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日本的理解比日本人更深刻。」
──《POPEYE》前總編輯木下孝浩
牛仔褲如何在日本蔚為風潮?雜誌街拍從何時開始?裏原宿文化如何崛起?
從模仿、實驗到出類拔萃,風格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
全面解讀美式傳統風格在戰後日本的六十年發展!
探索日系時尚的風格根源,翻轉精神的「Ametora」必讀經典!
★★全新收錄2023年新版作者後記★★
從完美復刻的MA-1飛行夾克,到成為無價收藏的經典501牛仔褲,日本製的美式服裝可說是青出於藍、樣貌更勝美國。如今的日本不僅重新詮釋美式風格,也進一步向全世界反向輸出自己專屬的類型──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縮寫為Ametora,是經過細微變化而帶有豐富文化的衣著傳統。
本書以六十年的時間跨度,詳盡解讀經典美式風格在日本如何落地生根、成長茁壯,繼而發展出獨屬日本的樣貌。書中強調,美國在二戰後擔起重建日本的責任,自然促使日本時尚「美國化」;但在當時,穿衣打扮卻不存在於日本人的字典之中。那麼,日本人如何取經美國文化,開始追求個人風格的展現?這一切改變,又是如何翻轉日本社會,進而影響全球時尚?
▋「我不開創潮流,
我想創造新風俗。」──石津謙介,日本時尚之父
日本經濟在一九五〇年代快速成長,人們終於開始拋棄戰時服裝、翻新衣櫃。但當時的日本社會風氣保守,愛打扮的年輕人往往被視為叛逆的異端分子,百貨公司裡也只找得到童裝與訂製西裝,根本沒有銷售給年輕男性的服裝。
在現實需求與傳統相衝突之下,來自岡山的石津謙介透過推廣成衣、媒體行銷,逐步撬開了守舊的日本。石津戰前便仰慕美國常春藤聯盟大學生的打扮,他創立品牌「VAN」,將「常春藤風格」引入日本;把傳統西裝雜誌《男の服飾》改造為今日仍持續發行的《Men’s Club》;除了出版穿搭指南,甚至花費高昂行銷支出,派團隊赴美拍下《Take Ivy》──最早的街拍攝影集、今日的美式風格聖經。
石津謙介希望藉由這些傳遞他的信念:常春藤風格並非稍縱即逝的產業風潮,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有著品牌塑造大師美譽的他,不止步於創造年輕人喜歡的時尚,而是更進階地思考如何讓全日本人接受美式時尚。
▋「炸豬排原本是德國菜,現在卻成為日本料理的一部分。
我想,常春藤風格就跟炸豬排一樣,雖然源自美國,
但發展六十年後,它已變得更適合我們。」──黑須敏之,《Men’s Club》編輯
歷史與經濟因素造就了今天的日本時尚,但同樣不能忽視的,是那些和石津謙介一樣將美式風格與概念引進日本的人物。這些人往往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服裝設計師,而是企業家、雜誌編輯、插畫家、音樂工作者。在資訊、技術知識與貨源等方面都面對艱鉅挑戰的時代,這些開路先驅發揮想像,在「複製品」上精益求精,成為重視品質、重新詮釋細節而自成一派的大師。
因此,本書每一章在爬梳美式風格的演變時,都由時代下的潮流人物談起,講述其反抗傳統思維與主流市場的努力。
我們將看到:如果《Men’s Club》的黑須敏之沒有拼湊出美式風格的適當穿法,編輯木滑良久、插畫家小林泰彥等人可能難以大膽推出收錄千種美國商品的雜誌《Made in U.S.A.》;如果BIG JOHN沒有下定決心生產正統牛仔褲,並且倉敷紡織沒有拿丹寧布做實驗,日本本土丹寧品牌EVISU就不可能誕生;如果《POPEYE》沒能掀起結合滑板運動的時尚風潮,那麼NIGO®可能也難以發想結合嘻哈與運動服飾的原創品牌A BATHING APE。
簡言之,沒有這些開路先驅改變日本大眾對於美式風格的認識,我們熟知的UNIQLO和BEAMS,可能就不會像今日一樣擴張至全球、舉世聞名。
▋「在日本向全球提供其版本的美式傳統風格之餘,
當其他國家也開始輸出它們自己版本的Ametora到日本,
我們必須等著看日本如何反應。」──W‧大衛‧馬克思
從模仿、實驗到出類拔萃,風格的形成是個動態的過程。美式時尚來到日本,是透過渴望改變與事業成功、卻與社會格格不入的那些人之手,在戰後經濟起飛、泡沫年代乃至全球化的背景下,結合日本大眾藉由媒體系統性地學習不同美式風格的消費行為,最終讓日本坐擁最多關於美式風格的集體知識。
現今流行於全球的日系時尚,雜揉原有的美國根源,又有日本的詮釋和創新,兩者高度交纏,成就一套隨時都在變化、移動與適應的服裝「系統」──也就是日本的美式傳統風格、所謂的「Ametora」,並且持續和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對話、融合。由此可知,本書不僅記錄戰後日本的時尚發展史,在精神層面上更能體現日本自身文化辯證的成果。
齊聲推薦
Meg Lu|YouTuber、mini matters主理人
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作家
邱維濤|《EVERYDAY OBJECT》創辦人暨總編輯
張維中|旅日作家
齊振涵|WISDOM®主理人
謝詠絮|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副教授
「一九六五年,我們為了《Take Ivy》而前往美國取材,從那之後五十多年來,我們持續介紹美國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現在,常春藤聯盟校友W‧大衛‧馬克思對日本的這些成就展開了細緻的研究。這本書中有很多部分提示了未來服裝文化在這個世界的起點,令人印象深刻。」──石津祥介,石津事務所代表
「我認識大衛已經有十年了,他做真正的常春藤打扮,是個理想的城市男孩。也因此,本書對日本的理解比日本人更深刻。」──木下孝浩,《POPEYE》前總編輯、UNIQLO創意總監
「本書反映出作者在當代日本文化評論中的獨特地位。W‧大衛‧馬克思是一位敏銳的作家、歷史學家,以及評論者,擅長剖析日本文化及其與全球青年文化的關係。日本與美式時尚風格之間的關聯往往隱而不顯,本書即是探討這個過去曾讓許多作家困惑不已的主題。書中重點不在伸展台,而更強調城市街頭的風景,是記錄美式風格重生再造的重要著作。」──約翰‧C‧傑伊(John C. Jay),日本UNIQLO母公司迅銷集團全球創意總裁
「透過小眾的主題發想,開啟了一個仍舊不斷變化的故事。從縝密的研究中,獲得了豐富的實例。以敏銳的知性,展現了優雅的洞察力。本書是關於戰後日本時尚文化史的至高傑作,從新穎的角度揭示了日本在世界上的形象。」──中野香織,服裝史家、昭和女子大學客座教授
「《洋風和魂》解答了我對日本男裝歷史與方向的疑惑,作者的研究與分析無疑是該主題的權威意見。對當今全球時尚的所有學生而言,本書無疑是精采的重要必讀之作。」──布魯斯‧波耶(G. Bruce Boyer),《TRUE STYLE:懂文化的男人才時尚》(True Style)作者
「大衛・馬克思是日本與美國大眾文化往來最具洞見的觀察者,《洋風和魂》陳述一段錯綜複雜、又極其迷人的歷史,訴說日本這個世界上對『風格』最為癡迷的國家,如何在自己的競賽中取勝於美國,並在此過程中讓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在策展、模擬與創新等方面領先全世界的國家。」──賽門.雷諾斯(Simon Reynolds),《後龐克的崛起》(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 1978-84)作者
「《洋風和魂》是一部細膩、複雜又充滿娛樂性的高水準文化史之作。本書絕對會吸引哈日族、經典男裝鑑賞者,以及其他各類時尚人士注意,而且任何對國際交流的奧秘有興趣的廣大群眾都應該一讀。在這個人們經常輕率地對全球性單一文化增生發出哀嘆的年代,本書提供我們許多重新省思的空間。」──吉迪恩‧李維-克勞斯(Gideon Lewis-Kraus),《方向感》(A Sense of Direction)作者
「《洋風和魂》剖析長期環繞在日本時尚起源史周圍的迷思、假設與傳聞。W‧大衛‧馬克思精心撰寫出首部經過徹底研究、且文筆優美的日本時尚文化史,說明日本如何意外成為美式服裝風格的先鋒。即使對男性時尚、文化同化或宅男現象只有些許興趣的人,本書都是必讀之作,堪稱日本男裝文化聖經。」──大衛.舒克(David Shuck),著名丹寧網站Heddels共同創辦人
「《洋風和魂》回溯了日本在二次大戰後對於美國時尚的狂熱,但呈現的遠勝於此。本書是一扇誘人的窗,讓人窺見文化、時尚與歷史三者如何相互交織,彼此影響。」──《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從一九五九年由時尚巨擘石津謙介引進、受Brooks Brothers影響的常春藤聯盟風格,再一路延伸至近年東京的新傳統主義設計師,W‧大衛・馬克思在逐步解說當中,追溯了這個跨文化服裝現象的歷史。」──《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今天,日本在時尚界的地位幾乎無可置疑地崇高,即使是對藝術不大有興趣的一般人也可能知道像Comme des Garçons和UNIQLO這些日本品牌,或是認出富有潮流元素的原宿街頭。但是,W‧大衛・馬克思這本著作中寫到的事卻鮮為人知:書中,他巧妙地探討了美國和日本的男性時尚之間長達數十年的迷人對話。看著這些男人將日本帝國時代下的樸素學生制服換成更別緻的服裝,並且不再因為自己關注穿搭風格而感到羞恥──這段過程太吸引人了,讓人看得目不轉睛。」──《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UNIQLO、Visvim、 Comme des Garçons……你可曾納悶,一些卓越優秀的日本時尚品牌為何會生產丹寧褲、樂福鞋和喀什米爾毛衣?歷史學家W‧大衛・馬克思在書中詳細調查這個現象,探索這個美國風格與日本品味之間的相互影響。」──《Vogue》