。若要完全運用以限制條件為基礎的架構,你必須已經懂很多事。舉例來說,德國「總統」=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如果你不知道,請和專家談談。因為讀者可能缺乏這樣的知識,所以我才在其中的一章說明如何運用專家的判斷。

  第二,本書不會告訴你未來會如何。這是一本方法書。我提供我的架構因為許多投資專業人士都覺得很實用。但我並非預言家,聚焦於限制條件也不會讓任何人變成預言家。本書只是我嘗試分享對我來說有用的方法。還有別的架構對別的投資策略分析師來說很有用。

  第三,本書不會告訴你,我認為應該會發生什麼事。我不在乎。在本書中、在我的領域,我都不在乎。我是專業的虛無主義者。如果你的工作是政治分析,尤其是如果你對投資人負有信託責任,那麼你也應該是虛無主義者!若要完全運用我的架構,請深思你有偏見的事,並讓自己沉浸在冷漠中。如果你辦不到,就不應該以預測為職,更不用說是在金融業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颇为硬朗,信息密度极大,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我必须承认,初读时会感到一定的晦涩,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宏观经济和历史知识储备。然而,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便会发现其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令人赞叹。它并非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套复杂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分析模型和观察维度。作者处理复杂议题时,总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并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去情绪化的方式进行剖析。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反而更增添了其论述的说服力,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战略家进行的内部简报,而非公开演讲,极具深度和内涵。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甫一入手,便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作者似乎并非只是在罗列事实或分析某个特定事件,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观察全球脉络的全新“透镜”。我注意到书中对历史经验的引用极为精妙,并非生硬地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其作为理解当前错综复杂局势的参照系。特别是关于权力转移和资源分配的论述,展现出一种近乎宿命论的洞察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是否站得住脚。全书的逻辑推演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沙盘上推演棋局,每一步看似缓慢,实则步步为营,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审视世界变局的坚实基础。它迫使我跳出日常信息流的噪音,去捕捉那些深藏于表象之下的长期趋势,这种智识上的挑战性,正是它最引人入胜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相当巧妙,层次分明,犹如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开篇奠定基调后,后续章节如同螺旋式上升,每深入一层,对前文的理解便加深一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数据和历史案例时的克制与精准,所有佐证材料都像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没有一句废话,纯粹服务于其核心论点。这种精雕细琢的文字打磨,使得全书读起来有一种古典哲学著作的沉稳感,让人愿意反复咀嚼那些关键性的段落。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当你面对新的国际新闻时,总能从中找到一个锚点来校准自己的认知坐标。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那些看似遥远的地缘政治议题时,竟然能将之与个体投资决策紧密联系起来。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而是极其务实地指出了“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并提供了一套应对不确定性的思维框架。这种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微观行动的路径设计,着实高明。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基于短期热点做出的某些判断,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展了,仿佛从只能看到街道的拥堵,一下子跃升到能够俯瞰整座城市的交通规划图。这本书带来的不是对未来的确定性预言,而是对“如何思考不确定性”的深刻教育,这点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总体而言,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拨云见日”的阅读体验。它没有迎合大众对简单答案的渴望,反而坦诚地揭示了世界运行的复杂和残酷性。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投资”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理解现实”的教科书。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一种对历史周期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转化为一种极度审慎的分析态度。对于那些渴望构建一套有韧性、能穿越周期的思维模型,并希望在日益动荡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智力馈赠,它提供的视角高度,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